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37 道试题
1 .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政府开展了大规模的城市公共卫生治理工作。各大城市都组织了大规模的卫生防疫宣传活动,以宣传党和政府对各族人民的健康的关怀和新中国卫生工作的宗旨为重点。这些做法
A.推动了医疗保障体系的形成B.有利于增进群众的政治认同
C.使抗疫医疗队伍得到了扩充D.迅速改善了人民的生活面貌
2 . 瘟疫深刻影响着人类文明的进程,也考验着当代人们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黑死病14世纪,当时是“小冰期时期”,由于战争等原因导致鼠疫大流行,当时被称为“黑死病”。“黑死病”流行于整个亚洲、欧洲和非洲北部。中世纪欧洲约有1/3的人死于黑死病。
天花等印第安人原来的人数在2000万左右。就整个新大陆来说,据估计在哥伦布来到后一两个世纪中,印第安人口减少了95%。……天花、麻疹、流行性感冒和斑疹伤寒争先恐后地要做杀手的头把交椅。
霍乱19世纪中叶在英国频繁发生,1854年夏天爆发于伦敦,英格兰共约5万人死亡。据研究一个重要原因是城市公共卫生问题,特别是饮水源出了问题。

——据:【美】威廉.H.麦克尼尔《瘟疫与人》、【美】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等

材料二     经济全球化一方面是半导体、纤维光学和卫星实际上已经消灭了地理上的距离,引起市场经济的日益一体化,另一方面使传染病传播速度加快,范围扩大。快速发展的国际经济贸易,使人口日益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传染病也随之流行到各国。频繁的人口流动使得传统的隔离方式根本无法生效,也使得一国爆发的传染病会迅速的传播到其他国家或地区。

—据中国官方宣传材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

(1)阅读材料一,分别简要概括三个历史时期瘟疫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其对人类历史进程的重大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瘟疫可能产生的次生灾害,指出我们的应对之策。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儒家倡导“民安国稳”。中国历来重视传染病的防治。秦汉十分注重用法律来控制传染病,用药物防治。秦律规定,凡麻风病人都要送往“疠迁所”隔离起来。东汉时的《神农本草经》提到了用药物防治传染。从魏晋到隋唐时期,疫情发生后,一些官员采取赠药和在交通要道上晓谕药方的办法来加以控制。

最重视防疫和治疫的莫过于两宋。朝廷大量修订、编撰和印行医书。由政府出面整理和推广医书和药方,倡导戴口罩,这在全世界都是一个惊人的创举。

元明清时期统治者对疫情也比较重视。康熙皇帝还亲自研究天花,大力推广种痘法。

毕竟种种限制,古代防疫控疫的效果远不如近现代,灾难得不到有效遏制。

材料二:   在近现代中国的历史上,中国人民也曾饱受传染病的痛苦,但是我们并没有因此而退却,而是从一次次的疫情防控中积累经验,提高了整体健康水平。

1910年东北鼠疫的流行对中国现代医学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促进中国初步建立了现代防疫体系,奠定了中国公共卫生的基础。当时有个著名的中国医学家伍连德,采取了推广口罩使用、加强铁路检疫、控制交通、隔离患者、集中火化鼠疫患者尸体等多种防治措施,在短短的4个月就成功控制住了本次暴发的鼠疫。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国家对传染病防治工作高度重视,在公共卫生疾病控制上面取得了很多重大成绩。新中国成立之初,在毛泽东主席的倡导之下,轰轰烈烈的爱国卫生运动在全国迅速地展开,有效控制了鼠疫等突发急性传染病的流行,切实改善了群众的健康状况。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加强医疗队伍建设,改进医疗设备,特别是开发疫苗。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之下,以钟南山为代表的医学专家发明了疫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抗疫成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享受着现代医学和国家英明决策的成果。

——以上材料摘自《中国防疫简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防治传染病的措施和效果。
(2)根据材料二,20世纪以来我国传染病防治有哪些成就?
4 . 疫病防治关系民生福祉,是政府执政能力的重要体现。

材料一   1408~1643年间,中国爆发全国性大疫19次之多,局部性疫情不计其数,致使“万户萧疏鬼唱歌”“饥民抢掠四起”。文献记载每当瘟疫发生时,皇帝往往派人去祈祷,采取施咒的办法安慰百姓。明宪宗曾下诏在京城崇文、宣武等六门城外,各置漏泽园一所,收殓遗尸。1587年明神宗谕旨礼部:“尔部便行太医院精选医官人等,多发药材,分头诊视施给”;还强调“此后各省直有与重大灾疫,须令各府州县即许便宜动支社仓积谷,及本部事例义输等银、病者或给衣食”。对此时人评论:“今之人皆知救荒,而不知救疫。”至于对防疫较为有效的隔离、禁止人员流动等措施,朝廷并没有推行,文献也没有记载。

——摘编自甘海根《明代北京的瘟疫与政府应对》

材料二   英国首都伦敦由于人口集中、卫生环境差而成为鼠疫频繁光顾的城市之一,1517世纪频繁发生严重鼠疫。针对疫情,1518伦敦市政当局号召患病家庭主动进行隔离。后为确保隔离措施的落实,1572年伊丽莎白女王签署法案向全国征收“普通税”以建立济贫基金,被认为是社会保障制度正式建立的标志。在1604年索尔兹伯里瘟疫期间,整个镇1/5的人口被纳入到国家救助中,因此群众愿意配合隔离。为确保法令有效实施,市政当局还专门任命几个临时委员会具体负责。郡治安法官作为总负责人,教区牧师和执事作为配合机构每周要报告相关情况。

——摘编自陈凯鹏《十六、十七世纪中英两国防疫对策比较》

材料三   191012月,鼠疫在东北大流行,哈尔滨一带尤为严重。清政府派医学博士伍连德到东北领导防疫工作。为弄清楚病因,伍连德通过病理解剖染病死尸,发现了罪魁祸首——肺鼠疫,这是一种新型鼠疫,在人和人之间通过呼吸道传播,传染源是感染了鼠疫的病人或者尸体;伍连德采取了一系列措施:让士兵挨家挨户搜查,发现病人,就立刻送到防疫医院,还要用生硫黄和石炭酸给病人待过的房屋消毒,他克服重重阻力对尸体进行焚烧、掩埋;抽调士兵进行交通管制,还设计了一种成本极低、易推广使用的简易双层纱布囊口罩——在两层纱布中间放置一块吸水药棉(后人称作“伍氏口罩”)。……他仅用了67天,就控制住了东北鼠疫,这是中国第一次以科学手段有效遏制疫情的成功案例,也是人类历史上依靠科学手段成功控制传染病的典范。

——摘自《东北鼠疫》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明代防疫措施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及所学知识,指出英政府与明政府防疫措施的不同点,并分析不同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概括伍连德对控制东北鼠疫做出的贡献,综上,谈谈你对政府防疫的认识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5 . 20世纪初,清政府对城市清洁、防疫检疫等公共问题作出了明确规定;对个人卫生也提出了要求,疫情期间要求更加严格,居民如患病应积极向医院或主管机构上报。对此,时人多有微词,而有识之士不仅积极支持,更是大力提倡。有识之士旨在
A.推动政府政治改革B.促进民主思想传播
C.提升居民个体素质D.唤起民族强健意识
2022-02-28更新 | 4053次组卷 | 39卷引用:河南省许昌市禹州市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烈性传染病鼠疫曾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后期、尤其是明代末年气候异常的背景下,华北地区以及中国北方各地普遍干旱少雨,生态系统趋于脆弱。明代后期的华北人口已相当密集,觅食人口的数量和流动性大大增加……万历年间的华北鼠疫大流行使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陷于停滞,崇祯鼠疫则在风起云涌的起义浪潮中加速了它的传播和扩散。明王朝是在灾荒、民变、鼠疫和清兵的联合作用下灭亡的。

——摘编自曹树基《鼠疫流行与华北社会的变迁(1580-1644)年》等

材料二   1910年10月,东三省肺鼠疫大流行。12月19日,我被派往哈尔滨调查瘟疫、组织防控。12月24日,我抵达哈尔滨,深入疫区调查研究,解剖疫死者尸体,建立实验室,发现鼠疫病原菌。采取了控制交通、隔离疫区、建立医院收容病人、火化鼠疫死者尸体等多种科学防治措施,使这场瘟疫很快就被控制。1911年4月,在奉天召开“万国鼠疫研究会议”,我当选为主席,这是我国首次国际科学会议。

——整理自伍连德《鼠疫斗士——伍连德自述》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末鼠疫流行的原因及影响。
(2)指出材料二体现的史料类型与防疫观念。并结合所学,分析此次疫情控制产生的积极作用。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元始二年(公元2年),发生了严重的旱灾和蝗灾,疫病随之而来。汉平帝下诏:“民疾疫者, 空舍邸第,为置医药。”隋代医学家巢元方主持编纂的《诸病源候论》认为疫病流行的原因之一是“节气不和,寒暑乖候”,提出疫病的预防“须服药及为法术以防之”。孙思邈在《千金要方》中不仅总结了许多治疗传染病的方剂,还提出用熏药法进行空气消毒、向井中投入药物给水消毒等消毒法,并提倡注意个人卫生,养成良好的生活习惯。宋朝建立了层级分明、各有所司的医疗机构,平时执掌朝中医药之事,民间疫病出现时应诏至民间进行医疗活动。                                                            

——摘编自玉兆鑫《中国抗疫简史》

材料二

时间史事
1660年用水冲刷的厕所由巴黎传入英国上层人士的家庭
18世纪末英国上层开始注意个人卫生,这种习惯逐渐传至欧洲和北美
1842年英国人查德威克发表调查报告,认为疾病同不卫生有密切的联系,提出建立干净的自来水系统,保证个人和公共用水卫生,建立地下排污系统,清扫街道等建议
1848年英国颁布第一部公共卫生法
1855至1875伦敦建设下水道现代化工程并全部完工
19世纪中期公共卫生运动在美、法、德等国获得支持,自来水和地下排污系统在欧洲各城市初步形成
1868年巴斯德的细菌理论获得证实,促进了公共卫生运动的发展

材料三   近代中国被扣上了“东亚病夫”的帽子,死亡人口中半数以上死于传染病。中国共产党人决定一扫旧社会的污浊之气,缔造一个崭新的社会。20世纪50年代初,美军在我国东北地区散布大量的细菌。1952年5月,《人民日报》发出了开展“爱国防疫卫生运动”的号召,党员干部深入基层一线宣传。卫生防疫部门对肺结核病、天花、鼠疫等疾病采取了一系列预防治疗措施。12月,毛泽东题词,要求“动员起来”“粉碎敌人的细菌战争”。1953年,各地爱国卫生运动委员会成立,各级卫生防疫站建立,人民政府还对街道和房屋院落进行修整,安装自来水管,疏通污水管道。20世纪50年代末,爱国卫生运动的中心任务逐渐转移到“除四害”上来。

——摘编自李洪河 《新中国的疫病流行与社会应对》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我国古代疾病防治的主要措施。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资本主义国家卫生与健康发展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概括20世纪50年代新中国爱国卫生运动兴起的历史原因。并概述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对社会生活产生的积极作用。
8 . 世界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从1980年的62.8岁增长到2019年的72.6岁,中国人口的平均预期寿命从1949年的35岁增加到2019年的77.3岁,达到了世界中等发达国家水平。这主要得益于我国
A.把防疫工作视为重中之重B.医疗卫生事业持续发展
C.乡村医生业务水平的提高D.对食品药品的严格监管
9 . 2008年12月,四川发生特大地震,全国参加地震灾区医疗防疫人员达10万人次,救治伤病员164万人次。2019年末新冠疫情在湖北武汉发现,为救治感染患者,武汉的火神山、雷神山医院从方案设计到交付使用仅用了10天;全国各地的医疗机构在政府的统一调配下,各地医护人员迅速分批赶往湖北、支援武汉,为夺取抗疫胜利提供了重要保障。材料说明中国的现代医疗卫生体系在防疫抗灾上
①把人民的生命安全和身体健康放在首位
②充分体现了全国协作抗疫上的制度优势
③没有重视灾后的防疫和疫情方面的控制
④基础医疗建设为抗灾防疫提供物质支持
A.①②③B.①②④C.①③④D.②③
10 . 1951年,我国建立城镇职工医保医疗体系。截至2017年,我国基本医保参保人数超过13.5亿,参保率稳定在95%以上。2020年,新冠疫情对我国公共卫生体系提出巨大挑战,在中共的领导下,我国经受住了考验。这说明我国
①医疗卫生体系的逐步完善②国家治理效能的显著提高
③医疗技术水平的提升④可持续发展战略的有效实施
A.①②③B.①②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