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8 道试题
1 . 古代中医药学博大精深,近代以来西医进入中国,新中国成立后中医药学焕发新活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药的发现与应用,中药学的形成与发展,都是与人们的生活、生产,以及防治疾病的实践活动密切相关。中药的各方面理论也是从无数实践经验中总结出来的。中药学的理论基础,是古代朴素哲学,突出表现在人与自然,人机体内部的整体性和宏观性,因此,中药理论并不从具体微观成分出发。

——陈信云《中药学》

材料二   1825年,英国医生郭雷枢随英国商行到广州,开办了一家诊所,为广州的中国居民及外国人治病。由于大量的英国散商船只及美国商船几乎都没有随船医生,于是,郭雷枢向英国驻华商务监督律劳卑建议在黄埔建立了一所“海员医院”。1834年,美国医生伯驾受美国教会的派遣来到广州。当时岭南地区眼病患者十分普遍,而中医向来不善眼科。于是,伯驾创办了眼科医院。1838年,中华医务传教会成立,试图“通过为中国人治病来向他们展示基督教实际的慈善”。

——董少新《19世纪前期西医在广州口岸的传播》

材料三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中医著作在苏联、朝鲜出版,中医专家为社会主义国家和第三世界国家的外国政要治病、随援外医疗队出国。文革期间,我国为朝鲜、越南、老挝、阿富汗、刚果等友好国家培养中医学留学生。1975年中药针灸医师代表团赴日参加学术年会,自此中医出国不再只是去执行外交任务了。1988年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成立,与欧美发达国家的相关部门签署了交流与合作协议。20世纪80年代后期,中医留学生教育扩大并形成规模,合作办学则在20世纪90年代有新的突破;据统计,1992年中药总销售额125.7亿元,出口创汇4.5亿美元。截至2018年,中医药已经在全球183个国家和地区得到运用,有86个国家政府和中国签订了有关中医药的协议。

——朱建平《新中国成立以来中医外传历史、途径与海外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药学的特点,结合所学,指出中国古代中药学方面的两部重要典籍名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简析鸦片战争前西医在广州传播的历史背景。
(3)根据材料三,概括20世纪80年代前后我国中医外传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分析上述变化的成因。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世纪时,宗教医学是人们疗治病痛的主要途径。16至17世纪,瘟疫频发,英国人口大量死亡,社会经济受到严重冲击,基督教会束手无策,神职人员纷纷死亡,民众对教会的权威性和神圣性产生怀疑。这时期医学界对疾病的认识已经向以实验为基础的科学病理观转变,建议当局注意城市公共卫生,民众重视卫生保健,并以放血、催吐等疗法取代祈祷、观瞻圣物。政府则以医学隔离、清扫街道等手段进行防控,严禁举行相关祭祀活动。在地方政府和议会推动下,伊丽莎白女王授权枢密院编纂《政令大全》,加强对地方防疫的管理。

——摘编自陈凯鹏《论近代早期英国防疫对策特点》

材料二   为应对西班牙流感等全球医疗和社会危机,1921年国联卫生组织成立。二战后,国际社会仍面临严峻的公共卫生问题,如霍乱、鼠疫、黄热病等,亚非拉国家普遍缺乏基础医疗设施,无法有效应对,死亡率居高不下。1948年世界卫生组织在日内瓦成立,标志着全球卫生与流行疾病控制的新时代,国际合作共识加深。世界卫生组织在全球推广疫苗接种,处理贫穷与卫生问题,保障世界不同区域的基础医疗建设,传染病防治取得重大进展,死亡率逐步下降,之前曾威胁世界60%人口的天花基本被根除。

——摘编自[英]普拉提克·查克拉巴提《医疗与帝国》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早期英国防疫策略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该变化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世界卫生组织成立的背景及其意义。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19世纪中期以后,在城市化和工业化快速发展的同时,英国没有可供借鉴的城市治理经验,“城市病”问题频发,人口拥挤,环境污染严重,传染病肆虐成灾,公共卫生状况急剧恶化,对民众生活造成灾难性影响。1849年,一封写给《泰晤士报》的信件反映了当时普遍存在的卫生恶劣现实:“我们生活在肮脏的地方。我们没有私人厕所,没有垃圾箱,没有排水沟,沟渠孔洞中也没有排水沟,沟壑洞里的恶臭令人厌恶。我们每个人都在受苦,很多人都在生病,如果霍乱来了,只能祈求上帝保佑。”

材料二:英国是世界上最早开启工业化与城市化的国家,却也较早承受了转型时期公共卫生状况严重恶化的后果,逐步摸索出一套适应城市化、工业化发展需要的公共卫生管理制度。有识之士的相关调查促使英国政府最终颁布法律,1848年,颁布《公共卫生法》,成立卫生总署,正式全面介入整个社会的公共卫生管理。此后,又根据现实需要不断改革,分别创建枢密院医务部、地方政府事务部,最终构建出一套以地方政府为核心,辅以中央政府监督引导的公共卫生管理制度,为巩固“日不落帝国”提供了重要保障,也为其后续建设福利国家准备了一定的条件。

——摘编自王广坤《19世纪中后期英国公共卫生管理制度的发展及其影响》


(1)根据上述材料,分析19世纪中后期英国公共卫生管理制度形成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中后期英国公共卫生管理发展的特点并分析其影响。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是世界上率先迈入现代化的国家,随着19世纪中期工业化与城市化的迅速发展,人们的生活环境,尤其是整个社会的公共卫生状况严重恶化,英国政府开始全面介入公共卫生管理。1848年,经过议会辩论,英国通过了《公共卫生法》,法案规定:“在代表中央意志的大都市伦敦首先创建中央委员会,然后再广泛任命检查巡视员,派他去管理地方上的那些分支委员会。”这使得地方政府强烈不满,由此,1858年,中央政府颁布了《公共卫生法》。1871年,议员提出并成立了地方政府委员会,推动议会颁布了1872年《公共卫生法》。1875年,又颁布了强化、巩固现有一切成果的《公共卫生法》。规定“任何被通报为污染物制造者的受委屈个人都有申诉抱怨权”,这使得检查员所做的工作极易遭人误解。这些法案连同1875年的《食品和药物法》“共同构筑起了英国近代乃至现代社会公共卫生立法和管理制度的基础”。

——摘编自王广坤《论近代英国的卫生检查制度》

材料二   1951年,中共中央发布《中央关于加强卫生防疫和医疗工作的指示》;1953年,政务院批准在各省、自治区.直辖市以及地(市)、县(旗、区)建立卫生防疫站;到1965年年底,全国共有各级各类卫生防疫站2499个,与1952年相比,机构增加了16倍,医师(技师)增加了11倍。卫生部还先后颁布了《卫生防疫站暂行办法》(1954年)、《卫生防疫站工作试行条例》(1964年)。从20世纪80年代开始,从宏观层面提出了“国家、集体、个人一起上”的思路,启动医疗卫生体制改革。1997年,中共中央、国务院联合发出《关于卫生改革与发展的决定》;2009年,发布《关于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的意见》,提出建设覆盖城乡居民的基本医疗卫生制度。

——摘编自吴超《从卫生防疫到全民健康一新中国的疫病防控和公共卫生安全事业》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英国发展公共卫生事业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英国与现代中国在公共卫生事业建设上的相似之处,并说明其产生的相同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发展公共卫生事业的建议。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卫生防疫政策变迁过程

阶段代表性政策政策背景政策场所政策目标
第一阶段
19551977
《传染病管理办法》政治任务党中央、国务院、卫生部传统病常规
第二阶段
19782002
《中华人民共和国急性传染病管理条例》市场发展党中央、国务院、卫生部、财政部等传统病常规防治为主
第三阶段
20032015
《突发公共卫生事件应急条例》公益服务党中央、国务院、卫生部(卫健委)、财政部、民政部、社会组织、媒体、企业、专家、公众等新型突发病应急防治为主
第四阶段
2016年至今
《“健康中国2030”规划纲要》《抗击新冠肺炎疫情的中国行动》健康安全党中央、国务院、卫健委、政协、财政部、民政部、外交部、社会组织、媒体、企业、专家、公众等新型突发病应急防治和传统病常规防治并重

——据武永超《新中国成立以来卫生防疫政策变迁审视》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中国成立以来防疫政策变迁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影响我国卫生防疫政策变迁的因素。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10年冬,瘟疫从俄国西伯利亚传到哈尔滨。清廷委任在陆军军医学堂帮办、毕业于英国剑桥大学意曼纽学院的伍连德为东三省防疫医官、钦差大臣。他深入疫区﹐解剖患者尸体﹐最终确诊其为肺鼠疫,认定飞沫是其主要传播途径。此后,他开始采取一系列有效的防治措施,特别是使用口罩、隔离、公共场所消毒等措施,他还下令把浴池,茶楼剧院改成隔离区,还向东清铁路局借来些车厢并将其改选成隔离医院。自这些措施实行至次年31日,哈尔滨再无一人死于鼠疫。191143日,万国鼠疫研究会在奉天(今沈阳)举行,日本、英国、美国、俄国等十一个国家参加。伍连德当选为大会主席。同年429日,大会闭幕,各国的科学家对中国的鼠疫防治成绩给予了充分肯定。

——摘编自何宏《医学博士伍连德四次扑灭哈尔滨瘟疫》


(1)根据材料,概括伍连德的历史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伍连德具有的优秀品质。
7 . 中医药为人类健康作出了卓越贡献,是中华绚烂文化不可分割的组成部分。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原始社会人们为了生存通过长期和疾病作斗争,总结了丰富的经验。

春秋战国时期中医理论已经基本形成,出现了解剖和医学分科。唐朝以后,中国医学理论和著作大量外传到高丽、日本、中亚、西亚等地。两宋时期,宋政府设立翰林医学院,医学分科接近完备。元明清时期,瘟疫流行,温病学得到了长足发展。自近代以来,社会开始使用西方医学体系的思维模式加以检视使中医药学陷入存与废的争论之中,中医药界面临危机四伏的险境。

——摘编自邓铁涛、程之范《中国医学通史》等

材料二改革开放以来中医药发展大事件

年份

事件

1986

国家中医药管理局成立,1988年更名为国家中医药管理局。

2003

国家制定中医药标准体系。

2015

屠呦呦等专家组成的研究团队,成功分离了青蒿素,并获诺贝尔生理学或医学奖。

2017

正式颁布实施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医药法》

20032019

SARS时期、新冠肺炎突发时期再显中医药神威。

2019

国内中医类医疗卫生机构总数达65809个,中医中药传播到183个国家和地区。

摘编自朱建平《中国医药与改革开放40年》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医学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及所学知识,分析中医药在新中国焕发新生机的原因。
(3)综合上述两则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请谈谈你对中医药发展的认识。
8 . 瘟疫深刻影响着人类文明的进程,也考验着当代人们处理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关系的智慧。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黑死病14世纪,当时是“小冰期时期”,由于战争等原因导致鼠疫大流行,当时被称为“黑死病”。“黑死病”流行于整个亚洲、欧洲和非洲北部。中世纪欧洲约有1/3的人死于黑死病。
天花等印第安人原来的人数在2000万左右。就整个新大陆来说,据估计在哥伦布来到后一两个世纪中,印第安人口减少了95%。……天花、麻疹、流行性感冒和斑疹伤寒争先恐后地要做杀手的头把交椅。
霍乱19世纪中叶在英国频繁发生,1854年夏天爆发于伦敦,英格兰共约5万人死亡。据研究一个重要原因是城市公共卫生问题,特别是饮水源出了问题。

——据:【美】威廉.H.麦克尼尔《瘟疫与人》、【美】贾雷德戴蒙德《枪炮、病菌与钢铁》等

材料二     经济全球化一方面是半导体、纤维光学和卫星实际上已经消灭了地理上的距离,引起市场经济的日益一体化,另一方面使传染病传播速度加快,范围扩大。快速发展的国际经济贸易,使人口日益在全球范围内流动,传染病也随之流行到各国。频繁的人口流动使得传统的隔离方式根本无法生效,也使得一国爆发的传染病会迅速的传播到其他国家或地区。

—据中国官方宣传材料“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等

(1)阅读材料一,分别简要概括三个历史时期瘟疫产生的主要原因及其对人类历史进程的重大影响。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经济全球化背景下瘟疫可能产生的次生灾害,指出我们的应对之策。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儒家倡导“民安国稳”。中国历来重视传染病的防治。秦汉十分注重用法律来控制传染病,用药物防治。秦律规定,凡麻风病人都要送往“疠迁所”隔离起来。东汉时的《神农本草经》提到了用药物防治传染。从魏晋到隋唐时期,疫情发生后,一些官员采取赠药和在交通要道上晓谕药方的办法来加以控制。

最重视防疫和治疫的莫过于两宋。朝廷大量修订、编撰和印行医书。由政府出面整理和推广医书和药方,倡导戴口罩,这在全世界都是一个惊人的创举。

元明清时期统治者对疫情也比较重视。康熙皇帝还亲自研究天花,大力推广种痘法。

毕竟种种限制,古代防疫控疫的效果远不如近现代,灾难得不到有效遏制。

材料二:   在近现代中国的历史上,中国人民也曾饱受传染病的痛苦,但是我们并没有因此而退却,而是从一次次的疫情防控中积累经验,提高了整体健康水平。

1910年东北鼠疫的流行对中国现代医学产生了很重要的影响,促进中国初步建立了现代防疫体系,奠定了中国公共卫生的基础。当时有个著名的中国医学家伍连德,采取了推广口罩使用、加强铁路检疫、控制交通、隔离患者、集中火化鼠疫患者尸体等多种防治措施,在短短的4个月就成功控制住了本次暴发的鼠疫。

新中国成立后,我们国家对传染病防治工作高度重视,在公共卫生疾病控制上面取得了很多重大成绩。新中国成立之初,在毛泽东主席的倡导之下,轰轰烈烈的爱国卫生运动在全国迅速地展开,有效控制了鼠疫等突发急性传染病的流行,切实改善了群众的健康状况。随着社会的发展,国家加强医疗队伍建设,改进医疗设备,特别是开发疫苗。2020年新冠疫情爆发,在习近平总书记的领导之下,以钟南山为代表的医学专家发明了疫苗,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抗疫成绩。我们在不知不觉中享受着现代医学和国家英明决策的成果。

——以上材料摘自《中国防疫简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防治传染病的措施和效果。
(2)根据材料二,20世纪以来我国传染病防治有哪些成就?
10 . 烈性传染病鼠疫曾对中国产生了深远的影响。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代后期、尤其是明代末年气候异常的背景下,华北地区以及中国北方各地普遍干旱少雨,生态系统趋于脆弱。明代后期的华北人口已相当密集,觅食人口的数量和流动性大大增加……万历年间的华北鼠疫大流行使区域经济和社会发展陷于停滞,崇祯鼠疫则在风起云涌的起义浪潮中加速了它的传播和扩散。明王朝是在灾荒、民变、鼠疫和清兵的联合作用下灭亡的。

——摘编自曹树基《鼠疫流行与华北社会的变迁(1580-1644)年》等

材料二   1910年10月,东三省肺鼠疫大流行。12月19日,我被派往哈尔滨调查瘟疫、组织防控。12月24日,我抵达哈尔滨,深入疫区调查研究,解剖疫死者尸体,建立实验室,发现鼠疫病原菌。采取了控制交通、隔离疫区、建立医院收容病人、火化鼠疫死者尸体等多种科学防治措施,使这场瘟疫很快就被控制。1911年4月,在奉天召开“万国鼠疫研究会议”,我当选为主席,这是我国首次国际科学会议。

——整理自伍连德《鼠疫斗士——伍连德自述》


(1)根据材料一,指出明末鼠疫流行的原因及影响。
(2)指出材料二体现的史料类型与防疫观念。并结合所学,分析此次疫情控制产生的积极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