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现代医疗卫生体系与社会生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8 道试题
1 . 病有所医与全民健康关乎民生福祉,是人类社会发展的永恒议题和核心目标。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太医署有医博士和助教各1人,学生40人,此外还有针博士、按摩博士等。此外,唐政府还在地方各州设立医学博士和助教。唐玄宗时发布了《考试博学多才道术医药举人诏》,要求“博学多才、道术医药举人等,先令所司表荐,兼自闻达,敕限以满,须加考试”。乾元三年,规定了具体的考试科目,“各试医经方术策十道,本草二道,脉经二道,素问十道,张仲景伤寒论二道,诸杂经方义二道”。

——彭炳金《论唐代的医学教育与考试制度》

材料二   《望厦条约》规定“合众国人民在五港口贸易或久居或暂住均准其租赁民房或租地自行建楼并设立医馆、礼拜堂及殡葬之处”。1843年,英美传教士在上海设立第一家西医院。短短一年时间,该院治疗的病人达1万余人,不仅有上海的居民,还有苏州等附近城镇的患者。这些传教士到沪后便开始推广西医种痘法和外科消毒法。传教医生还多次进行传染病和流行病调查。当时部分朝廷官员也向传教医生咨询有关公共卫生、卫生设施、房屋建筑给排水、医学教育等方面的问题。1880年,租界成立卫生处,采纳了传教士提出的用自来水作为饮用水的建议。

——颜贇《近代上海西医的传入及其活动》

材料三   新医改10余年来,中国逐步建成了世界上规模最大的基本医疗保障体系,病有所医的目标基本实现。面对人民群众健康需求的日益增长,以解除人民疾病医疗后顾之忧、普遍提高人民健康水平为目标的全民医保制度,需要逐步从实现病有所医的城乡统一,走向推动健康中国的健康治理。

——翟绍果《从病有所医到健康中国的历史逻辑、机制体系与实现路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玄宗时期医术科在科举中所属的类别,分析医术科考试推行的作用。列举唐代中医药学有代表性的著作。
(2)根据材料二,概述西医传入上海的时代背景,结合史实,分析西医传入对中国人的健康产生的积极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指出改革开放后我国建设的“全民医保制度”的内容,简析其实施的历史意义。
2023-07-07更新 | 8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浙南名校联盟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英国近代公共卫生法案演进简表适用范围地方政府权责中央政府权责
1848年《公共卫生法案》伦敦以外英格兰、威尔土地区的城市和人口密集地区可以要求开发商提交排水设计图;可以更改街道布局;可以以协议方式购买街道改善用地中央卫生委员会在特定条件下,可强制建立地方卫生委员会并实施法案
1866年《清洁
法案》
农村划分出“排污区”,设立“排污委员会”“公害”的内容扩大;有实施卫生环境治理义务,包括排污、供水和清理公害等在地方当局未尽到义务时,国务大臣可责令其限期履行义务或采取相应措施
1872年《公共卫生法案》伦敦以外英格兰和威尔士所有城市和农村地区不同卫生区可组成联合区域,并成立联合卫生委员会地方政府部可派遣调查员监督地方卫生机构的工作;可解散、合并卫生区及修改其边界;可批准和修改地方法案
1875年《公共卫生法案》可以强制新建街道;可以规范街旁建筑物界线;可以制定建筑条例并检查其实施情况;可以购地修建用于娱乐的公共场所并制定地方法案予以维护;义务增加,包括调查公害、通告房主清理住房等地方政府部有权进行调查并做出决权;可以颁布布临时条例;可以责令地方卫生机构履行义务;可以废除或修改地方法案;可调节地方卫生机构的争端

材料二   著名规划师雷蒙德·昂温(Raymond Unwin)对公共卫生阶段城市规划所取得的成就进行了全面的总结:“我们已经做了很好的工作:供应充足的洁净用水,提供排水设施,处理废弃物,铺设、照明和清洁道路等等。此外,通过已被广泛运用的地方法规,过度的拥挤状况已受到限制,最低标准的间距、光照和通风得到保障。我们确实在这些方面奠定了很好的基础,确保了一个健康生活环境所必需的许多要素。”

——梁远《近代英国城市规划与城市病治理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近代英国公共卫生治理的特点。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说明近代英国公共卫生治理的影响。
3 . 【殖民统治与非洲传染病传播】

材料一   欧洲殖民征服打破了非洲社会与自然环境之间原有的生态平衡。15世纪起,葡萄牙等欧洲国家开始向非洲进行殖民扩张,在长达数世纪的奴隶贸易期间,欧洲、北非、南亚的殖民者和商人将麻疹、水痘、肺结核和梅毒等传染病带到非洲各地。19世纪末,帝国主义国家掀起了瓜分世界狂潮,非洲被欧洲列强瓜分殆尽,殖民征服加剧了传染病在非洲的传播。

在殖民统治下,非洲经历了前所未有的生态、社会与经济变动。城镇化进程加速,强制劳动以及公路和铁路交通使得非洲民众的流动更为频繁,在客观上加剧了传染病在不同地区之间的传播。

材料二   面对殖民地城镇的传染病问题,殖民政府的首要目标是保护欧洲白人的健康。殖民地政府为此推行种族隔离措施,并且全面干预城镇中的非洲民众生产和生活方式,亚洲人和非洲人成为殖民政府防疫措施的针对目标。19世纪和20世纪之交,在南非的开普敦、德班和伊丽莎白港等城镇,殖民政府对于亚洲人和非洲人居住区采取防疫措施,将其居住区视为传染病滋生地,对欧洲白人的健康构成威胁。为此,殖民政府将亚洲人重新安置到远离欧洲人居住区的地方,意图通过这种防疫措施,强化殖民城镇中的种族、阶级和文化差异。

——摘编自李鹏涛《殖民统治加剧非洲传染病传播》


(1)根据材料一,概括非洲殖民地传染病流行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殖民者采取的传染病防治措施并予以评价。
2023-07-03更新 | 53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联合体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时间相关内容
20世纪
五十年代
在党的领导下,开展全国范围的爱国卫生运动,坚持“卫生工作与群众运动相结合”,重点在农村各地深入发动群众,进行清除垃圾、改厕改水、消灭害虫。县级卫生机构数量从1949年的1400余所增加到1952年的2123所,覆盖我国90%以上的地区;到1956年联合诊所、乡卫生所从1950年的803所增加到51000所。
20世纪六七十年代毛泽东号召“把医疗卫生工作的重点放到农村去”,大批赤脚医生深入基层,开展农村的医疗卫生救治工作。到70年代末,我国医疗保障体系较为完善,农村基本医疗保健覆盖率达80%~90%。
改革开放
以来
农村健康卫生事业在经历改革开放初期的曲折发展后,进入21世纪获得稳步发展。我国财政支出开始向农村医疗卫生事业倾斜,建立起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制度;健康卫生工作也逐步由“以治病为中心”向“以人民健康为中心”过渡;拥有基层医疗卫生机构97.7万个,3.5万个乡镇卫生院,144万床位,30.7万个门诊部(所),59.9万个村卫生室;城乡基本医疗的参保覆盖面达95%以上;我国人均寿命比1949年增长了1.21倍。

——摘编自罗小燕《我国农村健康卫生事业的发展历程和经验总结》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农村健康卫生事业的发展成就。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我国农村健康卫生事业不断发展的原因。
2023-07-02更新 | 44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苏省淮安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慈善药房的兴起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8世纪,英国城市人口的医疗需求急剧增长,但英国传统的医疗服务体系不能满足城市下层民众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此后随着工业化的推进,英国城镇的大规模发展,成倍地增加了对健康的威胁。药房的兴起是18世纪英国慈善事业向医疗市场领域扩散的产物。社会有识之士对健康问题日益关切,而医疗慈善的实际目的就是使勤劳的穷人恢复健康并重返劳动。与此同时,宣扬启蒙运动社会政治观的思想家们热衷于促进世俗福利、健康和国家财富,他们也非常重视人道主义和慈善事业。药房的出现既丰富了英国下层民众的医疗服务供给,也促进了英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摘编自元鹏成《论近代英国慈善药房的兴起》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领导全国人民迅速建立了各级卫生行政组织。为了及早掌握疫情,建立了传染性疾病的疫情报告制度。针对各种传染病疫情,还积极开展防控工作,一方面构建完善的传染病防治网络,另一方面加强和改进传染病治疗技术方法,坚持专业防治与群防群治相结合。爱国卫生运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的群众性卫生运动,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卫生防疫工作方式。饮水、食品、环境卫生等公共卫生事业,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生命健康息息相关,是预防和控制疫病发生与流行的重要环节。为此,党和人民政府高度重视人民的饮用水卫生安全,加强水源保护、水井改良和城乡饮水消毒工作。

——摘编自扶小兰《新中国成立初期党领导医疗卫生事业的历史考察与现实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英国近代慈善药房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主要措施。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中西方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给你带来的启示。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民国时期上海各种传染病的流行曾给上海带来巨大的经济损失和社会危害。究其缘由与上海的社会环境和经济变动等因素密切相关。这一时期租界当局按照西方应对传染病的策略,通过一系列措施对传染病流行进行防治,取得了一定的成绩。华界政府效仿租界的做法,开始构建传染病防治体系。与此同时,一些民间社团也倾注心力积极参与传染病防治活动,补充了政府行为能力的不足,促使传染病防治良好社会环境的初现,反映了上海城市公共领域的形成与民众公共意识的提高。

——摘编自刘岸冰《民国时期上海传染病的流行与防治》

材料二新中国成立之后,湖北省建立起一个完整的防疫体系,在省级建立了省防疫委员会、卫生防疫站和卫生防疫队等;在市级建立了市防疫委员会、防疫队、防疫站和交通检疫所等;在县级建立了县防疫委员会、防疫队、防疫站和实验卫生院等。湖北政府企图通过建立快速有效的疫区处理制度、建立完善疫情报告制度、积极开展免疫工作、广泛开展爱国卫生运动、全面开展防疫宣传工作、加强公共场所的卫生和防止疫病流行等措施来改变人民疫病丛生的问题。

——摘编自曾芳《二十世纪五十年代湖北省防疫政策与措施》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民国时期上海传染病流行的原因及防治工作的主要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20世纪50年代湖北省防疫措施的重要意义。
2023-05-26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广州市白云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英国慈善药房的兴起是多种因素综合作用的结果。18世纪英国城市人口的医疗需求急剧增长,但英国传统的医疗服务体系不能满足城市下层民众日益增长的医疗需求。此后随着工业化的推进,英国城镇的大规模发展,成倍地增加了对健康的威胁。药房的兴起是18世纪英国慈善事业向医疗市场领域扩散的产物……与此同时,宣扬启蒙运动社会政治观的思想家们热衷于促进世俗福利、健康和国家财富,他们也非常重视人道主义和慈善事业。药房的出现既丰富了英国下层民众的医疗服务供给,也促进了英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

——摘编自元鹏成《论近代英国慈善药房的兴起》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人民政府领导全国人民迅速建立了各级卫生行政组织。为了及早掌握疫情,建立了传染性疾病的疫情报告制度。针对各种传染病疫情,还积极开展防控工作,一方面构建完善的传染病防治网络,另一方面加强和改进传染病治疗技术方法,坚持专业防治与群防群治相结合。爱国卫生运动是中国共产党领导开展的群众性卫生运动,是具有中国特色的卫生防疫工作方式。饮水、食品、环境卫生等公共卫生事业,与人民群众的日常生活和生命健康息息相关,是预防和控制疫病发生与流行的重要环节。为此,党和人民政府高度重视人民的饮用水卫生安全,加强水源保护、水井改良和城乡饮水消毒工作。

——摘编自扶小兰《新中国成立初期党领导医疗卫生事业的历史考察与现实启示》


(1)根据材料一,概括英国近代慈善药房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新中国成立初期发展医疗卫生事业的主要措施。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中西方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给你带来的启示。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二次鸦片战争后,天津被迫开埠通商,西医亦随之传入。西方教会设立医院,招收华人学徒,兴办医学校,发行中文报刊以及翻译西方医学书籍等。西医由于自身的优势,逐渐为国人所接受。在这种背景下,李鸿章创办了北洋医学堂,成为中国人最早创办的官方西医学校,培养了最早的一批西医专业人才。面对西医西药的传入,名医张锡纯主张把中西医汇通思想应用于临床,中西药物并用,产生重大影响。经施今墨、程价三等名医的不断努力,天津中医药界交融互通中西医,创造了中西医结合的新医学派,在中西医结合治疗急腹症、危重病等方面结出了硕果。

——摘编自谢敬《近代天津的中西医交融》

材料二   1978年—1984年,我国对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进行了初步的探索,主要内容是加强医疗机构内部的管理。1984年—1992年,改革正式启动,其核心思想是“放权让利”,扩大医院自主权,内容涉及到办医体制、管理体制、分配机制、收费制度、事业经费补偿机制等医疗体制的多个方面。1992年—2005年,改革进一步向前推进,内容主要涉及城镇职工医疗保障制度、医药卫生体制、城市卫生服务体系、农村卫生体制等方面。2005年至今,在总结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经验与教训的基础上医改进入了一个新的发展阶段。

——摘编自李玉荣《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回顾与反思》


(1)根据材料一,概括西医在天津传播的表现。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医传入对中国医学发展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新时期医疗卫生体制改革的背景及特点。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末民初,我国3亿多人口中,西医不过几十人,到1932年增至4000人,1949年增至8.7万人。这一数字在新中国成立后继续增长,到2005年在我国13亿多人口中,西医发展到约180万人,19802005年的25年间西医人数增加了20倍。对比西医的快速增长,中医人数则迅速减少,从清末民初的80万人减少到1949年的50万人,新中国成立后继续减少到现在的23.4万人。

——摘编自王慧、吴鸿州、叶兴华《略论民国时期西方医学对中医的影响》

材料二   随着西方科技和文化的冲击,中国传统文化正一点点远离我们,深深根植于中国传统文化的中医失去了生存的土壤。中医历经磨难、饱遭非议、百年漂泊,其结果就是百姓对中医缺乏正确的认知和信心。改革开放后,在经济利益的引诱下,中药的质量不断下降,某些商家不择手段地推销中药产品,对中医进行不实宣传,造成中医药疗效不尽如人意,中医名誉被毁,从而得不到社会的认可。与此同时,几十年来,中医在医、教、研、药等各方面,都以西医的模式为准绳,这一模式对中医多有束缚。

——摘编自朱云、程旸、贺松其《中医传承面临的困境与对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民国成立以来西医在中国迅速传播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前中医传承面临的困境,并指出当今中医的出路在哪里。
2023-03-24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辽宁省农村重点高中协作体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中叶之前,改善公共卫生一直是地方志愿团体或地方政府的工作,英国的医院和诊所大多由私人慈善组织资助。工业革命推动了人口的爆炸,城镇人口的过度拥挤叠加污秽的居住环境严重恶化了人们的健康,出现了很多的婴儿死亡率,据统计,1842年在英国工人的孩子中有一半不满5岁即死亡。恶劣的工厂环境和超负荷的压迫劳动使工人的健康严重透支。在英国扫烟囱的童工中,时有因劳累过度掉入烟囱中或被烧、烫伤,由于没有洗浴卫生设施,发生了在历史上轰动的扫烟囱工阴囊癌事件。伦敦工人、商人和贵族的平均死亡年龄分别为22、33、44岁。

材料二: 19世纪上半叶,英国律师查德威克提出疾病是贫困的根源而不是相反。他于1842年出版了一本研究公共卫生的著作《大不列颠工人群众的公共卫生状况之报告》,支持公共污物导致疾病,而疾病加重公共开支的观点。1845年,英国的一份官方报告建议各地要有单一的公共卫生主管机构,负责有关排水、铺路、净水、供水等工作,并且要求主管当局规范建筑物的兴建准则。1848年,英国议会通过了一项《公共卫生法案》,要求监管城市清洁卫生、排除“讨厌的麻烦事”以及提供清洁自来水等。英国在中央政府设立国家卫生委员会,这个机构到1919年发展成为具有广泛影响的公共卫生部。

——摘编自武斌《记疫 :祈祷、隔离与共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期英国公共卫生问题严重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英国公共卫生运动的特点。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