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交流与传播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4 道试题
1 . 【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敦煌莫高窟坐落于河西走廊的西部尽头,它的开凿从十六国时期到元代,今存洞穴492个,壁画4.5万平方米,彩色雕像2400多尊,是我国现存石窟艺术宝库中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一座。

材料一   唐朝前期敦煌文化的内容极其丰富,西汉以来几百年的发展为敦煌奠定了深厚的文化基础,丝绸之路的畅通,使得众多胡商到来和定居,又为这里带来了域外文化的精髓,儒学、佛学、道学和其他外来宗教学说在这里交相辉映。这一时期的莫高窟在形象塑造上、深受大唐积极健康的审美情趣影响,绘塑的人物皆是丰盈润泽,健硕强壮;壁画内容不再追求苦行清修,转而宣扬天国的欢乐和现世的幸福。画面用色多浓郁华丽,与早期的古朴沉稳恰成对比,创作出的艺术品具有极强的生命力。

——摘编自杨宝玉《敦煌史话》

材料二   1900年5月,莫高窟藏经洞被发现,引起世界轰动。部分当地官员认识到洞内文物价值,希望运到省城兰州保存,但时局混乱,甘肃省政府以无暇筹措运费为由,拒绝这一提议。1907年后,西方国家派出的“探险队”先后进入敦煌掠走大量敦煌文物、破坏敦煌壁画遗迹,大量敦煌文物就此流散世界各地,一度造成“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外国”的局面。在现代,经过学人的努力逐渐形成“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的局面。

——摘编自宁可、郝春文《敦煌的历史和文化》,樊锦诗、赵声良《灿烂敦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前期敦煌文化的突出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任选三个角度分析说明晚清时期影响敦煌学发展的主要因素,并谈谈你对文化传承与保护的认识。
7日内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黄冈中学高三第四次模拟考试历史试卷
2 .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

材料:核心思想理念。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在修齐治平、尊时守位、知常达变、开物成务、建功立业过程中培育和形成的基本思想理念,如革故鼎新、与时俱进的思想,脚踏实地、实事求是的思想,惠民利民、安民富民的思想,道法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等.....

中华传统美德。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蕴含着丰富的道德理念和规范,如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担当意识,精忠报国、振兴中华的爱国情怀,崇德向善、见贤思齐的社会风尚,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的荣辱观念.....

中华人文精神。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积淀着多样、珍贵的精神财富,如求同存异、和而不同的处世方法,文以载道、以文化人的教化思想,形神兼备、情景交融的美学追求,俭约自守、中和泰和的生活理念等.....

——《关于实施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工程的意见》(2017年1月25日)

阅读材料,结合中国现代史,谈谈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对社会主义建设的积极作用。(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随着两宋城市的发展,一方面城市工商业发达,市井文化日趋繁荣;另一方面延续自南北朝隋唐而来的士人城居之风使得文人士大夫居城者明显增多。由此,士庶之间、清雅文化与市俗文化之间呈现相互对立、相互渗透的关系,这构成两宋城市文化的基本格局。由于士大夫拥有核心政治资源,掌握着文化霸权的仍然是官而非商,市民阶层处在士人阶层之下,属于没有任何政治权利的臣民。 由于文化强势之最终仍有赖于政治资源,还衍生出不同行政级别的城市在文化地位上产生相应层级差别的有趣现象。两宋城市文化发展,承续并巩固了唐代以来,文化资源集中于城市所带给专制国家在文化上前所未有的控制权,并从各方面影响着村落世界。

—摘编自包伟民《两宋“城市文化”新论》

材料二   11世纪欧洲城市开始兴起,城市居民以移民和原住民为主,二者是以城市特许状为纽带确立的共同体。城市特许状是城市居民通过种种争取自治权的斗争,从封建主手中得的契约,这意味着共同体的事由全体成员做主。12世纪,由于城市管理需要,罗马法在欧洲复兴;中世纪晚期,市民阶级形成,进一步推动了城市市民政治文化的生成,孕育了现代国家的雏形。特许状是一纸契约,赋予城市居民共同享有在本城经营工商业的权利,随着城市商品经济的发展,货币、市场意识等新的经济理念在城市诞生,现代会计、金融、公司制度等近代经济文化在中世纪城市得到初步发展。这促进了16世纪欧洲文明的凝聚成型。

——摘编自刘景华《中世纪城市与欧洲文明成型》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古中国和中世纪欧洲城市文化的不同之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造成古代中国和中世纪欧洲城市文化差异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文化多样性的理解。
4 . 【文化的保护与传承】

材料   敦煌莫高窟,坐落于河西走廊的西部尽头。它的开凿从十六国时期至元代,今存洞穴492个,壁画4.5万平方米,彩色雕像2400多尊,是我国现存石窟艺术宝库中规模最大、内容最丰富的一座。下面是与敦煌莫高窟相关的两个人物。

王圆箓(1850—1931年)1850年出生在湖北,家境贫寒,信奉道教。1897年云游到了莫高窟,四处化缘,将得来的钱财全部用来修缮莫高窟。1900年6月22日王圆箓发现了后来享誉世界的莫高窟第十七窟一一藏经洞。他步行50里赶往敦煌县城,找到了当时的敦煌县令严泽,但严泽随意打发了他。1904年,他又上书清宫,但也同泥牛入海。藏经洞的保护,就这样错过了上佳机。1907年,英国人斯坦因以捐功德钱的形式骗取了大量文物,接着世界各地的考古学家纷至沓来,一时间偷窃成风,敦煌经卷流失严重。王道士,他幻想靠自己的微薄之力保护千佛洞,靠着这些“君子”们的资助,做着卑微而伟大的事。诚然,在他手里,这个古窟添上了许多伤痕,但过错绝非一人应该承担。樊锦诗(1938——)1938年出生于北平,1958年考入北京大学历史学系考古专业。1963年大学毕业后来到大漠戈壁中的敦煌文物研究所工作,1974年加入中国共产党,樊锦诗用爱和生命践行着守护敦煌的神圣誓言,为敦煌石窟的保护和研究工作奋斗了近60个春秋。她潜心石窟考古研究,先后完成了敦煌莫高窟北朝、隋、唐代前期和中期洞窟的分期断代工作;构建“数字敦煌”,开创敦煌莫高窟开放管理新模式;在全国率先开展文物保护专项法规和保护规划建设,为敦煌莫高窟的文物和大遗址保护传承与利用作出突出贡献。获评全国优秀共产党员、“文物保护杰出贡献者”、“最美奋斗者”等荣誉称号,当选感动中国2019年度人物,被誉为“敦煌女儿”。

—摘编自刘伟《敦煌莫高窟重见天日始末》、任风《樊锦诗:“敦煌的女儿”》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敦煌莫高窟的史料价值。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造成近、现代敦煌莫高窟不同命运的原因,并谈谈你对文化的传承和保护方面的认识。
2024-01-24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武昌区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清末的史书市场

1902年,书商在金陵乡试场前统计:“所销之书,以历史为最多,”《史论类纂》广告谓:“自维新后,试场、学堂莫不以历史试士,统观两场题目,均须切实史事。”书籍市场上,史论类书籍和西史书籍被士子广泛购阅,读史风气渐开,“通知今古,兼习外事”成为风尚。1902年,梁启超在其发表的《新史学》中言;“《二十四史》也,《九通》也……此等书皆万不可不读。”此一观点颇受趋新人士和举子的赞同。史书发行泛滥于市,泥沙俱下,《瀛寰志略》等史地书籍和《明治维新史》等外国政治史也分外畅销。底层读书人心目中的“史论”“史学”与“历史知识”等概念几乎画上等号,并无明显分别,“简”“速”“全”成为购买史书的标准,原本令人望而生畏的厚重史籍经由市场筛选简化,成了“可读之书”。时人多评举业史书难脱词章窠臼,不足为史著,只不过是将策论新瓶装旧酒,商业繁盛与质量低下形成鲜明的反差。

——摘编自王乐鑫《清末科举改制前后的史书市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史书市场繁荣的原因,并简析史书市场繁荣背后暗藏的危机。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中国史书业的出路在哪里?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白鹿洞书院位于江西省庐山五老峰南麓后屏山下,始于唐、盛于宋,沿于明清,至今已有1000多年历史,对我国古代文化教育、学术思想的发展产生过巨大的影响,被誉为“天下书院之首”。淳熙六年(1179年),朱熹自筹资金命人修复白鹿洞书院,亲自担任书院的“洞主”,制订著名的《白鹿洞书院揭示》,对书院的教育方针和学生的行为准则作了规定。他还划拨了学田(地方官田或公田的一种)作为祭祀、教师薪俸及补助读书人士等的开支。每逢官员节假日,他都要到书院去授课讲经,并邀请陆九渊等著名学者来书院讲学,使白鹿洞书院成为各派理学后人共同瞩目的“圣地”。“昔人读书处,町疃白鹿场”,其办学模式影响后世几百年,白鹿洞书院亦享誉海内外。

——摘编自樊利华《白鹿洞书院概况》

材料二   随着贸易和工商业的不断发展,大量新知识涌入西欧,12世纪西欧的教育、学术出现了新的气象,大学的兴起被认为是欧洲中世纪教育“最美好的花朵”。坐落在巴黎市内第五区的索邦神学院,1261年正式使用“巴黎大学”一词。国王一般都尊重大学自治。在不违反正统教义的情况下,教皇也认可大学日常教学和管理中的自主权。巴黎大学没有上、下课铃,没有训导制度。迟到、早退、旁听……一切悉听尊便。但学生必须完成文法、修辞、逻辑、算术、几何、天文、音乐、法学、医学、神学的学习。后来物理学、化学、生物解剖等学科也被增加到大学的学习科目中。巴黎大学不仅吸引了来自欧洲各地求知欲旺盛的青年,其办学理念也影响了牛津、剑桥等大学的建立和发展。巴黎大学因此有了“欧洲大学之母”的美誉。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分别概括白鹿洞书院和巴黎大学办学特点。
(2)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谈谈你对教育发展的认识。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68年至1905年近四十年时间活跃在博物馆移植舞台上的是西方来华人士,他们(传教士、知识分子)在中国建立的博物馆一度成为后来国人创建博物馆的范式。与19世纪中期的国人海外游记中简单地介绍博物馆外观“巍巍乎,大哉!”不同,19世纪末20世纪初的游历官绅已开始比较中西古物保护、利用等方面的异同。与游历官绅相比,留学生对博物馆文化的认识更加深刻。早在1849年《瀛环志略》里介绍的西方“古玩库”,就对其教育民众的公共意识表示欣赏。维新人士创办上海强学会时首次明确将创办博物馆与启蒙、强国联系起来,认为博物馆有“博览兼收,以为益智集思之助”。1924年,冯玉祥部下进驻北京后成立专门的国立博物馆,众多的深宫古物最终于1925年在博物馆公开展示。1930年,国民政府颁布《古物保存法》,向社会公众阐释古物是一种社会遗产,而不是一家之遗资。20世纪30年代,中国博物馆协会建成,开始了博物馆观念的本土化。至1936年,全国已建成博物馆多达77座。

——摘编自徐玲《西方博物馆观念在中国的早期传播》

材料二   博物馆是进行国民教育的重要场所,全方位向公众提供关于自然、文化各领域的知识,以一种特有的方式担负着文化传承和传播的使命。19608月,北京历史博物馆更名为“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央苹命博物馆更名为“中国革命博物馆”。20032月,以两馆为基础的中国国家博物馆正式组建。该馆现有140万余件藏品;建筑面积近20万平方米,是世界上单体建筑面积最大的博物馆。中国各地都建有综合性博物馆,以及丰富多彩、各具特色的专业博物馆。

——摘编自马克垚《世界文明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博物馆兴起和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现代中国博物馆建设的主要特征。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近现代博物馆发展的认识。
8 . 【交流互鉴,共同发展】

材料一   火药、指南针、印刷术,这是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三大发明,火药把骑士阶层炸得粉碎,指南针打开了市场,并建立了殖民地,而印刷术则变成新教的工具,总的来说,变成科学复兴的手段,变成对精神发展创造必要前提的最强大的杠杆。

——马克思《机器、自然力和科学的应用》

材料二   西方科学文化的传入,开启了中国传统的天文学、数学与地理学向近代科学的演进,促进了中国士大夫阶层从空谈心性向注重实用的转变。明末,社会危机加剧,士大夫阶层开始对空谈性的理学进行反省与批判。西方科学文化的传入,不仅丰富了士大夫们的知识,开拓了其视野,而且促进了其向经世致用理念的嬗变,为清代朴学的发展准备了条件。西学的传入,还冲击了“华夏中心”和“用夏变夷”的传统观念,促使士大夫阶层开始面向世界。

——摘编自马骏骐《明清之际中西文化交流的特质》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阐释三大发明“预兆资产阶级社会到来”的内涵。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之际西学的传入对中国的影响。
(3)综合以上材料,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东西方文明发展与交流的认识。
9 . [古今的劳动教育]

材料一     先秦诸子对劳动教育有着深刻的理解。《论语˙子路》中说,“子路问政。子曰:‘先之,劳之。’请益。曰:‘无倦。’”孔子说:“富与贵,是人之所欲也;不以其道得之,不处也。”春秋时期的敬姜教育子弟“夫民劳则思,思则善心生;逸则淫,淫则忘善,忘善则恶心生”。墨子教育子弟“故圣人作诲男耕稼树艺,以为民食”。孟子说:“舜发于吠亩之中,傅说举于版筑之间,胶鬲举于鱼盐之中,管夷吾举于士,孙叔敖举于海,百里奚举于市。”

——摘编自何杨勇《先秦儒道墨三家的劳动教育思想与启利》

材料二   1982年,教育部颁布《关于普通中学开设劳动技术教育课的试行意见》,强调培养德、智、体全面发展的一代新人。培养学生的劳动观点、形成劳动习惯。1993年2月13日,中共中央、国务院发布的《中国教育改革和发展纲要》明确了对中小学生“思想道德、文化科学、劳动技能和身体心理”四方面的素质要求。劳动素质教育进入教育理论研究者的视野,劳动素养成为劳动教育概念的精髓。《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 -2020 年)》强调“加强劳动教育,培养学生热爱劳动、热爱劳动人民的情感”。

——摘编自李伟《新中国成立以来“劳动教育”概念的嬗变》


(1)根据材料,概括先秦的劳动教育思想,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影响。
(2)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我国劳动教育的认识。
2023-05-31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天门市2023届高三信息卷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18世纪末开始,美国的工业革命就已经取得了一定的进展,加之美国幅员辽阔、人口稀少、资源丰富,与出现大量过剩人口的欧洲形成鲜明的对比。此时,美国的矿山、铁路、制造、建筑等行业急需大量熟练技工和廉价劳动力。美国铁路公司为了出售铁路沿线的大量土地,大企业为了招募所迫切需要的劳动力,纷纷在欧洲各国设立代理机构,一方面大肆渲染移民获得廉价土地和经营家园的美妙景象,另一方面广泛宣扬美国就业机会多、工资高的优越条件,以广招劳动力……形成了美国历史上第一次移民高潮。

--摘编自陆月娟《19世纪上半期欧洲人向美国移民的历史分析》

材料二   据统计,1860年至1890年,美国国内对各种科学技术领域的发明所发出的专利许可证有44万个左右,在美国重大科技发明中有许多是由外来移民直接带来的或创造的。在外来移民中,有很多来自欧洲、亚洲的熟练技术工人和富有生产经验的农民,且外来移民大多具有开拓冒险精神。因此,外来移民的涌入为美国带来了先进的思想文化和先进技术,推动了美国生产技术革新和生产力的提高。如“美国制造业之父”斯莱特就是一位外来移民,美国最早的新型纺纱机就是他制造的。

---摘编自傅捷、胡晖《试论外来移民对美国近代经济的作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欧洲人大量移民美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外来移民对美国经济发展的影响。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移民与社会发展的关系的认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