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交流与传播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4 道试题
1 . 下表是中世纪世界主要文明圈的一些发展情况,表格说明(       
东亚文明圈 鉴真和尚6次东渡,终于弘法日本,不仅带去了佛法,而且带去了中国的精神文化和物质文化。
阿拉伯文明圈阿拉伯地理学家到各地旅行,编成了30册的巨著《黄金草原》,书中记载了从东南亚到印度再到地中海的香料商路和文化交往之路。
基督教文明圈 中世纪诸多圣地吸引着朝圣者,朝圣甚至发展为一种经济。
A.文化交往伴随着物质交往B.各文明圈内具有同一性
C.商业在各文明圈缓慢发展D.世界性商贸体系已形成
2 . 有同学在开展研究性学习时,制作了以下表格。该同学从表中所得出的历史认识最恰当的是(     
历史时期古代罗马的历史发展古代中国的历史发展
公元4世纪罗马帝国首都东迁(330年)
日耳曼人入侵(375年起)
罗马帝国东西分裂(395年)
北方少数民族南下中原
西晋灭亡,东晋建立(317—420年)
北方十六国时期(308—439年)
公元5—6世纪西罗马帝国灭亡(476年)
日耳曼人在西欧建立许多王国
南北朝对峙(420—589年)
隋朝再次统一中国(589年)
A.古代中国历史陷入治乱循环B.民族迁徙决定东西历史走向
C.外族入侵导致罗马帝国分裂D.历史发展存在相似性和特殊性
2024-04-25更新 | 108次组卷 | 17卷引用:湖北省黄梅县育才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3 . 【文明交流与社会进步】

材料   下表为人类文明交流的部分史料

区域时间史料
非洲前13世纪埃及雕刻中出现赫梯战车形象
欧洲前5—前1世纪塞浦路斯、撤丁岛和马赛出现许多用腓尼基字母书写的碑文
亚洲646年日本颁布《改新之诏》,全面学习“法式备定”的唐代制度
亚洲771年阿拉伯天文学著作《信德欣德》运用了大量的印度数字
美洲15世纪哥伦布给国王的信中提到“携带有种马、母马、骡子和其他的禽类,大麦和各种果树等”运往美洲
欧洲1750年普鲁士政府法令规定“所有王公贵族和庶民百姓要充分理解种植马铃薯的益处,并把马铃薯作为今春主要食物。”
亚洲1912年南京临时政府颁布《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践行主权在民、三权分立等原则
请以“文明的交流与进步”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标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2024-05-18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宜荆荆随恩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5月联考历史试题
4 . 【龙图像的演进】

材料一   龙图像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一颗璀璨明珠,它经过了以下演进历程(如下表)

时期特征代表图像

先秦

春秋战国时期的龙继承了前代龙所具备的沟通天地、影响云雨河泽的身份,形成了自由、生动的艺术风格。受阴阳五行学说的影响,龙图像含义多以阴阳交合为主旨。

秦汉
秦汉时代是龙图像盛行、普及的时代。这一时期,龙图像有着气吞山河的大度。龙或作为沟通天、人、地三界的媒介,或作为神仙及墓主灵魂的坐骑,出现在各种艺术作品中。

魏晋

———

隋唐

隋唐时期龙图像具有丰满富丽、强劲健壮的特点,形成了中国传统龙图像的完美形象。同时,也开始出现了限制使用龙图像的趋势,以维护帝王对龙的独享。

五代

宋元时期龙与帝王渐渐合为一体,大量供皇室、贵胄们使用的器物上都装饰有严峻威猛的龙形;元代艺术家对龙图像的改进与设计,迎合了当时社会上淡化龙的宗教含义、强烈追求其审美情趣的需要。

明清

明清两代是龙图像发展的成熟期,龙成为最高统治威仪的象征,代表着权力与地位,对龙的使用限制更加严厉。

——整理自汪田明《中国龙的图像研究》等

材料二   清末龙图像平民化越来越明显,龙的贵贱等级意义渐失,越来越浓厚的吉祥意蕴长存,更多地体现出生活化的气息,表达一种美好的愿望,有“龙凤呈祥”“趋吉避凶”“飞黄腾达”之意。1866年清政府首次派出以斌椿为首的考察团游历欧洲,考察团的小轮上悬挂有黄龙旗,并将其作为清国的标识。1888930日,清政府编写《北洋海军章程》,首次在清国正式文件中将黄龙旗称作“国旗”。此后,长方形的黄龙旗代替以前的三角龙旗,在全国、各驻外使馆和华侨中作为清朝“国旗”悬挂。这一时期,黄龙旗在民间使用范围的不断扩展,民间悬挂“国旗”的意义逐渐突破以往彰显皇家权威的政治性节日的范围。

——摘编自周游《黄龙旗与现代国家想象:晚清的“国旗”、象征与民族主义》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从先秦至宋元时期影响龙图像演进的共同因素。
(2)根据材料指出龙图像在清代的变化,并结合所学加以简要评价。
2024-05-06更新 | 7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湖北省武汉市高三下学期四月调研考试历史试卷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为历史上的东西方茶叶贸易概况。

时间概况
唐代中国茶叶传播至西亚阿拉伯地区,西方就已经注意到中国的饮茶习俗
16世纪欧洲商人、传教士自东返,介绍中国饮茶方式和以茶待客的生活习俗,介绍茶具和其他器具
17世纪至18世纪初荷兰是欧洲最大的茶叶贩运国。荷兰成为最早开始饮茶的欧洲国家。茶叶最初被视为药物放在药店出售,价格相当贵,一般人消费不起
18世纪后半期英国东印度公司支配了世界茶叶贸易。茶叶成为英国的大众饮料,饮茶之风在英国广泛流行,创造了独特的英国“下午茶”文化,这适应了英国工业化生产的需求
19世纪英国人养成了在茶中加糖的习惯,饮茶的流行推动了瓷器茶具、餐具等的流行。中国外销茶叶主要有红茶和绿茶
阐述从上述材料中发现的历史现象,并得出一个结论。(要求:现象源自材料,结论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3-08-30更新 | 297次组卷 | 4卷引用:历史(湖北卷)-学易金卷:2024年高考第一次模拟考试
6 . [近代书籍的传播]

材料下表《海国图志》与《天演论》的传播

魏源《海国图志》严复《天演论》

1843年,魏源编著的《海国图志》刻本出版。《海国图志》是当时介绍西方历史和地理最详实的专著,书中征引中外古今近百种资料,系统地介绍了西方各国的地理、历史、政治状况和许多先进科学技术。

《海国图志》在刊印后并没有引起太大的影响。据统计在1843年出刊到1852年的10年间印行数量极少,仅仅在沿海地区有传播,当时的官僚阶层对其评价也褒贬不一。

1854年,中国船主陶梅和姚洪通过商船带往日本《海国图志》十五部,被官方征去七部,剩下八部得以在市场上公开出售,之后被批准进口。

日本知识阶层对此书极为推崇,一些捕获到商机的书商对《海国图志》的翻刻、改译也提高了其影响力,仅仅1854—1856年,翻刻版本就达二十余种。

严复翻译了英国生物学家赫胥黎的《进化与伦理》,宣传了“物竞天择,适者生存”的观点。

严复修改《天演论》手稿时,《天演论》通过书信、抄本等得以流传。梁启超、康有为等学者,皆读过《天演论》早期的稿本或抄本。

1897年12月开始,以《天演论悬疏》之名初次发表了严复所译《天演论》,开始了《天演论》一书的公开印行传播。该书问世产生了巨大社会反响。

1897年,陕西味经售书处出版了《天演论》木刻本;1898年湖北慎始基斋木刻本《天演论》在1898—1905年间传布甚广,影响较大。

1905年,商务印书馆铅印本出现,《天演论》的流行趋势愈发迅猛;至1927年时,商务版《天演论》已印行32版,平均每年至少1次再版的速度递进。

请以“书籍、知识与传播”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标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7 . 【博物馆与时代变迁】
下表反映了近现代中国博物馆的发展历程。请以“中国博物馆与时代变迁”为题,任意选取一个或多个历史阶段,自拟标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时期发展阶段概况或典型代表备注
19世纪中叶-1936年初创期19世纪六七十年代,法国人韩伯禄在上海建立自然历史博物院中国最早出现的近代意义上的博物馆
1905年张謇创办了南通博物院中国人自建的第一个公共博物馆
1925年,“故宫博物院”成立新中国成立后,成为中国最大的古代艺术博物馆
1937年-1949年低迷期中国博物馆的数量从1936年的88所跌落到1944年的8所,文物藏品损失总计360余万件又1870箱,古迹741处。故宫博物院文物南迁。
1949年-1976年动荡期1959年,中国历史博物馆、中国革命博物馆和中国人民军事博物馆相继成立新中国博物馆事业振兴的标志
到60年代末,博物馆事业已陷入瘫痪状态。1971年以后,各博物馆陆续恢复对外开放
1978年—今振兴期至2016年,登记在册的博物馆达到了4873所,各类专业博物馆层出不穷;国民近乎免费的享受丰富的博物馆资源;越来越多的原创展览走向世界;博物馆的公众服务意识逐渐增强。

——摘编自胡盈《世界博物馆导读》

2023-10-11更新 | 77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北省重点高中智学联盟2024高三10月联考历史试题
8 . 下表为二战后部分新兴民族国家文化发展情况表,据此可知这些国家文化发展的共同点是(     
国家文化
印度政治体制学习英国,主要官方语言为英语和印地语;崇尚甘地思想;尊重宗教信仰多样性;种姓因素依然具有重要影响
新加坡发扬儒家文化精华;吸收西方科学技术、管理知识等
埃及伊斯兰教为官方宗教;阿拉伯语为官方语言,英语和法语被广泛使用
A.注重发扬儒家文化精华B.文化多样化面临前所未有的挑战
C.全盘否定本土传统文化D.注意本土文化与西方文化相结合
2023-10-07更新 | 214次组卷 | 17卷引用:湖北省仙桃市田家炳实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在中国古代是极其重要的事项,祭祀典礼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国传统的祭祀有祭天地、祭圣贤、祭先祖等。下表所示为有关中国祭祀活动的图片及介绍。

图片介绍
北京天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场所。中国古代有“冬至日,祭天于地上之园丘”的制度,被后来中国历朝历代帝王所奉行,祭天成为统治者的专有权力
孔庙又称文庙,是纪念中国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庙建筑,传统的中国城市都有文庙,其中南京夫子庙、曲阜孔庙、北京孔庙和吉林文庙并称为中国四大文庙
黄帝被称为中华人文初祖,清明节祭祀黄帝包含着华夏儿女报本返始、慎终追远和民族认同的深刻意涵
宗祠是供奉与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产生于周代,在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倡导下逐渐普及化。明清社会宗族及宗祠在凝集社会力量、维持社会秩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围绕“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提取表中一幅或多幅图片信息,自拟论题,并展开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4-03-13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2024届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考试(二)历史试题
10 . 【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国之大事,在祀与戎”,祭祀在中国古代是极其重要的事项,祭祀典礼蕴含着丰富的文化内涵。中国传统的祭祀有祭天地、祭圣贤、祭先祖等。下表所示为有关中国祭祀活动的图片及介绍。   

图片介绍
北京天坛是明清两代皇帝“祭天”“祈谷”的场所。中国古代有“冬至日,祭天于地上之园丘”的制度,被后来中国历朝历代帝王所奉行,祭天成为统治者的专有权力
孔庙又称文庙,是纪念中国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孔子的祠庙建筑,传统的中国城市都有文庙,其中南京夫子庙、曲阜孔庙、北京孔庙和吉林文庙并称为中国四大文庙
黄帝被称为中华人文初祖,清明节祭祀黄帝包含着华夏儿女报本返始、慎终追远和民族认同的深刻意涵
宗祠是供奉与祭祀祖先或先贤的场所,产生于周代,在宋代著名理学家朱熹倡导 下逐渐普及化。明清社会宗族及宗祠在凝集社会力量、维持社会秩序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围绕“中华传统文化的内涵”,提取表中一幅或多幅图片信息,自拟论题,并展开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