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交流与传播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长城的历史看,它首先是用于军事斗争的产物,从公元前7世纪前后开始大规模修筑长城起,直至公元17世纪停止修筑为止,长城始终是作为军事防御工程而存在的。它的出现,标志着社会进步和文明发展程度的提高。

——摘编自李文龙《中国古代长城的四个历史发展阶段》

材料二   1933年长城抗战爆发,在器械精良、炮火凶猛的日军进攻下,中国军人只能以肉体血战长城。强敌叩关的历史记忆、血肉相搏的御敌现实等新旧因素的碰撞促生了“血肉长城”的新概念。

——摘编自郭丽萍《筑成我们新的长城——关于长城民族符号形成史的研究》

材料三   长城的修筑与运用,形成了中华民族特有的长城文化和长城精神,已成为中华民族的代表性符号和中华文明的重要象征。长城精神内涵丰富,价值巨大,对于增强民族自信有着重要意义。

——摘编自姜红明、杨娟《长城精神的历史渊源与文化价值》

作为新时代的青年,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从长城的历史演进中感悟历史,自拟论题,阐述你的历史认识。(要求:主题贯通,史论结合,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是故得乎丘民而为天子,得乎天子为诸侯,得乎诸侯为大夫。诸侯危社稷则变置。

民之为道也,有恒产者有恒心,无恒产者无恒心。苟无恒产,放辟邪侈,无不为己。及陷乎罪,然后从而刑之,是网民也……百亩之田,勿夺其时,八口之家,可以无饥矣。谨庠序之教,申之以孝悌之义,颁白者不负载于道路矣。

——摘编自孟轲等《孟子》

材料二   16世纪到18世纪,受罗马教皇的派遣,先后有大批耶稣会士来华传教。起初,耶稣会士译介中国儒家经典的目的在于证明儒家思想与基督教教义是一样的。从16世纪末17世纪初开始,耶稣会士们创办报纸和杂志等定期地、大量地向西方介绍中国的文化,中国文化因此在欧洲知识界和上流社会流传。意大利耶稣会士和葡萄牙耶稣会士合作,将《大学》译成拉丁文,以《中国的智慧》为名于1662年出版。《中庸》的译本则被取名为《中国的政治道德学》。17世纪末,法国国王路易十四还曾专门诏谕皇家印刷厂大批印制传教士从中国带回的四书译稿。此外,传教士还对中国的政治制度、科举考试制度作了介绍。经过传教士们的介绍和宣传,在那一时期的欧洲人眼中,中国文化是美妙绝伦、令人向往的,中国是世界上最完美的理想国家。

——摘编自王杰《儒家思想对西方社会的影响》

材料三   先秦诸子之论战,实不及希(古希腊)哲之剧烈,而嫉妒偏狭之情大为吾历史污点者。孔学则严等差、贵秩序,而措而施之者,归结于君权……于帝王驭民,最为适合,故霸者窃取而利用之以宰制天下。(孔子)非先王法言不敢道,非先王法行不敢行,其学派之立脚点近于保守。孟子之距(批评)杨墨,则毫无论据,而漫加以无父无君之恶名……绝似村妇谩骂口吻,毫无士君子从容论道之风。(汉武帝时期)儒学统一者,非中国学界之幸,而实中国学界之大不幸也。

——摘编自梁启超《论中国学术思想变迁之大势》(1902—1904年)

材料四   儒家文化作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之所以能够绵延千年而不绝,主要是因为其具有开放性、包容性。马克思主义是经过实践淬炼的科学真理,可为儒学的现代化、时代化转型提供助力。而儒学作为扎根中国土壤的思想文化,其深厚的历史底蕴及丰富内涵为马克思主义的中国化提供了肥田沃土,如“表正则何物不正”的社会规矩意识、“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的中庸辩证哲学等,均是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原典支撑和理念补充。

——摘编自孙耀胜、王碧颖《文化自信:坚持马克思主义与中国传统儒家文化相融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孟子的民本思想。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耶稣会士在欧洲译介中华文化典籍的根本意图,并说明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对传统儒学的看法,并分析其成因。
(4)综合以上材料,说明如今的青年对中国传统儒家文化应秉持的态度。
2024-05-28更新 | 1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四十九中学校、江津第二中学校等九校联考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古代东西方文明的汇聚与传播反映出这样一个事实,一种文明要想永葆青春,必须积极吸收各种外来文明,并加以改良,因为文明之间的交流会产生一些新结果……故不同文明间的适当融合往往会产生一种和谐文化,给社会成员带来安全感和满足感……另外,一种文明的成长、发展并不是在封闭的状态下进行的,它总是在与各种外来文明的冲突中来调整、改良自身不完善的地方,从而具有更强的生命力。

——摘编自陈垣《文明的汇聚与传播——古代世界文明之交流》

阅读材料,提取材料中的历史信息结合所学知识,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主题明确,史实准确,逻辑严谨,表述成文。)
4 . 博物馆是传承与保护人类文明的重要殿堂,是连接过去、现在、未来的桥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托勒密王朝统治者自视为亚历山大的继承人,在亚历山大城创建了当时世界规模最大的博学园,统治者规定凡路过亚历山大城市的船舶必须将携带的书籍复制一份留存。德米特利乌斯、芝诺德图斯、埃拉托色尼这三位图书馆的管理人员也都来自于希腊,网罗的学者翻译了荷马、欧几里得等学者的著作……雅典衰落了,而希腊古典学术的薪火被亚历山大城接了过来。

——摘编自何立波《亚历山大里亚图书馆与托勒密王朝的世界意识》

材料二   18世纪中叶,汉斯·斯隆爵士开启了国家收藏的大门。他的慷慨捐赠促成了大英博物馆的成立。到19世纪上半叶,大英博物馆作为帝国文化的载体发展到鼎盛,议会对博物馆开始给予大量的资金投入,扩充国家的收藏,提升博物馆的管理水平。严厉的参观规则得以变更,准入卡制度被废除,使之更好地实现为公众服务的宗旨。大英博物馆埃及古物部、古代近东部和希腊、罗马部都在此时建立,这三部分的藏品反映出英国对他者的文化霸权,突出英帝国的优势地位。

——摘自谢小琴《大英博物馆一个帝国文化空间的建构(1800-1857)》

材料三 北京故宫是中国明清两代的皇家宫殿。辛亥革命后,大量珍贵文物流出宫外。清帝退出故宫后,清室善后委员会在组织查点清宫物品时,发现了清室复辟的企图。为杜绝这一妄想,委员会认为必须迅速成立故宫博物院。故宫博物院宣告建立后向平民百姓开放。抗战爆发后,故宫博物院数十万件文物,历时十余年,行程数万里,基本无损,创造了人类文化遗产保护的奇迹。新中国成立后,故宫博物院持续发展。21世纪以来通过多种方式打造数字故宫,努力朝着国际一流博物馆、世界文化遗产保护典范、文化和旅游融合的引领者、文明交流互鉴的中华会客厅方向迈进。

——摘编自郑欣淼《故宫纪事》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托勒密王朝传承希腊文化的表现。结合所学,列举两处西亚地区“接续希腊古典学术的薪火”的城市。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概括19世纪上半叶大英博物馆的新发展,并分析其发展到鼎盛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写出故宫博物院的地位,并简析故宫博物院成立以来的重要意义。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欧洲掀起了资产阶级革命和民族起义的浪潮,很多失败者被迫流亡。1845年,枯萎病使欧洲的土豆绝收。第二年,南欧地区的庄稼死于干旱而北欧地区则遭受了洪涝灾害。800万爱尔兰人中有100万死于饥饿。19世纪末20世纪初,欧洲各主要国家的工农业生产基本实现了机械化,劳动力大量过剩,他们当中既有工人也有农民,一些手工业者和服务性行业人员也面临着失业的困境。

在阿根廷精英的努力下,鼓励欧洲人移民阿根廷成为一项基本国策。1853年宪法规定:“联邦政府鼓励欧洲移民”,政府“不得限制、妨碍那些以耕种田地、发展工业、引进并传授科学技术为目的而来的外国人进入阿根廷领土,更不得向他们课以任何捐税”。187610月,政府通过了关于移民入境和垦殖的法律,其中规定移民可以得到一笔前往工作地点的旅费。

材料二   1   1876-1897年阿根廷各移民群体的职业构成统计表单位:百分比

职业意大利人西班牙人法国人英国人德国人
农场主66.7641.3353.0227.2850.01
石匠1.573.251.573.421.17
铁匠2.753.517.645.264.60
艺术家1.212.182.203.902.23
佃户3.678.046.196.678.04
商人1.071.483.217.685.13
园丁0.320.440.660.350.47
雇工11.0815.987.197.086.97
其他职业2.658.357.8219.6110.84
无职业者8.9215.4410.5018.7510.54
总数100100100100100
人数84521724772712277022.48822062

2   1875-1914年阿根廷主要出口品(1910-1914年价格的年均百万金比索)

时间1875-18791880-18841890-18941900-19011910-1914
羊毛34.141.352.766.751.9
腌肉24.622.535.635.644.0
冷冻羊肉003.59.78.9
冷冻牛肉000.110.654.0
肉罐头000.60.53.0
小麦0.21.228.155.178.1
玉米0.31.36.034.472.4
蓖麻01.23.632.241.0
燕麦、大麦、黑麦0000.514.6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陈杰珍《试析1820年至1930年阿根廷的欧洲移民运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推动19世纪中期至20世纪初阿根廷的欧洲移民运动的主要因素。
(2)材料二中表1的信息能否作为解释表2现象的证据?说明你的理由。
2024-05-19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荣昌仁义中学校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无产阶级)他们除双手外,别无长物。……此外,还有数量不小的游民无产者,为失了土地的农民和失了工作机会的手工业工人……他们在各地都有秘密组织,如闽粤的“三合会”,湘鄂黔蜀的“哥老会”……都曾经是他们的政治和经济斗争的互助团体……这一批人很能勇敢奋斗,但有破坏性,如引导得法,可以变成一种革命力量。

——摘自毛泽东《中国社会各阶级的分析》(1925年)

材料二   欧美的学者论到东洋的问题来,总不免是有几分隔靴搔痒的毛病的,朱镜我(中国共产党人)的《中国社会底研究——历史过程之回溯》(发表于19289月)有不少的很重大的错误的分析,这大约也是他所依据的魏特夫的《觉醒的中国》误了他……所以我在这儿要发表出关于中国社会的历史的发展阶段的我的意见。

——摘编自郭沫若《中国古代社会研究》(1930年)

材料三   20世纪20年代末,唯物史观已不再是抽象的理论法则,而是具体化为中国社会史研究。到20世纪30年代早期,中国社会史论战的影响达到顶峰。当时《读书杂志》开辟的“中国社会史的论战”专辑总结道,论战参与者“虽然谁都以唯物自居,而时常会陷于唯心的魔窟;谁都以辩证自居,而时常会拘于机械的公式”。甚至“不瞭理清楚历史的唯物论,或者有意滑头而曲解而修改而捏造了他们的所谓历史唯物论”。

——摘编自张越《中国马克思主义史学的形成与社会史论战》

(1)根据材料一、二、概括20世纪二三十年代,马克思主义在中国得到传播的主要表现。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20世纪二三十年代的中国社会史论战。
(3)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把马克思主义思想精髓同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精华贯通起来”,综合上述材料,从历史渊源的角度谈谈你对“贯通起来”的看法。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发表了重要讲话,对中华文明的特性作了五个方面的概括总结:突出的连续性、突出的创新性、突出的统一性、突出的包容性、突出的和平性。“多元一体”演进过程中形成的“家国观”“中国观”保证了中华文明的连续性、创新性、统一性。“多元一体”演进过程中形成的“天下观”体现了中华文明的包容性与和平性。只有在中华文明“多元一体”基础上形成的“天下观”,才能做到“以宽广胸怀理解不同文明对价值内涵的认识,尊重不同国家人民对自身发展道路的探索,以文明交流超越文明隔阂,以文明互鉴超越文明冲突,以文明共存超越文明优越”。

——摘编自江林昌《中华文明史上的“多元一体”格局及其深远影响》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着“中华文明特性”拟定一个论题并予以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清晰,表述成文)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鸦片战争之后,中西两大文明之间的冲突,主要围绕着三种矛盾展开,即帝国主义的侵略和中国人民反侵略的矛盾,西方工业文明和中国传统农业文明的矛盾,西方基督教文明和中国儒家文明的矛盾。这三种矛盾交织在一起,从而使近代以来的中西文明冲突显得格外猛烈和复杂。

——摘编自左玉河《中国近代文化史十讲》

根据材料,围绕“近代中西文明的交流与发展”,自拟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2024-05-17更新 | 117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重庆市高三下学期5月大联考历史试卷
9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夏商西周时期,史官以先代业绩教育贵族子弟。春秋时期,孔子首创私学,他整理修订了《诗》《书》《易》《礼》《乐》《春秋》等古代典籍作为教科书,他修订《春秋》的宗旨乃为“正名分,使乱臣贼子惧”。《易》中有“君子多识前言往行,以蓄其德”。汉武帝在长安设立太学,置“五经”博士讲学,成绩优异者可以做官。唐太宗下令编纂《五经正义》作为统一教材命天下传习。唐朝科举考试科目中有一史、三史等。元初,程端礼在《程氏家塾读书分年日程》中提出,学童八岁入学,先读经,继读史,再读文。康熙皇帝下令将自己钦定的《通鉴纲目》和《古文渊鉴》作为生员必读书目,颁行各省。

——摘编自谢增寿《我国古代的历史教育述论》

材料二   晚清时期癸卯学制(1904年)历史教育目标:“专举历代帝王之大事,陈述本朝列圣之善政,暨中国百年以内大事。讲古今贤良之事迹,以及学术、技艺之隆替,武备之驰张,政治之改革,农、工、商业之进境,风俗之变迁等事。详于大国而略于小国,详于近代而略于远年,并示以今日西方东侵东方诸国之危局。凡教历史者,注意发明实事之关系,辨文化之由来,使得省悟强弱兴亡之故,以振发国民之志气”。

——摘编自《20世纪中国中小学课程标准·教学大纲汇编》(历史卷)

材料三

1史前历史必须展示出早期的德国人的高度文明
2在原始种族研究方面必须体现出德国人民和英雄个人的伟大历史作用
3历史要充当为政治服务的历史角色
4英雄人物角色必须是德国人所特有的,因为他们总是被敌人包围着
5迁徙到亚洲和非洲的德国移民是埃及和巴比伦优秀文明产生的最主要因素
6强调对易北河东部领土征服的意义
7强调过去二十年中,因遭到自由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侵蚀而几近毁灭的德国,在民族社会主义的武装下又重新英勇的站立了起来

——摘编自《德国历史教学十五点规则》(1933年)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古代历史教育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晚清癸卯学制的历史教育目标进行评价。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 1933年德国制定历史教学规则的原因。
(4)综上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历史教育的认识。
2024-02-26更新 | 47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拔尖强基联盟2024届高三2月联合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近代社会转型从大的发展趋向上具有一定向度,并涉及全方位、多层面、结构性转变。从生产方式和经济形态而言,是从传统小农经济向近代工商业形态转向;从政治体制而言,是从传统皇权官僚体制向近代民主宪政体制转向;从与世界的关系而言,是从封闭自足向开放交汇、力争做自由平等的现代世界一员的转向。这是宏观而言的社会转型的主线。从微观而言,衣食住行、社会风习和休闲娱乐等日常生活,以及生活环境、婚姻家庭、社会交往、社会流动等内容,改变了社会的整体面貌,也是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的重点。

——摘编自陈国庆主编《中国近代社会转型研究》

请以“中国近代社会的宏观与微观转型”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论题,并运用所学知识加以论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2024-02-05更新 | 82次组卷 | 3卷引用:2024届高考冲刺模拟1历史试卷(重庆)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