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交流与传播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3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中华文明是世界上唯一绵延不断且以国家形态发展至今的伟大文明。这充分证明了中华文明具有自我发展、回应挑战、开创新局的文化主体性与旺盛生命力……如果不从源远流长的历史连续性来认识中国,就不可能理解古代中国,也不可能理解现代中国,更不可能理解未来中国。……中华文明是革故鼎新、辉光日新的文明,静水深流与波澜壮阔交织。连续不是停滞、更不是僵化,而是以创新为支撑的历史进步过程。中华民族始终以“苟日新, 日日新,又日新”的精神不断创造自己的物质文明、精神文明和政治文明,在很长的历史时期内作为最繁荣最强大的文明体屹立于世。

——摘编自2023年6月,习近平总书记在文化传承发展座谈会上

阅读材料,围绕“中华文明”自拟论题,并结合中国史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史实准确,表述清晰)
2024-03-18更新 | 190次组卷 | 6卷引用:甘肃省兰州市教育局第四片区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一般认为佛教是在东汉明帝遣使求法后传入中国的。但在此之前,佛教已从西北丝绸之路、海上丝绸之路、翻越喜马拉雅山和横断山脉传入中国内地及西藏、云南等地,为外来商人提供服务。传播期间,常发生僧侣与道士斗法取胜的故事,这为佛教吸收了众多权贵的皈依。经过两百多年,在南北朝时期,佛教在中国大地开花结果。在佛教传播的过程中,一直伴随着译经活动。起初主要由私人支持的外来僧人主持,东晋道安和尚则是本土僧人主持译经的第一人,而唐朝玄奘和尚主持的译经活动则是历史上的一个顶峰。译经过程中,不仅突出了孝道观念,还将轮回报应的重点从来世报转移到报在子孙。此外,汉译经书还强调前世福报和转轮圣王,为帝王的庄严、王朝的更迭和帝王的世袭提供了有力论证。

——摘编自方永《试论佛教中国化》

材料二   唐初实行均田制,“凡道士给三十亩,女冠二十亩,僧尼亦如之”,并保留其免赋役等特权。虽有韩愈等指出佛教的弊端,但并未引起统治者的重视。至唐武宗会昌年间,反击回鹘的战争和平定刘稹叛乱消耗了大量的人力物力,农民或弃乡逃亡,或铤而走险,或遁入空门,社会闲散人员、无业游民也多皈依寺院。会昌二年(842年),武宗在道士赵归真等的劝说下下诏:“令天下僧尼中犯罪和不能持戒者尽皆还俗,行咒术、妖术等者同禁”,并要求“天下废寺,铜像、钟磬委盐铁使铸钱,其铁像委本州铸为农器”。会昌五年(845年),武宗不仅“令年五十岁以下僧尼还俗”,还敕令“大秦穆护、袄僧皆勒还俗,递还本地充纳税百姓。如系外国人,即送回国”。据统计,会昌年间“天下凡还俗僧尼总计二十六万零五百人。皆收充为国家纳税之编户齐民”。

——摘编自齐倩楠《唐武宗“会昌灭佛”的历史原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佛教在中国传播和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会昌灭佛”的原因及其影响。
3 . 在中外文化交流史上,语言文字发挥了不可忽视的桥梁作用。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字的传入和广泛使用,对朝鲜半岛和日本文化的建构发展做出了重大贡献。著名历史学家费正清曾说:“倘若没有汉字的影响,东亚必然不会成为世界文明中如此独特的一个整体。”

——摘编自李铭娜、武振玉《东亚文化圈的形成、衰退与重建——以汉字的地位变迁为视角》

材料二明清之际,有别于拉丁字母的方块字引起了西欧人的广泛兴趣。他们创造了汉字记忆术等独特方法,还编写了很多汉语教材,如《西国记法》《通用汉言之法》等,由此逐步了解中国,学习和研究悠久的中华文明。

——摘编自严靓雯《明清时期来华西方所编汉语教材中的汉字教学研究》

材料三以下为近代汉语中引入的部分外来词:

德律风(电话,英语)、咖啡(英语)、马达(英语)、逻辑(英语)、芭蕾(法语)、苏维埃(俄语)、主义(日本改动汉字原意,音译英文后缀—ism)、社会(日本改动汉字原意,翻译英文society)、吨(日本用自创汉字音译英语)

(1)据材料一、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汉字的传播对东亚文化的建构发展的影响,分析汉语引起西方人广泛兴趣的原因。
(2)据材料三,提取一项有关近代汉语外来词引入的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予以说明。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是中华民族生生不息的精神命脉,也是中国共产党历久弥坚的精神根基。中国共产党之所以历经百年依旧风华正茂,其中一个重要原因就是深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滋养和孕育。(如下表)

文化基因具体表现
民本传统中国共产党的百年历史,就是一部践行党的初心使命的历史,就是一部党与人民心进心。同呼吸、共命运的历史
革新思想中国共产党能够带领人民进行伟大的社会革命,也能够进行伟大的自我革命。无论是革命战争年代,还是和平建设时期,自我革命始终是贯穿于党的建设的一条主线
和合理念中国共产党人深知和平的可贵,也具有维护和平的坚定决心。百年来,中国共产党举“和合理念”于自身信仰目标之中,不仅以正义战争的方式争取和平,而且还以改革发展的手投维护和平
家国情怀自诚生之日起,中国共产党就将朴素的家庭情感与深沉的爱国情愫融为一体,在不同后史时期以实验行动诠释了中华民族家国大义的真谛
胸怀天下中国共产党⋯不仅对中国人民有着深厚情怀,而且对世界各国人民有着深厚情怀,不仅愿意为中国人民造福,也愿意为世界各国人民造福

——摘编自觉辉《中国共产党百年奋斗史的文化基因》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就材料的其中一点或者全部,提炼一个主题,并进行简要闯释。(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早在夏商周时期,柑橘就已经在我国进行了人工栽培,公元前3世纪前后,《禹贡》有“淮海 惟扬州。 ……厥包桔柚,锡贡”的记载,可见柑橘已经开始作为贡品进贡。秦汉时期,柑橘生产得 到进一步发展,《史记》中记载有“齐必致鱼盐之海,楚必致橘柚之园”,表明当时楚地的柑橘生产 与齐地的鱼盐生产具有同等重要的经济地位。魏晋时期,各个柑橘集中产区设置了“桔官”,专司 经营柑橘生产、征收赋税和贡奉皇室。唐代,日本和尚田中间守来我国浙江天台山进香,带回柑 橘种子,在日本鹿儿岛、长岛栽植,变异选择获得温州蜜柑。宋代欧阳修等撰著的《新唐书·地理 志》中列举了现在的四川、贵州、湖北、湖南、广东、广西、福建、浙江、江西、安徽、河南、江苏及陕西 的南部,向朝廷纳贡柑橘。明清时期,柑橘业已表现出一定的规模化、专业化格局。清朝吴震方 《岭南杂记》记载:“广州可耕之地甚少,民多种柑橘以图利。”明代的李时珍编著的《本草纲目》中 十分推崇柑橘的药用价值,并对柑橘的药用性作了详细的叙述。15世纪时,葡萄牙人从我国台 湾、福建、广东带去许多柑橘品种,后传遍地中海沿岸各国;1892年,美国从我国引进桩柑,叫“中国蜜桔”。

——摘编自曾云琦《中国柑橘历史与文化价值研究》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柑橘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历史上种植、利用柑橘的作用。
2024-05-31更新 | 10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甘肃省靖远县第二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预测历史试题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据统计,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方人民大规模的南下总数约有90万人左右…其流徙方向大体是北方东部的人民流向南方东部,北方西部的人民流向南方西部。北方人民到达南方,大都举目无亲,出路之一便是依附早先来到南方的士族或地方豪强,成为被隐匿的人口。

——摘编自蒋福亚《魏晋南北朝社会经济史》

材料二   19世纪60年代太平洋铁路建设更加强了对华工的需求。根据记载,1849年美国华侨共有791人,1850年增至4025人,1851年达12000人,其后逐年增加,1890年共有107500人,他们为中央太平洋铁路的建成作出了重要贡献。美国是一个移民国家,之所以选择华工而非白人,主要有两个方面的考虑,一则从中国到美国走开阔的太平洋水路,相比之下使从欧洲到美国必须走麦哲伦海峡水道的路线相形见绌,华工的取得比白人劳工更容易:二则华工“配合度高”、“工资低廉”、”耐劳”,比起在艰困的环境面前常选择罢工或离职的白人劳工,金矿主和铁路公司自然更倾向使用华工。

——摘编自马慧玥《近代契约华工法律研究》

材料三   19世纪以来,苏伊士运河的通航,极大地缩短了东南亚与欧洲的航程,马六甲海峡成为世界上最紫忙的海峡之一。新加坡在历史上曾经被日本和英国的殖民,1965年,成为独立国家。在新加坡的人口构成中,来自中国南方各省的华裔移民超过70%。新加坡福建会馆曾于20世纪50年代创办南祥大学,1980年与新加坡大学合并成立了新加坡国立大学。福建会馆还曾资助四百万元重修了天福宫,这是新加坡最古老的寺庙之一。华源会为新加坡企业访华或投资海外剑造机会,也帮助中国企业在新加坡开展业务或协助它们与新加坡的公司建立贸易关系。经过十几年的发展,新加坡逐浙成为紫荣的贸易大港和国际化都市,被称为亚洲四小龙之一,城市基础设施排名世界第一。

——摘编自龚伟达《新加坡的中国移民:角色定位与社会贡献》

(1)根据材料一,概括魏晋南北朝时期“北民南移”的特点。结合所学,简述“北民南移”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推动华工赴美的动因。结合所学,简评华工对美国的贡献。
(3)根据材料三,提炼新加坡取得巨大成就的有利条件。结合所学,阐明新加坡的文化定位。
7 . [丝绸之路与中华文化]

材料   古代丝绸之路是东西方经济、政治、文化交流的主要通道。丝绸之路的缘起、发展,形成丝绸之路多种混合型文化内涵,阐释丝绸之路的文化就是阐释中华民族多样性人文性格。有学者指出,“中华文明具有的连续性、创新性、包容性、和平性等特点,在丝绸之路上跨越两千年的交流交往交融中表现得尤为突出。……丝绸之路精神是对中华文明内涵的最好诠释”。

——摘编自来永红《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及其当代价值探讨》

请以“丝绸之路的文化内涵”为主题,任选角度,自拟论题,运用所学知识加以阐释。(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成文)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先秦儒家始终以积极心态和入世情怀对待社会、对待生活。树立高尚的道德信仰,强调个体修养、社会教化、国家治理方面的重要价值。儒家爱国主义认为个人从来就是与一定的国家民族联系在一起的,没有国家民族的整体利益,就没有个人的私人利益。儒家的仁学爱国思想强调“博施于民,而能济众”,以血亲之爱为基础发展起对国家民族的爱,使血亲的骨肉之爱与对国家民族的爱合为一体。在忠与孝之间,主张牺牲对父母的孝而对国家尽忠,甚至主张大义灭亲。这种价值导向深入中华民族的内在心灵培育出一种国而忘家、精忠报国、以身殉国的浩然正气。

——摘编自史康健《略论儒家仁学的爱国主义精神》

材料二   梁启超在《爱国论》中写道:“爱国者何?民自爱其身也。故民权兴则国权立,民权灭则国权亡。故言爱国,必自兴民权始。”在避难日本期间,梁启超走向了以思想影响社会,构造国民思想,以服务于社会变革的文化改造活动。梁启超希望国家的建立,要既实行宪政,又能保持本民族的传统文化,是一个孕育民族文化内涵的现代国家。这样的国家的国民必须是“新民”--时时为国家与民族一体化而存在的“国民”“公民”,是以一种整体性而存在的国民。在实现民族复兴的实践中,梁启超的思想在当时产生了极大的影响。

——摘编自商植桐郭瑞军《论梁启超的个人自治思想与共和爱国主义、文化民族主义的当代价值》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儒家思想中爱国主义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的爱国主义思想内涵及其影响。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在人类的历史长河中,战争是不同文化的碰撞,是文化的暴力交流。每一次惨烈的战争,虽然可能造成局部文化的衰退,却常常成为促进人类整体文化进步的契机,体现了自然法规的优胜劣汰。

一一摘编自《战争对人类文明的进步作用》

根据材料自拟一个论题,并结合所学知识进行阐述。(要求:论题明确;表述成文;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24-01-02更新 | 103次组卷 | 8卷引用:甘肃省白银市靖远县第二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截至2012年,中国高等教育经历了三次改革。第一次是在晚清到民国之初,竺可桢等有识之士引入了大学教育的概念;第二次是新中国成立之初,国家明确人才培养的重要性,大力发展理工科基础教育;第三次是改革开放新时期,确立了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在培养建设人才的基础上,把现代研究做起来。现在进行的改革则属于第四次改革。这次改革就是要回归大学的正道,首先是要培养身心健全、灵活独立的“人”,然后是要培养各行业专才和行业领袖的“才”。

——摘编自彭笑刚《大学与伊甸园——理性教育与人性发展》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国近现代史知识,就材料整体或其中任意一点拟定一个具体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正确;阐述须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4-03-12更新 | 76次组卷 | 2卷引用:甘肃省陇南市2024届高三下学期二模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