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交流与传播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作物起源是一个世界性、多学科的话题,但目前多见于历史文化圈。植物学、考古学、遗传学界的作物起源研究已非常透彻。判断植物起源应具备三个条件:第一、有确凿古文献记载;第二、有该栽培植物的野生种被发现;第三、有考古发掘证明。史学工作者多从文献角度出发是很片面的,很多同名异物与同物异名情况,很多文本在流传过程中都存在后人串入现象,所以需要先审慎对待辨析文献史料。更为可靠的是考古学家们的工作,以玉米为例,洛根·基斯特勒等人研究表明:大约从9000年前开始,人类开始驯化墨西哥类蜀黍。上个世纪,有人持玉米起源中国的观点,本世纪该观点不攻自破,这些谬论存在的原因很大一部分是研究者没有作充分的学术回顾,不了解当前学界研究最新、权威论述,还是把一些早已过时的文章作为自我立论的凭依。

——摘编自《世界物种交流》

根据上述材料,概括部分史学工作者在物种起源研究上存在的问题,从“史料实证”的角度并结合中国原始农耕说明其问题存在的原因。
2024-01-23更新 | 59次组卷 | 3卷引用:四川省内江市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2 . 2013年,江苏扬州曹庄大墓出土墓志一合,发现时受地下水侵蚀严重,对志文的释读有较大的影响。后扬州市文物考古研究所联合南京博物院,利用三维数据采集技术制成《隋炀帝墓志》几种新图版。以之参验原石,校订墓志释文多处,并推定志尾铭辞格式。据新释读,大业十四年炀帝死后,权殡流珠堂,八月一日葬西陵,至贞观元年葬今曹庄大墓。墓志叙事,或与中晚唐文献记载炀帝由吴公台改葬雷塘一说相合。据此可知(     
A.墓志属于第一手史料,其对人物的评价客观真实可信度高
B.先进科技手段的运用,可以助推考古学和历史研究的进展
C.历史真相的获取,离不开考古实物和文献史料的双重互证
D.出土文献的释读,应当参照传世文献的记载展开合理想象
3 . 沈括在《梦溪笔谈》中明确记载,庆历年间平民毕昇发明了活字印刷,但目前尚未发现宋代的活字印刷实物。考古资料证明,当时活字印刷术很快传播到西夏。出土的多种西夏文献证实,西夏学习、推行泥活字印刷,并成功实现了木活字印刷。宁夏贺兰山西夏方塔出土的西夏文活字本《吉祥遍至口合本续》和甘肃武威出土的《维摩诘所说经》等,是中国最早的活字印刷实物。在敦煌莫高窟,则发现了很多早期回鹘文木活字。这表明(     
A.学者的工作是对原始材料进行追根溯源、考辨其真伪
B.历史研究应重视新材料的发现,坚持多源互证的原则
C.历史学家对材料的看法不同可以做出不同的历史解释
D.人们只能逐步接近但却永远无法掌握历史的客观实在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中国古代外来作物的传入两汉至隋唐时期,随着陆上丝绸之路的开辟和畅通,一批西亚乃至北非、欧洲特有的农作物品种被传入中国境内。如葡萄、石榴、西瓜等水果,深受人们的喜爱;菠菜、胡萝卜、黄瓜、大蒜等也成为重要的蔬菜。本土种植的一些蔬菜品种则被取代。15世纪末,哥伦布“发现”美洲大陆开启了美洲与其他大陆之间的农业交流。据《农政全书》记载,最早引种在福建、广东一带的番薯成为当时重要的救灾农作物,“无患不熟,闽广人赖以救饥”。进入清代中后期,番薯因其耐瘠高产的种植特点,迅速成为民众重要的主食来源。在某些地区,番薯甚至取得了与“五谷”类似的地位。此外,美洲原产的蔬菜类作物也大量传入中国,如辣椒、番茄、南瓜等成为中国人新的食物选择。辣椒“有辛味,可调理食味,乡人多嗜食之”;南瓜、番茄等在传入中国后,也纷纷取得了类似的地位。

——摘编自王思明《中国食物变迁之动因分析——以农业发展为视角》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以“中国古代外来作物的传入”为题撰写一篇历史短文。(要求:逻辑清晰、论证充分、表述成文)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古代世界许多区域文明早期都有传世的史诗,如古希腊的《荷马史诗》、苏美尔人的《吉尔伽美什》、古印度的《摩诃婆罗多》《罗摩衍那》等,它们记录了许多人们口耳相传的诗歌、传说,成为研究该地区早期文化的重要史料。这些“史诗”(       
A.是文化传承的重要载体B.是历史记载的最初形式
C.反映了历史的真实面貌D.弥补了文字记载的缺失
6 . 司马迁在《匈奴列传》中记载北方的匈奴先祖是“夏后氏之苗裔也”;《东越列传》中记载东南的越人“其先禹之苗裔”;《西南夷列传》中记载西南百越民族的政权由华夏族人庄蹻建立。其意在强调(     
A.民族交融B.以夷变夏C.民族平等D.夷夏同源
2023-07-14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菏泽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公元1世纪,北非地区的文献记载,地中海东岸的玻璃原料输出到印度。近年,在印度东南部发现了同时期从地中海东岸运来的玻璃器及其原料。这可用来印证古代(     
A.地区间的经济交流B.玻璃器的发明传播
C.地中海的商道变化D.航海术的长足进步
2023-07-07更新 | 83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宁德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孟子·滕文公下》记载“世衰道微……圣王不作,诸侯放恣,处士横议……我欲正人心,息邪说……以承三圣者……”。《韩非子·显学》记载“自愚诬之学、杂反之辞争,而人主俱听之,故海内之士言无定术,行无常议……安得无乱乎?”这些记载表明战国时期的思想家(       
A.呼唤圣人施政济民B.推崇思想统一结束纷争
C.反对各家思想辩论D.国家治理要采取法制
2023-07-04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根据史料记载,与宋朝通商的国家和地区有五十多个,其中宋代海舶直接到达的有二十多个,海舶航程最远到达红海口的亚丁和东非海岸。政府对海外贸易实行招奖政策,并在各处通商口岸设置市舶司或市舶务,“掌番货海舶征榷贸易之事”。

摘编自王棣《宋代经济史稿》

材料二 出土于福斯塔特遗址的北宋越窑青瓷残片。

图2

注 福斯塔特遗址位于埃及首都开罗南郊,是一处古代陶瓷的地下博物馆。

材料三 海上丝绸之路的商品主要是丝织品、茶叶、瓷器,而这三者自古以来在对外贸易中都居于主导地位,成为中国形象的标签,也是中国对外交往的名片。中国也进口他国的货物,如香料、布匹、药材、宝物等,但宋元时期的中国始终处于出超的地位,对外贸易带来了丰厚的税收收入,成为当时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之一。在一些外销瓷器上也会有类似“仁、义、礼、智”字样,随着瓷器的流通也给朝鲜、日本等周边国家乃至欧洲的一些地区带去了中国的儒家文化。

摘编自戚荣达《海上丝绸之路与中外文化交流 以宋元时期的泉州为中心的考察》


(1)有同学根据材料一、二得出“宋代商人曾到达开罗进行瓷器贸易”的结论,你是否同意该结论?请说明理由。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内容,分析宋元时期海上丝绸之路的影响。
2023-07-08更新 | 6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肇庆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2023年2月,国家文物局通报了包括甘肃礼县四角坪遗址在内的五项重要考古成果。其中四角坪遗址(下图)为中部方形夯土台基,初步推测是秦统一后代表国家意志的礼制性建筑,是从王国到帝国阶段转型的标志性建筑,也是秦代唯一代表国家礼仪的系统性建筑,对研究秦朝的礼仪、建筑都极具价值。下列说法最为合理的是(       
   
A.考古不仅证实历史,而且是历史的延伸
B.史实的证明,是考古学家而非史学家的事
C.考古仅限于寻找证据,需有文献记载加以印证
D.史学研究的过程,也是基于考古发现的主观推断过程
2023-06-25更新 | 111次组卷 | 3卷引用:浙江省宁波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