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交流与传播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法国作为现代公民教育的首创国,拥有深厚的政治文化传统。在法国大革命之后,公民教育开始萌芽,1789年《人权宣言》是法国公民教育中的一项重要内容,旨在让学生了解自由、权利和尊重的重要意义。到1871年巴黎公社时期,推行教育世俗化,清除学校中的宗教物品,更换宗教题词,代之以自由、平等、博爱、共和国等。法国政府明文规定学校公民教育要始终坚持培养学生善良、诚实、勇敢的道德品质。从20世纪80年代的法国教育改革中我们可以看出,法国政府已经在着手解决教育不平等问题。法国实行教育行政指导原则,即将教育视为国家的事业,由国家对教育进行直接干预。法国学校特别注重培养高中学生承担责任的能力以及参与政治生活的能力,通常会鼓励学生参观国会以及参与政治活动。法国的公民教育整体上有预备阶段、小学阶段、中学阶段三个阶段,与之相匹配的教育目标和内容。政府还定期组织学生到校外博物馆参观,并把每年九月的最后一个周末定为“文化历史遗产日”,法国的国立博物馆对老人和小孩半价。

——摘编自张晋幸《法国大革命以来公民教育研究》

材料二:19世纪末20世纪初,以梁启超、康有为为代表的知识分子将“国民”的概念引进大众视野,并将国民的形象论述为热爱祖国、拥护立宪、维护权利、自由民主等,这些素养包涵近代公民的含义。清末新政中教育领域的改革,比如成立学部、广兴学堂、推行新学制……这场运动,从事实上在开民智、鼓民力、塑造新民德行等方面起到促进作用,为民初公民教育的深入开展奠定了基础。伴随工商业的繁荣发展,城市成为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新生资源最为丰富的地区。1905年之后,上海、天津等地率先开展地方自治,联合地方乡绅,以租界为样板推行新政举措,如劝办实业、兴办教育,以及举办修马路、设路灯、办警政、整顿卫生等市政建设事业。教育杂志也在这一时期兴起,使教育者可以通过“投稿”的形式对教育发表个人意见。

——摘编自亓娜《清末民初中小学公民教育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法国大革命以来公民教育的主要内容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清末公民教育的时代背景。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现代中国公民教育可从法国和清末公民教育中汲取的经验。
2024-05-23更新 | 21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铜川市王益中学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十一)文综试题-高中历史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战争结束时,德国还控制着将近800万名强迫劳工,他们来自欧洲各地,被掳掠到德国的农场和工厂里工作。仅仅在德国西部,联合国善后救济署就照料和遣返了超过650万名难民。他们绝大多数来自苏联、波兰、法国,此外还有许多人来自意大利、比利时、荷兰、南斯拉夫,捷克。相当比例的难民是妇女和孩子。德国境内的数百万名德裔难民,让德国的情况变得更为复杂。据估计,到1945年初,德国境内大约有480万名国内难民,其中绝大多数来自德国南部和东部,他们都是为了躲避轰炸而逃出城市的;此外还有400万名德裔难民,他们来自第三帝国的东部征服地区,因为惧怕苏联红军追击而逃回国内。再加上将近27.5万名英美战俘,德国境内至少就有高达1700万名难民。这还是相当保守的估计数字,其他历史学家给出的估计数字比这还要高得多。有研究表明,战争期间的欧洲大陆,总共有超过4000万人被强迫迁徙。

——摘编自(英)基思·罗威《野蛮的大陆:第二次世界大战后的欧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结束之际德国境内难民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述战争对移民的影响。
2024-05-01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铜川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37年出版的《莱布尼茨哲学发展史》指出,莱布尼茨思想有两个源头,一是西方的柏拉图,二是东方的中国哲学。1773年霍尔巴赫在《社会的体系》中赞美孔子对政治与道德结合,以至于“在中国,理性对于君主的权力,发生了不可思议的功效”,他主张以德治国,要求“欧洲政府必须以中国为模范”。汤因比(1889-1975)和池田大作(1928-2023)研究发现,欲使破碎的世界整合,唯有靠中国而不是西欧或西欧化的国家,中国宗教世界观中存在的人道主义,如佛教所具有的合理主义,道教顺其自然的直感,将使中国文化为世界统一的文化主轴。

——摘编自王文科、白风城《论中国文化哲学对近代欧洲的影响》

材料二   “五四”前后,以杜亚泉等为代表的东方文化派和以陈独秀等为代表的新文化派围绕东西文化差异等问题展开了一场大的争论。有学者认为其论战的实质是文化的时代性和文化的民族性之争。

派别主张
东方文化派西洋社会为动的社会,我国社会为静的社会。由动的社会,发生动的文明,由静的社会,发生静的文明。
我人今日在迷途中之救济决不能希望于自外输入之西洋文明,而当希望于己国固有之文明。此为吾人所深信不疑者。……救济之道,在统整吾固有之文明:其本有系统者,则明了之;其间有错出者,则修整之。

——杜亚泉

新文化派一般所谓东洋文明和西洋文明之异点,实在就是古代文明和现代文明的特点。

——常燕生

无论政治学术道德文章,西洋的法子和中国的法子,绝对是两样,断断不可调和迁就。若是决守旧,一切都应该采用中国的老法子,不必白费金钱派什么留学生,办什么学校,来研究西洋学问。若是决计革新,一切都应该采用西洋的新法子,不必拿什么国粹什么国情的鬼话来捣乱。

——陈独秀

材料三   随着新中国的成立,中国共产党通过实现对文化建设的全面领导,使社会主义文化服务于国家发展大局需要,取得了“文化立国”的历史成就。至1965年,全国已有县级文化馆2598个,城乡影剧院2943个,县级以上图书馆562个,群众艺术馆62个,乡镇文化站2125个,广播电台、电视台,报社、出版社等机构遍布全国。在新中国成立不到三十年的时间里,先后推出了一系列文艺作品,当中许多作品脍炙人口,走向世界,成为世所公认的“红色经典”。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领导文化建设之路的探索以“文化富国”所体现,文化产业获得了快速发展,文化成为繁荣国民经济发展的直接动力。“文化富国”还表现在文化在提升综合国力、国家软实力与国际竞争力上的作用。党的十八大以来,国内外形势发生了深刻变化。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新一届党中央领导集体,明确将“文化强国”上升为党领导文化建设的总纲与国家意志。“文化强国”的全面实践,意味着党领导文化建设步入了历史新阶段,与近代仁人志士的“强国梦”形成了历史呼应。

——摘编自韩晗《中国共产党领导文化建设的历史演进与实践路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传统文化对18世纪欧洲的影响,说明“欲使破碎的世界整合,唯有靠中国(文化)”的根据。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对东方文化派和新文化派的观点分别给予评价。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中国取得“文化立国”历史成就的原因,并概括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党领导文化建设从“文化富国”到“文化强国”的必然性。
2024-05-01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铜川市高三下学期第三次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孔子(前551—前479年),儒家学派的创始人,孔子曾周游列国,到处游说诸侯,晚年回到了鲁国从事讲学。在教育对象上,孔子倡导“有教无类”,这一口号的提出不仅使“私学”走向了兴盛,而且为战国社会变革奠定了人才基础。在教学实践中,孔子重视启发学生学习的自觉性、主动性,强调实事求是的学习态度。在学习过程中,要多听多看,有怀疑的地方不轻易下判断,要持存疑态度。同时孔子还主张要相互学习,取长补短,要做到“不耻下问”。在教学方法上,孔子提出了“学而不思则罔,思而不学则怠”;“学而时习之”,“温故而知新”的主张。面对学生,孔子主张“有教无类”及“因材施教”的观点对后世影响极大。在培养目标上,他倡导“仕而优则学,学而优则仕”的主张,在我国教育史和选官制度变革上具有划时代的进步意义。鉴于孔子在教育上的贡献,国际学术界尊其为世界古代十大思想家之首。

——摘编自朱邵侯、齐涛等《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 柏拉图(前427--前347年),古希腊著名的哲学家、教育家,曾在雅典创办过阿加德米学院。在教育作用方面,他认为良好的教育是实现理想社会,培养出合格的卫国者的保证。他认为教育在改造人性上也有着巨大的威力,因此他要求国家严格控制教育。柏拉图的最高教育目的则是要培养“哲学王”,经过教育的培养的精英可以成为优秀的哲学家,最终成为统治者。在教育对象上,他主张“精英”教育,应该从第一、二等级中选出最优秀的年轻人进行学习。在教育方法上,柏拉图提倡启发诱导,他认为,只要经过启发,没有学习过的人也能自觉地推导出数学、几何等公式。柏拉图以上的教育理念对欧洲的教育产生了深远的影响。

——摘编自陈桃兰《孔子与柏拉图的教育思想比较》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简析孔子和柏拉图教育理念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孔子和柏拉图教育理念的相同之处。
(3)根据材料,谈谈你对当下教育的建议。
2023-04-21更新 | 371次组卷 | 4卷引用:陕西省铜川市2023届高三二模文综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1941年8月12日,美利坚合众国总统和代表联合王国英王陛下政府的丘吉尔首相在会晤后认为,出于对世界未来所作的考虑,有必要对两国国家政策的共同原则做出如下规定:

首先,两国不得进行领土和其他形式的扩张。

第二,两国不愿看到发生违背有关民族或人民愿望的领土变更。

第三,两国尊重所有民族自己选择适合自己生存的政府形式的权利;希望被武力剥夺了主权和自治政府的民族能够恢复主权和自治。

第四,两国将尊重各自现有义务,努力使每个国家,无论大国小国、战胜国或战败国,都能够平等加入世界贸易、开发自然资源,以满足其经济增长和改善生活的需要。

第五,两国希望在经济领域实现所有国家的全面合作,以保障劳动标准的提高、经济的发展和社会的安全。

第六,在彻底粉碎纳粹暴政后,两国希望建立一个和平的世界,所有国家都能够在各自领土上安全地生活,所有土地上的人民能够永远免于恐惧和贫困。

第七,这种和平将消除一切阻隔,使人类能够踏遍世界上的山山水水。

第八,两国相信,世界上所有国家,出于现实和理想的原因,必须放弃使用一切武力,因为只要对别国构成威胁或可能构成威胁的国家继续拥有武器,将来的世界就不可能和平。所以,两国相信,在一个更广泛、更持久的全球安全体系尚未建立之前,上述这类国家必须实行裁军。两国同样帮助和鼓励采取一切有效措施,为爱好和平的人民减轻沉重的军备负担。

——摘编自《大西洋宪章》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份联合声明体现的原则。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份联合声明的影响。
2023-02-20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铜川市王益中学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爱国主义是一个历史范畴,中国古代的爱国主义有其独特的历史内涵,就其经济本质而言,它所反映的是中国古代帝王私有制经济条件下君主利益绝对高于人民利益这一根本的社会利益关系,这种关系以“礼”的形式固定下来,就是所谓“君君、臣臣”的等级名分关系,即所谓的“忠”。同时在《汉书》中,古人又提出了“爱国如家”的观点。到了明清时期,顾炎武将古代中国的爱国主义精神定位在以天下为己任上。顾炎武在《日知录·正始》中提出:“保天下者,匹夫之贱,与有责焉”。面对统治者的腐朽没落和破碎的山河,面对外来侵略势力和人民遭受的苦难,古代爱国主义者不惜以身家性命报效国家,来获取个人的功名利禄。

——摘编自顾杰善《中国古代的爱国主义》

材料二   梁启超是现代爱国主义最具代表性人物,是近代系统阐发爱国论第一人。梁启超最终形成并明确地提出爱国主义的思想主张是在18992月发表的长文《爱国论》。“爱国者何?民自爱其身也。故民权兴则国权立,民权灭则国权亡。故言爱国,必自兴民权始。”1902年,梁启超在《论民族竞争之大势》一文中指出,“近数百年来,欧洲民族主义发生,民族主义者,实制造近世国家之原动力。”同年,在《新民说》中进一步指出,中国当务之急,就是“民族建国问题而已”,即建立一个民族民主的现代国家。战后游欧归来的梁启超,为了避免西方业已出现的弊端,他积极投身新文化运动,既要求对中国传统的旧思想求解放,又强调必须打破对西方现代思想的迷信,号召人人存一个尊重爱护本国文化的诚意。受五四运动和战后世界民族民主运动高涨的影响,梁启超指出“质而言之,从国民全体下工夫,才是真爱国,才是救国的不二法门。”

——《河北学刊》2005年第4期《梁启超的爱国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爱国主义思想的特点并简析其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的爱国主义思想内涵及其影响。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近代中国人“下南洋”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为了改变个人或家族的命运。据1935年中国太平洋学会对流民出洋的原因所作的调查显示,因“经济压迫”而出洋者占69.95%。当时,英国、荷兰殖民统治下的南洋正处于加速开发过程中,对劳动力的需求量非常大。南洋诸国为吸引华工,先后推出一系列优惠政策,如马来西亚联邦最大的一个州——沙捞越州,在白色拉者二世执政时期,就颁布过一个特别通告:给移民足够的免费土地种植,政府提供临时住屋安置移民;免费供给大米和食盐一年;提供交通运输工具,建立警察局保护华人安全,华人可永久居住在沙捞越等。

——摘编自张军《中国近代的移民文化》

材料二   1990年第四次全国人口普查和1987年、1995年全国1%的人口抽样调查,我国迁移人口规模在19821987年为3053.3万,19851990年为3412.8万,19901995年为3642.6万。19851990年和19901995年的迁移人口分别相当于1990年、1995年全国总人口的3.01%和3.02%,其中暂住人口分别和当于全国总人口的1.9%和2.4%。全国流动人口总量在1982年约3000万人,1985年约4000万,据1992年“计划生育管理信息系统首次调查”结果推测为9360万。1995年的流动人口规模推测为8000万,其中在公安部门登记的有4400万,跨省流动的约3000万。

——摘编自李玲《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国内人口迁移及其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近代中国人“下南洋”的主要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八九十年代我国人口迁移、流动的特点及社会背景。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