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交流与传播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印者,信也”。方寸大小却具有特殊的社会功能,蕴含着丰富的历史文化价值。比如,古代私印通常用作“祈祥厌胜之配饰”,战国、秦汉时人们就会择言语制成印章,汉代曾流行在正月卯日佩带刚卯、严卯双印以避邪痛的风俗。

——摘编自沙孟海《印学史》

从材料中提取信息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我国古代印章所具有的功能或价值,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功能或价值不少于三种,且不得与材料中的“祈祥厌胜之配饰”重复,分别阐述:史实准确,逻辑清晰)
2024-05-19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陕西省宝鸡市高三下学期高考模拟检测(三)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哥伦布大交换


新世界到旧世界旧世界到新世界
植物马铃薯、玉米、番茄、甘薯、花生、辣椒、烟草、向日葵、南瓜、豆荚类等。小麦、燕麦、大麦、裸麦、包心菜、柠檬、郁金香、橄榄、葡萄等。
动物小龙虾、羊驼、火鸡、豚鼠等。马、牛、猪、羊、鸡等。
微生物天花、麻疹、白喉、水痘、流感、梅毒等。

——据【美】艾尔弗雷德·克罗斯比《哥伦布大交换》等

结合材料,运用相关史实,以“文明交流”为主题,写一则历史短文,题目自拟。(要求:观点明确,史实准确,条理清晰,表述成文)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在西晋张华编纂的神话志怪小说集《博物志》中,有近20条有关张骞和西域的资料,是继《史记》《汉书》之后对丝绸之路记载最丰富的典籍。所谓“小说”,如《汉书·艺文志》所说:“小说家者流,盖出于稗官野史。街谈巷语,道听途说之所造也”。

《博物志》中共记载了9种来自丝绸之路的植物:胡桃、大蒜、胡荽、石榴、红蓝花、葡萄、胡葱、苜蓿、胡麻豆,其中8种为张骞带回。而在《史记·大宛列传》和《汉书·西域传》中,明确提到的植物只有葡萄和苜蓿,是否由张骞引入也不太明晰。《博物志》卷二《异产》载:“《周书》曰:西域献火浣布……污则烧之则洁……汉世有献者。”火浣布即石棉,在古人眼中是神奇之物。《博物志》所谓“《周书》记载”,实际上来源于“周穆王大征西戎”的传说。但东汉时石棉的确仍通过丝绸之路流入中原,《后汉书·西域传》载:“大秦国作黄金涂、火浣布”。《博物志》卷三《异兽》中记载了一种能“食虎豹”的“小兽”,并刻意描写其“大如狗,然声能惊人”。后世学者考证这一小兽为“狻猊”,即东汉时西域诸国多次进献的狮子。《博物志》的记述,与同时期传入中国的佛教文化密切相关,佛教经典中将“佛祖讲经”形容为“狮子吼”。

——摘编自张黎明《史料与传说:<博物志>中的“丝绸之路”》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丝绸之路开通的意义。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使用文学作品进行历史研究时应注意的问题;并简析《博物志》对研究丝绸之路的史料价值。
4 . 茶与人类生活密不可分,茶叶成为世界性饮品的过程,是一部社会变迁的历史。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时,武夷茶已初具盛名。到了宋代,武夷茶开始成为贡茶,民间饮茶风气盛行。明清时期,武夷茶区盛产武夷岩茶、红茶、绿茶,还有许多珍贵的名丛茶树……在鸦片战争前,其茶叶就主要用于外销,形成了两条著名的“万里茶路”。一是北上俄罗斯的陆上茶路;二是“独口通商”时期运往“广州十三行”的茶路。五口通商后,则主要是远贩欧美,武夷山茶业进入历史巅峰时期。但好景不长,武夷山茶叶在近代逐步衰落。

——摘编自石涛《近世以来世界茶叶市场与中国茶业》等文

材料二   茶于17世纪上半叶传入英国,当时的广告重在宣传饮茶非同一般的益处,几乎将其视为包治百病的万能灵药。葡萄牙的凯瑟琳公主——后来的英王查理二世的王后——喜好饮茶,饮茶在宫廷中蔚然成风,贵族受其影响亦加以模仿。至18世纪中叶,几乎所有的中产阶级家庭账册均记载了饮茶的相关开支。据C.H.丹耶在1893年认为“茶甚至成为农业劳动者的经常性饮品”。1763年,英国东印度公司茶叶进口数量已达4,425,731磅,1784年进一步增至10,148,257磅。走私数量也颇为惊人,有人认为走私茶占有2/3市场。英国人的饮茶偏好在18世纪逐渐由绿茶转向红茶,社会中存在专门人士对饮茶时添加砂糖与牛奶(乳类)进行了精细化探究。“下午茶”在英国社会白渐流行起来。

——摘编自刘章才:《饮茶在近代英国的本土化论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武夷山茶叶生产特点,并分析其在近代衰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促进饮茶之风在英国流行的因素及本土化的表现。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死子想回到西周;维护奴隶制,政治上是保守主义者,有他的落后一面,但他是伟太的史学家、教育家和人道主义的倡导者,他在历史文化遗产的继承、整理和传播上有卓越的贡献。

材料二   针对诸侯分裂势力,董仲舒在《天人三策》中向汉武帝陈述“《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把国家统一、政治集权上升到天地之道的高度,促使汉武帝下决心彻底解决诸侯王国封土过大的社会顽疾。董仲舒提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汉武帝完全采纳了他的建议。

——摘编自李奎良《董仲舒关于社会制度设计的贡献》

材料三   宋代理学的兴起是当时社会存在的产物。一是北宋统治者强化封建统治的需要。封建统治者除了在政治、军事上加强对人民的镇压外,还需要在思想上对人民进行说教和控制。理学正是建立和强化封建秩序的理论基础。二是魏晋隋唐以来儒、佛、道三教既长期纷争,又相互影响、渗透而趋于合流的结果,隋代王通提倡三教合一,唐代韩愈仿佛、道的传法系统,建立儒家道统,为理学的产生开了先河。

——摘编自王士立主编《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孔子被认为是“保守主义者”和“人道主义者”的思想依据各指的是什么?其思想产生的根源是仕么?
(2)根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董仲舒的主要思想主张与要解决的主要问题。
(3)根据材料三概括宋代理学兴起的原因。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严复是最先在中国发扬德、智、体三育并重的维新人士,他很看重体育,认为“今者论一国富强之效,而以其民之手足体力为之基”。康有为在《大同书》中,较系统全面地提出了各级学校体育应有的措施。梁启超认为要使国家富强,“条理万端,皆归本于学校”,他也认为“尚武”是新国民的特性之一,因此他非常重视尚武精神和学校体育。这些思想对于近代学校体育的兴起起到了巨大的作用。

——摘编自王子琪《中外学校体育发展史的比较研究》

材料二   卢梭对古典主义教育残害人的心智发展深恶痛绝,他认为体育是一切教育的前提。他继承洛克体育教育应遵循“顺应自然与理性约束的原则”的思想,以自然状态为标准开展体育教育活动,他选择设定乡村为儿童成长环境,因为乡村的自然环境更接近自然状态。他将“身体——感官教育”作为儿童教育重点,强调教育者必须注重儿童的身体锻炼,主张遵循儿童的自然天赋和自然意志训练官能。卢梭站在社会意义视角,认为体育教育要磨炼人的意志品格,以此抵制过剩体力带来的妄动,抵御邪念的无限发展,最大程度上保持人类“生理”与“道德”上的孤独,成为身心健全的人。

——摘编自吴永全、陆小聪《扭曲的身体与自然的体育——卢梭体育教育观的整体面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晚清时期体育教育思想的特征并分析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卢梭体育教育观的主要内容及意义。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应如何促进学校体育教育的健康发展。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在中国古代儒家知识分子黄宗羲那里,改变君权过重、改变皇帝胡作非为而“丧天下”的办法,已开始放弃了二程、朱、王专门要求“正人心”和“格君心之非”,而企望通过建立现实制度来得到保障,这可以看做“内圣”之学有了向外的新开拓。明中叶以来,无论朱学或王学,都有走向现实世界的普遍趋势。近乎科学的实证之风开始吹起,除学术本身的发展逻辑外,商业都市的高度繁荣,各行各业的分化兴起、众多科学论著的出现等,都表明当时社会结构、时代氛围和意识形态开始有了某种重要的变动,这可能是使理学内部发生变化的重要因素。不但是黄宗羲,还有好些人都有“工商皆本”的观念,与自秦汉以来重农抑商的传统思想开始有了离异。

——摘编自李泽厚《中国古代思想史论》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儒家知识分子群体开始从传统经世的旗帜下走向分化,其派别主要有:试图把经学大义运用到实际政治中去的“通经致用”派;致力于自然科学研究,以科学技术为武器实现富国强兵的“科学技术”派;主张学习西方的军事技术,倡导派留学、译西书、设学堂、兴军工、办实业、练军队,以维护伦纪圣道的“中体西用”派;推行君主立宪,并以此为工具进行变法的“维新变法”派。这一分化,使得中国近代历史发展中各种思想斗争此起彼伏,影响着近代中国社会发展的走向与脉络。

——摘编自郭歌《中国近代经世致用思想及其历史影响》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明清时期知识分子对儒学“新开拓”的表现。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鸦片战争后知识分子经世致用思想的特点,并说明其意义。
(3)综上所述,就现代知识分子应该如何实现自身价值谈谈你的认识。
2023-07-28更新 | 30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宝鸡市陇县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进入民国,人们获取知识的手段更加多元化。报刊、著作中拿破仑名字出现的频率不断提升。据笔者初步统计,民国出版的有关拿破仑的论著有十余部,在报刊上刊载的以拿破仑为标题的文章达250余篇。这个数量超越了国人对本国历史人物的追捧。尽管由于袁世凯的倒行逆施,拿破仑作为民族精神的建构主体一度遭到质疑,但是随着民族主义的勃兴和抗日战争爆发后救亡意识的高涨,拿破仑形象所引发的政治效果,成为凝聚时代精神的重要思想资源,表达了国人反抗国家遭受屈辱的诉求,成为激发爱国热情的有力武器。

——摘编自赵少峰《拿破仑形象在中国的塑造与传衍》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拿破仑形象受到质疑和肯定的原因。
(2)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正确评价历史人物应秉持的方法。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陈独秀将中西文化冲突以及国人觉醒的过程分为“七期”:一是明之中叶的“西教西器”时期;……三是清之中世的“洋务西学”时期;四是清之末季的“康梁诸人”谋求变法时期;五是民国初元“民主共和君主立宪之讨论”时期;六是辛亥革命以后的“共和国体”时期;而最后的第七期,则是众望所归的“待吾人最后之觉悟”。

材料二   我们来看看新文化派的主张:一、废除汉语,取消汉语,用英语或法语代替(刘半农、钱玄同);二、废除汉字,欲使中国不亡,非取消记载道教妖言的汉字不可(钱玄同);汉字不废,中国必亡(胡适);三、废除中国戏曲;四、废除中医中药。

——张宝明《多维视野下的新青年研究》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洋务西学”时期、“康梁诸人”谋求变法时期、“共和国体”时期的核心思想。同时说明陈独秀如何推动国人“最后之觉悟”?并概括近代前期中国主流思想演变的趋势。
(2)根据材料二,评价新文化派对中国传统文化的态度,并说明我们应该如何对待中国传统文化?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275 年,维吾尔族景教徒(东传的基督教聂派)列班·扫马从元大都出发一路西行。因蒙古贵族中多有景教徒,他得到了忽必烈的支持,并负有收集欧洲各国情报的使命。“横跨欧亚大陆的道路由一个政权控制”,驿路补给同样不成问题,他很快便到达了伊利汗国的巴格达城。但因耶路撒冷处于埃及马木鲁克苏丹的统治下,只得留居于此。1289 年,他奉阿鲁浑王之命率庞大使团出访欧洲。在巴黎,他感慨于3万多名学者在研究《圣经》的同时,还研究着几何学、天文学等世俗学问。他与英王爱德华一世共商收复圣城的计划。次年春,他受新任教皇尼古拉四世之邀来到罗马,探讨宗教问题,并举行景教圣餐礼,观礼者无不惊叹:“虽然语言不同,仪式则完全一样”。在他离开后不久,教皇便急不可耐地派遣孟德科维诺等前往中国,丝绸之路迎来传教士时代。

——摘编自热依汗·卡德尔《拉班·扫马的丝路之行》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扫马得以出行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扫马出使欧洲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