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文化交流与传播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6 道试题
1 . 根据史籍的记载,“中秋”一词最早出现在《周礼》一书中。中秋始终承载着月圆人团圆、平安阖家欢的朴素观念。“团圆”的寓意主要反映了(     
A.民间传说在古代影响很大B.中华民族的文化心理认同
C.中华传统文化源远流长D.宗法观念一直没有改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史料一

为湖南长沙出土的西汉晚期“中国大宁”神兽博局纹镜。镜背间铸有铭文:“圣人之作镜兮,取气于五行。生于道康兮,咸有文章。光象日月,其质清刚。以视玉容兮,辟去不羊。中国大宁,子孙益昌。黄常元吉,有纪刚。”)

史料二   东汉《前汉书·百官公卿表》记载:“少府之下有尚方令一人,御用及官制铜镜均由尚方制作。”史料三唐朝《元和郡县图志》记载,桂州(今桂林)向中央进贡“铜镜四十四面”。

——以上材料摘编自宋莹莹《由广西出土铜镜铭文看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

材料二   在今蒙古和独联体境内,发现了不少属于战国和汉代的镜子。隋唐时期的镜子出土数量数量最多的是海兽葡萄镜。在伊朗发现了多面仿制的海兽葡萄镜。在约旦发现了花草禽兽镜和仿制的海兽葡萄镜。在日本还出土了不少唐镜和宋代的商标字号镜。

——以上材料改编自王婉云《中国古铜镜在中国历史及对外交流上的价值》

(1)根据材料一的三则史料探究中国古代铜镜的历史,指出其史料价值,并做出合理推断。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古代中国铜镜外传的积极意义。
3 . 文化的交流和传播

材料一     

乐部名称存在时间内容顺序说明
武德“九部乐”武德元年(619年)至贞观十一年清乐、西凉、龟兹、天竺、康国、疏勒、安国、高丽、礼毕武德初因隋旧制
贞观“八部乐”贞观十一年至
贞观十四年
清乐、西凉、龟兹、天竺、康国、疏勒、安国、高丽贞观十一年废除“礼毕”
贞观“十部乐”贞观十六年燕乐、清商、西凉、天竺、高丽、龟兹、安国、疏勒、高昌、康国(今乌兹别克斯坦境内)贞观十六年一月加奏“高昌伎”

唐朝“十部乐”,除燕乐和清乐外,大多在南北朝已传入中原地区。燕乐,又称宴乐,在继承西汉乐府音乐基础上形成的。宋朝人著作中说:“先王之乐为雅乐,前世新声为清乐,合胡部为燕乐。”为护佑大唐江山社稷,燕乐对统治者歌功颂德;清商乐来自民间舞蹈,用来供宴者享乐。“礼毕”者,出自晋太尉庚亮家,亮毕,伎追思亮,因假为其面,象其容。《旧唐书》卷二十九记载:“西魏与高昌通,始有高昌伎。太宗平高昌,尽收其乐。”

材料二   中世纪欧洲大学统一用教会的官方语言——拉丁语作为教学语言,一般分为神学、文学、法学、医学四个学院,神学院被放在首要位置。获得教宗的特许令以及相应的权利,成为中世纪大学的建校前提,大学教师大多是传教士或基督徒,为教会和国家培养服务人才。

近代以来,欧洲一些国家形成不同的国民教育管理体制。如法国大革命时期,拿破仑建立“大学区”制度,确立了保存至今的国民教育体制,德国人洪堡秉持“研究教学合一”的精神创办柏林大学。欧洲大学的课程既注重古典学科,更重视实用学科,大学设有许多科学实验室,以及工程、教育、采矿、测量、林业、工业设计、农学等专科学位。英国、法国、德国的高校学生数量不断增加。如18世纪末牛津大学和剑桥大学学生人数只有400人左右,1861年为1200人。在欧洲一些高校中产阶级子弟人数增多,上层家庭子弟的人数日益减少。

(1)阅读材料一,归纳唐朝“十部乐”的主要特点,结合所学,分析其形成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简述近代欧洲高等教育的变化及重要作用。
2024-01-01更新 | 49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房山区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卷
4 . 史料与史料实证。

材料一 “史料为史之组织细胞,史料不具或不确,则无复史之可言。”

材料二 所谓文献,按元初史学家马端临所说:“凡叙事,则本之经史而考之以历代会要,以及百家传记之书,信而有征者从之,乖异传疑者不录,所谓文也;凡谓事,则先取当时臣僚之折疏,次及近代诸儒之评论,以至名流之燕谈,稗官之记录,凡一话一言,可以订典故之得失,证史传之是非者,则采而录之,所谓献也”。


(1)阅读材料一、二,概括史料研习应遵循的基本原则。

材料三 文献记载,西周成王时,曾有迁宅洛邑一事。如《史记·周本纪》云:周公赞成周洛邑“此天下之中,四方入贡道里均”;《尚书大传》说:“周公摄政,一年救乱,二年克殷,三年践奄,四年建侯卫,五年营成周,六年制礼作乐,七年致政成王。”《吕氏春秋》等书也说成王营居于成周。而司马迁在《周本纪赞》中则认为当时成王仍都丰、镐,未迁洛邑。


材料四 何尊是中国西周早期一个名叫何的西周宗室贵族所作的祭器。尊内底铸有铭文12行、122字铭文,铭文开篇写到“唯王初堙(迁)宅于成周,复禀武王礼福自天。……”其中宅(居住)兹(这里)中国(天下之中)为“中国”一词最早的文字记载,该铭文记述的是成王继承武王遗志,营建东都成周之事。


(2)材料三中关于周成王迁都洛邑(成周)一事有何分歧?材料四中何尊的出土有什么价值?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在凯尔特人的神话记载当中,很多英雄都是半人半神,神魔之间不断斗争。有一个名为努阿达的武士,通过战争战胜了费格博人,但这位领袖的手却被砍断,无奈之下只能让位,可是新上任的领袖太过残暴,努阿达发动战争,夺回了王位。努阿达的传说
A.是凯尔特人英雄崇拜情结的一个印证B.说明凯尔特人厌恶战争
C.反映出凯尔特人的信仰是唯一的D.证明费格博人是凯尔特人最大的敌人
6 . 人口是社会生活的主体,是人类社会存在和发展的前提,对促进或延缓社会发展具有重要影响。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对中国官方以政策推动生育的具体记录是从春秋开始的。《国语·越语》记录了越王勾践鼓励生育的政策:“将免(娩)者以告,公令医守之。生丈夫,二壶酒,一犬;生女子,二壶酒,一豚;生三子,公与之母(乳母);生二子,公与之食。”但中国古代对违反计生对象的处罚也很严厉,据《汉书·惠帝纪》记载诏令:“女子年十五以上至三十不嫁,五算”(“五算”是指缴五倍人头税)。唐太宗登基之初则发布《令有司劝勉庶人婚聘及时诏》:“男年二十,女年十五以上,及妻丧达制之后,孀居服纪已除,并须申以婚媾,令其好合。若贫寠[]之徒,将迎匮乏者,仰于其亲近,及乡里富有之家,衰多益寡,使得资送以济。……刺史县令以下官人,若能使婚姻及时,鳏寡数少,户口增多,以进考第。如其劝导乖方,失于配偶,准户减少,以阶殿失。”

   ——摘编自陈蕤骏《中国古代历朝是如何鼓励生育的?》

材料二   两汉之际、东汉末年的农民战争以及此后的割据战争造成3000多万人口损失;隋末农民战争后,人口由5000万下降到1500万;明末战乱造成4000万人口损失;新政权确立和逐渐巩固后,人口又出现回升和发展。据西汉元始二年数据显示,北方人口在中国占比可能超过71%,唐宋之际南方人口首次超过北方。12世纪初,南方人口占比已达到63%。

——摘编自豆建春《中国历史上的人口增长》


(1)根据材料一,概括古代中国政府促进人口增长的措施,结合中国古代文明形态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概括古代中国人口发展的特点。综合材料一、二,指出影响人口增长的主要因素。
2021-12-25更新 | 74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四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7 . “夫死从子”是古代女子“三从四德”的道德行为规范之一,但母亲对于儿子的权威无论在先秦抑或后世都是一定程度存在的。据《郑武夫人规孺子》记载,郑武夫人武姜在夫君死后对其子郑庄公仍有着相当大的权威。这种现象
A.源于生育与抚养基础上的先天伦常B.表明男尊女卑的男权话语体系式微
C.体现了宗法制度下的血缘纽带关系D.意味着中国古代妇女地位逐渐提高
2021-11-21更新 | 552次组卷 | 5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湖南师大附中2022届高三上学期月考(三)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初全国移民路线简图

材料二   元朝末年除兵乱之外,水旱、蝗灾、瘟疫也接连不断。黄、淮河又多次决口,使中原之地“漂没田庐无算,死亡百姓无数,村庄城邑多成荒墟”。《明实录》记载,洪武十四年(1381年),山西平均每平方公里27.52人,而河南每平方公里12.85人,河南的人口密度不足山西的一半。这样,山西“地狭人稠生计难”的问题越来越突出。明初,山西移民是有组织、有计划的官方移民中规模最大的一次移民。元朝实行民族压迫政策,在西南地区进行了长达半个世纪的战争,导致四川等地人口锐减。苏州、松江、杭州、嘉兴等地是广大江南地区最富庶的地方,这里的富户特别出名。为了把中都凤阳建造起来,加之朱元璋对这些富户很不信任,明初开始把大量的江南富户迁徙到凤阳这个地方。

——摘编自《大迁徙:寻找“大槐树”与“小云南”移民》等

材料三   



提取材料信息,指出明朝初年移民的主要路线,并加以分析说明。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西周时期,同民每年要把人口情况登记造册,上报周王。春秋战国时期,各诸侯国均加强了人口管理和统计工作。秦朝建立后,为加强对地方的控制和管理,进一步规定对与人口相关的统计实行户主或本人主动中报,官府核验,以保证申报的及时和准确。汉代地方按规定向朝廷呈报“集薄”,其中最重要内容就是“户口垦田,钱谷出入”。魏晋以后,各朝实行了更严格的户籍管理与清查、统计制度。隋朝实行“输籍法”和“大索貌阅”,建立起人口档案,定期核验,严惩弄虚作假。宋朝实行类似于现在“户口薄”的户帖制度,到明朝时趋于完善,户部统一制定户帖格式,定点印制,地方官吏按户帖要求入户调查,逐项填写,其记载事项包括户类型、户主原籍和现籍、居住地、姓名、性别、年龄、人数、与户主关系、家庭财产等,英国学者卡尔津称之为“全球最先推行全国人口普查的明证和榜样”。

——摘编自陈忠海《中国古代的人口统计》

材料二   民国政府在30年代初曾有一次不很完整的人口调查,好各地人口自己到指定地点登记,只调查常住人口,且未规定标准换时间,最终调查数字是47480万,虽不太精确,但“四万万同胞”之说因此开始。新中国成立后,摸清人口状况成为开展各项建设的一个重要前提。19534月,政务院发出进行全国首次人口调查登记的指示,国家统计局协同有关部门组成各级人口调查登记办公室,严格按统一的简易可行的办法,在全国绝大部分地区结合普选进行直接调查登记,内容主要包括姓名、年龄、民族等,确定调查标准时间为195363024时。为使普查资料真实明行全面,及时组织了抽样复查,最终调查全国人口总数为亿人。这次比较全面科学的全国人口调查是中国第一次现代意义上的人口普查。

——摘编自孙兢新(第一次全国人口普查简介》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人口统计的主要特点及其成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新中国首次全国人口普查“比较全面、科学”的主要表现,说明这次人口普查的重要意义。
2021-09-15更新 | 65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商洛市山阳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开学摸底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早在西汉时期,我国便与东南亚地区国家有了来往。下南洋的移民以闽、粤两省为主。闽、粤两省海岸曲折,人民与海相习,且两省距离南洋较近,往返方便。据《汉书》记载,早在公元1世纪时期,中国就与越南、泰国、缅甸等地有所往来。在南北朝时期,更多中原人士纷纷移居东南亚地区。唐朝后期,又因黄巢起兵袭击广州地区,广州人争相逃亡东南亚。

——摘编自吴玉成《广东华侨史话》

材料二   自西汉至唐代,国家间的使节来往,国人经商出洋的情形屡见不鲜,但当时移民尚未形成规模。宋代以来,移居东南亚的华人迅速增加。华侨把中国先进的农业技术和手工业技术带到了南洋诸国,如婆罗洲的通波索人学会了使用和制造华侨传去的耕耘工具和耕耘方法。在印尼和泰国,华侨在那里建立了制瓷和造船中心。同时,华侨还把中国的文物典章制度、诸子百家学说和文化典籍、生活习俗带到了南洋,促进了当地各国政治、文化、宗教、习俗的剧烈变革。

——摘编自张天《华侨对南洋的开发与中华文化的南移》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华人大批移居南洋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华侨下南洋的影响。
2021-07-20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张家口市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