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2 道试题
1 . 日本史书记载:“渤海国大使乌孝慎新贡《长庆宜明历经》,云是大唐新用经也”。历学家真野麻吕试用唐宣明历之后,建议推广使用。861年,日本宣布停旧历,改用宣明历。这体现了(     
A.中日文化交流的频繁B.周边国家全盘吸收唐代文化
C.中华先进文化的辐射D.日本大化改新推动历法变革
7日内更新 | 99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福建省泉州市普通高中毕业班质量检测(五)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2 . 20世纪80年代初,新加坡政府在中学道德教育科目课程中大量引用了中国成语或俚语,如“守望相助”“远亲不如近邻”;通过文天祥事迹阐释“义”的内涵等。这反映了当时新加坡政府注重(     
A.倡导国家认同B.完善基础教育C.吸收优秀文化D.提高儒学地位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东西文化接触、交流、碰撞,都曾给对方深刻的刺激和影响,在各自发展的轨迹中都曾留有对方作用的印记。

17、18世纪这两百年间,来过中国的传教士至少在1000人以上,在传教士、商人和旅行家的详细描述中,中国一片繁荣富庶,人民安居乐业,讲究道德,文明、和谐的气氛。制度完美、稳定、经久不衰。整个国家崇尚学问、重视教育,统治国家的不是贵族,而是一些有高度教养的官员,他们取得官位是通过一系列国家举行的考试获得的,这在欧洲是难以想象的。在欧洲人眼中,中国人在治国术上超过了其他所有民族。欧洲人也第一次看到孔子著作和中国经书的译本,他们发现,一个两千年前的人居然如此有见地。在欧洲人的心理上,孔子成为了18世纪启蒙时代的保护神。

——摘编自《专家武斌:中国文化曾影响了欧洲启蒙运动》

结合材料与所学知识,从世界近代史的角度,围绕“东西文化的交融”自行拟定一个主题,并进行论证。(要求:主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清楚)。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1984年,《儒家伦理》教科书(小学德育选修课之一)在新加坡出版,该书前言宣称该课程不仅涉及理想、道德修养等方面,还会介绍华族(华人,占新加坡人口最多的族群)固有的道德观与文化。新加坡教育部还对教授这门课程的教师以汉语和英语两种语言开展了50个学时的培训。这些做法意在(     
A.传承中华文化精髓B.构建多元社会结构
C.厚植民族文化根基D.抵御西方文化侵略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5 . 孔子提出“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求同存异思想,这一思想在建国后被广泛用于政治上的许多领域,成为指导新中国的一个广泛的政治原则。以下选项可以作为论据证明此看法的是(     
A.运用和平赎买政策改造资本主义工商业B.实行三三制政权维护抗日民族统一战线
C.一国两制在台湾香港问题上的成功实施D.搁置争议,共同开发解决国际领土争端
6 . 浮世绘是日本德川幕府统治时期庶民的爱好。右图是18世纪浮世绘作品《五常·义》,五常即“仁义礼智信”。画中的日文对“义”的主旨解释为人与人之间要保持距离,明白事理分寸,真诚相待。该作品用可用于说明(       

A.日本贵族汉学造诣精深B.幕府实行对外开放政策
C.“文明开化”成效显著D.儒学文化圈的国别风貌
7 . 在元朝得到官职的高丽人的墓志铭里,会把元的低官职写在高丽的高官职前。另外,高丽的知识分子还把在元朝及第视为荣耀之事。从元朝进行科举考试起,到元末为止,共有十多名高丽人在元及第。这可以用来说明当时元朝(     
A.对周边的影响力巨大B.实行灵活的民族政策
C.基本形成中华文化圈D.朝贡的范围空前广阔
8 . 《扶桑集》收录日本诗人的作品诗句“穷途泣血纪兼秋,今日欢娱说不尽?仙桂一枝攀月里,儒风四叶压人头”。与唐代孟郊进士及第诗《登科后》有异曲同工之妙。据此推知(     
A.人口迁徙带来民族交融B.中华文化辐射周边地区
C.中外文化发生碰撞交流D.东亚文化圈开始形成
2023-07-11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部分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9 . 17世纪,法文出现了“中国风”一词,欧洲社会出现了“中国热”。从1760年“中国热”在欧逐渐开始冷却,到鸦片战争前,延续近两百年的中国热潮终于完全消退。这一变化反映了(     
A.中西社会发展易位B.欧洲对中国文化认识产生误解
C.中华文化失去活力D.东学西渐逐渐向西学东渐转变
2023-07-10更新 | 149次组卷 | 2卷引用:福建省泉州市部分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6世纪中叶,欧洲机械钟表通过商贸途径传入我国东南沿海地区。明清时期,我国士人对机械钟表计时性能有所关注,这一定程度上是延续了我国古代以漏壶为核心的守时传统。机械钟表在明清时代主要局限于天学领域,清代钦天监则已多用机械钟表计时;装饰功能的“玩具”或许是清代机械钟表最常见的社会身份。明清钟表那些精致、复杂的自动显时功能是会让人心旷神怡、兴趣盎然的。礼品则是明清时期钟表另一个重要的社会功用,无论是在国际外交场合,还是君臣间的贡献、赏赐,乃至亲友间的馈赠,机械钟表都扮演着一个重要角色。晚清时代,伴随着西洋钟表的大量流入,西方式的hms(时、分、秒)制在中国进一步流传开来,与此同时,很多中国人开始放弃十二时辰制中的专名。到了19世纪后半叶,钟表在社会中层已达到了一定的普及率。

——摘编自任杰《中国近代时间计量探索》

材料二   我国早期国产表设计均仿自外国表,以瑞士表为主。1966年,天津手表厂设计研发出我国第一只摆脱仿制机芯手表——“东风牌”手表。这一时期民用表设计的装饰题材多取自体现民族特色,爱国爱党,反映人民当家作主以及向往新生活的内容,阳刚、健康、粗犷的工人、农民、战士形象主导了这一时期社会主流审美。至七十年代民用表的用户群开始迅速扩大,民用表已然成为大众化的日用工业品四大件之一。在短缺经济和计划体制的背景下,如何降低生产成本、如何延长使用寿命,以充实市场上民用表的数量供应,及降低用户民用表更新频率,成为该时期的民用表功能设计需要突破的首要问题。民用表初创期的积累为我国民族制表业在下一阶段的成功调整转型突破打下了坚实基础。

——摘编自黄舟子《建国以来国产民用表的设计发展研究》

(1)根据材料一,简述中国近代计时方面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机械钟表在近代不断涌入中国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国产民用表在初创时期的设计特点,并简析国家大力发展民用表的时代价值。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