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华文化的世界意义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代最为成熟且在乡村治理过程中收到显著成效的乡约制度是王阳明编制的《南赣乡约》……官倡民办的组织模式成熟,约规内容具体详尽,如其中明确规定了乡约职务的设置要求,“乡落居民各自会推家道殷实、行止端庄一人,充为约长,二人副之,将各人户编定排甲,自相巡警保守”。王阳明在《南赣乡约》中就明确规定,“通约之人”是一个利益共同体、命运共同体,都有救助相恤的权利与义务,以确保大家的基本生活保障无忧。可以说,通过朝野上下特别是王阳明等人的努力,除突遭自然灾害等极端情况外,明代乡约的道德教化成效日益显著,在乡村社会营造出了互敬互爱、患难与共的淳朴乡风民风,颇具儒家理想的小康社会之意境。

——摘编自王蕾《刍论明代乡约的历史嬗变及其现代价值》

材料二、中国传统家训是中国古代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传统家训使以儒家伦理思想为核心的社会核心价值观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家庭化、民间化,它经历了自上而下的模仿、沿袭、借鉴的传播推演过程,其核心思想内容具有高度的统一性。传统家训教育以血缘亲情为前提,以言传与身教相结合,采用以小见大、化抽象为具体的理论转化路径实现社会核心价值观和国家主流意识形态教育路径,这对现代的家庭教育乃至学校的思想政治教育仍有很重要的启发借鉴意义。

——摘编自杨运庚《中国传统家训的现实文化价值与传承创新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明代乡约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国古代社会教化的现实价值。
2 . 霍尔巴赫(1723-1789)在《社会体系》一书中特别指出:“中国是世界上唯一一个将政治和道德结合的国家。”他宣称,“欧洲政府必须以中国为模范”,必须“移植中国的精神”;法国要繁荣,必须“以儒家的道德代替基督教的道德”。霍尔巴赫肯定儒家思想是基于(     
A.儒家思想与欧洲社会需求相契合B.儒学更能维护政治秩序稳定
C.基督教冲击了法国贵族世袭特权D.中国是以道德为基础的政府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代前期,统治者吸取隋亡教训,通过任人唯贤的科举制度、开放的对外政策、宽容的儒学政策等措施,在继承了秦汉以来中国古代文化优良传统的基础上,以超越前人的创造力,造就了当时具有第一流水平的世界性的唐文化。在音乐、舞蹈、艺术、宗教、服饰、部分食品等方面,唐朝以宽广的胸襟,吸收、消化外来文化的丰富营养,使得周边各民族的向心力大为增强,各民族间经济文化交流更为频繁。以丝绸为代表的唐文化远播异域,为人类文化的发展作出了重要的贡献。

——摘编自王仁波《唐代文化的繁荣与开放政策》

材料二   7、8世纪,阿拉伯帝国成为地跨亚、非、欧的大帝国。在阿拔斯王朝统治者的统治下,阿拉伯帝国封建生产关系确立,经济发展较快,社会秩序安定,并使阿拉伯语成为朝廷的官话和知识分子的通用语言,推动了阿拉伯帝国的文化繁荣。交通的便利化和国际商业活动的频繁化,使阿拉伯人具有较宽阔的胸怀。官方和民间人士把波斯语和希腊语作品翻译成阿拉伯语,吸收了埃及、波斯和希腊等地古典文化的优秀成分,逐渐形成了有自己个性的文化。其文化成就包括文学、数学、医学、天文学、哲学及伊斯兰神学及宗教建筑艺术诸方面。这些成就在10世纪后通过多种渠道传入西欧,给当地带来了对科学、对关注人自身的文化因子和重新阐释宗教教义的理性意识。

——摘编自朱锡强《阿拉伯文化形成的原因》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唐代文化政策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阿拉伯帝国(阿拔斯王朝)文化的特点及其繁荣的原因。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唐朝和阿拉伯帝国文化繁荣的历史启示。
2023-04-19更新 | 222次组卷 | 5卷引用:贵州省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根据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明清之际耶稣会士传入中国的西方文化,自然科学是其主要部分。这些西洋学术对于中国来说都是新鲜的:欧几里得几何及其演绎推论给中国思想界带来了一种全新的思维方式;世界舆图使中国人获得了新的世界概念。对此,徐光启、李之藻、方以智等明代科学文化界的先进人士,有着较为清醒的认识。徐光启在其著述中多次谈到,传教士带来的西方科学技术,“多所未闻”;从其学习与钻研中,他感到有一种“得所未有”的“心悦意满”;在驳斥反对派的诘难时,他更鲜明地指出,外来文化“苟利于中国,远近何论焉”。李之藻也说,利玛窦等传教士带来的物理、几何等科学,“有中国累世发明未晰者”。方以智在《考古通论》中指出,西洋学术能“补开辟所未有”。这种对外域学术的开明态度,反映了中国早期启蒙学者的宽阔胸怀。

-摘编自张明《中外文化交流史》

材料二   由传统民族意识向近代民族观念的跨越,是一个艰难而复杂的历史过程,从“华夷”向“中西”话语的转型,则是这一历史性跨越的基本前提。......《瀛寰志略》却特立独行地放弃以“夷”来指称西方各国,建构起一种具有近代意义的话语模式,构建了从传统观念的“天下”到近代意义的“世界”的新的认知体系。

-王先明《从“华夷”到“中西”话语的演变》

材料三   在“一带一路”建设国际合作框架内,各方秉持......原则,携手应对世界经济面临的状挑战,开创发展新机遇,谋求发展新动力,拓展发展新空间,实现优势互补,互利共赢,不断朝着人类命运共同体方向迈进。这是我提出这一倡议的初衷,也是希望通过这一倡议实现的最高目标。

-习近平《开辟合作新起点谋求发展新动力)(2017年5月)

(1)根据材料一,用一句话概括徐光启、李之藻、方以智等人对待中西文化“较为清醒的认识”。结合所学,以利玛窦的贡献为例,说明其对中国文化的“补开辟所未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写出《瀛寰志略》的作者,并概述该书构建了近代意义上‘世界'的新的认知体系”的原因。
(3)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写出中国提出的共建“一带一路”倡议的核心理念,根据材料一二三,概括东西方文明交流的重要启示。
5 . 3-5世纪,儒学在东亚和东南亚等地区流行。隋唐以后,朝鲜、日本等国的各级学校把儒学经典作为教科书,儒学成为官学。儒学的向外传播(     
A.说明中国是世界文化中心B.源于儒学的强大吸引力
C.源于开放兼容的文化政策D.增强了各地的民族认同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2015年2月到6月,贵阳孔学堂与国际多媒体文化协会合作,发起面向全球漫画艺术家征集"孔子与中国”漫画大赛活动。短短的四个月内,“孔子与中国”漫画大赛组委会就收到了来自全球67个国家和地区的1120幅作品。这反映出当前
A.中国文化的国际影响力和感召力
B.世界文化的趋同化趋势加强
C.儒学引领世界艺术发展价值走向
D.世界科技文化发展日新月异.
2022-05-21更新 | 1087次组卷 | 23卷引用:贵州省黔东南州从江县2024届高三11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辜鸿铭认为,一战后,西方人将在中国找到解决这个文明难题的钥匙,在中国存在一笔无法估量的、迄今为止毋庸置疑的巨大文明财富。这笔财富,就是真正的中国人。因为他们拥有欧洲人民战后重建新文明的奥秘。据此可知,辜鸿铭
A.绝对肯定了中国的传统文明B.认为西方文明已经完全破产
C.看到中西方文化的巨大差异D.认为中国文化具有一定适用性
2022-03-02更新 | 1983次组卷 | 19卷引用:贵州省黔西南州兴义市义龙新区(包含顶效镇)202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唐两代,以高度的凝聚力继承了商周秦汉以来中国古代文化的优良传统,以旺盛的消化吸收力融汇了外来文化的新鲜养料,以超越前人的创造造就了当时第一流水平的具有世界性的隋唐文化,以空前的拓展力远播异域,为人类文明的发展作出了卓越的贡献。在隋唐王朝相继屹立的数百年中,万千百姓以坚强的毅力和饱满的热情,辛勤地创造着贯通南北的大运河,繁盛的京都长安,千古绝唱的诗歌,意到笔随的书艺,活力盎然的壁画,流润存真的陶塑,一派祥和的各式佛像。一切一切,是不涸清泉,滋润着后世。直到今天,海外的华人仍自称唐人,以纪念这个金光灿烂的时代。

材料二   说起隋唐,外国亦早已熟知,当第一艘遣隋使船于公元607年抵达中国港口,日本文化就与隋唐文化建立了千丝万缕的关系;高僧玄奘和尚以无比的执着和顽强的意志,历尽艰辛,终于打开了中印文化交流的大门;满载着奇珍百货的商队,络绎不绝于中国与东罗马帝国之间的丝绸古道上……隋唐帝国,声威远播,成为著名的古代东方帝国。

——以上均摘编自王仁波主编《隋唐文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隋唐时期文化高度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隋唐文化对世界产生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