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现代战争与不同文化的碰撞和交流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79 道试题
23-24高二下·广东汕尾·阶段练习
1 . 阅读下面材料,完成题目。

材料   二十世纪九十年代,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提出了“文明冲突论”。他直言:“文化的共性和差异影响了国家的利益、对抗和联合。世界上最重要的国家绝大多数来自不同的文明。最可能逐步升级为更大规模战争的地区冲突,是那些来自不同文明的集团和国家之间的冲突,他尤其担心儒家文明与伊斯兰文明同西方文明的对抗。”

——摘编自张旭鹏《“文明冲突论”遮蔽了冲突的本质》

材料反映了美国学者塞缪尔·亨廷顿对“文明冲突论”的相关认知,结合材料和所学知识,提出你自己的见解,并说明理由。(要求:见解明确,持论有据,表述清晰)
2024-04-09更新 | 34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石家庄市普通高中学校毕业年级教学质量检测(二)历史试卷变式练习主观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西方”是当代国际关系中出现频率最多的词汇之一、与“东亚”“中东”“第三世界”等词语并列。其含义演变过程,如表3所示。

时间“西方”含义的演变
古代“西方”是一个地理概念,指罗马帝国的西部。
11世纪中期基督教大分裂之后,“西方”被赋予了一定的宗教含义,指“罗马天主教会”,与“东正教”相对。
18世纪晚期美国人否定与欧洲的文化联系,突出欧美之间的差异和对立,强调美国制度和文化的独特性;“坚决让欧洲远离美洲,让美洲远离欧洲”。
19世纪中晚期1856年后,俄罗斯用“西方”指称经历了启蒙与革命、完成工业化、实现经济发展和社会进步的西欧,“西方文明”被界定为俄罗斯的对立面。19世纪晚期西欧人接受这一概念,但美国和德国并不认为自己是“西方”的一部分。
20世纪初美国人逐渐意识到美欧之间在制度和文化上的同源性和相似性,开始把美利坚文明视为“西方文明”的一部分。但18世纪晚期形成的思想仍占主导地位,在两次世界大战之间被广泛信奉。
一战期间美国把与德国的战争描绘成民主与独裁、文明与野蛮的较量。自由、民主、进步和资本主义被“发明”为英、法、美的共同传统。
二战期间在一战中出现但没有引起美国人共鸣的“大西洋共同体”理念复活并被频繁使用,主张美国、英国等15个大西洋沿岸“民主”国家是“西方基督教世界的继承者”并建立联邦,以阻止希特勒的扩张。
二战后马歇尔计划的出台和北约的建立都被描绘成是挽救和保卫西方文明与大西洋共同体的努力,美国和联邦德国最终都成为“西方”的一部分。

——摘编自【丹麦】戴维·格雷斯《西方的敌与我——从柏拉图到北约》等

从材料中提取两条或两条以上信息,围绕“‘西方’含义的演变”自行拟定一个具体的论题,并就所拟论题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论证充分,逻辑清晰)
2024-04-08更新 | 175次组卷 | 2卷引用:2024届河北省石家庄市普通高中学校毕业年级教学质量检测(二)历史试卷
21-22高一下·河南安阳·期末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多样性是文明的本性,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特征。公元前800年到公元前200年,人类文明进入辉煌的“轴心时代”,东方有孔子、孟子、释迦牟尼,西方有苏格拉底、柏拉图、阿基米德,这些伟大的思想家奠定了各自文明谱系的基调走势,形成了一派百家争鸣、并行不悖的人类文明生态图景。文明是多样的,也是平等的,任何地区和国家都不应鼓吹“文明优越论”,将文明打上高低贵贱的标签;不应以唯我独尊的姿态将自己的文明标榜成绝对真理或普世价值,企图成为世界文明的最终出路。

——摘编自姜江《文明的共生》

根据材料并结合世界史相关知识,围绕“世界文明的多样性”自拟观点,并予以阐述。(要求:观点正确,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达清晰)
4 . 从19世纪末到二战前后,随着拉美工业革命的开展和深化,社会主义思想以及苏联的社会主义实践,德国纳粹主义、法国的无政府主义等各种思想一起涌入拉美,拉美成为各种理论的试验田,与此相伴随的是政府走马灯式地更迭。这反映了拉美(     
A.政治体制的保守性B.独立道路的曲折性
C.社会阶层的复杂性D.发展模式的多样性
5 . 西方现代主义文学的先驱卡夫卡作品《城堡》里的主人公K,表面上拥有充分的自由,可是实际上却处处碰壁;表面上在这个空间中拥有自由移动的权限,实际上有一道无形的墙拦在城堡和他之间,给他的行动造成阻碍。据此可知这一作品(     
A.体现了作者对社会现实极为不满B.以具体性来再现典型环境和人物
C.表现了生活的危机和心态的扭曲D.反映了二战后孤独和焦虑极端化
2024-03-17更新 | 296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安康市高新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三下学期2月月考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6 . 如图为西方绘画作品《鸽子与豌豆》,其代表的绘画流派(     
A.以历史和现实重大事件为题材B.注重内心“自我表现”
C.强调色彩的作用,画面辉煌瑰丽D.重视表现光色变幻
2024-03-16更新 | 43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中原名校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精英联赛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文化殖民与民族文化复兴

材料一   19世纪30年代前后,总督威廉·本廷克推行的教育改革措施深受“安立甘派”的影响。“安立甘派”认为印度文化是迷信粗野的,必须让英国文化取而代之。“安立甘派”的托马斯·B·马考莱在其1835年的《印度教育备忘录》中主张在印度大力推行英语教育,认为“必须尽最大努力,在我们和被我们统治的亿万印度人之间造就一个中间阶层,这些人的血统和肤色是印度的,但其品味、观念、道德和才智却是英国式的,再由他们用印度的语言将西方的科学知识传播给最广大的普通民众。”

——摘编自莫传笈《英国19世纪中叶至一战前的帝国形象》

材料二   提拉克(1856-1920)曾接受英式教育,创办宣扬民族主义的报刊。他继承了自印度史诗《摩诃婆罗多》以来的历史神话,把雅利安的文明推远几个世纪,把英国统治以前的时代描写为一个神光朗照的、统一的黄金时代。提拉克认为,印度的社会生活和政治统一就是依靠宗教信仰而得以维持的,任何政治行动最终都是为了实现民族的“达摩罗阁”亦即神法或宗教法则的统治,所谓爱国主义、民族自治等都是宗教达摩(即神圣的宗教职责)的应有之义。提拉克强调在殖民统治面前无所作为就是背弃自己的达摩,就是怯懦行为,这是神所不齿的。

——摘编自欧东明《浅论印度民族主义意识的确立》

指出马考莱与提拉克对待印度文化的不同态度,并予以阐释。
8 . 对于他们的名称“dada”,不过是这些艺术家门偶然在词典中找到的一个词语,意为空灵、糊涂、无所谓;他们还宣称作家的文艺创作应像婴儿学语那样,排除思想的干扰,只表现器官能感触到的印象。与这一艺术流派风格类似的作品是(     
A.B.
C.D.
9 . 1920年年底,李大钊说:“这些唯心的解释的企图,都一一的失败了……(唯物史观)这种历史的解释方法不求其原因于心的势力,而求之于物的势力,因为心的变动常是为物的环境所支配。”这从侧面反映出李大钊(     
A.已成为马克思主义者B.仍坚持唯心主义观点
C.理性地对待西方文明D.找到了中国落后根源
10 . 在1944至1945年期间,美政府资助美国与拉美人员交流达百余次,向拉美国家输出图书、小册子等印刷品共约50万册,还向拉美派遣了其他文化团体,如耶鲁大学合唱团等。美国政府的上述举措意在(     
A.与苏联争夺拉美控制权
B.提升拉美地区的教育水平
C.扩大美国在拉美的影响
D.加快美洲经济一体化进程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