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先秦时期的政治体制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5 道试题
1 . 家国情怀
       《国语·郑语》《左传·昭公四年》之“九州”专指某国某地;《吕氏春秋》中将“九州”与天上星象对应起来,提出“天有九野,地有九州”,也有九个相对独立的自然区域之意;先秦时期“九土……‘九围……‘九有”、春秋时期齐侯缚钟“咸有九州”的铭文表达“天下”“中国”之意:邹衍认为“九州”是世界的一部分,除中国的“赤县神州”外,另有八州,成为一时之显学;唐代孔颖达将《毛诗·大雅》中“内奰(b1本意是壮大)于中国”解释为“中国是九州”;“思九州之博大兮……‘但悲不见九州同”“九州生气恃风雷”,诗词作品中的“九州”意象,寄托了诗人们的爱国情怀。
(1)依据材料和所学知识,说明“九州”的内涵。

西汉至唐前期东南三地郡(州)县分布的变迁

西汉

三国两晋南北朝

唐前期

苏南浙江

会稽郡北部32县

会稽等5郡54县

苏州等13州74县

江西

豫章郡19县

豫章等5郡56县

洪州等7州34县

福建

会稽郡南部1县

建安、晋安郡12县

福州等5州28县

《太平寰宇记》一书统计出,从唐中期到宋初的二百余年间,南方地区共建新县110多,其中在江西境内有27,福建有20,安徽、湖北各有10县,浙江4县,四川、湖南各7县,江苏5县。两宋时期,就江西一省而言,宋代已达68县,比唐前期翻了一番。

       ——改编自周振鹤著《中国地方行政制度史》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知识,阐释不同历史时期三地新置行政区的变化与经济开发程度的关系。
       “内边防务”“外边防务”是研究中国古代边疆问题时常使用的概念。“内边防务”通常指中央政权对边疆民族地区的治理,“外边防务”多指维护国家统一对外防范的事务。
(3)概述我国汉唐、明清两个时期边疆政策的特点和表现。
2023-05-08更新 | 273次组卷 | 2卷引用:北京市朝阳区2023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赐贝是商代与西周早期金文史料反映的赏赐礼仪活动。史载,西周早期“燕侯旨初见事于宗周,王赏旨贝廿朋”“王祷于成周,王赐圉(燕侯之臣)贝”“在四月丙戌,王诰宗小子于京室……王咸诰,赐贝卅朋”。西周早期此类活动(     
A.反映了西周分封制成熟B.是为了建立和巩固王朝的统治秩序
C.强化了西周血缘宗法制D.有利于西周建立专制中央集权制度
3 . 体国经野

材料一   《史记·夏本纪》写道:“禹为姒姓,其后分封,用国为姓,故有夏后氏、有扈氏、有男氏、斟寻氏、彤城氏、褒氏……”研究甲骨文的著名学者董作宾认为,殷墟卜辞中的侯、伯、子、男诸称谓在殷商时期皆可为诸侯的爵称,商代已经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分封制度,这与西周推行的分封制度是相同的。

材料二   作为周室屏藩的诸侯,是经过周天子的册封而后成立的。分封制度下的诸侯国是一种通过人为的途径组织起来的兼具邦国规模与周朝地方组织双重性质的共同体,不同于过去那种由古代氏族部落各自分蘖繁衍而形成的族邦组织。那些在夏商时期构成当时“天下万邦”政治格局的所谓“邦”、所谓“国”,都不是夏商王朝人为分封的结果,而是早已存立于世的地方组织。

——摘编自沈长云《论殷周之际的社会变革》

材料三   汉唐地方层级都发生过从二级向三级的转换,二级制度所面临的主要问题是中央直接管理地区过多,负担较重,于是增设州等层级,协助中央对地方的监督、管理。但增设的层级,往往容易变成实际的一级行政区,引发割据问题。

宋代的统治者发展了“虚三级”的体制,即路、州、县三级。路没有统一的行政机构和单一的行政长官,与州牧、藩镇节度使不同,路一级由帅、漕、宪、仓四司共同构成,地方事务一分为四;在州之上,不存在单一的行政区划,比如这个州的帅司、漕司、宪司是属于某一路的,而它的仓司属于另一路,这虽然容易造成管理的复杂和混乱,但是不容易导致地方长官权力过于集中;州可以不通过路直接向中央奏事。宋代地方制度的设计,体现了“防弊”与“分权”的原则,使宋代的地方政府虽是三级制,但没有造成东汉末、唐后期地方割据的情况。

——摘编自叶炜《中国古代史十四讲》


(1)辨析材料一和材料二中的“分封”概念的不同。
(2)阅读材料三,结合所学,从地方与中央关系的角度,分析宋代的路与汉代的州、唐代藩镇的异同。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商朝实行内外服制度,外服指的是迫于武力臣服于商族的部族,这些部族接受商王的封号,表示对商王承担义务,商王承认附属国所拥有的土地和臣民。西周的分封制则是将土地和人民分封给王族、功臣和先代贵族,让他们到各地去建立诸侯国。相较而言,西周的分封制(     
A.加强了中央集权B.强化了君主专制
C.推动了文化认同D.淡化了血缘关系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郡县制是中国古代重要的地方制度,影响了中国两千多年。依据以下材料,关于郡县制的记载说法正确的是(        
内容出处
秦武公十年(前688年)“伐邽、冀戎,初县之”《史记》
(哀公二年,赵简子誓曰)“克敌者,上大夫受县,下大夫受郡”《左传》
①最初郡的地位低于县                 ②郡县的设置与战争有关
③商鞅创立,秦始皇在全国推广   ④实现了中央对地方的垂直管理
A.①②B.③④C.②④D.①④
6 . 关于夏、商、西周时期的政治制度描述准确的是(     

①最高统治者由世袭产生②主要以血缘关系维系统治
③中央对地方的控制程度不高,管理较松散④郡县长官的任免权直属于诸侯国君
A.①②③B.②③④C.①②④D.①③④
2023-01-16更新 | 85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平谷区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制度

材料一 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简化示意图


材料二 在阶级社会里,地方行政区划制度首先取决于统治阶级进行统治的需要,同时也要考虑疆域大小、地理环境,以及民族和国防等方面的需要。

——朱亮《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制度的变迁》


(1)写出材料一中①②代表的地方行政区划名称,并概括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的特点。
(2)依据材料二,归纳影响中国古代地方行政区划制度设立的因素,并各举一例史实加以说明。要求:任选三个因素,归纳与说明对应。
2023-01-04更新 | 144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东城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王国维认为,夏商“诸侯之于天子,犹后世诸侯之于盟主,未有君臣之分也”,而西周初期“天子、诸侯君臣之分始定”。导致以上变化的原因是(     
A.君主专制制度的确立B.宗法分封制度的实施
C.敬天保民观念的形成D.礼乐制度的逐渐废弛
2022-11-04更新 | 464次组卷 | 17卷引用:北京市海淀区2023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如图分别为战国时期秦国的杜虎符和秦朝的阳陵虎符,这两件文物(     

①反映了政治制度的发展   ②说明地方将领无任何用兵权
③表明了调兵方式的延续   ④凸显了秦朝太尉的军事权力
A.①②B.①③C.②④D.③④
10 . 大一统

材料

著作

内容摘要

《春秋公羊传》

“何言乎王正月?大一统也。”

《孟子》

“天下恶乎定?”吾对曰:“定于一。”

《韩非子》

“事在四方,要在中央。圣人执要,四方来效。”

《荀子》

“天下为一,诸侯为臣,通达之属莫不从服”“四海之内若一家。”

《史记·秦始皇本记》

“海内为郡县,法令由一统。”

《汉书·董仲舒传》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汉书·王吉传》

“六合同风,九州共贯。”
概括材料“大一统”的内涵,依据材料,并结合秦汉时期的相关史实加以阐释。(要求:史实准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2022-07-13更新 | 224次组卷 | 4卷引用:北京市房山区2021-2022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