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秦朝君主专制中央集权的建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政治制度是上层建筑的主要组成部分,建立于一定的经济基础之上,它除了受经济的影响以外,还与一个国家的法律传统、文化传统以及地理条件等因素息息相关。一个国家的性质决定一个国家的政治制度和发展道路,一种政治制度的选择并不是由哪一个人或哪一种政治力量主观能够决定的,而是由这个国家的历史和国情决定的。在长期的历史发展过程中,中西方逐渐形成了各自的一套政治制度,

——摘编自龚莹《中西方政治制度差异原因初探》


以“民主制度”为主题,根据材料信息,结合所学知识,自拟论题并予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持论有据,论证充分,表述清晰。)
2023-10-01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信阳市淮滨县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夏、商、西周时期,统治者给予地方政府独立行使政权的权力。秦朝建立后,地方行使政权要得到中央首肯,并接受中央监督。魏晋南北朝时期,实行以豪族大土地占有为基础的方镇都督分权,由此出现大分裂。隋唐增强了中央政府处理地方事务的力度与效率。宋初,增强了中央宏观调控能力,导致“积贫积弱”。元朝,实行“行省制”,中央政府部分直接延伸向地方政府。明清进一步加强中央权力。

——摘编自孙萍、白路路《我国古代中央与地方政府的政治关系历史演变》

材料二   新中国成立初期,中央和地方关系基本上是战时军事管制,地方绝对服从中央。1956年,中央各部门近900个企事业单位下放到了省市区。1959年上半年,中央开始调整收权。1961 年《关于调整管理体制的若干暂行规定》指出“经济管理的大权应集中到中央、中央局和省委三级。”“文化大革命”期间出现大规模的权力“下放一回收”的循环。改革开放后,中央与地方关系改革与变化经历了两个阶段:放权让利阶段(1978——1992年)和制度创新阶段(1992年至今),中央与地方关系各自在政治、经济、立法等方面的职责权限易于界定,更加清晰。

——摘编自夏天《中国中央与地方关系改革的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中央与地方政府的两种关系模式,并分析两种模式的积极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改革开放前后中央与地方关系出现的变化,并说明变化的原因。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除了军事与经济资源的互为挹注,这些封君与周王室之间,也依仗宗族纽带,用祖先崇拜的繁缛礼仪,以朝贡、觐见、馈赠、通婚、封赏……不断加强亲戚之间的关系……亲缘网络的伦理要求,是敦睦亲戚的孝道。于是,周人统治的机制,取得了道德的意义。

——摘编自许倬云《万古江河:中国历史文化的转折与开展》

材料二   由于夏、商、西周朝代的共主与各诸侯国都是作为相对独立的政治行为体并列存在,使得该时期的大一统主要体现在土地、民心层面,而秦统一六国则最终实现了制度层面的天下大一统。在此过程中,尽管历次朝代更迭都会出现土地及民心层面的天下分裂,但伴随着民族文化的碰撞与融合,也使得土地范围从中原地区不断向四方扩展,民心也更加凝聚到对共主的认同上,并在最终经历过春秋战国的重重洗礼之后实现了制度层面上从统一礼仪向建立秦朝中央集权体制的飞跃。

——王宣华《先秦中原文化区域“大一统”秩序观及当代价值探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西周的主要政治制度及其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中国先秦至秦朝时期“大一统”内涵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导致“大一统”内涵变化的原因。
4 . 人类自进入文明社会以来,各国都是通过某种特定的政治制度来实现社会治理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始皇二十六年分天下为36郡,并以郡统县。西汉末年增至103郡国(南方29个)。汉武帝在郡级政区之上设十四部作为监察区,但并不直接参与管理地方事务。东汉末年,为镇压黄巾起义,州才成为郡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划。唐代开国以后,重新将郡改为州,又因湖南、四川一带少数民族归降使得州的设置变得更加密集,唐太宗时期一度达到358个州,这样在中央与州之间加设一层监察区变得必要,道应运而生。唐玄宗时,道发展为地方最高一级的行政单位。后来又经历了唐后期及宋辽金的道(路)州县三级制、元代的多级复合制、明清的省县二级制。值得说明的是北宋以后,南方一级政区比北方多。

——据马霄《中国“省管县”体制改革研究》等改编

材料二   秦有天下,裂都会而为之郡邑,废侯卫而为之守宰,据天下之雄图,都六合之上游,摄制四海,运于掌握之内,此其所以为得也。不数载而天下大坏,其有由……咎在人怨,非郡邑之制失也。

汉有天下,矫秦之枉,徇周之制,剖海内而立宗子,封功臣。……然而封建之始,郡国居半,时则有叛国而无叛郡,秦制之得亦以明矣。

唐兴,制州邑,立守宰,此其所以为宜也。然犹桀猾时起,虐害方域者,失不在于州而在于兵,时则有叛将而无叛州。州县之设,固不可革也。

——柳宗元《封建论》

材料三   第二十九条   临时大总统、副总统由参议院选举之。以总员四分三以上出席得票满投票总数三分二以上者为当选。

第三十条   临时大总统代表临时政府,总揽政务,公布法律。

第三十一条   临时大总统为执行法律或基于法律之委任,得发布命令并得使发布之。

第三十二条   临时大总统统帅全国海陆军队。

第三十三条   临时大总统得制定官制官规,但须提交参议院议决。

第三十四条   临时大总统任免文武职员,但任命国务院及外交大使公使须得参议院之同意。

第三十五条   临时大总统经参议院之同意,得宣战媾和及缔结条约。

第四十条   临时大总统得宣告大赦、特赦、减刑、复权。但大赦须经参议院之同意。

(第二十二条   参议院议决事件咨由临时大总统公布施行。第二十三条   临时大总统对于参议院议决事件,如否认时,得于咨达后十日内声明理由,咨院覆议。但参议院对于覆议事件如有到会参议员2/3以上仍执前议时,仍按照第二十二条   办理)

第四十一条   临时大总统受参议院弹劾后,由最高法院全院审判官互选九人组织特别法庭审判之。(第四十五条   国务院于临时大总统提出法律案公布法律及发布命令时须副署之)

材料四   20世纪初的他们占领中国的首都整整一年)各国划定分界之后,凡在界内的铺户住户,不拘贫富,各于门前插白布旗一面。居位某国地界,旗上即用洋文书写“大某国顺民”。又有用汉文写“不晓语言,平心恭敬”贴于门前。孙中山在《民权主义》演讲中说,像庚子年发生的义和团,他们的始意是要排除欧美势力的,他们用大刀、肉体和联军相搏,伤亡枕藉,但仍前赴后继,其勇锐之气,殊不可当。经那次血战,外国人才知道中国还有民族思想,这种民族是不可消灭的。20世纪中国的历史从这里起步,而对新的国家探索是从旧格局无法保持下去开始的。

——金冲及《二十世纪中国史纲》

红底、黑心、轮角,外加十八黄星,表示汉地九州十八省人民铁血主义精神。

——共进会总理邓文辉

19125月,以东三省籍议员为代表提出修改意见。有提议在旗中央加上一颗较大的黄星,以表示中国的统一。定稿为十九星旗(后为陆军旗)五色社之创意根据中国文化用五数之习惯,以红、黄、蓝、白、黑五色,代表满、汉、回、蒙、藏五族联合成大共和国之志德,寓意甚当。

——宋教仁及江苏都督程德全


(1)简述秦汉、宋元时期的地方行政层级,概括中国古代行政区划演变的主要特征。
(2)结合柳宗元对秦朝、汉朝、唐朝的相关分析,说出中国古代自秦汉之后坚持实行以郡县制为主体的地方行政制度的原因。
(3)依据材料,并结合你对美国总统制的相关了解,对《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临时大总统”做出点评。
(4)对照对近代民族国家的基本认定,说出20世纪初“民国”的特征。
2022-07-19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鹤壁市浚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7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汉时期,县的长官称县令或县长,其下设县丞、县时。县令掌治民,统管一县行政、司法、教化等事务,县丞署文书,典知仓狱,县尉主盗贼。县丞、县尉是县令的佐贰官,但各有自己的属官,可独立行使其职权,县尉甚至还有独立的治所。县中重大文件往往需要县令与县丞共同签署。有时县尉也可以参与人事任命、财政管理,县令、县丞也可以参与捕盗行动。

——摘编自安作璋等《秦汉官制史稿》

材料二明清时期,县长官称知县,下设县丞、主簿,分掌粮马、巡捕之事。然而,事实上县政不论大小几乎概由知县包办。县丞、主薄虽然各有职责,但总体而言:佐贰官居次而辅政者也,皆当饮敬长官、友爱幕宾,凡事务听长官判断,不可僭越,有伤礼体。时人认为州县官易造福百姓,其理由就是:其权专也。专则一,一则事事身亲,身亲则见之真、知之确,而势之缓急、情之重轻,皆思虑可以必周力行,可以不惑。然而,县政事务繁剧,知县一人难以应付。为处理县政,知县一般都会自费聘请幕僚。幕僚各有所长,可帮助知县处理钱粮、刑名等具体事务,在县政中具有重要作用。但幕僚与知县为宾主关系,并非政府的正式官员,也不会承担相应责任,一切事务仍需知县裁决。与此同时,知县又时刻处于监察体系的监督之下。重要事务均需及时申奏,如果不奏不申,则会受到重罚。所以,在上级长官面前,知县往往委曲求全,甚至百般奉承。

——摘编自张德美《皇权下县——秦汉以来基层管理制度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汉时期县政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指出与秦汉时期相比,明清时期县政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变化的原因。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秦始皇初灭六国,便迁徙天下豪富12万户到咸阳,一部分散到巴蜀等地。将军蒙恬率大军30万人击败匈奴,取河南地,筑44个县城,徙内地罪人去居住。汉族文化和先进的生产技术被带到游牧地区,牧地变为耕地,北方边境扩大。又征发曾犯逃亡罪的人及赘婿、小商贾为兵,取南方桂林、南海等郡,又发50万人守五岭,与土著杂居。汉族文化技术传入南方……

——摘编自范文澜、蔡美彪《中国通史》

材料二:在元朝的行省中,岭北、辽阳、云南、湖广、甘肃等行省位于边疆地区,具体负责边疆事务,包括边疆民族。“其在远服,又有招讨、安抚、宣慰等使,品秩员数,各有差等”。为迅速传递诏命和情报,元朝还建立了从首都行政中枢到遥远边疆地区的驿站制度,“朝令夕至,声闻毕达”。“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之内地”。根据吐蕃宗教盛行的特点,元朝对吐蕃采取了政教合一的政策。在中央设置的管理吐蕃事务的机构是帝师和宣政院。帝师是主管全国宗教事务的官员,一般情况下并不直接管理吐蕃事务,而是通过宣政院或向皇帝推荐吐蕃地方官的形式来实现。

——摘编自马大正《中国古代的边疆政策与边疆治理》

材料三:清朝的治边方略大致具有如下特点:一是大权集中、小权分散,正确处理中央与边疆政府的关系,使之各得其所;二是遵循因地制宜、因时制宜的原则,根据边疆蛮夷的特点分别施治,即“修其教,不易其俗;齐其政,不易其宜”;三是对边疆蛮夷的上层人物加强控制,“众建而分其势”,厚待边疆蛮夷上层人物,清朝上层还通过与蒙古王公贵族长期联姻来增进蒙古游牧势力的向心力;四是大胆进行改革,积极完善边疆治理制度。通过上述治边方略,清朝对边疆地区的治理卓有成效。

——摘编自方铁《论元明清三朝的边疆治理制度》


(1)根据材料一,归纳秦始皇管辖边疆地区的措施并指出其积极意义。
(2)根据材料二,概括元朝边疆治理的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清朝边疆治理卓有成效的原因。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部分铭文释意:“在四月丁未这一天,周康王对宜地进行占卜之后,命令虞侯夨(ce)说:把你迁到宜地,赐给你好酒一卣、圭瓒一陈……赐给你土地和人口。”

材料二   


部分内容释意:“秦始皇二十七年二月,洞庭郡政府下达到所辖各县的政令文书,由各县负责传达到有关官吏与部门,并予以执行……”


(1)分别指出材料一和材料二反映的政治制度,并概括这两种地方行政制度的不同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从唯物史观的角度简要分析中国古代自秦汉以后坚持推行该行政制度的原因,并简述其历史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