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900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西汉的官僚制度大体是延续的秦朝的三公九卿制度,以三公之首的丞相,九卿和其他官员组成的行政体制就是外朝廷,具有统领百官,协助皇帝下达执行朝廷政务的权利。汉武帝出于皇权危机感也为了不处处受丞相辖制,从而决定组建完全听从自己诏令的宫内决策机构。他从与外朝官员没有瓜葛的文学出众的人和底层官员中选拔优秀人才,并授予他们中常侍给事中加官(本职之外兼任别的官职),让其能出入皇帝左右参政议政。这些由皇帝亲信侍从官形成的决策议政机构,称之为内朝廷。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历史十五讲》

材料二   三省六部制是西汉以后长期发展形成,至隋朝正式确立,唐朝进一步完善的一种政治制度。三省指中书省、门下省、尚书省,六部指尚书省下属的吏部、户部、礼部、兵部、刑部、工部。每部各辖四司,共为二十四司。

——摘编自赵毅《中国古代史》

材料三   朱元璋废相后,不久便开始设置殿阁大学士。到成祖时,正式形成内阁,内阁最大的权力即为“票拟”,《明会要职官志》曰:“内阁之职同于古之相者,以其主票拟也。”也正是在这一点上,清代学者赵翼认为明内阁首辅“无宰相之名,而有宰相之实”。然而,实际情况并非如此。

——摘编自李建国《略论中国古代中枢机构的演变》


(1)根据材料一,说明汉武帝时期内朝和外朝的权限职责,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制度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隋唐三省职责分工,并简评隋唐的三省六部制度。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三中“实际情况并非如此”的原因,并概括古代中国中枢机构的发展演变趋势。
2023-12-05更新 | 52次组卷 | 1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二调(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公元前 196 年,汉高祖初置丞相一人,改丞相为相国;后汉惠帝又改相国为丞相,且分左右,由两人分任;汉成帝、哀帝时期,丞相人数又有增加。这些变化的出现主要是由于(     
A.王国势力的直接挑战B.无为而治的错误指导
C.巩固皇权的现实需要D.外戚干政的后果使然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三省六部制在隋朝的基础上进一步发展,中书省的职权比隋代中书省的职权更为明确。中书省作为中央政策、文书的制定机构,负责以皇帝名义草拟、制定官方文书。门下省在唐代成为中央最为重要的文书审核机构,主要负责对诏敕进行审核,纠正朝政得失,同时审阅各地与各部门汇报上来的上行文书,并提供批复的意见,再交给皇帝作出最终决定。尚书省是中央最高的行政事务管理机构,六部作为具体政策执行部门,隶属于尚书省。尚书省和中书省、门下省一样,其最高长官有权参与朝廷中最高级别的军国大事,在职能上主要是下发中央最高政令,并监督各地实施各项中央政策。

——摘编自赵冬云等《隋唐时期三省六部制的设置及其发展》

材料二   明朝初期承袭元朝制度,以中书省总领政务,以左右相国为丞相。丞相统辖六部,丞相之下设左丞、右丞、参知政事等职,相权较大。随着皇权与君权矛盾的加剧,明太祖朱元璋于1380年废除了丞相,六部事务均由皇帝直接管理。后明成祖朱棣设内阁辅政,内阁权力逐渐扩大,成为重要的行政机构。

——摘编自鲍麒方《论中国古代的宰相制度》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三省六部制的特点并说明其运作过程。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唐朝相比,明代中枢机构的变化,并分析其反映的实质。
2023-12-04更新 | 35次组卷 | 2卷引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伊犁哈萨克自治州华·伊高中联盟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4 . 从商周到秦朝是我国政治制度发生重大变革的时期,对后世影响深远。阅读以下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西周初年主要诸侯国

诸侯国

与王室关系(分封原因)

地理位置

同姓

今山西

同姓

今河南北部

同姓

今山东南部

功臣

今山东北部

商朝后裔

今河南南部

同姓

今北京一带

材料二


材料三秦朝从中央到地方的官僚机构示意图



(1)材料一、二反映了商周时期的哪些制度?
(2)材料一所反映出来的政治制度的权利是什么和义务是什么?
(3)根据材料三,指出秦朝政治制度有哪些?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秦朝以来,在中国社会治理中占据主导地位的是中央集权的郡县制度,这与西方中 世纪政治分裂、王权势微的状况截然不同。中央集权的核心是君主专制。秦汉以后,主权集中成 为中国政治的一大趋势。到清代,主权更达到了登峰造极的程度,君主独裁成为清朝的“祖制”、 “家法”,神圣不可侵犯,即所谓“天下大事,皆朕一人独任”。

——摘编自高翔《中国古代政治的三大传统》

材料二     中世纪早期,君主实际上只能在自己直辖的领地行使主权,同时还受到教会的制约, 而教皇既统驭世俗领袖,又管辖着教会的僧侣、“君权神授”和“政教合一”论是世俗国王必须 服从教会和教皇的确凿的理论依据。进入中世纪后期,王权在与教权的合作与斗争的制度化进程 中走向强大,而教权则日渐没落。从 12 世纪起,西欧城市发展迅速,商品经济繁荣。王权最终能取得胜利要归因于在王权与教皇的斗争中,西欧各国的民族意识开始了最初的萌动。12、13 世纪开始的西欧王权的加强,以及民族和民族国家的形成运动,到 15、16 世纪大体完成。这一漫长过程的结束,终结了教会在中古盛期所确立的“万流归宗”的地位,王权的加强、民族国家的胜利必然意味着教皇势力的衰落。

——摘编自蒋承勇《西方文学“人”的母题研究》《欧洲中世纪的双剑论》

材料三     在这种普遍的混乱状态中,王权是进步的因素,这一点是十分清楚的。王权在混乱中代表着秩序,代表着正在形成的民族而与分裂成叛乱的各附庸国的状态对抗。在封建主义表层下形成着的一切革命因素都倾向王权,正像王权倾向着它们一样。

——恩格斯《论封建制度的瓦解和民族国家的产生》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指出西汉、明朝、清朝时期加强“王权”的措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西欧中世纪王权地位变化的趋势,并指出变化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专制王权国家的形成带来的影响。
6 . 仔细研读以下来自教材的图片资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材料二   


材料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以此列出秦朝实施地方管理的层级,并从大一统国家治理模式形成与发展的视角概述秦统一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从《唐朝三省位置图》中数字①②③中选出尚书省的相应数字,并说明三省的各自职能及它们之间的关系。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写出图中数字①②③所对应的机构名称,并说明北宋中央权力分配所体现的基本特点。综合材料一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用一句话概括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演变趋势。
7 . 唐代在中书省和门下省下设有起居舍人和起居郎,专门随侍皇帝,如实记录皇帝各种言行,皇帝不许查看,称为《起居注》。“记注制度”的成熟反映出唐代(       
A.中枢机构互相制约B.政制蕴含理性因素
C.君主专制空前强化D.宰相权力超越皇权
8 . 图1、图2、图3分别是中国古代三个历史时期形势图。
          
            图1                                                                             图2

图3
仔细读图,分别提取图1、图2、图3中的相关信息,据此判定并说明其对应的正确历史时期。
2023-12-01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凉山彝族自治州西昌市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如表是《汉志》中有关水道流经行政区域的相关记载,这证明了汉朝实行(     
水道名流经的行政区域
狼汤渠河南郡、陈留郡、淮阳国
颖水颍川郡、汝南郡、淮阳国、沛郡
淮水南阳郡、江夏郡汝南郡、六安国、沛郡、九江郡、临淮郡、泗水国
A.郡县制B.郡国并行制C.“推恩令”D.三公九卿制
2023-11-30更新 | 24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武汉市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10 . 明朝万历初年,在张居正当国的十年里,中外奏章无不经由内阁票拟,特别是在皇帝怠政的时候,票拟更是百官与皇帝沟通的唯一渠道。据此可知,当时(     
A.皇权受到制约B.丞相制度复兴C.内阁权势很大D.中枢决策异变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