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9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历代行政区划的核心是层级的变化。作为地方高层的道、省、州等统县政区,主要由原监察区或军事区等虚区转化而来,其总体上幅员缩减。例如,郡的幅员不断缩小而至消失,但后人常把州、府主官雅称为郡太守。

下表秦汉以来古代地方行政层级的变迁概况

层级
时期

高层政区

统县政区

县级政区

县、道

(东汉后期)州

郡、封国

县、道、邑、侯

唐后期、五代

道/藩镇

州、府

布政使(俗称省)

府、直隶州

府、直隶州、直隶厅

县、州、厅

民国初期,在省县之间设道,但道没有起到应有的作用,南京国民政府时期被取消。因管理困难,省之下临时设置专员公署,后推广并加以固定。另外,还设有约150个市,大部分相当于县级,大多数集中在沿海地区。民国时期,地方区划的层级、数目更改频繁,幅度也较大。

                                                                                     ——摘编自周振鹤《中国历史政治地理十六讲》

材料二   国外发达国家的行政区划在城市化快速发展时期变动也比较频繁,同时由于经济、人口的集聚,纷纷建立大都市区,加强协调。……绝大部分的城市,不论大小,地位平等。信息时代,社会结构非群体化、高度差异化,这也使得传统中央集权国家表现出分权化趋势。

——摘编自王开泳、陈田《国外行政区划调整的经验及对我国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中国古代、近代地方行政区划演变的主要特点及其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与中国传统行政区划相比发达国家行政区划的不同,并简析其影响。
2024-01-13更新 | 28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维吾尔自治区阿克苏地区库车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 . 下列对中国古代地方行政体制演变的规律性认识,表述正确的是(     

①中央集权制度是推动地方行政层级变化的主因        ②分权是地方行政机构改革的基本方法       
③沿袭是历代地方行政层级变迁的主线                      ④上稳下动是地方行政层级结构变化的特征
A.①②④B.①②③C.①③④D.②③④
2024-01-13更新 | 55次组卷 | 1卷引用:天津市第一百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民族班)

3 . 据考证,汉代史书中“愿下有司议”“愿以臣言下公卿议”“愿下公卿议”等记载屡见不鲜。如东汉时有大臣提出“愿下公卿,平(评判)援(马援)功罪”,皇帝最终听从大臣评议结果,为马援平反。 上述现象(     

A.遏制了豪强地主势力的壮大B.有利于弥补皇权专制的弊端
C.降低了中央政府的行政效率D.体现了三公权力的起伏不定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下表中国古代治理体系的特点

治理理念上崇尚“六合同风,九州共贯”的大一统局面
治国思想以儒学为正统和主脉
治理难度大
治理经验丰富
治理成就世所罕见

——摘编自夏春涛《中国古代治理体系的主要特点及当代启示》


结合中国古代史知识,围绕“国家治理”这一主题,从政治制度的角度补充表格中空白部分内容并加以说明。(要求:观点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5 . 秦汉时期丞相一职由一人担当,到隋唐时期三省的长官都是丞相,到了北宋相当于丞相的官职就更多了。这一现象反映(     
A.中央集权的不断加强B.封建中央政府民主政治的不断发展
C.丞相权力的不断分散D.中央对于地方政府控制的日益严密
2024-01-02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邵阳市新邵县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6 . 在中国古代政治体制中,宰相制度居于核心地位,是联结政治制度各部分的中心环节。在很长一段历史时期,君主专制的演变伴随着宰相权力的变化。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朝在遇到重大或复杂的军国大事时,特殊情况下可召开百官会议讨论,它通常受到宰相控制,宰相往往都拥有较大的决定权,但需皇帝最后批准。……皇帝和宰相召开百官决策会议的目的,除了可以提供决策时的参考外,主要还是寻求整个统治集团对自己政策的广泛支持和参与。

——摘编自白钢《中国政治制度史》

材料二   元代的丞相很跋扈,这给朱元璋深刻的印象,使他对整个丞相制度都留下了不好的印象。加上出生于元末中国社会底层,曾经饱受磨难的朱元璋内心深处始终克服不了的自卑,变成对能力不凡的开国元勋们的猜忌防范,终于使他决定借胡惟庸之狱废除丞相制度。朱元璋死后,没有丞相留下的巨大权力真空给他的后代们带来巨大的麻烦。

——摘编自谭平《论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对明朝治官的影响》

(1)史学家钱穆指出,唐代“决策不再是单纯的皇帝个人行为”。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钱穆的观点。
(2)据材料二,概括朱元璋废除丞相制度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指出中国古代君权与相权的演变趋势,并作简要评析。
2024-01-01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祁阳县第四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7 . 行省是元朝统治时期广泛设立于全国的地方行政区。“省”的本意为“宫禁”,引申为中枢机要、行政机构的名称,因此行省最初是指临时性的中央派出机构,取“代表中央行使权力”之意。对此理解正确的是(     
A.元朝设置行省的主要目的是加强君主专制
B.行省一直是中央派出的临时机构
C.行省制是对郡县制的否定和对中央集权制度的挑战
D.行省具有中央派出机构和地方最高官府的双重性质
8 . 如图是嘉峪关魏晋时期五号墓出土的一幅彩绘《驿使图》,画师寥寥几笔就勾勒出驿使手持棨传文书,胯下红鬃烈马四蹄腾空的形象,但驿使面部中唯独没有画上嘴巴。关于《驿使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①重现了丝绸之路的贸易繁荣     ②可以用来研究当时的民间通信服务
③兼具艺术性与史料性               ④体现出驿传的保密性
A.①③B.②③C.②④D.③④
9 . 关内侯是两汉社会等级结构的重要组成部分,政治身份和社会等级地位较高、规模较大并享有比较丰厚的经济权益。两汉关内侯逐步由贵族爵向官爵转化,由普遍享有食邑向一般不可拥有食邑转化,爵位由可以世袭向大多不可继承转化。这反映出两汉(     
A.官吏的来源日益平民化B.统治阶层内部力量对比变化
C.中枢权力机构职能加强D.地方政治势力受到严密制约
10 . 明初通政司位列九卿之一,能“核准帝命,通情下达”。明朝中后期,重臣权宦常对通政司封入内廷的密疏进行处理。据此可知,明代(     
A.君主专制影响中枢运行机制B.密奏制度遭到破坏
C.通政司的法定职责完全转变D.中央集权不断加强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