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两汉至明清时期行政体制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520 道试题
1 . 秦朝进一步废除西周以来实行的分封制,建立由中央直接管辖的郡县制;汉武帝建立刺史制度,把全国划分为13个州部,每州部派刺史一人,代表朝廷监视州部内的地方官吏、豪强及其子弟。这些措施表明秦汉时期(     
A.民族交融的发展B.君主专制的强化
C.中央集权的加强D.地方自治的萌芽
2 . 如表为西汉时期丞相出身简表。

出身

前期

中期

后期

功臣

10

3

0

功臣子

3

5

0

外戚宗室

0

3

1

掾史文吏

0

8

2

经学之士

0

1

10

这反映出西汉时期(       
A.社会阶层的流动性加强B.丞相权力逐渐被削弱
C.外戚干政导致社会衰弱D.儒学政治影响力增强
2023-08-25更新 | 92次组卷 | 27卷引用:2019年四川省射洪县射洪中学高三补习班上学期入学考历史试题
3 . 明初废除行中书省后,分设三司,三司彼此不相统属。省内重大政事,都要由布、按、都三司会议,报中央批准后,才能推行。在应对自然灾害及突发事件时,三司容易互相推诿,不能及时妥善处理。巡抚制度正是为弥补这一缺陷而产生的。这反映出(     
A.三司长官懒政、怠政B.三司分权不利于治理
C.应给地方更大自主性D.制度设计应兼顾效率
2023-08-23更新 | 1235次组卷 | 17卷引用:山东省烟台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4 . 填空
中央政府朝代地方管理
实行三公九卿制。三公指丞相、太尉、____;九卿泛指分掌具体事务的诸卿。秦朝在全国推广____制,加强了中央集权,开创了历代王朝地方行政的基本模式。
加强皇权,削弱丞相权力,设立直接为皇帝所掌控的中朝,掌握决策职能。两汉汉武帝时颁布“____”,成功削弱了诸侯王的势力。
____,掌握地方监察职能。
三省制逐渐成型魏晋南北朝州、郡、县三级
三省六部制的流程为:
____省→→____省→→____
隋唐五代唐朝“安史之乱”后出现____局面,严重削弱了中央集权。
____专掌军政,____专掌财政,与宰相分权,并增设参知政事为副相。两宋派文官出任地方各州的长官,增设____,与知州彼此制约;设诸路____司统管地方财政。
宰相机构是____中央委派官员代表____处理地方事务,简称____
明太祖废除宰相制度,____时设立内阁制度。废行省,设三司。
雍正时设立____地方设巡抚、总督成为定制。
2023-08-23更新 | 67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5 . 清政府自雍正时起,在西南大规模推行“改土归流”政策,逐步取消土司世袭制度,任命有任期、可调动的流官,进行清查户口、丈量土地、核实赋税等工作。据此可知,改土归流意在(     
A.促进民族间文化交流B.加强中央对地方治理
C.强化政府的赋税征收D.便利政府的户籍管理
6 . 下表为东南三个地区的郡县增置情况。据此可知,这段时期(     
时期
地区
西汉三国西晋唐前期
苏南、浙江会稽郡北部31县会稽等4郡50县5郡57县苏州等13州74县
江西豫章郡18县豫章等4郡54县6郡58县洪州等7州34县
福建会稽郡南部1县建安郡9县2郡14县福州等5州28县
A.中央对地方的控制力削弱B.江南地区成为政治统治中心
C.经济发展影响地方行政区划D.中央行政管理制度已成熟
2023-08-16更新 | 331次组卷 | 4卷引用:山东省烟台市龙口第一中学东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7 . 唐朝建立后,政府逐渐重视正史的编修。贞观三年(629年),唐太宗设立秘书内省专职整理修订(唐前)五代史,称其“彰善瘅恶,足为将来之戒”;后又将史馆独立出来,转置到门下省由宰相监修并形成制度。唐朝史馆制度的发展(     
A.说明中央官制日趋完备B.彰显了以史为鉴的政治智慧
C.表明地方监察体系健全D.主要得益于史学著作的涌现
2023-08-12更新 | 91次组卷 | 1卷引用:贵州省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8 . 清末御史张瑞荫在总结清代政治时说:“内阁之制,在前明有严嵩之好,张居正之专擅,自设军机处后,名臣贤相,类皆小心敬慎,奉公守法,断不至有权臣。”明清两朝臣下的差异,主要是由于(     
A.清朝革除了明朝政治的弊病B.清朝君主专制进一步强化
C.军机处的设置削弱了内阁职权D.监察制度得到进一步完善
9 . 秦统一后对地方制度作了调整,初设36个郡,后增至40余郡。从西汉建立到西汉末年,郡级政区总数增加到103个,共统辖1587个县级政区,平均每郡管理15个县。这一变化(     
A.减轻了国家财政的负担B.反映了中央集权的加强
C.阻碍了社会经济的发展D.根源于君主专制的强化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中央集权是一个虎大的制度系统往往寓协商于决策之中。秦朝凡是重大事件如议帝号、封建、封禅等都与大臣商议。汉代承袭此制,协商的议题更为广泛,如立嗣、立法、人事任免、教育、盐铁专卖、边事、出战、迁都等重大问题都要协商。集议一般由丞相、御史大夫主持,如果议题特别重要皇帝也会参加或主持。参加集议的人数根据议题牵涉面而定,少则几人、十几人,多则几百人。汉代设置了针对国家某项重大政策的专题协商"会,如有关经济民生领域的盐铁专卖会议等。隋唐建立起一套中书出令、门下封驳、尚书施行的三省六部制的决策——执行机制。在明清两代,一些重大问题决策、重要人事选任、重大案件审理通常都要进行不同方式的协商。

——摘编自齐惠《中国古代政治中的协商因素》

材料二 社会主义协商民主源自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进行革命、建设、改革的长期实践。士兵委员会是中国共产党最早对协商民主进行制度化的尝试,士兵们通过协商议事来行使其民主权利。在延安时期,“三三制”作为一种独特的政权组织形式,无论是在组织形式上还是在运行机制上,都体现了协商民主的要求。1946年1月10日,政治协商会议在重庆召开,体现了一定程度的协商精神。随着新中国的建立,中国共产党人确立了以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为代表的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制度并通过这一机制协商建国,完成了旧政协未能完成的历史使命。随着改革开放,社会主义协商民主向基层延伸,政治协商和基层的社会协商一体两翼,支撑起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主要框架。

——摘编自谈火生、宋雄伟《中国共产党对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百年探索》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古代政治“协商”的作用。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社会主义协商民主的先进性,并说明其形成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