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秦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7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的选官制度的发展,大体可以分为三个阶段,即世官制、察举制和科举制。在世官制占统治地位的历史阶段,官职任定被限定于贵族范围内。察举制度创立之后,选官一般经现任官吏察访,然后向政府举荐予以任用。科举制则是通过考试选官,择优录用。

——摘编自黄留珠《中国古代选官制度述略》

材料二   19051213日,《大公报》称:“科举停止后,考试学堂者毂击肩摩。译学馆现已大加扩充,拟于明春出示招考,添设一班,以广学额而资造就。”该报于1906713又记:“(京师)有某官立学堂之某学生,得父死之电而不奔丧”,因为“回乡里往返须三月之久,恐旷课而扣分数”。

——摘编自张亚群《从考“官”到考“学”——废科举后考试文化的变革与传承》

材料三   现代西方各国文官制度均要求文官在政治上“保持中立”,即文官不能介入政党之争、不得参与政治活动,不得担任选举公职(要担任,就得辞去文官职务),不得接受政治捐款,并规定文官不随政党在竞选中的胜败和政府的更迭、进退而更迭和进退。就是说,文官的前程、职位、待遇不受党派政治斗争的影响。

——摘编自魏虎德《西方文官制度给我们的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展的趋势。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清末官制改革的主要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现代西方文官“政治中立”的意义及其启示。
2023-10-14更新 | 56次组卷 | 2卷引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一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历朝都把对官员的考课(考核)作为治国治吏的重要措施。唐朝时考课制度得到完善。唐朝考课标准主要有“四善二十七最”等。“四善”即德、慎、公、勤,是对全体官员的品德要求:“最”是对官员任职才能和工作绩效的要求,按官员职务与职责分为“二十七最”,如“铨衡人物,擢尽才良,为选司之最”“扬清激浊,褒贬必当,为考校之最”等。四品以下官员的考课由吏部考功司掌管,三品以上须报呈皇帝亲自裁决。所有官员每年都需行一小考,每三年或四年一大考,据“善”“最”综合考察分为三等九级,以等级定升降和赏罚。唐中期以后,考课渐流于形式。

——摘编自高元庆《中国古代官员政绩考课制度》

材料二   二战后,西方国家的文官廉政机制得到进一步强化。各国规定,行政活动必须公开、透明,以有利于监督机构有效监控。与此同时,从法律、制度上赋予社会公众、新闻媒体严格监督政府的权力。西方国家还建立了社会保障制度,以此来稳定文官队伍,使其工作尽心尽职。西方国家通过高薪养廉,使文官普遍享受优厚的工资、福利待遇。不少国家通过立法,促使官员同经济界完全脱钩,真正实现“政企分开”,减少了官员以权谋取经济利益的可能性。文官回避制度使各级官员难以结成营私舞弊的关系网。西方国家普遍实行的“三权分立”政治体制,也可防止权力过于集中的弊端。西方文官廉政机制不仅是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还为更多的国家所借鉴。

——摘编自时聪《西方文官制度中的廉政机制及其借鉴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考课制度的主要特点,并简析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后西方文官廉政机制的主要内容,并分析其形成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简要说明中国古代官员考核制度和西方文官廉政制度给当代中国公务员制度的借鉴。
2023-10-10更新 | 73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魏晋时期,士人的品状评定之后,如有错误,或者时间久了,士人的思想言行有了变化,经查明确切,即予更改,称“清定”,一般三年普查“清定”一次。“清定”制度的实施(     
A.保障了考试选才的公平性B.加强了对官员行为的监察
C.使寒门庶族地主势力上升D.有助于巩固九品中正制度
4 . 曹操当政时,先后发布了三次求贤令,明确指出,即使是“不仁不孝”之人,只要有“治国用兵之术”,就要起用他们来治理国家。这一举措客观上(     
A.保证了科举录取的公平公正性B.选拔了德才兼备的官员
C.摆脱了血缘关系对政治的影响D.冲击了儒学的正统地位
5 . 在汉代,郡国在每年年终时,要将记载本地生产、税收、户口、刑狱等情况的计簿由上计吏携到京师上计,备受查询。郡国上计吏常驻首都,参加朝会及其他大典,了解朝廷的指示,同时备询政俗,向中央反映郡国的情况。这说明汉代(       
A.郡国长官行政权力削弱B.朝廷加强对地方的治理
C.监察巡视制度日益完善D.官员考核程序逐渐规范
6 . 秦代选官主要实行军功入仕,军功以在前线杀敌数量来计算;汉代选官主要实行察举制,由地方官在辖区内考察人才并推荐给中央,被察举的人必须品德高尚、学识才干出众。这反映出秦汉之际(     
A.中央集权不断强化B.入仕通道趋于多元
C.选官的客观性增强D.治国理念发生变化
2023-08-29更新 | 1271次组卷 | 55卷引用:黑龙江省实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我国古代监察制度从汉朝台谏(御史台与谏官)分置到唐代台谏相辅,到明清演变为台谏合一的体系,这一演变趋势强化了御史的纠弹职能,弱化了谏官的谏诤职能。这种变化的主要原因是(     
A.君主专制的加强B.避免造成机构的重叠
C.台谏分置的弊端D.加强监察制度的权威
2023-08-18更新 | 290次组卷 | 35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市林甸县第一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8 . 汉朝时期各级吏员都要接受考课,郡国在每年年终时要派官员赴京报告生产、税收、财务、户口、刑狱等情况,并接受考课。尹湾汉墓出土的《东海郡下辖长吏名籍》所记迁除实例约110多个,其中标明“以功迁”的有70多例,占65%。这表明此时(     
A.官吏升迁基本依据考课B.统治思想追求儒法杂糅
C.官员选拔主要依据功绩D.治国理念渐趋务实功利
2023-08-18更新 | 639次组卷 | 43卷引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第八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汉武帝规定,在地方,上至郡国守相,下迄县令、长、垂、尉,均不用本郡国人。东汉桓帝时颁布“三互法”,规定婚姻之家及两州之人,不得交互为官。这些规定(       
A.瓦解了宗法血缘体系B.确保官员选拔的公平性
C.提高了地方行政效率D.有利于中央集权的加强
2023-08-17更新 | 204次组卷 | 3卷引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四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10 . 魏晋时期,“清”是选拔官员的重要标准。南北朝时期,“清简”“清淡”“清远”这些概念已被广泛地应用于文学评论。据统计,“清”字在《文赋》中使用7次,在《文心雕龙》中使用48次,在《诗品》中使用17次。据此可知当时(     
A.实行兼收并蓄的文化政策B.民族交融不断深入发展
C.文学创作出现了新的形式D.选官观念影响人们审美
2023-08-14更新 | 327次组卷 | 4卷引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