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秦汉至魏晋时期的官员选拔与管理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0 道试题
1 . 魏晋时期的察举采取考试方法为普通士人保留了一条进身之路,高门子弟很少屈尊接受察举。但在南朝时期,他们态度发生转变,纷纷参加考试,秀才一科充斥着高门才子。由此可知当时(     
A.中枢机构遭到士族垄断B.选官缺乏选贤任能精神
C.社会阶层流动日益停滞D.专制集权程度有所强化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中国古代选官制度发生了两次断裂式转向和多次渐进式制度变迁,其历史逻辑是在不违背政治逻辑和统治规律的前提下实现选官制度的调适性变革,以达到选贤举能的目的,从而维持统治和适应农耕社会的生产生活方式。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既促进了社会人才的流动,推动了文化繁荣与社会进步,又在不可避免地走向僵化与腐败,一旦其所依赖的社会经济基础发生变动,废止与消亡便成为定局。

——摘编自徐泱泱《中国古代选官制度沿革及其历史逻辑》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条理清晰,表述成文。)
3 . 《汉书》记载,颍川太守黄霸以“户口岁增,治为天下第一”,秩二千石”。《后汉书》记载,丹阳太守李忠“三公奏课为天下第一,其中有70人升迁与黄霸、本忠相类。”这可用于说明当时(  )
A.察举制逐渐被时代淘汰B.官吏选拔程序日趋规范
C.贵族政治退出历史舞台D.政府重视社会经济发展
2023-11-02更新 | 76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大庆实验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4 . 下表所示为《汉书·循吏传》中记载的四位循吏的事迹。据此可知,汉朝的循吏制度(     
   
A.揭示出解决君相矛盾的必然走向B.传承了先秦教育用人体制
C.适应了国家治理方式调整的需要D.保障了吏治的清明与高效
2023-09-27更新 | 61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普高联谊校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南朝刘宋年间,沈庆之常年务农,不识文字,后以军功累官至太尉。沈攸之,少孤贫,后以军功累官至荆州刺史。齐将帅王敬则,屠狗商贩出身,后累官至大司马。这种现象的出现是(     
A.中央集权的要求B.科举考试的推动
C.武将专权的结果D.军功爵制的作用
2023-08-29更新 | 278次组卷 | 2卷引用:黑龙江省佳木斯市实验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汉武帝开创考试选拔文官以来,特别是科举制度形成后,由于受儒家思想的影响,历代所选拔出的文官往往从开始读书识字到揭榜入仕,都一直要接受杜奸防贪、清正廉明的教育。 同时,作为科考内容的儒家经典对“四维八德”十分强调。 这就使通过考试选拔出的官员坚定“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人生目标,以为国家效力,为国家尽忠,重视民间疾苦作为为官的基本信条。 作为治国的官员,清廉和品德就成为他们所要奉行的教义。

——摘编自赵瑞军《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统治功能及其对当今的启示》

材料二   1870年英国政府以枢密令正式确立“凡未经考试并持有合格证书的一律不得从事任何事务官职”这一文官考试制度,并为许多资本主义国家所采取。 英国在文官考试录用过程中,把公开竞争放在首位,把考试程序与录用条件向社会公开,严格按成绩排列名次,择优录用,只有知识和能力的优劣,而无权力、地位、资历及人际关系的因素。 此外,人才主义也是英国文官考试的一大原则,过去一贯重视“通才”,1968年改革后增加了“专才”的比例。 英国文官的考试录用制适用范围不是所有政府工作人员,只限于文官,即政府行政部门内所有不与内阁共进退,经过公开竞争考试录用,无过失可长期任职的文职人员。

——摘编自姚琦《略论西方主要国家文官考试制度》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文官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英国文官制度与古代中国文官的差异及成因。
7 . 魏晋南北朝时期,士族与寒门等级森严,“官之选举,必由于簿状,家之婚姻,必由于谱系”。唐初,三品以上高官“欲共衰代旧门为亲,纵多输钱帛,犹被偃仰(随俗应付)”,唐太宗特地下诏“禁卖婚”,以打击旧士族。南宋史家郑樵云:“自五季(五代)以来,取士不问家世,婚姻不问阀阅。”上述材料表明,魏晋之后(     
A.科举取士制度趋于完善B.妇女社会地位日益上升
C.门阀士族势力逐渐衰落D.社会成员实现身份平等
2023-07-10更新 | 3368次组卷 | 31卷引用:黑龙江省双鸭山市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8 . 公元前49年,汉宣帝下诏,认为“上计簿,具文而已,务为欺谩,以避其课”,要求“御史察计簿,疑非实者,按之,使真伪毋相乱”。汉宣帝的做法旨在(     
A.完善选官制度B.加强对官员的考核
C.建立监察体系D.减轻农民赋役负担
9 . 根据长沙走马楼出土的吴简记载统计,孙吴时期临湘县乡吏总数的26%、县吏的40%,县卒的33%都出身自“潘”、“蒸”、“邓”、“黄”、“谢”姓五大家族,这说明了当时(     
A.地方大族影响当地吏役的任用B.皇权与世家大族的妥协
C.江南地区经济得到进一步发展D.基层社会治理体系发展
10 . 湖北睡虎地秦墓竹简中记载:吏有五善,一曰忠信敬上,二曰清廉毋谤,三曰举事审当,四曰喜为善行,五曰恭敬多让。五者毕至,必有大赏。由此可知当时(     
A.朝廷重视官员的道德修养B.继承了为政以德的文化传统
C.选官走向法律化和制度化D.官员有着官德上的自我省察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