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先秦时期的德治与法治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摘编自李光宇《中西方法律文化特征之比较》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中西方法律知识,自拟一个论题并进行简要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逻辑严密,表述清晰。)
2 . 如图为山西垣曲北白鹅墓地M3出土的夺簋,年代大致为西周中期偏晚到中晚期之际。铭文记载了周王册命夺管理成周讼事和殷八师的讼罚。相比于其他诉讼类铭文,夺簋铭文中首次将“讼事”作为单独职事来册命。这反映了(     
A.区域文化交流不断走向深化B.礼乐规范社会秩序作用式微
C.西周青铜制造工艺水平发达D.法治成为社会治理重要手段
2023-04-20更新 | 177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南省衡阳市衡阳县第四中学2023届高三4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周礼》记载,如果因为偷盗犯罪,要被惩罚当奴隶。但其又规定:“凡有爵者与七十者,与未龀者,皆不为奴。”所谓“未龀者”是指7岁以下男孩和8岁以下女孩。由此推知,西周时期(     )
A.援礼入法原则已经确立B.奴隶制度遭到破坏
C.法律思想蕴含人性光辉D.司法体制较为完善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夏商西周时期的法律具有“临事制刑,不预设法”的传统。到春秋后期,一些诸侯国开始打破旧的法律传统,如郑国子产“铸刑书”、郑国邓析“作竹刑”、晋国赵鞅“铸刑鼎”。这一转变(     
A.反映等级秩序走向瓦解B.说明法家思想更适应现实需要
C.适应阶级关系变动需要D.表明郑国和晋国率先走向法治
2022-07-24更新 | 2366次组卷 | 23卷引用:湖南省常德市桃源县第一中学2023届高三9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商汤灭夏后,作《汤诰》曰:“古禹、皋陶久劳于外,其有功乎民,民乃有安。……四渎(河道)已修,万民乃有居。后稷降播,农殖百谷。三公咸有功于民,故后(后代)有立(封国)。……不道,毋之在国(方国),女(你们)毋我怨。”可见,商汤
A.强调中央的绝对权威B.重视畿外地区的管理
C.规范诸侯的行为准则D.告诫伯侯为民众谋利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法鼎”来源于春秋战国时代。最初,各诸侯国的法典都秘藏于官府之内,平民无权查阅。至春秋后期,郑国执政子产开历史先河,将国家法典刻在鼎上,示法于民,即所谓“法鼎天下,法在人心”。此举
A.利于扩大法律的适用范围B.倾向于对平民权益的保护
C.彰显了法律的“去神秘化”D.力求稳定封建统治秩序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从甲骨文形体图来看,“德”字左边是“彳”,表示行走。右边“眼睛”上有直线,表示“行正、目正”。在金文中,“德”字右边“眼睛”下加了一颗“心”,表示还要“心正”。此后的各种字体基本沿用了金文的这一写法(如图所示)。这一变化主要说明(     
A.早期汉字结构发展一脉相承B.社会道德意识逐渐受到重视
C.儒家重德尚贤观念影响深远D.心理认同是华夏文明的内核
8 . 《尚书·牧誓》记载,当年武王伐纣,在发起总攻前以“西土之人”统帅的身份,“左杖黄钺,右秉白旄”,举行隆重的战前誓师动员大会:历数商纣“暴虐百姓”“奸宄商邑”的无道、失德行径,称自己的伐商之举是“惟恭行天之罚”。周武王此举意在
A.依靠血缘宗法维护统治B.构建海内一统的理想蓝图
C.借助天命实现政治认同D.消除社会底层的敌对情绪
2022-02-25更新 | 530次组卷 | 18卷引用:湖南省百师联盟2021-2022学年高三下学期开年摸底联考历史试题
9 . 儒家经典《尚书。洪范》中,贤人箕子向周武王陈述国家最重要的八种政务,即"八政"。"八政"是∶一曰食,二曰货(财物),三曰祀(祭祀),四曰司空(管理人民),五曰司徒(掌管教化),六曰司寇(治理盗贼),七曰宾(朝觐),八曰师(军队)。"八政"说明西周
A.政治实践中具有人文意识B.神秘主义仍占据统治地位
C.国家重视对民众培养教化D.儒家观念对政治影响较大
2022-02-20更新 | 233次组卷 | 3卷引用:湖南省2022届高三普通高中学业水平选择性考试考前演练三历史试题
10 . 公元前536年,郑国子产把刑法铸在金属器皿上;公元前450年左右,罗马共和国颁布了《十二铜表法》,法律条文被刻于l2块铜牌之上。这表明
A.中国比西方更早进入法治社会B.中西方开启了法治文明的交流
C.法律文献保证了社会稳定发展D.成文法体现了文明发展的诉求
2021-10-16更新 | 795次组卷 | 41卷引用: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创新实验学校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