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中国的法制进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79 道试题
1 . 自古至今,中西方都非常重视法律制度建设。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古代罗马人相信,法律的目的是保证“正直生活,不害他人,各得其所”;人生而平等,都享有为任何人不能剥夺的一些基本权利……法是最高的理性……法是一种最高权利,是理智的人的精神和理性,是正义和非正义的人的标准。

材料二 《唐律疏议》是中国历史上最为成熟、也最具代表性的一部封建成文法典,也是中国现今完整保存下来的一部最早的古代刑律。《唐律疏议》是唐高宗永徽年间在修改唐初《武德德》《贞观律》的基础上完成的,共12篇,502条,于永徽四年颁行,原称《永徽律疏》。《唐律疏议》在结构上采用律疏结合的形式,把法律条文与法律解释有机地结合在一起,集中体现了中国古代高度发达的立法水平。在内容上,《唐律疏议》“礼法结合”,进一步把儒家的伦理教条与法律规范融合起来,全面体现了中国传统文化的各种特征。同时,它科条简要,刑罚适中,其基本精神和主要制度也为后世各封建王朝所承袭,并对东南亚各封建国家的法律制度产生过重要影响,被认为是中华法系的代表性法典。

材料三   “背法而治,此任重道远而无马牛,济大川而无舡楫也。”……“法令行则国治,法令弛则国乱”。任何重大的改革都必须于法有据。只有用法治思维来推动改革,用法律制度来保障改革,用法律权威来推动改革,才能保证改革的顺利进行。……我国改革开放的顺利推进,就在于改革与我国法治建设相向而行,互相彰显。改革为法治提出新要求和新目标,而法律则为改革提供法治保障。因此可以说,只有严格遵守法律,用法律保卫改革,才能使改革不受任何干扰或变形,保证改革的成功,按照原定既有路线前进,最终奏响改革与法治和谐共鸣的新乐章。

——郭富民陈玲《用法律保卫改革开放》中国法院2020年3月


(1)根据材料一,归纳罗马法包含的基本原则。
(2)根据材料二,归纳《唐律疏议》的主要特点。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我国加强法制建设的背景。
(4)综合上述三则材料,谈谈法律在人类社会政治、经济生活中的价值。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03年,清政府特设修订法律馆,力图“参酌各国法律”,订立“务期中外通行”之法律。此时的民法学以翻译外国民商法及论著为主,少有中国学者独立研究的论著。民国时期。中国学者民法学研究论著日渐增多,成为这一时期民法学的主体。同时,由于借签了德、日瑞士等国立法,此时领行的民法典是当时世界是较为先进的民商法律体系。新中国成立后,对源于西方的法学理论尤其是私法理论采取了排斥和否定的态度,全盘接受了苏联的社会主义民法学理论,使清末以来的民法学理念中止。20世纪5年代中期以后,政治运动不断,社会法制修道破坏。改革开放后,中国法学界对源自西方的公私法理论的志度退渐变得理性起来。人们开始有意识介绍西方国家公法和私法划分的理论。1992年来,民法是私法的观念渐渐得到法学界的认可,身份平等、权禾利神圣等私法理念备受推崇。改革开放以来的中国民去学在重新构建私法理论体系的过程中,顺应了现代民法及民法学的发展趋民也适应了社会发展的需要。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通过人大常委会起草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并将于2021年1月1日施行。

——摘编 自《改革开放以来民法学的理论转型》等.

材料二 法国民法典对罗马法物权制度的继受内容很多.在对罗马法的学习、借鉴和取舍中,法国民法典接受了很多罗马法的法律概念,有了自己的高度,同时又进行了丰富与发展。比,如在加工物的归属上,法国民法典就没有机械的照抄罗马法的规定,而是创造出有特色的处理方式,更重视加工人的劳动,也投顾到原材料所有人的利益,比罗马法要进步。在使用权上,罗马法将奴隶与普一起作为役使的客体,奴隶只是物而不是人,法国民法典没有将罗马法中的对奴隶的使用权继承下来,而是在自由、平等、博爱的思想的指导下将罗马法这种落后的规定弃之不用,彰显了人权精神。

——摘自包娟《法国民法典对罗马法物权制度的继受》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现代中国民法建设演变的特点,并分析《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制定的意义。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指出法国民法典发展完善的原因。
3 . 法律是在实践中不断发展完善的。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罗马法指公元前6世纪末到公元7世纪古罗马制定的全部罗马法律,是人类文明的宝贵遗产。《十二铜表法》与《查士丁尼民法大全》是罗马法发展史上两个非常重要的里程碑。

材料二   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部分条款:

第八十五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在法律上一律平等。

第八十九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人身自由不受侵犯。任何公民,非经人民法院决定或者人民检察院批准,不受逮捕。

第九十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公民的住宅不受侵犯, 通信秘密受法律的保护。

材料三   宪法是国家的根本大法,宪法的修订反映了中共及中国人民实事求是的思想,尤其是1982年,1999年宪法的修订,都正确反映了当时的社会现实,都确认和观国了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的民主和法制建设。

材料四   依法治国就是保证国家各项工作都依法进行,逐步实现社会主义民主的法律化。制度化,“使这种制度和法律不因领导人的改变而改变,不因领导人看法和注意力的改变而改变。”(邓小平语)

党的十九大报告指出: 全面推进依法治国总目标是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体系、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


据材料回答:
(1)从实践目的上看,(十二铜表法》与《查士丁尼民法大全》两者的相同点是什么。
(2)1954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对公民的合法权利做了怎样的规定。
(3)1982年,1999 年宪法各有哪些重要内容和意义。
(4)根据以上材料,你怎样理解从“法制"到“法治”这字之差所体现出来的变化。
2020-07-29更新 | 34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吕梁市柳林县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7条:民事权利的行使不以按照宪法取得并保持的公民资格为条件。

第8条: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

第537条:除法律规定的限制外,私人得自由处分属于其所有的财产。

——摘自《拿破仑法典》

材料二   位于重庆市渝中区望龙门的巴县衙门,始建于1667年,在平面布局上,20多间房围成3个四合院,形成了巴县衙门的大堂、二堂,大堂动刑罚,二堂理政事。大堂即正堂,是知县举行重大典礼、审理重大案件的地方,内有原告石、被告石,又称下跪石,绅士以上身份的人候审时可以不跪。二堂是知县商议政事的地方,取名“琴治堂”,表示知县一面弹琴,一面理政,寓意为仁政教化以德治县。

——据《重庆府志全图》整理

夫中国刑狱皆以贵治贱。所谓法者,直刑而已,所以驱迫束缚其臣民,而国君则超乎法之上……(近代西方)之所谓法,治国之经制也,上下所为皆有所束。

——严复《法意·按语》

材料三 1979年到八十年代中期我国出现了新时期法治建设的第一个高峰,这个时期主要制定了《刑法》《刑事诉讼法》《经济合同法》《宪法》《民事诉讼法》等适用于全社会的普遍性规则。第二个高峰是从1992年以后逐渐开始展开的,这个时期的法律按照国务院当时的规划一共有一百五十二部,如《审计法》《对外贸易法》《注册会计师法》《农业法》《仲裁法》《广告法》等。

——侯欣一《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法治进程回顾与反思》


(1)材料一中的条款体现了《拿破仑法典》的哪些原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法典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从巴县衙门的布局结构概括其反映了古代中国司法体制哪些特点?在严复看来,中西法律存在哪些差异?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严复比较这种差异的目的。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时期法治建设出现的两次高峰各有何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法治建设的主要成就。
2020-07-28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一中学2015届高三5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804 年的《法国民法典》将古代罗马法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发扬光大,成为人类法制史上传承罗马法的辉煌的经典。罗马法私法体系由人法、物法、诉讼法组成,《法国民法典》基本上也是按人法、物权法、债权法三分法排列,许多法律术语也是直接从罗马法中援引而来。《法国民法典》在立法上首次确认了自由与平等、财产所有权无限制、契约自由与过失责任等近代民法原则,这些原则的理论基础是启蒙思想家所主张的罗马自然法精神。

——摘自叶秋华《论<法国民法典>的历史演进》

材料二 1979年11 月,五届全国人大常委会法制委员会成立了民法典起草小组,开始了新中国成立后的第三次民法典起草工作。但此时处于经济体制改革初期,社会生活处于不断变动之中,难以在短期内制定一部完善的民法典,1981年6月,全国人大常委会决定暂停民法典的起草,转向先分别制定单行法,待时机成熟时再制定民法典的立法方针。1998 年3月,八届全国人大决定恢复民法典的起草工作,按照当时的立法规划,先通过《合同法》,之后通过《物权法》,最后制定民法典。2002 年九届全国人大决定加快民法典的起草工作。2004 年6月十届全国人大常委会再次更改了立法规划,决定仍先通过单行法而后制定民法典。随后在2007年通过了《物权法》,2009年通过了《侵权责任法》,2010年通过了《涉外民事关系法律适用法》。2020年5月,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

——摘编自房绍坤 、张玉东《与改革开放同行的中国民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法国民法典对罗马法的继承和发展之处,并分析其产生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后我国民法建设的特点及其历史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对民法典发展的认识。
6 . 制度和法律是人类政治文明的重大成果,体现着历史发展的时代特征和复杂多样的特点。
(1)依据图示结合所学,分别指出图1、图2体现的政治制度及其历史影响。

在历史进程中,法律与社会进步有着密不可分的关系。

罗马《十二铜表法》英国《权利法案》中国《大明律》《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共同纲领》《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宪法》
美国《联邦宪法》中国《唐律》《中华民国临时约法》《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村民委员会组织法》

(2)阅读上表,从“法律演变与社会进步”的某个侧面,选出三个关键词,提炼一个主题;再补充一个符合该主题的关键词。要求:主题立意明确;关键词的选择应与主题保持逻辑上的一致性。

坚定不移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道路,坚决维护宪法法律权威,依法维护人民权益、维护社会公平正义、维护国家安全稳定,为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提供有力法治保障。

——十八届四中全会《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


(3)结合所学,指出二十世纪九十年代我国推进“依法治国”的重大举措。
2020-07-20更新 | 42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朝阳区2014-2015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文帝前元十二年(公元前168年),设置冀、兖、青、徐、扬、荆、豫、梁、雍九州为视察区;一年之后文帝又将其用做监察区域,派遣官员分州“出刺诸郡”,九州视察区由此与监察区合而为一。汉武帝元封五年(公元前106年),为了加强中央对地方的控制,除京师附近七郡外,把全国分为十三个监察区域,即冀州、兖州、青州、徐州、扬州、荆州、豫州、凉州、益州、幽州、并州,另外有朔方、交趾二郡,称朔方刺史部、交趾刺史部,共称十三刺史部,或“十三州”。每区由朝廷派遣刺史一人,专门负责巡察该区境内的吏政,检举不法的郡国官吏和强宗豪右。东汉灵帝中平五年(188年),改刺史为州牧,直接掌握一州的军事、行政、民政等大权,位于郡守之上,十三部遂成为郡以上的一级行政区划。东汉末年,各州牧更是趁乱夺取本州军政大权。

——摘编自韩茂莉《中国历史地理十五讲》

材料二   根据孙中山先生所创建的民主共和国方案和,1928年南京国民政府公布《中华民国国民政府组织法》。规定:“监察院为国民政府最高监察机关”。1932年,国民政府通过《监察委员保障法》,保障委员的监察权力。监察委员的监察对象上至总统下至地方小吏,凡违反国家法令、贪赃枉法,损害社会和人民利益的,均可弹劾。1937年,国民政府在各省设监察区,派遣监察使。监察使不但行使弹劾权,且负责各区内公务员的行动,人民疾苦和冤情,区内公署之设备等事项。

——摘编自张爱华、王占华《南京国民政府的监察实践初探》

材料三   2018年3月,全国人大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修正案》和《中华人民共和国监察法》。保障了我国反腐败工作在法治轨道上行稳致远。这对于构建集中统一、权威高效的中国特色监察体系,实现改革与立法的街接,意义重大、影响深远。

——摘编自陈光中、兰哲《监察制度改革的重大成就与完善期待》


(1)根据材料一和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代地方监察制度的演变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国民政府推进监察工作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改革开放以来加强监察立法的意义。
8 . 实现真正的民主,是百年中国人民的梦想。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1912年《中华民国临时约法》规定:“中华民国之主权,属于国民全体…… 参议院对于临时大总统,认为有谋叛行为时,得以总员四分之三以上之出席,出席员三分之二以上之可决弹劾之。”


(1)《临时约法》蕴含的近代国家治国原则是什么?它在中国宪政史上起了什么重要作用?
(2)宋教仁遇刺身亡,突出反映了当时中国政治体制的何种本质特征?

材料二   抗战期间,中共领导人多次会见美英记者……1945年10月9日,在回答英国记者甘贝尔的提问“中共对‘自由民主的中国’的概念及解说如何”时,中共中央主席毛泽东说:“它将实现孙中山先生的三民主义,林肯的民有民治民享的原则……它将保证国家的独立、团结、统一及与各民主强国的合作。”

——摘自《中共党史参考资料》

材料三   中国国民党在国民大会未举行以前,为准备实施宪政起见,修改国民政府组织法……(二)国民政府委员会由国民政府主席就中国国民党内外人士选任之。(三)国民政府委员会为政府之最高国务机关。

附注:(一)国民政府主席提请选任各党派人士为国府委员时,由各党派自行提名,但主席不同意时,由各该党派另提人选。

(二)国府委员名额之半,由国民党人员充任,其余半数,由其他各党派及社会贤达充任,其分配另行商定。

——摘自《政协关于政府组织问题的协议》(1946年1月28日)


(3)依据材料二、三,结合所学,概述毛泽东做“自由民主的中国”解说的历史背景。

材料四   第一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是工人阶级领导的、以工农联盟为基础的人民民主专政的社会主义国家。社会主义制度是中华人民共和国的根本制度。

第二条 中华人民共和国的一切权力属于人民。

人民行使国家权力的机关是全国人民代表大会和地方各级人民代表大会。

人民依照法律规定,通过各种途径和形式,管理国家事务,管理经济和文化事业,管理社会事务。

——摘自1982年《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


(4)结合所学,你从中国百年宪政之路中得到了哪些重要启示?
2020-07-15更新 | 49次组卷 | 1卷引用:北京市第四十三中学2020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54年宪法既确认了社会主义原则和人民民主原则,又在原则实现的具体方法和步骤上,不拘泥于某种固定的模式。它记载了我国人民一百多年来英勇奋斗的胜利成果,又总结了建国五年来革命和建设的经验,丰富和发展了《共同纲领》。1982年宪法体现了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所确立的路线、方针、政策,成为中国在历史新时期治国安邦的总章程。

——曹建民《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治问题研究》

材料二   当时(建国初期)中国国民文化水平还比较低,选举投票、举手等多种表决形式还只能是“形式主义”的,长时期内没有实现城乡同比例选举。1979年选举法规定直接选举扩大到县一级,在投票方法上一律采用无记名投票制;1995年对人大选举法进行修改,规定全国人大代表选举中,农村和城市所代表的人口比例数由过去的8:1修改为4:1,2010年3月,人大选举法正式确定了城乡同比例选举。

——陈晓丹《代议制视角下人民代表大会制度的原则解析》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1954年宪法”的特征,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1982年宪法颁布以来中国民主法制建设所取得的主要成就。
(2)根据材料二概括新中国选举制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选举制度变化的原因。
2020-07-14更新 | 53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鸡西市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民法典的起草始于1954 年,1956年12月新中国的第一部《民法草案》问世。但接踵而至的反右派扩大化和“共产风”使平等自愿、等价有偿等民法科学赖以建立的基本原则受到践踏,行政性强制调拨代替了民事商品流转,个人民事权利受到随意侵犯。民法典的起草工作被搁置下来。60年代初,自然灾害和“大跃进”所造成的严重困难。促使领导人重新强调发展商品生产和商品交换。根据国家领导人“没有法律不行,刑法、民法一定要搞”的指示,全国人大常委会展开了第二次民法起草工作,并于1964 年提出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草案(试拟稿)》。可惜的是,接连而至的“四清”、“文革”等破坏了整个法制系统,法律虚无主义盛行,民法典起草工作被迫再次中断。同时,这一时期的民法理论采取了全盘学习苏俄民法理论的做法.把民法完全解释为阶级斗争和调整阶级关系的工具,所以。我们并没有形成真正的民法理论。

——摘编自冉昊、杜丽红《新中国法治历程:民法56年》

材料二   1979年中国开始了民法典的第三次起草工作,一年后草拟出《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草案》(征求意见稿)。随着改革开放日益深入,民事生活越来越活跃、客观上迫切需要制定一部全面调整各种民事关系的基本法律,于是,1986年颁布了民法通则。1992年邓小平南巡讲话,确定了改革开放的方向。随后,与之相适应的担保法、合同法等行法相继制定。进入21世纪,中国经济与国际接轨。民法典的起草加快。2017年3月15日,十二届全国人大五次会议通过《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总则》,2020年5月28日,十三届全国人大三次会议表决通过了《中华人民共和国民法典》。我国统一的民法典得以诞生。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编 纂的几个问题》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建国初期我国民法典两次“难产”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后民法发展历程所呈现的主要特点,并分析推动我国统一的民法典得以诞生的主要原因。
2020-07-12更新 | 7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洛阳市2019-2020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质量检测历史试题
首页5 6 7 8 9 10 11 12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