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4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入关初期,清朝的统治者就一直推行“满汉一体”的政策。初期的科举考试采用的基本书目和内容则是汉族的“四书五经”,用以拉拢汉族的知识分子;在官制层面,入关初期也一改后金的“崇满抑汉”,给予汉族和满族同等的晋升机会。但随着清朝统治的日益巩固,对广大汉族地区的人民,则更加严厉地推行保甲法,加强对汉族人民的控制。从雍正四年开始实行大规模的改土归流。清政府采用“用兵为先”“先革土司,后剿倮夷”“先改土司,次治土目”等手法,对不利于清朝统治、不服从清朝调遣的土司一概革除。清政府对历代的民族政策进行了认真总结,吸收或借鉴其中有利于统治的部分,并加以创造性地发挥,使清代民族政策呈现因地制宜、因族而异的多元状态。清朝统治者对各民族的许多政策都是通过法律形式确立下来,使各主要民族均有专门的法律。总之,清朝的民族政策不是历史土民族政策的简单重复,它是清政府根据其统治需要而进一步完善的产物。

——摘编自罗树杰《清代民族政策特点简论》

材料二   党中央落脚陕北后,为了争取和团结各少数民族共同抗日,制定了帮助少数民族发展经济的政策,如保障少数民族土地使用权、帮助少数民族发展工商业,在生活习俗上也照顾少数民族,党中央也提出了不同民族之间彼此尊重风俗习惯和宗教信仰的要求。同时为了培养更多的少数民族干部,党中央决定在陕北公学民族部基础上成立专门培养少数民族干部的机构——延安民族学院。此外中国共产党也非常重视在革命实践中培养和锻炼少数民族干部。中国共产党为了积极争取和团结少数民族参加党的革命统一战线,在马克思主义统战理论指导下,制定了党的少数民族统一战线政策。

——摘编自王金玲《延安时期党的民族政策的历史价值及当代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民族政策的主要特点,并说明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延安时期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从中国清代和近代民族政策中得到的启示。
2 .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之初,各级党组织和政府都深入少数民族基层地区,宣传民族平等、民族团结的政策,传授先进的生产方式,送医送药,关心少数民族同胞的民生福祉,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正式确立奠定基础。这一现象反映出(     
A.群众路线巩固民族关系B.少数民族参政议政愿望强烈
C.人民政府重视边疆治理D.社会主义法制建设逐渐完善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政府在实施民族政策方面具有高度的灵活性,如对不同民族地区(包括汉族聚居地区)采取不同的管理措施,在不同民族地区根据不同实际情况实行不同的行政管理体制。清朝统治者有着较为成熟的民族政策观念,对不同民族实行不同的民族政策,如对蒙古诸部与对汉族实行不同政策,对西藏与对新疆实行不同的管理政策等;对同一民族的不同支系也实行了不同政策,如对内属蒙古与外藩蒙古实行不同的政策;在不同民族“各得其治”的基础上,实现了国家政治的高度统一和社会的长期稳定。清朝政府陆续制定和增修《理藩院(部)则例》《回疆则例蒙古律例》西藏通制》等,确认了有关民族地区的行政区划、职官制度、行政管理制度、司法制度、宗教制度、经济贸易制度等。这使清朝官员在管理民族事务方面有章可循,在处理民族问题方面有法可依。

——摘编自余梓东《浅谈清代民族政策的启示》

材料二          中国共产党的民族政策探索实践长达百年之久,可谓是实践经验丰富。丰富的民族政策实践增强了中国共产党人的中华民族话语权。如在“卢沟桥事变”的第二日,中国共产党中央委员会就向全国发出了抗战宣言,向全国同胞呼吁:“平津危急!华北危急!中华民族危急!”并号召“只有全民族实行抗战,才是我们的出路”。1949929日,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届全体会议通过的《共同纲领》,更是专辟一章来阐释新中国的民族政策,明确了"使中华人民共和国成为各民族友爱合作的大家庭”的总基调。民族政策实践的一大优势,还在于在解决民族问题的探索实践中找到了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正如习近平总书记在20218月召开的中央民族工会会议上指出:“回顾党的百年历程,党的民族工作取得的最大成就,就是走出了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

   ——摘编自白利友《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民族政策机制分析》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民族政策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新中国能够走出一条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的原因。
4 . 下表所示为1947年4月23日~5月1日出席内蒙古人民代表会议的代表所属的民族和阶层统计情况。据此可知,这次会议(     
民族来自内蒙古大部分盟旗的蒙古、达斡尔、鄂温克、汉、满、回、朝鲜等各民族代表393人
阶层包括工人、农民、牧民、知识分子、革命干部和军人,以及部分工商界人士、地方士绅和宗教人士

A.代表具有广泛性和革命性B.使少数民族实现当家作主
C.得到了全国各界大力支持D.汇集了内蒙古人民的意愿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