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新中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大行政区是在1949年前后形成的西北、华北、东北、华东、中南、西南六大中央局的基础上,由临时人民代表会议选举产生政府,经中共中央批准后建立的。毛泽东在194912月的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第四次会议上就大行政区的设立作了说明,指出:中国是一个大国,必须设立这样一级的有力量的地方机构,才能把事情办好。应该统一的,必须统一,决不许可各自为政;但是统一和因地制宜必须互相结合。在人民的政权下,产生像过去那样的封建割据的历史条件已经消灭了,中央和地方的适当的分工将有利而无害

19546月,中央人民政府委员会通过了《关于撤销大区一级行政机构和合并若干省、市建制的决定》,指出,国家进入了有计划的经济建设时期。国家计划经济的建设,要求进一步加强中央集中统一的领导。为了中央直接领导省市以便于更能切实地了解下面的情况,减少组织层次,增加工作效率,克服官僚主义;为了节约干部加强中央和供给厂矿企业的需要,并适当地加强省、市的领导,撤销大区一级的行政机构,是完全必要和适时地195410月大行政区完成历史使命,大区撤销的任务完成。

——摘编自王建军《新中国成立初期国家治理体系的构建(1949-1956)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建国初大行政区设立和撤销的背景。

材料二   1947年,内蒙古自治区成立。1955101日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正式成立。195835日,广西壮族自治区正式成立。19581025日,宁夏回族自治区正式成立。196599日,西藏自治区正式成立。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实行该政治制度的影响。

材料三   国家在必要时得设立特别行政区。在特别行政区内实行的制度按照具体情况由全国人民代表大会以法律规定。

——1982年通过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宪法》第31条规定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我国如何落实宪法的第31条规定的?
2 . 在1953年为实现普选而进行的第一次人口普查中,各地自报民族名称有400多个。经过民族识别工作,1954年识别38个少数民族,1964年再度识别19个,加上1965年识别的珞巴族、1979年识别的基诺族,中国55个少数民族的识别工作基本完成。新中国的民族识别(     
A.是建立民族自治区的前提条件B.意在保障少数民族的平等权利
C.推动了民族之间的交流与交融D.有利于维持边疆地区社会稳定
2022-12-25更新 | 1200次组卷 | 20卷引用:河南省信阳市淮滨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期期末模拟考试(一)历史试题
3 . 下表所示为1947年4月23日~5月1日出席内蒙古人民代表会议的代表所属的民族和阶层统计情况。据此可知,这次会议(     
民族来自内蒙古大部分盟旗的蒙古、达斡尔、鄂温克、汉、满、回、朝鲜等各民族代表393人
阶层包括工人、农民、牧民、知识分子、革命干部和军人,以及部分工商界人士、地方士绅和宗教人士

A.代表具有广泛性和革命性B.使少数民族实现当家作主
C.得到了全国各界大力支持D.汇集了内蒙古人民的意愿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作为处于元和清两个少数民族王朝政权之间的汉族政权,明王朝既继承了元朝留下来的庞大疆域及相关认知,又在把传统中原王朝的“中国观”“天下观”以及“内中国而外夷狄”等做了进一步的丰富和创新。明太祖认为“自古帝王临御天下,中国居内以御夷狄,夷狄居外以奉中国”,少数民族分布在从东北、到华北和西北、到西南等广大的民族边疆地区,被认为“非我族类,其心必异”,是明中央在边疆防御的主要对象。其次,明初继承了儒家的“大一统”思想,施政治国的最高目标是“定天下于一”。……天顺御制《大明一统志·图序》中言及的“边疆”和“四夷”,不仅包括东北、华北、西北、西南等地区的民族部族或政权等。

——摘编自彭勇《徘徊在近代化社会的大门外:明代的边疆民族观念及政策评说》

材料二   “占领总统府”这一胜利,不仅宣告了国民党政权的瓦解,同时也宣告了我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时代的即将到来。对中国这个多民族国家而言,要实现国家的富强和民族的振兴,必须解决好民族问题。1949年全国政协大会筹备期间,毛泽东同志就提出,要考虑到底是搞联邦,还是搞统一共和国,少数民族区域自治。毛泽东专门征求著名的民族理论家、卓越的民族工作领导人李维汉的意见。李维汉同志旁征博引,系统地论证了马克思主义关于民族自决权实施的原则和意义,认为“不能不根据各个民族和各个国家的不同情况,经过不同的具体道路,采取不同的形式。”

——摘编自陈乐民、周弘《欧洲文明的进程》等


(1)根据材料一,分析明初统治者的边疆民族观并指出该观念形成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顺利实施的前提条件。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民族关系的认识。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54年我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被正式写入宪法;1984年中央政府通过了专门性的《民族区域自治法》;到2003年底,中国155个民族自治地方共制定和实施了133 个自治条例和384个单行条例。这些法律法规的制定和出台,表明
A.我国民主政治逐步完善
B.民族区域自治效果显著
C.民族发展具有阶段性特征
D.民族区域自治拥有法律依据
6 . 1950年6月26日,周恩来总理指出:要在少数民族地区建设水利灌溉工程,兴建轻工业工厂,帮助少数民族逐步从游牧变成定居放牧,创办干部学校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上述举措的目的是
A.提升少数民族精神文明程度B.增强少数民族的国家认同意识
C.加速各民族间的交融与发展D.消弭边疆与内地间的发展差距
7 . “三个离不开”“五个认同”是党和国家处理民族问题的重要思想原则,同时,党的十九大强调要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认同的政治、经济、思想、社会、法治、舆论基础,共同致力于中华民族伟大复兴。这反映了新时期全面贯彻党的民族理论和民族政策要(  )
A.全方位扶持少数民族地区向前发展
B.以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为主线
C.开始实行适合国情的民族区域自治
D.用法治思维和法治方式保障民族团结
2021-10-27更新 | 717次组卷 | 15卷引用:河南省信阳市淮滨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期期末模拟考试(四)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762年,清政府设立伊犁将军,其属员大都从内地满洲官员中调任,皆为武职,其主要职责是统领当地驻军及屯田、巡边等。清政府在乌鲁木齐地区实行与内地一致的州县制;对天山南部的维吾尔族聚居区,基本保留其原有的伯克统治制度,给大小伯克一定品级,让他们管理本民族事务;对亲满的部落各族,则实行礼萨克制度,册封各族中的首领为王公、贝勒等,还减免赋税、赏赐财物。清政府从内地抽调八旗、绿营官兵到新疆携券长驻,在各战略要地和交通要道修筑城堡,这些城堡不仅是军队驻所,后来还发展成为各地的政治、经济、文化中心;同时在天山南北各交通要道、沿边各山口河道重地设置卡伦(哨所),驻军守卫和巡查,以防止不法分子潜逃和“外藩”部民进入。清政府还在天山南北开展了以大规模屯田垦荒为中心的农业生产活动,使新疆大片万古荒原变成了良田,从根本上解决了新疆军府人员的粮食问题。

——摘编自齐清顺《清代对新疆的治理与开发》

材料二   新疆维吾尔自治区成立后,新疆各级党委和政府认真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坚定地实施民族区域自治制度,采取一系列加快少教民族地区经济、社会发展的政策措施,使“新疆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自治区党委和政府从落实科学发展观与构建和谐社会相统一的高度,正确处理好改革、发展和稳定的关系,确保新疆社会政治稳定和长治久安。自治区着力培养大批高素质的少数民族干部和各类人才,满足少数民族当家作主的愿望。在配合国家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同时,自治区着力加强新疆的生态环境建设,以达到社会发展与环境保护的协调。针对我国民族法制体系同民族工作的实际需要不相适应的问题,自治区把加强民族法制建设与处理好民族工作、民族问题的实际结合起来。在新形势下新疆的文化事业紧跟我国先进文化发展的步伐,大力揭露和批驳民族分裂势力所宣扬的泛伊斯兰教主义、泛突厥主义的反动影响,不断增强各族人民干部群众对中华民族文化的认同,不断提高他们维护祖国统一、社会稳定的思想政治觉悟。

——摘编自佟晓露《新形势下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新疆的发展与完善》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代治理新疆的措施及其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新疆面貌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的原因,并对新形势下新疆的民族区域自治提出合理化建议。
9 . 建国初期《中国建设》杂志刊登了许多外国读者的反馈。一位印尼读者表示“今天每一个人都能感受到中国的少数民族是如何在人民政府的治理下享有和平和繁荣”。一位印度读者写道“在新中国少数民族是如何平等地享有全部自由,还享有自由的区域去实现进步和繁荣。”这些反馈直接表明外国读者
A.赞赏新中国的民族政策B.讴歌中国的基层民主政治建设
C.认同和平共处五项原则D.认识到爱国统一战线的优越性
2021-06-01更新 | 1927次组卷 | 39卷引用:河南省信阳市淮滨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期期末模拟考试(五)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