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5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唐朝初期实行租庸调制,规定:每丁每年需纳粟二石;纳绢二丈、棉三两;每丁每年需服徭役二十天,如不服徭役,则每天折纳绢三尺或布三尺七寸五。由此可知“租庸调”的实施
A.有利于保证农业生产时间B.加重了农民的赋税负担
C.有效抑制了土地兼并现象D.加强对农民的人身控制
2 . 中国古代赋役制度在唐中后期发生了重要变化,下列选项描述了一这变化的是
A.“上于是约法省禁,轻田租,什五而税B.“机户出资,织工出力,相依为命久矣”
C.“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庸,每日三尺”D.“户无主客,以现居为簿,人无丁中,以贫富为差”
3 . 熙宁五年(1072年),在王安石的主持下,司农寺颁行《方田均税条约》,规定每年九月由县官派人丈量田地,以东西南北各千步为一方(名“方田”),按地势、土质分等定税,即以各县原定的赋税总额分派,并设置方账、庄账、甲帖、户帖等作为凭证。由此可推知,这一举措
A.加重了农民负担B.抑制了土地兼并C.打击了地主势力D.减少了税收成本
4 . 据下表可推断,宋朝
宋朝赋税结构变化表
年代农业税(万贯)非农业税(万贯)农业税:非农业税
至道末年(997年)2408.11567.360:40
天禧末年(1021年)2641.23874.040:60
熙宁十年(1077年)2021.35117.228:72
A.财政困难始终存在B.人地矛盾异常尖锐
C.商品经济繁荣发展D.赋税制度脱离实际
5 . 780年,唐朝实行两税法,规定:每户按照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照田亩缴纳地税,取消租庸调和一切杂税杂役,征税的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唐赋税制度的变化反映出
A.封建国家对农民人身控制逐渐放松B.战国以来的人头税被彻底废除
C.土地兼并问题得到根本解决D.农民获得充分的生产时间
6 . 魏晋和隋唐时期赋税制度中的“调”指(     
A.征调徭役B.征收纺织品C.征收粮食D.上缴棉布
7 . 下图为1970年西安市南郊出土的唐代“怀集庸调”银饼。银饼正面刻有铭文:“怀集县(属岭南道广州)开十(开元十年)庸调银拾两,专当官令王文乐、典陈友、匠高童”;银饼左下侧有一圆形补疤,可能是缴税或入库前校订重量后发现不足,补加后留下的遗痕。这反映出当时
A.农民赋役负担沉重B.国家治理规范有序
C.经济逐步重心南移D.赋役征银成为常态
8 . 唐初实行租庸调制,唐中后期改为两税法。唐朝统治者改变赋税制度意在
A.放松对农民人身控制B.简化赋税征收名目
C.保障政府的财政收入D.减轻百姓税收负担
9 . 下图为武则天大足元年(710年)沙州敦煌县效谷乡户籍的一段记载。这反映出当时

A.均田制遭到了破坏B.赋税制度的变革效果显著
C.农民赋役负担沉重D.政府对农民人身控制严格
10 . 魏晋时期,开始实行租调制,按户征收粮和绢帛。唐初,除租、调外,男子不去服徭役的可以纳绢或布代役,称为庸。唐朝后期实行两税法,征税的主要标准从人丁转为财产。赋税制度的变化反映了
A.中央的控制力逐渐减弱B.农民徭役负担逐渐加重
C.农民人身控制逐渐放松D.土地兼并之风逐渐杜绝
2021-05-22更新 | 884次组卷 | 38卷引用:山东省济宁市邹城市第二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