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95 道试题
1 . 唐朝租庸调制规定男子除租、调外,还可以纳绢或布代役;两税法规定每户按人丁和资产缴纳户税,按田亩缴纳地税。这反映出
A.农民生产时间得到保证B.政府不再抑制土地兼并
C.传统小农经济出现了突破性发展D.国家对农民的人身控制有所松弛
2021-04-21更新 | 623次组卷 | 14卷引用:山东省滨州高新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2 . 与北魏均田制相配套的赋税制度,主要是
A.赋役制B.租调制C.租庸调制D.两税法
2021-03-06更新 | 185次组卷 | 1卷引用:山东省日照市莒县第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3 . 北魏至唐初,政府都出台颁授土地给成年人的相关法令。这些做法的目的最可能是
A.扩大国家赋税来源B.实现儒家社会理想
C.应对地方藩镇割据D.促进农耕技术改良
2021-02-23更新 | 306次组卷 | 16卷引用:山东省烟台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4 . 780年,宰相杨炎奏请唐德宗实行赋税制度改革,收税“唯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古代赋税制度逐渐由“舍地税人”朝“舍人税地”方向发展。这一趋势
A.促进农产品商品化B.保证农民生产时间
C.放松人身依附关系D.消除阶级对立关系
2021-02-07更新 | 222次组卷 | 22卷引用:山东省烟台第二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10月月考历史试题
5 . 如图是中国古代某一时期实行的赋税制度示意图。这一制度
A.以财产作为征税的主要标准B.增加了北宋政府的财政收入
C.有效抑制了土地买卖和兼并D.有利于保障农民的生产时间
6 . 赋税是国家宏观管理经济的重要手段,是统治者为维护国家机器运转而采取的重要措施。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唐初赋敛之法日租庸调玄宗之末,版籍浸坏,多非其实。及至德兵起,所在赋敛,迫趣取办,无复常准。赋敛之司增数而莫相统摄,各随意增科,自立色目,新故相仍,不知纪极。民富者丁多,率为官为僧以免课役,而贫者丁多无所伏匿,故上户优而下户劳。吏因缘蚕食,旬输月送,不胜困弊,率皆逃徙为浮户,其土著百无四五。至是,炎建议做两税法。

——《资治通鉴》卷226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代赋税制度的变化,并分析其原因。

材料二   康熙后期,清政府将百姓赋税中以人丁为单位征收的“丁银”数额固定下来,号称“滋生人丁,永不加赋”。雍正时又将其分摊入田赋一并征收,称为“摊丁入亩”。

——部编教材《中外历史纲要》(上)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代赋税制度的变化及其历史意义。
7 . 欧阳修在评论唐朝赋税制度时说:“租庸调之法,以人丁为本。自开元以后,天下户籍久不更造,丁中转死,田亩卖易,贫富升降不实,租庸调之法坏而两税行。”该评论
A.分析了两税法实施的主要原因B.指责租庸调导致社会贫富分化
C.认为租庸调制增加了百姓负担D.主要强调了两税法的征税标准
8 . 《清史稿·食货志》记载:“令各省将丁口之赋摊入地亩,输纳征解,丁随地起。”这一政策
A.放松了国家对人身的控制B.加强了中央对地方的管理
C.解决了人多与地少的矛盾D.减轻了地主对农民的剥削
2021-01-29更新 | 327次组卷 | 4卷引用:山东省滨州市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历史上的某次土地制度改革,其目的不是改变土地私有制,也没有实际地改变当时私有土地的占有状况,但它把公有土地平均分配给耕种者,然后要求土地使用者向国家承担同等数额的租赋。这次改革
A.阻断了土地兼并B.促进了人口流动
C.稳定了社会秩序D.消除了社会矛盾
10 . “两税之立,惟以资产为宗,不以丁身为本,资产少者则其税少,资产多者则其税多。”此赋税制度的实施
A.推动了租庸调制继续实行B.保证了国家的财政收入
C.加重了对农民的人身控制D.杜绝了土地兼并的问题
2021-01-26更新 | 373次组卷 | 20卷引用:山东省枣庄市薛城区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