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中国赋税制度的演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租庸调制作为赋役制度,是基于均田制之上发展而来的赋役之法。首先,就租而言,每丁每年要向国家交纳粟二石;其次,就调而言,每丁每年要交纳绢二丈、绵三两或布二丈五尺、麻三斤;最后,就庸而言,分为两种形式,一种是每年20天的徭役,称为正役,第二种是输庸代役,即男丁将徭役换算为应交纳定额的绢布。

——杨金柳《试论唐代租庸调制的内容及其作用》

材料二   明中叶,开始了一条鞭法的改革。所谓一条鞭法,就是将田赋、徭役和各项杂税合并为一条,按田亩和人丁多寡,分摊到户,折银向官府交纳。但是一条鞭法的改革是不彻底的,它只是将部分丁银摊入了田亩,而且即使这部分的摊入,也没有全面推广。清朝建立以后,在整顿赋役制度的基础上,统治者将丁银全部摊入田亩征收,从而完成了历达千年的摊丁入亩的改革。

——摘编自王爱玲《明清赋税制度改革探析》

材料三   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农业税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比重逐渐下降。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农民负担问题逐渐突出,引起中央高度重视。从1990年起,中央开始抓减轻农民负担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2000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安徽省进行农村税费改革的试点。2003年,在试点基础上,农村税费改革在全国全面推开。2004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从当年开始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200611日,《中华人民共和国农业税条例》被废止,延续了2600多年的“皇粮国税”退出历史舞台。

——摘编自贺雪峰《取消农业税对国家与农民关系的影响》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前期赋役制度实行的背景并分析其意义。
(2)依据材料二,指出明清时期赋税制度的变化,并结合所学简述唐朝到明清时期赋税制度的发展趋势。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析中国取消农业税这一历史现象。
2 . 赋税是国家为了实现其职能,凭借政治权力,按法定标准,强制地、无偿地取得财政收入的一种手段。阅读材料,完成下列问题。

材料一

朝代制度特点
田赋、人头税、徭役泰半之赋
编户制度舍地而税人
魏晋租调制与均田制配合
唐朝初期租庸调制纳庸代役
晚期两税法财产税为主;量出为入;简化名目,扩大收税对象
募役法官府募人代役
一条鞭法简化名目;用银两收税
摊丁入亩废除人头税

材料二   营改增一般指营业税改增值税。营业税和增值税,是我国两大主体税种。增值税只对产品或者服务的增值部分纳税,减少了重复纳税的环节,可以促使社会形成更好的良性循环,有利于企业降低税负。这是党中央、国务院,根据经济社会发展新形势,从深化改革的总体部署出发做出的重要决策。目的是加快财税体制改革、进一步减轻企业赋税,调动各方积极性,推动服务业尤其是科技等高端服务业的发展,促进产业和消费升级、培育新动能、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增值税采取即征即退的形式,即对按税法规定缴纳的税款,由税务机关在征税后部分或全部退还纳税人的一种税收优惠,其实质是一种特殊方式的免税和减税。营改增在全国的推开,大致经历了三个阶段。自2016年5月1日起,营业税退出历史舞台。这是自1994年分税制改革以来,财税体制的又一次深刻变革。

——摘编自百度词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赋税制度发展演变趋势,并分析其意义。
(2)根据材料二,分析营改增赋税制度改革的进步性,并结合材料一、二,谈谈你的启示。
2023-04-03更新 | 93次组卷 | 2卷引用:云南省曲靖市师宗平高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赋税制度的变迁

材料一   赋役之法:每丁岁入租粟二石。调则随乡土所产,绫绢絁(一种粗绸)各二丈,布加五分之一。输绫绢絁者,兼调绵三两;输布者,麻三斤。凡丁,岁役二旬。若不役,则收其佣,每日三尺。

——《旧唐书食货志上》

材料二   康熙帝说:“致治之道,民为最要,凡是与民生有益,即益行之。”于是在1712年,他以康熙五十年丁册为准,宣布“滋生人丁,永不加赋”,此后“勿增勿减,永为定额”。雍正时,又实行“摊丁入亩”,把丁税平均摊入到田赋中,征收统一的地丁银,成为清朝统一的赋税制度。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经济史稿》

材料三   新中国成立后,农业税在相当长时期内,一直是国家财政的重要来源,为我国建立完整的工业体系和国民经济体系、推动工业化城市化作出了巨大贡献。改革开放以来,国家财政实力不断增强,农业税在国家财政收入中的比重逐渐下降。从1990年起,国家开始抓减轻农民负担工作,并取得一定成效。2000年,国家决定安徽省为农村税费改革试点地区。2003年,农村税费改革全面推开。2004年,国家决定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并提出五年内全面取消农业税的目标。2005年,第十届全国人大决定自200611日起国家不再针对农业单独征税。一个在中国存在了2600多年的古老税种宣告终结。

——摘编自人民日报《新中国成就档案:正式取消农业税》


(1)依据材料一,概括唐朝前期赋役制度的内容,结合所学,简要分析其意义。
(2)依据材料二,指出清朝康熙年间到雍正年间赋税制度的变化,结合所学,简述唐朝到明清时期赋税制度的发展趋势。
(3)依据材料三,结合所学,简要评析中国取消农业税这一历史现象。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图为1970年西安市南郊出土的“怀集庸调”银饼。银饼正面刻有铭文:“怀集县(属岭南道广州)开十(开元十年)庸调银拾两,专当官令王文乐、典陈友、匠高童”。


材料二   两税法实施后的一千多年中,按资产收税,收取货币成为赋税变化的主流。这也是明代“一条鞭法”等制度的主要内容。土地占有量是核定资产、征收赋税的首要依据,清代康熙帝时实行“摊丁入亩”,以康熙五十年的人丁数作为征收丁税的固定丁数,以后“滋生人丁,永不加赋”。

——摘编自李剑农《中国经济史稿》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怀集庸调”银饼出现的朝代。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中国古代赋役制度的演变。
2023-12-12更新 | 18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镇雄县第四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雍正九年,湖北省钟祥县发生一起“聚众抗粮”事件,民变因反对摊丁入亩而起,摊丁入亩被誉为“从古未有之善政”,湖广总督迈柱陈奏“楚省南北民风刁悍,动辄聚众抗官,今据钟祥县详报,该县武生董建勋连年抗粮,纠众聚于何家集,声言至城围署”。湖北巡抚王士俊认为钟祥县原本丁少粮重,原征丁银2400余两,摊丁入亩后加征丁银竟达3500多两,无怪钟民抵死不完以致激成民变,总由从前经理错误,以至于此,将矛头直接对准失当的摊丁入亩方式,即丁银通省均摊方式。

——摘编自薛理禹《清代摊丁入地中的群体事件研究》

材料二   雍正十三年,迈柱离任回京,次年,新登基的乾隆发布上谕:“江夏等十九州县摊纳之重丁,原经廷议,俟有升科丁银可以渐次摊抵,输缴纳可得其平。今朕闻之,原开垦之荒地颇多不实,则摊抵之期一时难必,将江夏等十九州县未经摊减之丁银8300两,自乾隆二年为始全行豁免。”其后,“乾隆西年奉汇将江夏等十九州县于钦奉恩诏等事案内题准,应征原额丁银各就本州县情形各归各项摊征”。

       ——摘编自薛理禹《清代摊丁入地中的群体事件研究》


(1)根据材料一,指出就钟祥民变的发生,迈柱和王士俊的认识有何不同。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迈柱离任后湖北摊丁入亩政策发生了什么变化。谈谈你对清代摊丁入亩政策能够取得成功的认识。
6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汉代的田租较轻,但人口税和更赋很重。除此,统治者往往巧立名目,征收各种田亩附加税。除政府规定的徭役外,百姓往往还要为官府服杂役,修宫殿,修道路等。

材料二   唐代每丁每年纳租粟二石,调随乡土所出,每丁纳绢二丈、绵二两,或纳布二丈五尺、麻三斤。如遭灾害减免租调。以庸代役,不再有年龄限制。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三   两税法实行后不久,唐德宋一行在郊外打猎,问一户农民生活快乐吗。农民说:“不快乐”。因为“诏令没在信用,先前宣布两税以外没有其他赋役,现在额外的征发比正税还多。后来又说按价收购粮食,实际上一钱不给。起初说收购的粮食就近交纳,现在要百姓送到京西行营,唉,就是倾家荡产也交不完皇粮国税啊!”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一、二,指出唐代初期百姓负担比汉代的负担总体上发生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三,指出两税法没能减轻农民负担的原因。
2020-11-27更新 | 41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昆明市衡水实验中学滇池校区2020-2021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测试历史试题
7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汉代的田租较轻,但人口税和更赋很重。除此,统治者往往巧立名目,征收各种田亩附加税。除政府规定的徭役外,百姓往往还要为官府服杂役,修宫殿,修道路等。

材料二唐初每丁每年纳租粟二石,调随乡土所出,每丁纳绢二丈、绵二两,或纳布二丈五尺、麻三斤。如遭灾害减免租调。以庸代役,不再有年龄限制。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三780年,唐德宗接受宰相杨炎建议,实行两税法。

材料四两税法实行后不久,唐德宗一行在郊外打猎,问一户农民生活快乐吗。农民说:“不快乐”。因为“诏令没有信用,先前宣布两税以外没有其他赋役,现在额外的征发比正税还多。后来又说按价收购粮食,实际上一钱不给。起初说收购的粮食就近交纳,现在要百姓送到京西行营,唉,就是倾家荡产也交不完皇粮国税啊!”


请回答:
(1)比较材料一、二,指出唐代初期百姓负担比汉代的负担总体上发生什么变化。原因是什么?
(2)结合所学知识,总结出两税法同汉代以来赋役制有何变革。变革的原因及影响各是什么?
(3)根据材料四,指出两税法没能减轻农民负担的原因。根据所学知识,指出古代中央政府的经济政策往往不能真正减轻百姓负担的根本原因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清朝康、雍、乾长达一个多世纪中,社会总体稳定。清政府取消了人头税,根据耕地面积确定税额,减轻了下层百姓负担。农业上普遍采用了轮作、复种、多熟等农作制。玉米、甘薯等耐寒、耐旱、高产作物不断推广,人们将林木覆盖的山地和草原广为开垦。人口从清初的1.8亿增加到鸦片战争前夕的4亿之众,引起了一系列变化:一些地区“游手好闲者更数十倍于前”“田地贵少,寸土为金”;水土流失和草原沙化现象凸显;农业人均收益递减,各地民变此起彼伏。

——摘编自《明清经济史》


材料二 
为解决人口压力,康有为认为,“西北诸省土旷人稀,东三省、蒙古、新疆疏旷益甚,人迹既少……早谋移徙”。严复则认为兴办现代实业较垦荒辟田有效得多。到民国时期,有人认为,“人口增加是无止息的,食料的增加是越来越困难的。即使我们能开垦荒地、改良农业、增加生产,总是赶不上人口增加的快”;至于工业化一途,因需要大量投资,短期内难以搞成。因此很多人认为,解决人口问题的“治本方法”是“迟婚与节育”。

——据《中国人口发展史整理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说明清朝中期人口膨胀的原因及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概括近代学者缓解人口压力的主张,并简要评价。
2016-11-27更新 | 5010次组卷 | 46卷引用:云南省文山州砚山县第三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2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