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951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汉高祖初得天下,即下令招贤。直到汉武帝,这一趋势达到正式的法制化,全国优秀青年,受国家大学教育,凭其成绩,补郎补吏,加入政府。不到一百年,西汉政府早已完全是一个士人政府了。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二   魏晋时代因当时地方骚乱,交通阻梗,中央政府行使职权能力有限,全国选举难于推行,乃由中央指定各地域服务中央政府官吏中之性行中正者,采访同乡舆论,开列各地区人才,造成表册,送政府作为录用之根据。

——钱穆《中国传统政治》

材料三   科举之善,在能破朋党之私……前此选举,皆权在举之人,士有应举之才,而举不之及,夫固无如之何。既可(科举)……不能应试者,有司虽欲徇私举之而不得;苟能应试,终必有若干人可以获举也。此实选举之官徇私舞弊之限制。

——吕思勉《中国制度史》

材料四   由于土地兼并逐步发展,失去土地而逃亡的农民很多。农民逃亡,政府往往责成邻保代纳租庸调,结果迫使更多的农民逃亡,租庸调制的维持已经十分困难。……公元780年,唐朝推行两税法,两税法的主要原则是只要在当地有资产、土地,就算当地人,上籍征税。同时不再按照丁、中以年龄分为黄、小、中、丁、老五类的原则征租庸调,而是按贫富等级征财产税及土地税。

——摘编自黄永年《唐史十二讲》

(1)根据材料一、二、指出西汉和魏晋时期中央政府选拔官吏的制度分别是什么?选拔制度各自的主要依据是什么?
(2)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科举选官制度的历史进步性
(3)根据材料四、指出与租庸调的税制相比,分析两税法在征收标准和纳税对象上的新变化?根据所学知识,分析这些变化带来的影响?
2024-06-05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泸水市怒江新城新时代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2 . 工业文明的崛起促成了人类社会的大转型,也对近代中国的经济和社会生活各领域产生了强烈冲击。

材料一   “武夷北苑,夙著茶名,饥不可食,寒不可衣,末业所存,易荒本务。乃自各国通商之初,番舶云集,商民偶沾其利,遂至争相慕效,漫山遍野,愈种愈多。苍崖铲为赤壤,清溪泛为黄流。……矧近年以来,外洋印度等处产茶日多,行销日滞,……而乡僻愚民,犹剔壤挖岩,种植不已,……现在种茶之区,市疲山败,民心颇知改悔。”

——卞宝第《卞制军政书》

材料二   鸦片战争以后,大量农村人口涌向通商口岸。电视剧《霍元甲》就表现了祖籍天津静海的武术家霍元甲(1861~1910)在上海租界开设武馆、打擂比武的生活经历。

材料三   新旧婚礼情况对照表



(1)材料一反映了中国社会经济发展有何变化趋势?
(2)根据所学知识,仿照例子,将下表补充完整。(各两项)

(3)依据材料三指出民国初年新式婚礼较旧式婚礼的进步之处。
(4)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近代中国社会在经济、社会生活等领域发生以上深刻变化的主要原因。
2024-03-14更新 | 15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玉溪第二中学2011-201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下图为1500年~1998年世界部分国家GDP(国内生产总值)变化图,是衡量一个国家总体经济状况的重要指标。

1500-1998年中国、日本、美国和英国的GDP增长率趋势图

——(英)安格所·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

材料二   第一个转折点,指人类在纪元1000年左右开始了麦迪森观察到的“纪元千年转折”或者称作“麦迪森千年转折”。在“第一个千年”(公元0~999年),人口增长六分之一,但是人均收入零增长;在“第二个千年”(公元1000~1998年),人口增长了22倍,人均收入增长了13倍,结果使全球GDP规模提高了逾300倍。在“第二个千年”中,于1820年前后又出现了更大的增长反差,开始了“麦迪森1820年转折”:在1820年前,人口增长了4倍,人均收入仅增长了50%;在1820年后,人口增长了5倍,人均收入提高了8倍。在整个“第二个千年”,一个重要的生命福利指标——平均人口预期寿命,从“第一个千年”末的24岁上升至20世纪末的64岁。

——摘编自伍晓鹰《从去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银索长期增长密码》

材料三   “如果全球的政治家们有足够的智慧,放弃重商主义下的‘丛林法则’,回到以规则为基础的惠及全人类的全球市场化,那么我们就可以重现自由市场经济的辉煌!人类是有未来的,也是可以有大发展的,但是需要麦迪森在《世界经济千年史》中所展现的大视野。”

——摘编自伍晓鹰《从麦迪森<世界经济千年史>探索长期增长密码》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500~1820年间中国与西方GDP出现“麦迪森1820年转折”的不同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20世纪下半叶中国CDP变化的总体趋势及其主要因素。
(3)从全球史观的角度,谈谈你对材料三中的观点的理解。
2024-05-10更新 | 37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云南省曲靖市高三下学期第二次教学质量监测文科综合试题卷-高中历史
4 . 君权与相权的关系贯穿整个中国古代政治制度的发展历程。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丞相者,朕之股肱,所与共承庙宇,统理海内,辅朕之不逮,以治天下也。

——班固《汉书》

材料二   唐初每事先经由中书省,中书作定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付门下。或有未当,则门下缴驳,又上中书,中书又将上,得者再下中书,中书又下门下。若事可行,门下即下尚书省。尚书省但主书填“奉行”而已。

——《朱子语类》

材料三   中国古代有一位皇帝曾说:“今我朝罢丞相,设五府(五军都督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颃,不敢相压,事皆朝廷总之,所以稳当。以后子孙做皇帝时,并不许立丞相,臣下敢有奏请设立者,文武群臣即时劾奏,将犯人凌迟,全家处死。”

——《皇明祖训·祖训首章》


请回答
(1)我国丞相制度设立于哪一朝代?据材料一,指出丞相的主要职能。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朝中央制度的名称及其特点。
(3)材料三中体现的政治制度变化是?他采取这一措施的目的是什么?
(4)综合上述材料,概括我国古代政治制度变革的主要趋势。
2023-12-29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宣威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银钱比价本质上是一种特定计量标准下的银—钱货币间兑换比率,即白银一两合制钱的个数。

清代的银钱比价变化趋势图

——摘编自林满红《银线:19世纪的世界与中国》

材料二:白银流入对明清两代如同双刃剑,带来了帝国的繁荣,但是也埋下了不安定的因子。而中国经济进一步白银化,其实也意味着货币的命脉并不在于官方甚至民间,而是被动与世界连接起来。中国与英国之间的关系因为茶与鸦片而连接在一起,中间的渠道是白银……不仅中国人不喜欢白银流出,西方人也不喜欢。早在中国人抱怨“漏银”之前,西欧对白银的流出就持批评态度,鸦片作为一种走私贸易应运而生与此相关……军事败北后不久,中国的贸易优势也开始瓦解。

——摘编自徐瑾《白银帝国:一部新的中国货币》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图中白银价格变化趋势,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产生这种变化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白银流入对明清社会的影响。
2024-04-24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三新教研联合体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4月第二次联考历史试题
6 . 在美国的全球战略中,拉丁美洲占有重要地位。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第二次世界大战期间,美国成立了“美洲国家事务协调办公室”,协同其他政府和私人团体,利用广播、出版印刷和电影等宣传媒介,在拉美国家进行文化宣传活动,并对纳粹的宣传活动予以反击。美国对拉美的文化外交,促进了美国文化外交手段中文化宣传政策和文化交流政策的结合。

——摘编自郑欣然《二战时期美国对拉丁美洲的文化外交》

材料二在拉丁美洲地区,美国学校起步比较早,影响深远。美国学校是美国全球布局的一支“隐性”力量,服务于美国的国家利益。这些美国学校早期主要是由美国的教会组织、在拉美的美国商业企业或社会团体等创建。一个目的是为暂时居住在拉丁美洲的美国青少年儿童提供一个与美国国内教育水平相匹敌的教育项目。另一个目标是使拉丁美洲学生能够在自己的国家继续学习英语,同时要求掌握的英语知识和使用英语的能力达到在美国上大学或生活所需的双语能力。

——摘编自王金兰《二战后美国在拉美开办美国学校的背景及特点分析》

材料三在文化上,为了与前苏联宣传抗衡以及消除法国和其他欧洲国家在巴西的文化影响,美国的公共信息、文化交流和教育援助项目等有效地促进了美国文化价值观、思想、标准和生活方式在巴西的广泛传播。美国政府在战后初期采取了各种措施试图让巴西按照美国确定好的方向发展,致使巴西出现了“美国化”的趋势。这种趋势在拉美其他国家也不同程度地存在。从历史的发展来看,美国的政治和经济影响是“有形”的,见效快,但很容易导致变化也快,甚至是“可逆转”的。而文化的影响却是“无形”的,会潜移默化地改变人们的生活方式和价值观念,也会大大有助于文化输出国实现其政治和经济利益。

——摘编自王晓德《美国“文化帝国主义”与拉丁美洲》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在拉美独立后推行的主要外交政策,并根据材料一分析二战时期美国对拉美开展文化外交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和材料三,概括二战后美国在拉美推行“文化帝国主义”的主要影响。
2023-08-18更新 | 92次组卷 | 5卷引用:云南省大理州民族中学2023-2024学年高二上学期开学考试历史试题
7 . 宰相制度对中国古代政治发展的影响重大。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秦国始置丞相……自秦帝国建立之初至汉武帝时,丞相行事的标准是“入则参对而议政事,出则监察而董是非”。

——摘编自龚延明《中国古代制度史研究》

材料二   明太祖朱元璋认为“元氏昏乱,纲纪不立,主荒臣专,威福下移,由是法度不行,人心涣散”。因此于洪武十三年(1380年)以左丞相胡惟庸谋反为借口,罢中书省,“设五府六部都察院通政司大理寺等衙门,分理天下庶务,彼此颉顽,不敢相压,事皆总之朝廷,所以稳当。”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材料三   中国宰相制度,代不相同,然相因而变,有其趋势,亦有其法则。趋势维何?时代愈前,相权愈重;时代愈后,相权愈轻。法则维何?君主近臣,代起执政,品位既高,退居闲曹是也。

——摘自李俊主编《中国宰相制度》


(1)根据材料一,指出宰相制度始于哪一时期?概括秦朝丞相的主要职权。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朝初年的宰相制度有何变化?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这一变化的直接影响。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古代宰相制度变革的趋势。
8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汉代中央巡视制度的一种重要形式是皇帝为特定目的派出使者巡视地方并向皇帝汇报。汉武帝时诏曰:“今遣博士大等六人分循行天下,存问鳏、寡、废、疾,无以自振业者贷与之。谕三老、孝弟以为民师,举独行之君子,征诣行在所。朕嘉贤者,乐知其人。广宣厥道,士有特招,使者之任也。详问隐处亡位及冤失职、奸猾为害、野荒治苛者,举奏。”

——摘编自张国芝《汉代巡视制度研究》

材料二   明代御史巡按制度经历了一个草创、发展完善和逐步败坏的过程。洪武朝是巡按制度的草创阶段,七品御史巡按可纠劾地方任何官员,这种以卑临尊的特殊体制较好地完成了监察使命。永乐朝开始巡按制度进一步发展和完善。大约从弘治以后,御史巡按制度发生了变化,其基本趋势是巡按御史的权力越来越大,除独专出巡、举劾事之外,又攫取了不少行政、军事大权。明朝统治者总是不断削减地方官的权力,而派朝官去控制他们,监察官日趋行政化。巡按“事在承上而不在恤下”,仅凭独专举劾就足以使地方官匍匐其脚下,以致巡按实际上取代了按察司。明代统治者对巡按侵权既没有相应办法防范于前,更没有得力措施制约于后,巡按御史的腐败几乎无法避免。

——摘编自王世华《略论明代御史巡按制度》

材料三   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党风廉政建设面临的形势日益严峻,党内巡视重新被提出来。1990年中共十三届六中全会明确了中共中央以及省一级党的委员会,可以向所辖地区、部门派出巡视工作小组。1996年,中央纪委全会正式提出巡视制度,由中共中央选派部级干部开展巡视,并将情况直接报告中央纪委,及时报告党中央。2001年中共中央要求要逐步建立健全各级巡视制度,加强对巡视工作的制度规范。2007年中共十七大首次在党的根本大法中明确提出巡视制度。2009年7月,中共中央正式颁布实施了《中国共产党巡视工作条例(试行)》,并于11月成立中央巡视组,取代之前成立的中央纪委、中央组织部巡视组,表明派出巡视组的主体不是纪检机关和组织部门,而是中共中央和各省区市党委,增强了巡视组的权威性,推动了巡视工作的发展。

——摘编自邢浩《十八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纪律检查体制机制改革研究》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巡视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指出明代御史巡按的职权变化,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背景。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巡视制度发展的趋势,并简析其作用。
2024-01-24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云南省曲靖市第二中学学联体2024届高三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汉初,奉行“无为”而治,诸子百家学说重新活跃起来。西汉中期,诸侯国的势力日益膨胀,土地兼并剧烈,匈奴为患,都威胁着西汉的稳定,积极有为的政治思想成为时代的需要。董伸舒把儒家思想与当时社会需要相结合,创建了一个以儒学为核心的新的思想体系,得到汉武帝的全面肯定。汉武帝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并付诸实行。公元前124年,汉武帝颁诏正式建立太学,将儒家经典“五经”确定为国家规定的教科书。从此,汉代儒学得到重大发展。

——摘编自林剑鸣《秦汉史》等

材料二:隋唐儒学是在汉、魏两晋、南北朝时期与佛道二教的相互冲突、纷争过程中被统治者自觉加以复兴的。佛道与儒学的撞击也使儒学发生着某种新的变化,即儒学不得不吸收释、道的思想因素来建构新的儒学体系。隋末,大儒王通讲学于“河洛之间”,对于弘扬儒学不遗余力,但他并没有否定佛道二教的作用,并首次明确提出“三教合一”的思想。唐代大儒韩愈积极反佛,但其道统说与佛教的祖统说相类似。另一大儒柳宗元公开主张以儒学为主,吸取佛教中有价值的东西。与此同时,儒学与道教也发生着同样的关系,只是儒学与道教之间的冲突要少得多。

——摘编自赵行良《魏晋南北朝隋唐儒学发展辩证》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汉代儒学得到重大发展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魏晋至隋唐儒学发展的趋势及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儒学地位变化的看法。
2023-02-20更新 | 167次组卷 | 2卷引用:云南省红河州第一中学、云南民族大学附属呈贡学校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期中联考历史试题

10 . 材料一:奴隶贸易残酷罪恶的奴隶贸易是建立在奴隶痛苦和牺牲基础上的生命与金钱的交换。 在扩张的过程中,罗马人把大批战俘和被征服地区的居民卖为奴隶,其中的建筑师和工程师参与了罗马城建设,更多的奴隶则在大农庄、手工作坊、商业和银行从事劳动。中世纪早期,欧洲奴隶人数约占 总人口的10%左右,许多拜占庭人与斯拉夫人、诺曼人的奴隶结婚生子,巴尔干地区民族的复杂化由此开始。7世纪,巴格达城的码头有从中亚运来的奴隶,从斯堪的纳维亚和俄罗斯运来的白奴,从非洲东部运来的黑奴。

——摘编自《古希腊罗马奴隶制》《阿拉伯通史》等

材料二   大西洋奴隶贸易统计表

时间

1525年1550年1700年1800年1835年1846年1860年
奴隶数量(个)

0

53354529681944449142158228003

资料来源-Trans-Atlantic Slave Trade-Database

法国大革命和拿破仑战争使国际贸易受到抑制,全球海运航线被严重破坏。西方人关于经济的思考发生变化,非洲越来越被视为各种原材料的产地,也是工业制品的市场,而不再仅仅是奴隶的来源地。随着对奴隶贸易的道德谴责日益增强,1804年起,丹麦、英国、智利、墨西哥等国相继禁止了奴隶贸易。1815年维也纳会议签订了《巴黎和约》,其补充条款对缔约国废除奴隶贸易做出规定。

——摘编自《非洲现代史》等

(1)阅读材料一,概括奴隶贸易对古代社会的影响。
(2)依据材料二,指出 16-19 世纪中期大西洋奴隶贸易的变化趋势,结合所学说明导致变化的原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