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修(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0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美国参加一战后,陆续提出了几个关于国际联盟的重要文件,内容包括支持成立国际法庭,以仲裁作为解决国际争端的主要方法,用全面封锁作为制裁手段并可以付诸武力;坚持成员国间互相保证领土完整和政治独立,同时,在民族自决的原则下进行必要的领土调整;各成员国军备必须裁减,裁军由联盟行政院直接负责;国际联盟行政院由大国外交代表和少数几个小国的代表组成,并提出通过大国的一票否决权而使大国能够在行政院中起到领导作用等等。

——摘编自徐蓝《国际联盟与第一次世界大战后的国际秩序》

材料二 联合国的宗旨是成为一个维持国际和平及安全,发展国际间的友好关系,进行国际合作和解决国际问题的中心,它设立有以下机构:联合国大会:审议机构,有权讨论宪章范围内的任何内容;安全理事会:唯一有权采取行动维持世界和平与安全的机构,五常在重大问题。上拥有一票否决权;此外,还设立有经济及社会理事会、国际法院和秘书处等。

——据《联合国宪章》整编


(1)根据材料一,归纳美国对于国际联盟的构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国际联盟与联合国的相同之处。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晚清的改革变法从浅层次到深层次、低层次到高层次,再到全面系统的展开,沿着“更法”(整顿旧法,革除弊政)到“借法”(效法西方,变计),再到“变成法”(变革陈旧的法令制度),直到“改中法为西法”(改弦更张,建立新制度、新国家)的轨迹向前推进。封建专制制度的堤坝一旦动摇溃决,洪流就一泻千里,不可阻挡。洋务新政动摇了根基,戊戌维新变法打开了缺口,清末变法新政(推行新政)和立宪运动(政体改革)与民主革命潮流汇合,这个堤坝也就彻底崩溃。

——摘编自徐松荣《晚清改革:从“借法”到“变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历次改革变法的总体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新政"不能拯救晚清政府的原因。
2021高三上·全国·专题练习
名校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魏晋南北朝时期起于曹丕废汉自立(公元220年),止于隋灭陈(公元589年),历时将近400年。就其时代特征而言,有以下几点:

①政治局面:长期分裂割据。   

②民族关系:在冲突中走向融合。   

③国家制度:承秦汉启隋唐这一时期的许多制度,表现出承前启后的过渡性。   

④士族政治:在盛极而衰的过程中显示其特色与能量。   

⑤思想文化:包容异质和张扬个性。

请你选择上述关于魏晋南北朝时期特征的任意两个方面进行阐释说明。
4 . 18世纪中期,俄国农业经常歉收,农作物的收获量与种子的比例为3.5:1,单位面积产量几十年甚至上百年徘徊不前。1860年,俄国每公顷的粮食产量与比利时、荷兰、英国等国家相比,还不及它们的一半。这一现象说明
A.俄国资产阶级的统治极为腐朽B.俄国工业革命滞后制约农业发展
C.农奴制下的俄国农业长期落后D.俄国推行集体农庄具有迫切性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5 . 材料       马永顺(1914~2000年),新中国第一代伐木工人,他的一生与大山紧紧连在一起。新中国成立伊始,百废待兴,黑龙江林区成为支援国家建设的重要物资基地。在艰苦的条件下,马永顺创造了当时全国手工作业伐木最高纪录,东北林区推广了马永顺的降低伐根做法后,一年就为国家增加了1400多万元的财富。马永顺善于钻研,他总结经验并撰写出《安全伐木法》《四季锉锯法》,这两本书之后成为全国手工采伐作业的教材。在伐木的同时,马永顺提出采育结合的原则,保护林中幼树不受伤害,并在春季利用工余时间植树造林。退休后的马永顺,心里一直惦记着种树的事,只要身体还能动,就要上山种树。1991年,已经78岁的马永顺开始动员全家每年跟着自己上山造林。1999年,在被授予“全国五一劳动奖章”后,他又获得“全国十大绿化标兵”称号。

   ——摘编自中宣部《绿色脊梁上的坚守——新时代中国林草楷模先进事迹》


(1)根据材料,概马永顺的主要历史贡献,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马永顺做出贡献的客观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马永顺体现出的时代精神。
2021-09-10更新 | 111次组卷 | 5卷引用:甘肃省白银市第九中学2022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6 . 材料  北魏平城时代,孝文帝改革州郡体制,河南地区由州镇复合型政区转变为州郡型政区,进而形成以黄河为轴心、诸州并立的政治地理格局。然而,突发性的迁洛事件,成为改变河南政治地理格局的开端。司州政区规划要晚于司州的设置,故而迟至太和十八年(494年)二月,以司州为中心重构河南州郡结构的变革才真正开启。在“罢州立郡”模式下,怀、泰等州并入司州,太和中形成的河南诸州政区格局至此基本消失,取而代之的是司州都督区、豫州都督区格局。翌年,二都督区格局随着豫州刺史元干的离任而崩析,豫州“省州置郡”并入司州,司州建置进程进入第三阶段。至此,由迁洛引发的司州建置进程完成,河南诸州政区变局亦随之终结。司州政区的成立及其展开,建立在孝文帝州郡改革而形成的河南诸州政区格局之上,其对后者颠覆性的重构.在北魏地方行政史中具有深刻的政治地理意义。

——摘编自王兴振、胡哲《北魏河南政治地理格局的崩溃与重建——以迁洛时的司州建置为中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孝文帝改革河南州郡体制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孝文帝改革河南州郡体制的影响。

7 . 材料       加里波利战役,亦称达达尼尔海峡战役,是一战期间的一次重大战役,有学者将此战役称为“现代登陆第一战”。1914年马恩河会战之后,西部战线进入了僵持阶段,战争转入消耗战模式。西线的僵局和巨大的伤亡使另辟战场的主张在英国越来越有市场。关于在何处开辟新战场,当时的英国国内有三种声音,海军大臣丘吉尔主张的第一种方案(在南线开辟战场)最终得以通过。丘吉尔认为:如果能占领达达尼尔海峡,进而控制黑海海峡,就可以使战争形势大为改观。对于同盟国而言,达达尼尔海峡同样非常重要。德国海军大臣认为:“如果达达尼尔海峡失守,那么我们就在这次世界大战中输定了。”于是,一场规模空前的登陆与反登陆的大战就在这里爆发了。战役分为海军单独作战、两栖登陆作战和撤退三个阶段。由于英国在作战决心、作战准备、作战指挥和战场保障几个方面出现失误,协约国军队尽管付出了巨大代价,仍未能达到战役目标,奥斯曼军队成功守住了黑海海峡的南大门——达达尼尔海峡。

     ——摘编自张超《加里波利战役回顾与启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加里波利战役爆发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加里波利战役并指出其历史启示。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22年8月1日,英国外交大臣贝尔福向法、意等六个协约国发出照会一即著名的“贝尔福照会”,提出英国“准备放弃对德国赔偿的一切未来权利和对战债偿付的一切要求。只要这一放弃成为一项使此重大问题能作为一个整体来处理……总计划的一部分。”言外之意,是要求美国一同作废弃战债要求的努力。12月26日,法国操纵的巴黎会议决定对德国实施制裁之时,29日美国方面发出了“参与”的信号。这一天,美国国务卿发表重要演说,指出应由一个“公正的”国际专家委员会来研究德国的赔偿问题,包括对德国的偿付能力作出新的估计,后组成了由道威斯领导的专家委员会。1924年9月,“道威斯计划”除对德国今后的偿付额及偿付办法,款项来源和担保等作了规定外,还要求协约国向德国提供第一批约8亿马克(约合2亿美元)的贷款,作为第一年偿付的主要部分。.

——《浅析<道威斯计划>制定的原因》


(1)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中英美两国对德国战债偿付的态度.并分析二者的意图。
(2)结合所学知识,简述“道威斯计划”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王国光于万历五年(1577年)出任吏部尚书,上奏《条议吏治书》,主张官吏选拔与考核不应受个人名声、资历的影响,而应注重真才实学和个人能力,做到用人必考其终、授任必求其当。他重视对地方刑捕官员的任用及考核,提出以地方安危为重,应任当其才而不必拘于资格和凭照。他认为均平赋税、扶贫扶弱、抑制豪强使百姓安居乐业是地方官职责所在,针对地方豪强勾结官吏欺瞒隐漏造成赋役不均、税收难征的弊端,王国光认为应对参与其中和徇情枉法的地方官员采取有效的问责手段。对于官吏调处办法,他认为:“如果才力不勘繁剧、别无瑕疵者,方拟调简;其有瑕疵而才力难以遽弃者,拟以降用;调简者,授以相应简僻地方;降用者,不拘繁简,量才铨补,庶器使得宜,而惩过之典亦备矣。”他重申应区别官员任职.地方公务繁简程度,官吏在简地任职,则“事简而功绪易就”;在繁地任职,则“处繁而谤议易兴”。鉴于此,王国光还提出将府州县各地方繁简逐一重新核定,照旧分为上中下三等。万历皇帝对《条议吏治疏》深表赞同,诸条基本被采纳。王国光是明代高官,他辅佐张居正实行改革,对“万历中兴”起到了积极作用。

——摘编自栗丽枝《<司铨奏草)所载明万历名臣王国光吏治思想分析》


(1)根据材料,概括王国光的吏治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王国光吏治思想的意义。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直至一战结束,均势政策仍然是英国外交政策的头等考量因素。自20世纪30年代以后,英国的对外政策发生了巨大的转变,从均势转向了对德“绥靖政策”。这意味着助长德国的进攻性行动和英国的步步退让:1933年1月,希特勒上台;1933年4月,德国和协约国因为前一年的国联裁军会议草案条文发生争执,并于1933年10月退出裁军会议;1933年10月19日,德国退出国联。作为国联领袖的英国,对此没有采取任何惩戒言行,英国的妥协行为无疑对正在蠢蠢欲动的法西斯德国起到了“安心”扩张的心理作用。接着在1936年,德国进入莱茵非军事区,这一举动使得协约国丧失了一战后获得的最有效的安全保障,而英国仅仅是“超然事外”地向国际联盟提起抗议而已。

——摘编自程诚《两战期间英国对德绥靖政策原因的新视角》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二战前英国推行绥靖政策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二战前英国绥靖政策的影响。
首页6 7 8 9 10 11 12 13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