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修(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 道试题
1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20153月,德国总理默克尔访问日本时。外界十分关注德国对二战侵略历史的态度及其同邻国和解的经验。默克尔回应这个问题的表述非常谨慎。据报道她主要讲了三层意思:“正视历史是和解的前提”“战后德国能幸运地被国际社会再度接受,是因为德国彻底与过去决裂”;如果没有邻国的“大度姿态”,和解是不可能的,“但更重要的是德国有着实事求是地面对历史的意愿”;德国之所以能成功地与过去决裂,还在于二战后盟国的“严格监督”,使德国走上了正确的道路。战后德国汲取了历史的教训,以真诚悔过的行动取得了受害国人民的宽怒,凭借其经济技术优势和优质产品通过平等互利的合作赢得市场和人心,并成为推动欧洲一体化的中坚力量,在国际上享有应有的受尊敬地位。一些媒体据此纷纷评论称,默克尔这是有意“提醒”日本首相安倍晋三正视历史,甚至认为她这样做是在“敲打”安倍晋三。

——摘编自梅兆荣《德国如何反省二战侵略历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二战后德国政府对战争反思的具体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二战后德国政府对战争反思的影响。
2022-11-07更新 | 103次组卷 | 2卷引用:广西北海市2023届高三一模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2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茅以升(1896~1989年),江苏镇江人。1912年孙中山发出“中国革命的成功,同时需要武装和建设两支大军”的口号,茅以升受到感召,发奋在唐山工业专门学校学习并以优异成绩毕业,之后去美国大学继续深造桥梁专业,获得硕士学位、博士学位。大学毕业后,他拒绝了美国挽留毅然回国。l934年,中国政府从战略角度考虑,决定在钱塘汪上修一座大桥,打通浙赣铁路和沪杭铁路。茅以升被任命为钱塘江大桥的总指挥,他和他的技术团队紧密合作,运用丰富的专业知识发明了“射水法”、“沉箱法”及“浮运法”等新建桥技术,攻克了钱塘江地势上的难关。1937年10月钱塘江大桥通车,l937年l2月钱塘江大桥将要被敌人占领的时候他又亲手炸毁了大桥。新中国成立后,他主持修建了武汉长江大桥,创办了桥梁工业学堂,并且在多所大学里担任教授,传授桥梁专业知识,为国家培养了大批建桥人才;他还撰写了桥梁方面的许多著作,传播和普及了桥梁知识。

——摘编自项海帆《中国桥梁史纲》等资料


(1)根据材料,指出钱塘江大桥能够建成的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茅以升的贡献。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19世纪末,清朝光绪帝意识到有必要对帝国进行一次彻底的改革。他颁布了一系列改革法令,这段日子被称为“百日维新”。他们将地方政府集中在北京的领导之下,建立新学校传播欧洲的学风,鼓励西方式的生产方式,按西方方式建立一支军队。

材料二   日本明治维新.依据英国模式建设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等;参照法国模式变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学习美国。颁布的《大日本帝国宪法》以《德意志帝国宪法》为蓝本,确立了同欧美各国民主政体大相径庭的天皇制度,走上了近代化之路。


(1)根据材料一概括“百日维新"中中国学习西方的主要措施。与材料二相比其最大的区别是什么?
(2)根据材料二指出日本向西方学习的特点和局限性。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在近代中国,知识分子发起的启蒙与救亡是联系在一起的,其目的是借助西方近代思想文化、制度作为富强救国的一种工具。五四后期,启蒙运动选择马克思主义作为中国革命的指导思想,救亡的主体由原来的知识阶层转向革命知识分子领导下的社会底层的普通民众,广大民众参与革命并成为革命的主要力量,是中国革命胜利的重要原因,革命后建立的新中国成为个人自由、解放和幸福的政治条件。

——摘编自杨全顺《中国近代启蒙思想演进的逻辑与特点》

材料二   1868年,日本明治新政权建立,但国内封建关系没受到根本性冲击,政治局面还不稳定,殖民地化的威胁依然存在。因此,明治新政府提出了“文明开化”、“殖产兴业”、“富国强兵”三大口号,为适应这一要求,日本近代思想启蒙开展起来了。明治14年是自由民权运动高涨的一年,也是启蒙思想家发生思想彻底转变的一年。福泽谕吉开始鼓吹“内安外竟”,颂扬和鼓吹对外侵略,进而抛出了著名的“脱亚入欧论”,鼓吹对中国和朝鲜的侵略,走向了极端国家主义和军国主义。

——摘编自崔世广《论日本近代启蒙思想的特点》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近代中国与日本启蒙思想兴起背景的异同。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近代中国与日本启蒙思想产生的不同影响及原因。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1978年,中国掀起了一股声势浩大的出国考察热潮。据统计从1978年1月至11月底,出国考察的人员就达529批,共3213人。有12位副总理副委员长以上领导人先后20次访问了51个国家,其中邓小平出访4次7个国家。这些频繁访问考察
A.表明中国外交开始打破意识形态限制
B.预示着中国重大决策正在酝酸
C.表明国有企业改革即将全面展开
D.推动了国内经济形势明显好转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6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二战后,黑人民权运动风起云涌。肯尼迪就任总统后,大胆地提出历届政府尽量回避的种族歧视问题,他认为种族歧视造成了“家中不和和我们在国外说话理亏”,这有损于美国的世界领袖地位。肯尼迪遇刺后,约翰逊总统继承了他在民权方面的努力,把民权运动推向高潮,并取得了重大成果。1964年民权法规定黑人可以与白人一样享用旅馆、饭店、娱乐休息场所和其他公用设施;取消学校的种族隔离;保护黑人的选举权;给黑人以平等的就业机会。1965年的民权法要求给全部美国人以实际的选举权。1968年通过的《开放住房法》规定在出售或租赁住房时不得有种族歧视行为。三个民权法隶的通过对消除种族歧视无疑是起了重大作用,但黑人的生活处境却依然远未与其他美国人平等。

——摘编自王伟《民权法案对黑人民权运动的影响》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国民权法案出台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美国黑人民权改革进行简要评价。
7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二战后期,反法西斯国家就惩治战争暴行的问题进行多次商讨。1943年,随着同盟国在欧洲和远东战场的逐渐胜利,10月,英国召集同盟国外交代表在伦敦举行会议,会议决定,准备成立战争罪行委员会,并初步确定其职能有两项:“一、调查并登记战事犯之证据,尽可能认明应负责之个人;二、报告有关政府,可以发现确切证据之案件。”1944年1月,战罪委员会正式成立,其工作主要沿着两个方向进行:一是从法律的角度指导各国搜集调查轴心国战争罪行证据;二是对审判的相关法律、方式、程序等问题进行研究和探讨。根据证据的搜集,各国纷纷提交了战犯名单,至1945年1月24日,战罪委员会已经审查通过15份战犯名单。对惩治战犯涉及的一系列法律问题,战罪委员会内部在重大的原则问题上基本达成了协议,保证了战后审判的顺利进行。

——捕——编自刘萍《联合国战争罪行委员会的设立与运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联合国战争罪行委员会成立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战罪委员会职能的发展,并简析战罪委员会发挥的积极作用。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8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缔约国应加强其自由制度……各缔约国同意对于欧洲或北美一个或数个缔约国之武装攻击,应视为对缔约国全体之攻击。因此,缔约国同意此种武装攻击发生……缔约国采取视为必要的行动,包括武力之使用……

——《北大西洋公约》

材料二   ……考虑到由于巴黎协定的批准而在欧洲形成的局势——该协定……把西德拖入北大西洋组织集团,这样就加深了新战争的危险,并且对友好和平的国家的安全造成威胁……如果在欧洲发生了任何国家或国家集团对一个或几个缔约国的武装进攻,每一个缔约国应……以一切它认为必要的方式,包括使用武装部队,立即对遭受这种进攻的某个国家或几个国家给予援助。

——《华沙友好合作互助条约》


(1)材料一中的“自由制度”指什么?假设的“武装攻击”会来自哪里?
(2)结合条约内容和所学知识分析两个组织的相同点。
(3)北约和华约的成立对世界形势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2019-05-07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西柳江县福塘中学2019届高三4月第二次模拟考试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9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米芾的书法,以行书成就最高。他的行书,用笔八面出锋,纵横倜傥,跌宕多姿,显示出所向披靡的气势。他一方面深入古法,能将晋唐翰墨“副在笔端”,另一方面又绝不为古法所束缚,而是穷尽笔势,别开生面。这使得他的书法,显示出很强的继承性和创新性相结合的特点,成为入古而又能出新的不朽典范。黄庭坚《山谷题跋》曰:“余尝评米元章书如快剑斫阵,张弩射千里,书家笔势亦穷于此。”后世对他的推崇也极高,如南宋的孙觌认为米书“每出新法意于法度之中.而绝出笔墨畦径之外。”而清人王文治则赞日:“天姿凌轹未须夸,集古终能自立家。一扫‘二王’非妄言,只应酿蜜不留花。”以上赞词,既充分肯定了米芾的书法成就,也指出了米书的特点,说明了米芾取得成就的原因。

——摘编自谢光辉《米芾及其书法艺术》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米芾书法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米芾书法成就取得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10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民主革命的先行者孙中山在创立三民主义、进行革命实践的同时,逐渐形成了有浓重中国传统伦理观的国际秩序观。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以第一次世界大战为界,可将孙中山对国际分野的看法大体分为两个阶段。第一次世界大战结束之前,孙中山主要是以人种或地域为依据,做出黄白或欧亚分野的判断。经过第一次世界大战,由于十月革命的成功和苏俄的兴起以及帝国主义仍然对中国等国家实行强权压迫政策等因素,孙中山对各国有了新的认识,从而提出了新的国际分野。他认为以后的国际战争“不是起于不同种之间,是起于同种之间。那种战争是阶级战争,是被压迫者和横暴者的战争,是公理和强权的战争”。从对欧美国家强权政治的批判中,孙中山主张以仁义道德的“王道”取代西方列强以强权武力为内核的“霸道”规则,构建平等、和平的国际秩序。具体而言主要包括“仁爱”“信义”与“和平”等传统伦理准则。阐发“王道”中的公平正义,与无产阶级民族解放运动反对殖民压迫,主张民族自决的理论是一致的,这正是孙中山与时俱进,将传统赋予时代内涵而走向联俄、联共的原因所在。

——摘编自李育民《论孙中山的国际秩序观》


(1)据材料概括孙中山在一战前后对国际分野标准认识的变化,并分析这种变化发生的原因。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述孙中山的国际秩序观。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