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修(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3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独立宣言》被马克思称为“第一个人权宣言”,主要因为它(     
A.最早阐明了天赋人权的政治纲领B.宣告了美利坚合众国的诞生
C.是争取民族独立战争胜利的旗帜D.与法国《人权宣言》目标一致
2023-07-05更新 | 21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育才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等级考)历史试题

2 . 材料一:“宗室非有军功论,不得为属籍。明尊卑爵秩等级,各以差次名田宅,臣妾衣服以家次。有功者显荣,无功者虽富无所芬华”

——《史记·商君鞅》

材料二:(孝文帝):“今欲断诸北语,一从正音。其年三十已上,习性已久,容不可猝革。三十已下,见在朝廷之人,语音不听仍旧;若有故为,当加降黜。”

——《魏书·咸阳王禧传》

材料三:“朕惟国是不定,则号令不行,极其流弊,必至门户纷争,互相水火,徒蹈宋明积习,于时政毫无裨益。即以中国大经大法而论,五帝三王不相沿袭,譬之冬裘夏葛,势不两存。用特明白宣示,嗣后中外大小诸臣,自王公以及士庶,各宜努力向上,发愤为雄,以圣贤义理之学,植其根本,又须博采西学之切于时务者,实力讲求,以救空疏迂谬之弊。”

——光绪帝(1898年)《定国是诏》

问题:(1)—(3)题单选。
(1)《史记·商君猎装》载:“商君相秦十年,宗室贵族多怨望。”这主要是因为
A.允许工商业者入仕为官B.准许土地自由买卖
C.承认土地归私人所有D.规定按军功授爵赐田
(2)下列关于北魏孝文帝改革的史实叙述,错误的是
A.下令禁止在朝廷上说鲜卑话和穿胡服,通用汉语、汉服
B.仿效汉族体制改定官制和律令
C.尊崇孔子,实行礼制,提倡以孝治国
D.将都城南迁至长安
(3)梁启超在《戊戌政变记》中说:“人人封章,得直达于上。……每日每署封章皆数十,上鸡鸣而起,日晡乃罢,览阅奏章,犹不能尽。”这一现象表明当时
A.皇帝勤于政事B.政府部门尽忠职守
C.提倡官民上书言事D.撤并政府机构各部门
(4)根据材料和所学,概述商鞅和孝文帝进行改革内容和影响。
(5)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概述《定国是诏》颁发的原因。
(6)根据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时代与改革的关系。
2022-04-21更新 | 210次组卷 | 4卷引用:上海市建平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等级班)试题
3 . 同途殊归之思:洋务运动与明治维新的再审视

中国的洋务运动与日本的明治维新产生于同一历史时期,变革的出发点都是救亡图存,但是最终的结果却大相径庭,可谓同途殊归。

材料一   1854年,英国提出“修约”,1856年,清政府拒绝了英、法、美三国的“修约”要求,第二次鸦片战争爆发,战后中国被迫签订《天津条约》和《北京条约》。1854年,美国海军准将培理率领舰队武力叩关,日本被胁迫签订《日美亲善条约》(即《神奈川条约》)。

——摘编自上海高级中学历史课本

材料二   19世纪中期,日本西南诸藩武士为主力的倒幕派,提出“尊王攘夷”口号,武装倒幕。19世纪中期,太平天国运动兴起后,清朝正规军无法抵御,起用地方武装,地主曾国藩、李鸿章等先后组建湘军和淮军镇压太平天国运动。

——摘编自上海高级中学历史课本

材料三   1868年,日本决意效法欧美,“脱亚入欧”,实行明治维新,通过“版籍奉还”和“废藩置县”消除各地藩阀势力,加强中央集权,实行地税改革,使政府获得稳定收入。废除士、农、工、商身份等级制度,倡导四民平等。移风易俗、开化社会文明……面对中西交汇的“千古变局”,洋务派提出“中学为体,西学为用”的主张,要求在保留中国固有政治制度和纲常名教的前提下,“力师西法”。清政府放手一批手握实权的廷臣督办军事和民用企业。清政府也曾派幼童留学美国,但1881年全数召回。原因是“外洋风俗,流弊多端,各学生腹少儒书,德性未坚,尚未究彼技能,实易沾其恶习,即使竭力整饬,亦觉防范难周,极应将局裁撤。”

——摘编自上海高级中学历史课本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指出中日面对列强要求的应对有什么不同?结果如何?
(2)据材料二,指出中日面对民族危机的反应有什么不同?
(3)据材料三,从指导思想、中央与地方关系、国民身份和文明开化方面比较中日改革的不同结果,指出两国改革同途殊归的原因
2021-08-09更新 | 159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11校2016届高三第一学期联考历史试卷
4 . 下图为“历史上英国的欧洲政策”漫画,若为该漫画做一解释,最恰当的是     
A.扶持弱小国家,抑制大国独霸B.实现联合自强,均衡持续发展
C.遏制强国称霸,大国势力均衡D.满足德国欲望,实现祸水东引
2020-05-13更新 | 179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宝山区2012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监测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根据下列材料,结合所学知识,以“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主要原因”为题,写一篇300字左右的读史心得。

材料一   第一次世界大战爆发的原因“深深植根于整个历史的阴暗土壤之中。”

——伍德罗·威尔逊

材料二   



材料三   一位美国历史学家在谈到一战前的欧洲形势说:“Europe became a‘powder keg’,waiting for the spark that make it explode.【欧洲变成一只‘火药桶’,只等一粒火星将它引爆。】”
2020-05-12更新 | 92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上海师大附中2009-2010学年高二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6 . 叙述19世纪中期以后一个世纪里,日本如何在变幻的国际风云中确定自己的角色?
2020-04-14更新 | 75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闸北区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7 . “在公元前800年至200年之间发生的精神历程之中,那时出现了时至今日我们与之共同生活的人。……非凡的事都集中在这一时代发生,同时又独立地在中国、印度、巴勒斯坦、希腊等地出现。”对材料中“时至今日我们与之共同生活的人”准确理解是
A.孔子\悉达多\耶稣\苏格拉底
B.秦始皇\悉达多\汉谟拉比\梭伦
C.孔子\悉达多\耶稣\穆罕默德
D.孟子\悉达多\穆罕默德\柏拉图
2020-04-14更新 | 88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松江区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戊戌变法再探究。

材料一:窃顷者德人割据胶州,俄人窥伺旅大……臣累上书,极陈时危,力请变法,格未得达。观万国之势,能变则全,不变则亡,全变则强,小变仍亡。皇上若决定变法,……今群臣具名上表,咸革旧习,黾勉(努力)维新,否则自陈免官,以激厉众志。

——康有为《上清帝第六书》

材料二:戊戌变政,首在裁官。京师闲散衙门被裁者不下十余处,连带关系因之失职失业者将及万人。朝野震骇,颇有民不聊生之戚。太仆寺……自奉旨后,群焉如鸟兽散,阒(寂静)其无人,匪特印信文件,一无所有,即厅事户牖均已折毁无存。

——陈夔龙《梦焦亭杂记》卷二

材料三:伯兄(康有为)规模太广,包揽太多,同志太孤,当此排者,忌者、挤者、谤者盈衢塞巷……安能有成?弟私窃深忧之。

——康广仁《致易一书》

材料四:有学者说:“康有为不是一个政治家,实是光绪皇帝以及全中国的不幸。假如康氏的谨慎能像他的热情那样,他也许能在十三年前展开维新,早就带了‘未的中国’。”

材料五:戊戌年六月十六日,在回答荣禄“法是应该变,但是一二百年的老法,怎能在短期内变掉”的问题时,康有为回答说杀几个一品大员,法就可以变了……他认为,只要皇帝驾临乾清门,大功可成,“令群臣签名具表,咸去守旧之谬见,力图维新。……重罚一人以惩其后……一日之间,风云俱变,更月得数诏颁下,则海内皆动色奔走矣。”

——《康有为政论集》(汤志钧编)中华书局


问题:
(1)根据材料一,概括戊戌人士的变革心态;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些心态出现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导致戊戌人士“同志太孤”的主要变法措施。
(3)材料四主要说明了该学者什么观点?
(4)结合以上材料和所学知识,你如何看待康有为领导的戊戌变法?
2020-04-07更新 | 97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宝山区2014届高三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9 . 报纸上一篇“拷问夏王朝”——来自二里头的遗址的最新报告,引发社会的广泛热议。其焦点是“二里头遗址”是否为“夏都”,而证实夏王朝存在。你认为以下各项可以作为最佳证据的是
A.二里头的地层年代根据碳14测定是传说中的夏商分界公元前1600年左右
B.二里头的地理方位正处于后世文献所说的伊河与洛河之间
C.出土最多的酷似公鸡的陶器与传说中的夏部落图腾相吻合
D.三座大型宫殿,规模之大、等级之高,公认是我国已知最早的都城遗址
2019-11-06更新 | 22次组卷 | 2卷引用:上海市杨浦区2015年高三上学期期末质量调研历史试题
10 . 张伯伦(时任英国首相)在1938年9月的演说中说:“在我国历史上,这是第二次把光荣的和平从德国带回到唐宁街(英国首相府)来。”他演说中所谓的两次“光荣的和平”是指哪两个条约的签订
A.《凡尔赛和约》《四国条约》B.《凡尔赛和约》《慕尼黑协定》
C.《四国条约》《慕尼黑协定》D.《慕尼黑协定》《大西洋宪章》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