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修(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64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太宗即位之初即着手进行了一系列改革。他认为:“夫兵甲者,国家凶器也。土地虽广,好战是民凋”。唐初,对外面对突厥屡次进犯,多采取讲和安抚。国家政令、法令不可数变,数变则烦,官长不能尽记,又前后差违,吏得以为奸,如果要改变政令、法令,皆宜详慎而行之。国家法令,惟须简约,不可一罪做数种条。若遇大辟之罪,必须令中书、门下四品以上及尚书九卿议之。他认为隋文帝事皆自决,不任群臣是导致隋灭亡的原因之一,所以选择天下贤才置之百官,使其思天下之事,关由宰相,审熟便安,然后奏闻。

——摘编自《贞观政要》


(1)根据材料,指出唐太宗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贞观之治”局面形成的作用。
20-21高三上·浙江温州·阶段练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2 . 20世纪是人类历史风云变幻的100年,是科学技术突飞猛进的100年,也是旷日浩劫冲突交织的100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915日清晨,英国在浓雾的掩护下起用。它碾毁机枪阵地,越过战壕,冲破铁丝网,将工事压得支离破碎。一举突破了德军5公里的防线。然而,好景不长。刚刚进入10月份,索姆河地区便下起了滂沱大雨。连绵的秋雨使道路变得泥泞不堪,弹坑和堑壕里全是积水,低地更是一片沼泽,重炮和其他的重型武器陷在泥潭里。118日,交战双方的指挥官们终于沮丧地下达了停止交战的命令。至此,历时4个多月,双方投入兵力近百万的索姆河战役宣告结束。

——李德·哈特《第一次世界大战史》

材料二   中国人民的一切抗日力量应举行全国规模的反攻,密切而有效力地配合苏联及其他同盟国作战。八路军、新四军及其他人民军队,应在一切可能条件下,对于一切不愿投降的侵略者及其走狗实行广泛的进攻,歼灭这些敌人的力量,夺取其武器和资财,猛烈地扩大解放区,缩小沦陷区。

——毛泽东《对日寇的最后一战》

材料三   东京审判,是继纽伦堡审判之后的又一重要审判,是二战结束后世界上发生的重大政治事件之一,从1946年开庭到1948年宣判终结,历时超过两年,其间共开庭818次,法庭纪录共计48412页,出庭作证的证人达419人,出示文件证据4000多件,判决书长达1213页,28名日本战争首恶分子被列为甲级战犯接受了法庭的审判,包括东条英机、土肥原贤二、广田弘毅、坂垣征四郎、木村兵太郎、松井石根、武藤章在内的七名罪大恶极者被送上了绞刑架。

——《东京审判的遗憾:最大战犯日本天皇为何逃过审判》


(1)根据材料一,谈谈___处提到的新式武器,并结合所学分析索姆河战役成为旷日持久的消耗战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结合所学,简要说明《对日寇的最后一战》提出的背景以及当时反法西斯各主要战场的形势。
(3)根据材料三,结合所学,论述广田弘毅与东条英机上台组阁后发生了哪些事件,通过战后纽伦堡与东京两次大审判给人类带来了哪些启示。
2021-08-20更新 | 31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部分学校2021届高三8月联考历史试题
20-21高三上·浙江温州·阶段练习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3 . 下图是英国政府为纪念某战役胜利75周年而发行的纪念币。这枚硬币的灵感来自军用地图,描绘了盟军执行代号为“霸王行动”的作战计划。下列关于该战役表述正确的是(     

①与德黑兰会议的召开有关
②是人类历史上规模最大的一次两栖登陆战役
③是整个反法西斯战争的重要转折点
④盟军的胜利使法西斯德国处于东西两线作战的被动局面
A.①②④B.①③④C.②③④D.①②③④
2021-08-20更新 | 72次组卷 | 1卷引用:浙江省温州市部分学校2021届高三8月联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明朝初年的赋役制度主要沿袭了前代的赋税制度。在这样的赋役制度下,本应承担较多赋役的地方豪强为了逃避田赋和徭役,便通过勾结地方官员,隐匿人口、伪造文书、修改田则。随着地方贪腐之风日盛,田地被富豪不断兼并,贫苦农民无田却承担重赋,整个国家财政根基受到侵蚀,底层矛盾也不断激化。为应对严峻的社会形势,张居正推行了一条鞭法,主要内容有:第一,“赋税合并”,即将徭役跟税收合二为一。第二,“摊派到家”,赋税或徭役直接面向人民。第三,“白银征收”,所有的赋税或徭役均以白银的形式由国家接收。第四,“直收直运”,一切金银均由国家派专人收取。一条鞭法推动中国古代传统的财政税收结构发生了根本性的变化。

——摘编自王人骏、赵海月《税制改革与社会转型》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明中期赋税制度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中期赋税制度改革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904年,沈家本奉命主持修订大清法律。沈家本认为“欲明西法之宗旨,必研究西人之学,尤必编译西人之书”,主持翻译出几十种外国的法律法规和法学著作,并“遴选谙习中西律例司员分任纂辑,延聘东西各国精通法律之博士师以备顾问”。在大量翻译外国法律文献的同时,沈家本组织、整理考订了大量的中国古代法律文献,出版和重刻了唐以来的重要法律文献数十种,并为这些法律文献撰写序或跋,还对汉律、明律、唐律、大清律作了专门的研究,并作了大量有价值的评论。沈家本立足本国,参酌各国,先后制定了《大清新刑律》《钦定大清商律》《刑事民事诉讼法》《破产法》等一大批中国前所未有的新型法律。他从“各法之中,尤以刑法为切要”、“刑法之当改重为轻”为“今日仁政之要务”的认识出发,集中精力修改和制定新刑律。废除了凌迟、枭首等酷刑,将死刑仅限于斩决、绞决,并减少死刑条款。由于清廷的变革步伐迟缓,《大清新刑律》未及颁布,清廷就不复存在,但沈家本的法律成果被带进辛亥革命以后的时代,成为民国政府的法治蓝本,他的工作奠定了后世法律进程的根基,堪称“百年法治第一人”。

——摘编自王华《大清新刑律》修订始末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沈家本主持法律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说沈家本对中国法治的贡献。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童庸生,出生于一个地主家庭,天资聪慧,勤奋好学。1919年他到成都高等师范学堂求学,1920年加入马克思主义读书会并成为主要成员。童庸生与吴玉章、恽代英等一道,以成都高师为基地,积极开展革命活动,组织学生深入工厂农村,发动群众,组织工会农会。1923年初,童庸生回到家乡重庆巴县,组织起了“平民学社”和“马克思主义研究会”。他十分注重理论研究和总结工作中的经验教训,在毛泽东主办的《政治周报》等报刊上发表文章。在中共重庆地委的筹建过程中,童庸生做了大量的工作。1926年秋,为了支援北伐,重庆地委遵照中共中央的指示,发动了顺泸起义,童庸生是起义的组织者和领导者之一。1930年,童庸生不幸被捕,后被国民党反动派杀害。

——摘编自《童庸生:在川渝播种共产主义星火》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童庸生开展革命活动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童庸生的系列革命活动。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7 . 近代一位外国人这样评价戊戌变法:“如果认为维新是要从顶端而不是从基础上开始的话,在这一张变法的清单上是挑剔不出什么毛病的。条条都很健全,条条都打中一个显著的弊端,并且条条都是可以付诸实施的;但是这种以上谕变法的整套结构就是一个倒置的金字塔。”他认为变法的缺陷在于
A.采取了自上而下的方式B.变法措施贪大求全
C.缺乏充分的思想动员D.没有得到广泛的社会支持
2021-07-08更新 | 8864次组卷 | 133卷引用:湖南省长沙市长郡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8 . 秦兵马俑造型精美,比例匀称,神态逼真,威武雄壮的军阵生动再现了秦统一中国的磅礴气势。秦兵马俑大型艺术群塑体现了
A.和当地的自然环境和谐地融为一体
B.实用性与装饰性精确巧妙地结合
C.鲜明的民本意识和高超的表现技巧
D.高度概括和细腻写实的艺术手法
2021-06-15更新 | 2172次组卷 | 33卷引用:辽宁省调兵山市第二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三上学期第一次考试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真题 名校
9 . 安史之乱时,唐玄宗逃奔成都,途中发生兵变,杨贵妃死于马嵬坡。以下为若干记载。有学生以下述材料探究杨贵妃之死,下列推论正确的是
路边杨贵人,坟高三四尺。乃问里中儿,皆言幸蜀时……贵人饮金屑,倏忽舜英暮。平生服杏丹,颜色真如故。(唐)刘禹锡
《马嵬行》
上令高力士诘之,回奏曰:“诸将既诛国忠,以贵妃在宫,人情恐惧。”上即命力士赐贵妃自尽。(五代)刘昫等
《旧唐书》
上曰:“贵妃常居深宫,安知国忠反谋?”高力士曰:“贵妃诚无罪,然将士已杀国忠,而贵妃在陛下左右,岂敢自安!愿陛下审思之,将士安则陛下安矣。”上乃命力士引贵妃于佛堂,缢杀之。(宋)司马光
《资治通鉴》
A.《马嵬行》选材来自传说,不能作为历史研究的材料
B.《资治通鉴》较多细节描写,还原了杨贵妃之死的真相
C.《资治通鉴》成书晚于《旧唐书》,故可信度相对较低
D.《旧唐书》《资治通鉴》作为史料,应注意作者的立场
2021-06-09更新 | 4086次组卷 | 48卷引用:西藏拉萨市拉萨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文综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十六国时期中原地区政治形势混乱,但十六国统治者并不满足于建立割据政权,如夏国建立者赫连勃勃在修建都城时宣称“朕方统一天下,君临万邦,可以统万为名”。魏孝文帝更是志在“南荡吴越,复礼万国”。这可以说明当时(     
A.大一统思想普遍存在B.民族矛盾十分尖锐
C.统一趋势逐渐加强D.南朝局势相对稳定
2021-05-24更新 | 645次组卷 | 15卷引用:辽宁省朝阳市凌源市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联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