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修(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0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有论者指出:“宋代商税和田税截然分离,出现了完整意义上的商税制度。地方政府定期公布商税则例及其变动情况,各地州、县、墟镇广置税务机构,这些情况表明商税征收到宋代首次进入了自身的制度化时期,”这标志着“原来超经济强制性质的抑商政策开始向经济性强制的征商政策转化”。同时,商税征收制度化,也是对商品生产者私有产权保护的制度化。因为比起唐末五代对商税的横征暴敛,商品生产者缴纳一定的商税,以换取政府承担对商品产权的保护,从成本上来讲是合算的。北宋初年,全国各地曾努力革除五代十国时期苛刻的征商制度,并严格约束各级理财机构和征商机构,防止其过度苛征暴敛,使商品生产者的交易费用降低,商税征收制度化,说明“当私人收益的潜在增长超过交易费用时,便会为建立这种所有权进行种种尝试,政府承担对所有权的保护,因为政府为此付出的成本低于私人自愿团体所付的成本。“宋代允许工商业有一定程度的自由度,促进了商业的发展,也达到了政府“商旅晚安,课利自厚”的目的。

——摘编自王棣《宋代赋税的制度变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赋税制度变迁的特点及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赋税制度变迁的原因及作用。
2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地主对于农民的穷凶极恶的压榨和奴役,引起农民不断地骚动。国内各阶级、阶层都行动起来参加或支持农民的骚动。据统计,1801年至1810年的10年间,农民骚动83次;1811年至1820年的10年间,农民骚动124次;1821年到1830年的10年间,农民骚动则达到了156次;1831年到1840年的10年间,农民骚动143次,这较上个10年虽有所减少,但并不意味着矛盾的缓和,只不过是一种短暂的平静。1841年到1850年的10年间,农民骚动达到351次,而在接下来的10年间,农民骚动则超过591次。农民骚动的增加,意味着社会的动荡不安,严重威胁着农奴制度的政治、经济基础。
材料二 俄国“首要的、必要的、刻不容缓的步骤”是“把农民从地主的压迫下解放出来!把纳税者从严刑毒打中解放出来!”
材料三 亚历山大二世在结束克里米亚战争后坦言:“现存的农奴制不可能一成不变,自上而下的废除农奴制比坐等它被自下而上地废除要好得多。”
材料四   19世纪60~70年代俄国机器制造业统计表
时间
企业数
工人数(人)
产值(千卢布)
1860年
99
11600
7954
1879年
187
42000
51937
(出自《改革与革命──俄国现代化研究》)
材料五 1861年改革后出现了两种土地所有制,即获得解放的农民以赎买的方式获得的小块土地和贵族地主继续保留大量的私有土地。农村中封建地主土地所有割占很大优势。1877~1878年欧俄部分的9 150万俄亩的私有土地中,有7 300万俄亩属于封建地主,占了80%。部分劳动力仍被束缚在封建经济活动中,依靠封建地租进行生产。农民在改革中得到的土地,按1861年的土地市价计算仅值5亿多卢布,但到1905年为止,农民共付出20亿卢布赎金。农民虽付出了高昂的赎金,但得到的土地比改革前少了,质量也更差了。改革前地主和农民公用的水塘、牧场及森林也都归地主所有。由于土地的减少,农民在经济上更加不能自立,他们不得不向地主租地。这样,获得“解放”的农民又重新受到地主
的盘剥。封建工役制盛行,佃农除了以一半收成作为地租交给地主外,还要用自己的(或借来的)马匹和农具无偿地为地主服劳役。与此同时,由于资本主义生产方式在俄国的迅速崛起,又使大批农民走向破产,沦为无产者。农村中,资本主义和农奴制残余紧密结合,广大农民遭受资本主义和封建主义的双重压迫和剥削。
请回答
(1)材料一、二反映的现象说明了什么?
(2)结合材料三,分析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目的是什么?
(3)结合材料四分析亚历山大二世改革有何进步性?
(4)材料五反映了亚历山大二世改革的什么特点?
3 . 日本明治维新与中国戊戌变法两项变革一成一败,结果截然不同,除开地理、文化、历史传统等因素外,两国变革主体及其力量差异也是变革成败的重要原因。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世界文明的发展是由十分之一的独特性和十分之九的移植组成的。实际上,说它是百分之一的独创性和百分之九十九的移植组成的也许更为明确的。

——《近代日本新观》

材料二   “今日我中国积弊更深于日本幕末之际,而外患内忧之亟,视日本尤剧百倍”。(而日本)各地农民因对幕府统治不满而纷纷起义,支持倒幕斗争。康有为在奏折中曾提醒光绪帝:当今“乱机遍伏,即无强敌之逼,揭竿斩木,已可忧危”。……维新派在不掌握权力的情况下,只是靠不停地向皇帝条陈奏折,由皇帝颁发诏书的方式来进行维新的。

——《东亚世界与近代中国》


请回答:
(1)据材料一结合所学,列举日本明治维新“移植”西方的内容,指出戊戌变法时期中国学习西方文化有什么特点。
(2)综合上述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指出明治维新对东亚的影响、戊戌变法在中国的历史功绩。
2020-12-11更新 | 104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十师北屯高级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解决土地问题是促进农业生产,增加国家财源的关键,成为明治维新后新政权面临的一个重大课题。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   从1870年到1872年,日本政府先后采取一系列措施:实行了统一的土地税,允许土地的自由买卖,清丈土地并发给土地执照,等等。这些措施不但有助于日本资本主义经济的形成和发展,对日本军国主义的形成也具有重要作用。首先,实行地税改革固然瓦解了封建领主的庄园经济,但农民并没有得到自由和土地。广大农民的贫困化,使国内市场极度狭小,资本主义积累受到很大限制。加上日本资源贫乏,使日本资本主义经济从原始积累时期起就极大地依赖国外市场,从而使之产生了强烈的对外扩张欲。其次,明治政府在地税改革后,以高额地税源源不断地充实和扩大政府财源,使其有充裕的资金来扶植国有企业,维持庞大的官僚机构和军队。这是日本进行资本原始积累的一大特点。

——摘编自徐康明《日本近代天皇制军国主义的确立》


完成下列要求: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治政府“解决土地问题”的措施,并分析日本资本原始积累的特点。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土地改革对日本近代化的影响,并从近代化的视角,指出其直接目的。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宪政是学术界的热门术语,中国学术界对它的推崇和研究可为炙手可热,其势头直追百年前 的宪政风潮。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作为舶来品,“宪政”一词何时在中文世界出现难证其详。据笔者掌握的资料,梁启超早在1899年4月《清议报》上发表的《各国宪法异同论》中已经使用宪政一词,至于是否属于最早使用尚有待考证。梁启超在其著述中将宪政解释为立宪政体,“世界之政体有两种:一曰有宪法之政(亦名立宪政体);二曰无宪法之政(亦名专制之政)。立宪政体,亦名有限权之政体。专制政体,亦名无限权之政体。有限权者云者,君有君之权,权有限;官有官之权,权有限;民有民之权,权有限。”……清末预备立宪启动后,宪政一词的使用渐渐增多。             ——张一兵主编《政治哲学关键词》
材料二:清政府最终决定“预备立宪”是资产阶级立宪派长期斗争的结果……以慈禧为首的最高统治者为了维护统治集团的最高利益,为了消弭革命,为了笼络立宪派士人和实力派官员,宣布预备立宪……1908年8月,清政府颁布了具有君主立宪国家宪法性质的文献——《钦定宪法大纲》,包括附件在内总共有40条。尽管《钦定宪法大纲》的核心是强调君主具有至高无上的权力,但却不能不以法律的形式规定了臣民的权利。此外,还规定了议院、选举方面的内容,确定立宪预备期为9年。无论如何,《钦定宪法大纲》含有资产阶级宪政的性质,不能不说是一个历史性的进步……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南京临时政府通过的《中华民国临时约法》根据资产阶级“主权在民”原则,确立中华民国为资产阶级民主共和国。约法仿照西方资产阶级国家构造了三权分立、相互制衡的现代政治体制。
——杨宁一主编《历史学习新视野新知识》
材料三:今天(1940年2月20日)延安各界人民代表开宪政促进会的成立大会,是为了发扬民意,战胜日本,建立新中国。宪政是什么呢?就是民主政治,是新民主主义的宪政。它不是旧的、过了时的、欧美式的、资产阶级专政的所谓民主政治;同时,也还不是苏联式的、无产阶级专政的民主政治。孙中山曾说过“国民党之民权主义,则为一般平民所共有,非少数人所得而私也。”……世界上历来的宪政,都是在革命成功有了民主事实之后,颁布一个宪法去确认它。中国则不然,中国的革命尚未成功,国内除边区等地而外,尚无民主政治的事实。所以现在的宪政运动是争取尚未取得的民主,不是承认已经民主化的事实。这是一个大斗争,决不是一件轻松容易的事。
——毛泽东《新民主主义宪政》
请回答:
(1)依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梁启超的宪政思想及其实践。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钦定宪法大纲》和《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异同。
(3)依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毛泽东新民主主义宪政思想的特点及其进步意义。
2019-01-30更新 | 724次组卷 | 1卷引用:2011-2012学年新疆乌鲁木齐八中高三第四次月考文科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6 . (选修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两汉时期是中国历史上第一个灾害多发期,其中有水、旱、地震、虫(主要是蝗)疾疫、风、雹、雪、霜、冻灾频仍的自然灾害给两汉王朝政府和百姓带来了无穷的灾难,引起了有汉两朝统治者的高度重视……汉武帝时董仲舒“天人感应“论,是以社会、政治来说的,他把《春秋》中所记载的自然现象,都用来解释社会政治衰败的结症。他认为,人君为政应“法天“行“德政“,“为政而宜于民“;否则,“天“就会降下种种“灾异“以“谴告“人君。如果这时人君仍不知悔改,“天“就会使人君失去天下。……《汉书文帝纪》记之日,是年冬十二月,黄河因凌汛而在东郡境内决堤成灾,文帝在劝民重农耕种的同时,下诏“其赐农民今年租税之半”。自是以后,两汉王朝历代统治者为减轻灾害的破坏性影响,常在灾后采取一系列的荒政措施。两汉荒政的实施,具有严格的程序。首先,两汉实行雨泽灾害奏报制度,地方官吏逐级上报;其次,勘灾,即核实受灾范围及程度:具体减灾标准一律由国家作出规定;最后,朝廷或遣使或委托地方官吏检查荒政实际执行情况,具有“工程验收”的性质。

两汉时曾数次下诏,以一定的利益条体为筹码,鼓励社会积极救济。其一,输栗除罪和人章拜爵,其二,诏募富人假贷,并对有能力救灾的更民举其名以用,在政府号令社会赈灾的感召下,一些官吏、富人纷纷解囊,慨然相助

——摘城自陈业新《两汉荒政探析》


(1)根据材料,概括两汉时期政府荒政的背景及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政府及时实施荒政的意义。
2019-03-01更新 | 40次组卷 | 1卷引用:新疆生产建设兵团第一师高级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卷
7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1787年“在费城所起草的宪法是实验时期最伟大的创造性的胜利……全世界都说过,像美国规模这么大的国家建立共和制度是不可能的……但是这里居然兴起了一个新型的共和国,一个虽然疆域和人口扩大十倍,但依旧对人民负责的政府,一个其人民不是作为互相对垒的公民,而是作为一个国家的平等公民联合起来的联邦”。

——[美]布卢姆等《美国的历程》

材料二   1875年宪法规定共和国总统由参、众两院联合组成的国民议会以绝对多数票选出,任期七年,总统与参众两院议员共有创议法律之权。立法权由参众两院行使,法律由总统公布、监督并保证其施行。总统的权力很大。他统率武装部队,任命文武官员,有特赦权,并可征得参议院同意后解散众议院。总统不对两院负责,仅对叛国事件负责,但总统的每项命令须经有关部长一人之副署。总统宣布议会闭会,有权召开两院特别会议,并能够宣布两院延会。总统有缔结并批准条约之权,在国家利益与安全许可时,总统应将条约内容通知两院。

——《世界文明简编》


请回答:
(1)结合材料一和所学知识,分析1787年宪法是如何解决材料中的问题,同时又避免了专制政体的。
(2)从材料二可看出1875年宪法中的权力分配体现了怎样的特点?
(3)结合上述材料概括近代欧洲政治民主化的过程中,资产阶级主要通过哪种形式巩固革命成果。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材料 北宋汴京与各州县政府均设有“店宅务”,负责对政府公屋的出租与管理。宋真宗年,汴京左右厢店宅务共有公租房23300间。汴京店宅务的公屋,每间月租金约400~500文钱。当时汴京一名中下层市民日均收入约200文钱。汴京左右厢店宅务各设“勾当店宅务”一名(负责人)“勾押官”各三四名(副手)“掠房钱亲事官”(业务人员)各四五十名,负责招租、收租。店宅务每日需要登记的账簿多达28种,包括旧管入库簿、月纳簿、退赁簿、赁簿、欠钱簿、纳钱历、减价簿、出入物料簿、欠官物簿等。官府对租赁店宅务公屋之人有严格的资格审查,规定店宅务的管理者、工作人员、在汴京拥有房产的市民均不得租赁;同时禁止租赁者转租房屋。对租户自行改建房屋、添修部分建筑物产权归宿,官府亦立法加以规范。规定:“赁官屋者如自备添修,店宅务无得旋添漱钱,如徙居者并听拆随”。

——摘编自吴钧《宋朝的廉租房制度》


(1)根据材料,概括北宋廉租房制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北宋实施廉租房制度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9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元朝在西南少数民族地区实行土司制度,“以土官治土民”。明初沿袭元朝办法,任用当地少数民族首领担任土司长官,允许其世袭。永乐年间,西南地区有两地土司叛乱,明政府派兵平定之后开始废除世袭土官,代之以由中央任命的、有一定任期的“流官”,即所谓的“改土归流”。清朝雍正时期,全国统一基本实现,封建经济继续发展,盛世局面正在形成。同时,内地人民逐渐南迁,西南地区和内地经济上互通有无,民族融合日益加强。但各土司辖地如同一个个封闭王国,土司对土民进行敲骨吸髓的剥削和压迫,有的甚至拥兵反叛。因此,有识之士改流的呼声日益强烈。雍正帝委任云贵总督鄂尔泰主持改流工作。鄂尔泰采取“剿抚并用”、以剿为主的方针,在大规模用兵告一段落后,进行了大量的善后工作:妥善安置被革土司,慎重选任新设流官;招抚避乱逃亡、胁从者,加以安置;解放奴仆,推行保甲制度;禁革各种旧制陋规;发展生产,兴修水利,开路办学等。

——摘编自李世愉《清代土司制度论考》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雍正时期改土归流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雍正时期改土归流的意义。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汉景帝以前,各级官吏多数按军功爵位高低选拔;亦有部分选自侍卫宫苑和随从皇帝的小官。汉武帝时,原来的选官办法已经不能适应新形势发展的需要,于是下令丞相列候、刺史、守相等各级官吏荐举贤良、方正、直言、极谏之士,通过考核,择优录用。尔后,又采用不受资产多少限制,依照人口数量,按比例进行选举的办法,对那些确有才干而不肯出来做官的人,通过“征召”的方式,由汉武帝亲自召见,确实有真才实学的,即授给官职。同时,还利用上书言事的形式选官。天下官吏百姓都可上书,只要对国家发展有建树的,就视其所长,授予职位。史称:“式拔于刍牧,弘羊擢于贾坚,卫青奋于奴仆,日磾出于降虏,斯亦时版筑饭牛之朋已,汉之得人,于兹为盛。”董仲舒进言在长安开设太学,挑选“英俊”子弟入学读书,研读儒家经典,得到汉武帝的采纳。公元前136年,设《诗经》《尚书》《易经》《礼经》《春秋》五经博士,专门传授经学。公元前124年,又为博士宫置弟子50人,每年考试一次,学业优异的补为郎中、文学、掌故等官。从此,攻读五经成为进入仕途的必由之路,以致在当时的朝廷官吏中“多文学之士”。

——摘编自徐凯《中国历史上的重要革新与变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汉武帝选官制度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汉武帝选官制度改革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