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修(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4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宋神宗在了解到市易法施行的情况后,对王安石说)“闻市易买卖极苛细,市人籍籍怨谤,以为官司浸淫尽收天下之货,自作经营。”……“闻榷货(政府专卖场所——编者注)卖冰,致民卖雪都不售;又闻买梳朴即梳朴贵,买芝麻即芝麻贵。”

——摘编自李焘《续资治通鉴长编》

材料二   Jim Powell等人之所以指责新政延长了萧条,是因其一系列“反市场、反私人投资”的政策。比如税收,1929年美国最高税率是24%,1935年则提高到79%。众所周知,高收入阶层是私人投资的核心来源,当你收入的四分之三会被政府收走时,整个社会的低投资率也就不难解释了……新政中的劳工保护法案也不是没有争议,有组织的工会权力增强之后,工人工资大大提高——这貌似是件好事,但雇主却通过减少雇佣的方式“用脚投票”,结果失业率居高不下。

——《罗斯福新政的另一面》

材料三   当代中国改革开放大事记

年代主要内容
1978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工作重心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和实行改革开放的重大决策
1979中共中央、国务院决定在深圳、珠海、厦门、汕头试办经济特区
1980中共中央下发文件,肯定了包产到户的社会主义性质
1982中共十二大首次提出“建设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的观点
1983农村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在全国范围内全面推广
1984中共中央决定进一步开放大连、秦皇岛等14个港口城市,逐步兴办经济技术开发区;城市经济体制改革在全国全面展开
1985当年起,相继在长江、珠江三角洲,闽东南地区和环渤海地区开辟经济开发区
1987中共十三大提出社会主义初级阶段理论和政治体制改革的任务
1992中共十四大正式提出了建立和发展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改革目标


(1)根据材料一,指出市易法造成政府“买梳朴即梳朴贵,买芝麻即芝麻贵”状况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回答,王安石最初推行市易法的目的。
(2)根据材料二概括罗斯福新政受到指责的原因。结合所学知识,分别分析材料中“新政”受指责的举措有何积极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改革开放进程的特点,并分析中国改革开放取得巨大成就的原因。
(4)综合以上材料,请提炼其中蕴涵的主题并进行简要论证。
2020-04-23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八中学2014届高三下学期第六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384月,国民党临时全国代表大会通过了《抗战建国刚领》,吸纳了中国共产党和各界人士提出的联合世界各国共同抗日的主张。在这一方针指导下,争取英国、美国支援抗日战争,争取苏联物质援助对日作战。日本占领海南岛后,在亚洲和太平洋的利益受到严重威胁,中国政府利用这一时机,向英、美提出合作方案。19409月,三国同盟建立,中国政府又不失时机提出以中、美、英三国结盟来对抗日本。蒋介石接见英、美大使,面交三国进行经济、军事合作的方案。太平洋战争爆发的当天上午,中国决定对日宣战,在宣战以前,通知了美、英、苏联,并征询其态度……1942年元旦,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

——关培风《中国在世界反法西斯同盟建立中的地位和作用》


(1)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概括中国为建立世界反法西斯同盟所做的活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及所学知识,指出世界反法西斯同盟的意义及历史启示。
2020-12-18更新 | 38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西南大学附中2021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第7条:民事权利的行使不以按照宪法取得并保持的公民资格为条件。

第8条: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

第537条:除法律规定的限制外,私人得自由处分属于其所有的财产。

——摘自《拿破仑法典》

材料二   位于重庆市渝中区望龙门的巴县衙门,始建于1667年,在平面布局上,20多间房围成3个四合院,形成了巴县衙门的大堂、二堂,大堂动刑罚,二堂理政事。大堂即正堂,是知县举行重大典礼、审理重大案件的地方,内有原告石、被告石,又称下跪石,绅士以上身份的人候审时可以不跪。二堂是知县商议政事的地方,取名“琴治堂”,表示知县一面弹琴,一面理政,寓意为仁政教化以德治县。

——据《重庆府志全图》整理

夫中国刑狱皆以贵治贱。所谓法者,直刑而已,所以驱迫束缚其臣民,而国君则超乎法之上……(近代西方)之所谓法,治国之经制也,上下所为皆有所束。

——严复《法意·按语》

材料三 1979年到八十年代中期我国出现了新时期法治建设的第一个高峰,这个时期主要制定了《刑法》《刑事诉讼法》《经济合同法》《宪法》《民事诉讼法》等适用于全社会的普遍性规则。第二个高峰是从1992年以后逐渐开始展开的,这个时期的法律按照国务院当时的规划一共有一百五十二部,如《审计法》《对外贸易法》《注册会计师法》《农业法》《仲裁法》《广告法》等。

——侯欣一《改革开放三十年中国法治进程回顾与反思》


(1)材料一中的条款体现了《拿破仑法典》的哪些原则?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该法典的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从巴县衙门的布局结构概括其反映了古代中国司法体制哪些特点?在严复看来,中西法律存在哪些差异?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严复比较这种差异的目的。
(3)根据材料三,概括新时期法治建设出现的两次高峰各有何特点。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改革开放新时期我国法治建设的主要成就。
2020-07-28更新 | 59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第一中学2015届高三5月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明初,漕运方式是水陆兼挽,参以海运。……永乐十三年,运河全线畅通,明王朝行“支运”之法,以运河漕运取代“海(河)陆”兼运。具体为:各地漕粮先由当地民户运至指定的粮仓,再由各地卫所军官分段递运至京。此法每年四次,运粮达三百余万石。宣德六年,明廷……始行“兑运”,实行军民联运。先由农户运粮至粮仓附近各府州县水次(码头),交兑给官军领运,再由官军全力负责运往京师,粮户只需按道里远近,给官军以一定数量的耗米和轻资银作为酬劳。至成化七年才被“长运”法取代。……“长运”又名“改兑”,是直达法。它是让运军直接赴江南各州县水次交兑,然后径直运往京师,免除农民长途运粮,只是在原有的加耗之外,每石加米一斗,充作渡江费。长运法是明代漕运方式不断变革的产物,在当时的历史条件下,可谓比较完善的一种漕运方式。
——整编自吴琦《中国历代漕运改革述论》
(1)根据材料,概括指出明代漕运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明代漕运改革的历史作用。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材料 1945年夏,苏联红军和苏联专家奉朱可夫将军命令,直扑德国佩内明德地区导弹试验场,取走了那里的全部设备、图纸,俘虏了导弹工程技术人员。但也有一些德国专家携带V——2导弹的关键图纸向美军投降。同时,美国也在进行绝密的“回纹针”行动,目的是抢夺德国导弹专家和导弹技术设备。美军率先开进诺德豪森的德国导弹地下工厂。根据同盟国分区占领的协定,该地区属苏联红军占领区,美军很不情愿地撤离,但在临走时拉走了绝大多数有价值的设备。尽管美国人抢走了大批的导弹专家和资料,但苏联人也有出人意料的收获。纳粹德国投降以后,库默尔多夫、佩内明德和诺德豪森导弹试验中心均被划归苏军占领,一些科学家出于对共产主义的信仰,或得到许诺,或不愿离开家人,而决定留在德国。后来,这些专家都成了苏联导弹和火箭研制队伍的骨干

——摘编自《冷战与美国人才吸引机制的形成》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苏对德国科技人才的争夺有何特点,并分析其形成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美苏对德国人才争夺带来的影响。
2019-12-01更新 | 65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市巴蜀中学2019年高三上期高考适应性月考(四)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20世纪初,梁启超最早提出中国近代民族主义问题。梁启超说:“凡遇一他族而立刻有‘我是中国人’这一概念浮于其脑际者,此人即中华民族一员也。”他还指出:“今日之欧美,则民族主义与民族帝国主义相嬗之时代也……民族主义之发达之既极,其所以求增进本民族之幸福者,无有厌足。内力既充,而不得不思伸之于外”,这就是“帝国主义之所行也”。他主张,今“知他以帝国主义来侵之可畏,而速养成我所固有之民族主义以抵制之,斯今日我国民所当汲汲者也”。梁启超对中国近代民族主义的兴起和发展产生了巨大影响。

——摘编自梁淼隆《浅析中国近代民族主义》

材料二   1893年冬,孙中山在筹建革命团体时就提出“驱除鞑虏,恢复中华”的主张。1894年兴中会成立后,孙中山在回国途中向随行的人说道:“杀满洲佬,复明之江山”。在190612月的《民报》创刊周年纪念大会上发表的讲演中,孙中山阐明民族革命并非“尽灭满洲民族”,在此基础上,他进一步提出了“五族共和”的思想,即“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是曰民族之统一”。在1924123日发表的《中国国民党第一次全国代表大会宣言》中,孙中山以新的民族主义向世人宣告:“国民党之民族主义,有两方面之意义:一则中国民族自求解放;二则中国境内各民族一律平等……故民族解放之斗争,对于多数之民众,其目标皆不外反帝国主义而已。”

——摘编自陈天翔《论孙中山民族主义的变化及对中华民族的构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孙中山不同时期民族主义思想的内涵及演变特点。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近代民族主义兴起的影响。
2022-12-27更新 | 86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强基联合体2023届高三11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王安石是北宋著名的政治家、改革家,文学家,其改革取得了重大成果。然而,朱熹认为王安石变法“以财利、兵革为先务,引用凶邪,排摈忠直,躁迫强庚,使天下之人嚣然丧其乐生之心。卒之群奸肆虐,流毒四海。”冯梦龙的《警世通言》中也有这样的故事:将次天明,老妪起身,蓬着头同一赤脚蠢婢,赶二猪出门外。婢携糠秕,老妪取水,用木勺搅在木盆之中,口中呼:“罗,罗,罗,拗相公来。”二猪闻呼,就盆吃食。婢又呼鸡:“王安石来。”群鸡俱至。近代思想家梁启超则说:“呜呼,皋夔伊尹(均为古代贤相),遐哉邈乎(久远的意思),其详不可得闻,若乃于三代下求完人,惟公庶(指王安石)足以当之矣。”


(1)根据所学知识回答,王安石变法是针对哪些社会现象?变法有什么特点?
(2)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朱熹、百姓和梁启超对王安石变法不同评价(或态度)的原因。这种不同说明了什么?
8 . 石碑上的历史。

材料一   目前发现的刻于吐蕃时期的石碑包括桑耶寺碑、唐蕃会盟碑、丽江格子墓碑等。总体来看,石碑主要是由碑帽、碑身、碑座三部分组成。常任侠在研究唐蕃会盟碑时认为:“其颇类柱体,碑上有盖,簷阁四出,其式殆为唐代经幢的变形,非汉以前立碑的古遗制”。碑帽形制中盝顶和庑殿顶的形制应是受中原地区的影响。碑座中的仰覆莲座属于明显的佛教元素。碑体上的日月图案有吐蕃文化的自身因素,属于西藏地区原始信仰的一部分,在其后期的发展中带有波斯风格。而飞天图案、大象图案明显受到印度、尼泊尔文化的影响。碑文以盟书誓文、纪功述德为主,也有祭祀、颁赏、会盟以及纯宗教内容的刻文造像,还有个别以纪事为内容的碑刻,这有别于中原地区碑文内容和叙述方式。

——摘编自卢素文《吐蕃石碑形制及装饰图案研究》

材料二   有关罗塞塔石碑的学术年表

时间事件
公元前196为纪念古埃及托勒密五世加冕一周年,祭司制作了罗塞塔石碑。用象形文、古埃及草书、古希腊文三种文本,刻下了拖勒密五世登基的诏书。
1799拿破仑入侵埃及,残破的石碑被发现。随行学者立刻断定这是重要的文物。
1801英国在尼罗河河口海战中打败法国,法国交出一切在埃及发现的文物,包括罗塞塔石碑。
1802大英博物馆埃及古物部成立,罗塞塔石碑作为镇馆之宝展出。
1822法国学者商博良根据石碑上的古希腊文释读成功古埃及象形文字,开启近代“埃及学”的正式篇章,成为研究古埃及语言与文化的重要里程碑。
1917由于一战的扩大,罗塞塔石碑被转移保护,直至两年后回归大英博物馆。
1993埃及考古学家札希·哈瓦斯博士公开呼吁英国应该将罗塞塔石碑归还给它真正的归属地埃及,因为这块石碑是埃及文明的重要象征。但大英博物馆并未归还。


(1)根据材料一,概括吐蕃石碑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罗塞塔石碑在文化传承中的价值,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塞塔石碑的保护与开发在近代碰到怎样的挑战?
(3)文化遗产是全人类的共同财富,请用具体史实说明近现代以来国际社会保护历史文化遗产的努力。

9 . 改革,是人类智慧所能做到的最惊心动魄的魔术,是对时代先行者勇气与智慧的双重考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公元前361年秦孝公上台时,各诸侯大国把秦视为“戎、狄”,甚至会盟都不要秦参加。秦孝公决心变法图强,宣布“有能出奇计强秦者,吾且尊官,与之分土”。这样,商鞅来到秦国。……公元前359年,秦国的变法开始,这期间一切变法措施都由秦孝公推行。到公元前356年,孝公将主持变法的实权交给商鞅,商鞅立即实施大规模的改革。

—林剑鸣《秦史稿》

材料二1831年3月1日,由辉格党人控制的格雷内阁向议会提交了以议席调整和选举资格为核心内容的议会改革方案,拉开了英国议会选举制度改革的序幕。下表出示的是该方案在议会最终得以通过的大致过程。

时间重大事件
1831年3月议会改革方案仅以一票优势通过下院审议。
1831年4月~6月格雷内阁提请国王解散下院重新选举。议会改革方案在辉格党占绝对优势的新议会下院顺利通过。
1831年10月以土地贵族与国教神职人员为主的上院以41票多数否决方案。
1831年12月下院再次通过议会改革方案,并提交上院。
1832年5月上院企图以新议案否定改革方案,引发格雷内阁集体辞职。国王威廉四世被迫召回格雷内阁,并要求上院作出妥协。
1832年6月议会改革方案终获上院表决通过。


(据《英国议会改革研究:从1789到1832》)

材料三改革开放以来上海大事

(据李正图《浦东开发开放模式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孝公作为改革者的“勇气与智慧”。

(2)根据材料二概括英国1832年议会改革的特点

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次改革的主要意义。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上海改革开放的进程。结合国内外形势,概括说明1990年前后党中央决定加快上海改革开放进程的原因。

2018-06-14更新 | 95次组卷 | 2卷引用:重庆长寿中学2017-2018下学期高2019届第三学期月考试历史试题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872年9月,文部省颁布了第一个有目的、有计划的教育改革的文件——《学制》。《学制序文》中说:“人之所以立其身,治其产,昌其止,以遂其生者,此无他,端赖修身,开智,长其才艺也。而修身,开智、增长才艺又非学不可。故有学校之设立”。同时指出改革教育的目标是“自今以后一般人民,无论华、士族,农工商及妇女,必邑无不学之户,家无不学之人”。政府将全国划分成学区,设置各级、各类学校,逐步普及小学义务教育。1890年10月,日本明治天文签署颁布了《教育敕语》。

——叶立群《日本的教育改革》

材料二1867年奕䜣回顾说:“洋人敢入中国肆行无忌者,缘其处心积虑在数十年以前,凡中国语言文字,形势虚实,一言一动,无不周知,而彼族之举动,我则一无所知。”……1863年广州同文馆开始筹建时,清廷上谕再次强调:“惟该馆学生专习外国语言文字,不准西人借端影射,将天主教暗中传习,该抚仍当随时稽察毋令滋弊。”奕䜣曾说:“招考天文、算学,请用洋人,原欲窥其长短以收知彼知此之效也。并以中国自造轮船、枪炮等件,无从入手,若得读书之人旁通其书籍、文字,用心研究,译出精要之语,将来即可自相授受,并非终用洋人。”此事遭到监察御史张盛藻的首先发难:“若令正途科甲人员穷习为机巧之事,又籍升途、银两以诱之,是重名利而轻气节,无气节安望其有事功哉?”

——杜文钿《洋务运动与教育改革》

材料三1946年中国高等教育工科学生仅为18.9%,新中国成立时我国文盲率高达80%,这一状况影响了社会经济的恢复发展和人民民主政权的巩固。1949年《共同纲领》规定:新民主主义的教育纲领已经确定了新中国的教育事业是为工农服务的,是为生产建设服务的。20世纪50年代初期,在教育经费异常短缺的背景下,工矿地区和大城市都是生产发展先进的地区的教育跟着生产发展的需要,发展要快一点。1952年中国开始了第一次大规模的扫盲运动,1953年根据中央人民政府批准,教育部正式编制颁发了全国教育建设计划,东北地区流行的《农民速成识字课本》采用的是像《三字经》一样的韵文体:“日月光,照四方,天上明,地下亮,毛主席,共产党,领导咱,有力量……”从1952年调整院系、设置专业一年多,高等教育部已组织高校教师译出以工科为主的苏联教学大纲700种,分发各校应用。

——摘编自苏渭昌、雷克啸《中国教育制度通史》(第8卷)

(1)根据材料一、二,分别提炼有关日本明治维新和中国洋务运动中教育改革的主要信息。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日两国教育改革的主要共同之处。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20世纪50年代初教育改革的特点。

2018-04-17更新 | 101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铜梁县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3月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