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修(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8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易(0.85)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康熙末年吏治腐败,皇子争储,朋党干政,社会面临严重危机。雍正即位后指出,“数十年来,日积月累,亏空婪赃之案,不可胜数,朕若不加惩治,仍容此等贪官污吏拥厚资以长子孙,则将来天下有司皆以侵课纳贿为得计,其流弊何所底止。” 一个月后即下令,各省督抚将所属钱粮严行稽查,凡有亏空,3年之内务必如数补足,毋得苛派民间,毋得借端掩饰,如逾限期,从重治罪,3年补完之后,若再有亏空决不宽借贷。中央设立“会考府”,专门核查缴税、报销和钱粮支用事宜。许多贪官被揭发、革职、抄家,受到处分的官吏多达210名。

……(雍正)创设耗羡归公和发放养廉银制度,规定:每两加收五分,作为政府的统一税收,各地不得任意增加,征收之后,一律归国库,中央给地方返还一部分作为地方官吏生活补贴和办公费用,称作“养廉银”。……据统计,实行财政革新制度后,全国只发生了4起比较大的贪污纳贿案件。《文史通义》中称:我宪皇帝澄清吏治,裁革陋规,整饬官方,征治贪墨,实为千载一时。

——朱贵玉《治国就是治吏》


(1)依据材料,概括指出雍正吏治改革的特点有哪些?
(2)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改革为清王朝的统治带来哪些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与近代欧洲的历次战争不同,一战的规模、血腥程度及影响,都远远超乎当时人们的想象。开战之初,大家普遍认为,这次战争就像19世纪的普法战争一样,经过一两个大的战役,最多用几个月的时间就可以见分晓。但谁也没有料到,战争一打就是四年多。战争中,大工业催生出的新发明、新武器得以广泛地试验和应用。飞机、坦克相继亮相,毒气、潜艇轮番登场。在壕沟、铁丝网、机枪、巨炮构筑的现代化阵地面前,成千上万风华正茂的年轻生命灰飞烟灭。一战的战场不仅限于欧洲,在非洲、亚洲都爆发了规模不等的战斗。这是一场翻腾四海、震荡五洲的名副其实的世界大战。

——摘编自李维《从第一次世界大战看欧洲联合历史进程》

材料二 一战后建立的国际新秩序——凡尔赛—华盛顿体系

国际会议主要内容
巴黎和会与同盟国签订一系列条约,以对德《凡尔赛和约》为主。主要内容包括:德国及其盟国承担战争罪责,战败国向战胜国割地赔款,裁减军备,德国的海外殖民地被战胜国瓜分。
华盛顿会议美、英、日、法签订《四国条约》,迫使英日同盟终止;美、英、法、意、日签订《五国海军协定》,限制各国海军军备,美国获得和英国同等的海军地位;美、英、日、法、中等九国签订《九国公约》,列强同意将“门户开放”“机会均等”作为侵略中国的共同原则。
(1)根据材料一,概括第一次世界大战的特点并说明原因。
(2)根据材料二,分析凡尔赛—华盛顿体系包含的矛盾。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这一体系的建立对国际格局产生的影响。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1901年7月,在刘坤一(时任两江总督)、张之洞会奏变法之疏的第一疏“筹议变通政治人才为先折”中提出四条重大举措:一为设文武学堂,二为酌改文科,三为停罢武科,四为奖励游学。……1904年1月,朝廷正式颁布张之洞及管学大臣张百熙、荣庆所厘定之学堂章程,明确宣布十年三科内减尽科举名额。……1905年9月,直隶总督袁世凯会同盛京将军赵尔巽、湖广总督张之洞、两江总督周馥等六人一起奏请立停科举,获诏准自丙午科为始,所有乡会试一律停止,各省岁科考试亦即停止。

——摘选自何怀宏《选举社会及其终结》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废除科举的特点及其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一变革的意义。

2017-09-11更新 | 116次组卷 | 3卷引用:黑龙江省友谊县红兴隆管理局第一高级中学2018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一   1872年,新政府宣布停止使用以月亮运行为基础的历法(太阴历),而同西洋各国一样,明确实行以太阳的运行为基础的太阳历。而且确定一天为24小时,一周为7天,将此作为全国的共同时间。于是,人们生活所依据的历法和时间的划分发生了很大的变化。此前,普通民众一年中的重大节日(如3月3日,5月5日,7月7日等),都是从中国传入的。政府改以天皇和皇室的活动为中心,规定新的节日求民众届时庆祝。如神武天皇即位日(神话传说中的第一位天皇),天皇的生日等。但是,由于旧历法及基于旧历法的各种节日活动同农业生产及习俗密切关联,所以在有些地域仍然长时间地延续着。

——《东亚三国的近现代史》

材料二   夏朝历法《夏小正》载有一年中各月份的物候、天象和农事情况。战国《甘石星经》是世界上现存最古老的星表。唐朝《大衍历》比较准确地反映了太阳的运行规律,系统周密。元朝《授时历》取“敬民授时”之意,定回归年长度为365.2425日,这与地球绕太阳一周的时间相差无几。

——编自新浪网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历法改革和中国古代历法发展的特点。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治维新时期日本历法改革与中国古代历法发展在原因上有何主要异同。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孝文帝改革重视用人之道,把北魏社会推向了高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孝文帝亲政后,十分重视对各级官吏的考核,把能否劝课农桑作为考核地方官的主要内容之一,他还打击贪官污吏,以澄清史治。孝文帝选官任人,“先尽才学”。他不仅从世家大族中选拔人才,而且还委任于寒门庶族。李彪“家世寒微”,但由于有治国之术,所以受到重用,辅佐孝文帝打击豪强,使“远近畏之,豪右屏气”。迁都洛阳后,汉族官员在朝廷中的地位越来越高,引起了拓跋部“国戚旧人”的不满,孝文帝公开宣布:“苟有才能,何必拘族也?”于是中原地区的怀才之人纷纷投奔到北魏朝廷而“志竭其忠,才尽其概”,莫不致力于北魏社会改革的洪流之中。

——摘编自尚志迈《评魏孝文帝的纳谏与用人之道》


(1)根据材料,概括孝文帝的用人措施,并分析其用人之道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孝文帝用人之道对北魏社会发展产生的影响。
6 . 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   中国古代监察体制是一项系统性的制度设计。中国古代地方监察机关与地方行政机关相分离,直接从属于中央监察机关。中国古代监察范围宽泛,如汉初的《监御史九条》中,监察有讼者、盗贼者、伪铸钱者、非所当服者等。弹奏对象既可纠弹“官非其人”,也可议奏言“政非其理”。据统计,清代科道官共上奏疏687篇,其中弹勒之疏约占30%,言事之疏约占70%,许多事项实际上都是国家治理和社会管理中的一般事务。中国古代的监察不仅“劫”,还有“举(荐)”,其功能是罚赏俱有。此外,古代监察在违法犯罪发生之前就介入”事前监察”。在帝国政体下,监察的独立只能是外在的、相对的,而依附皇权是内在的、绝对的。

——摘编自艾永明《中国古代监察体制》

材料二   孙中山在中国监察史上第一次提出了“监察权”的概念,至今仍为理论界和我们的法律法规所采用。监察权必须独立的思想,则是孙中山监察思想最主要最核心的内容,亦是他长期一贯的思想。同时,他主张监察权是由国民大会授予的,必须对国民大会负责并接受其监督。孙中山认为监察权应当与立法权、行政权和司法权一样独立,主张建立立法、行政、司法、考选和纠察“五权分立”的政府架构。孙中山的监察思想,作为他民权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立足于中国国情,“集合中外之精神”,达到了同时代人所难以达到之高度。

——摘编自王晓天《孙中山的监察思想》

材料三   新时代国家监察体制改革是对反腐败体制机制的完善与发展。中国的监察体制改革正逐渐步入深水区,面临着一系列需要探索实践的国境。从斯大林开始,苏联监察体制逐渐失去效力,导致苏联出现了高度集权的政治体制。中国的改革必须坚定不移贯彻创新发展理念,从监察职能延伸、监察主体的合理构建、纪法与法法的街接以及权力监督格局上进行路径创新,进一步提升国家腐败治理能力。

——摘编自聂应德、付扬《试论我国监察体制的创新发展》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监察体制的基本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孙中山提出“监察权”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时期重视监察体制建设的意义。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的认识。
2022-05-29更新 | 376次组卷 | 17卷引用:黑龙江省牡丹江市第三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文)试题
7 . 不论是寻求富国强兵,还是挽救统治于危亡,改革都是重要手段。结果是如愿以偿,抑或是事与愿违,改革都是改革者应对时局诉求的回应。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昔同治初年,德相毕士麻克语人曰:“三十年后,日本其兴,中国其弱乎?日本人之游欧洲者,讨论学业,讲求官制,归而行之;中人之游欧洲者,询某厂船炮之利,某厂价值之廉,购而用之,强弱之原,其在此乎?”呜呼,今虽不幸而言中矣,惩前毖后,亡羊补牢,有天下之责者,尚可以知所从也。

——梁启超《论变法不知本原之害》

材料二   1895年“公车上书”事件标志着维新派正式形成。他们的政治理想就是在中国建立立宪政治。“君与民共议一国之政法”,“以国会立法,以法官司法,以政府行政,而人主总之”。主张在中国实现三权分立,拟订宪法,君民共主。如此,可挽救日益加深的民族危机和社会危机,中国的富强指日可待……

——张岂之《中国文明十五讲》

材料三   论者曰:中国之当改革不待言矣,然此次之改革,得无操之过蹙;失于急激,以自贻蹉跌之忧乎?辩曰:中国之言改革,三十年于兹矣,然而不具改革之效,而徒增其弊何也?凡改革之事,必除旧布新,两者之用力相等,然后可有效也。苟不务除旧而言布新,其势必将旧政之积弊,悉移而纳于新政之中,而新政反增其害矣。

——梁启超《戊戌政变记》

材料四   戊戌维新,虽时日极短,现效极少,而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也。

——梁启超《康有为传》


(1)依据材料一,指出同治初年的中国人和日本人学习西方的特点有何不同。
(2)依据材料二分析维新派在制度设计上有何创新。又有哪些保留?
(3)材料三中关于戊戌变法失败原因的争论,论者和辩者的主要观点各是什么?
(4)结合所学知识,阐述戊戌变法“实二十世纪中国史开宗明义第一章”的理由。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陈献章(1428年~1500年)世称“白沙先生”,由于科举屡次落第,毅然放弃科举,潜心于学问,他是明代学术思想转向的关键人物。陈献章是明初程朱理学代表人物吴与弼的学生。在刻苦奋力注重践履方面,他受到吴与弼的很大影响。但是,他与谨守程朱理学传统的明初学者有一个很大的不同,即注重独立思考。他说:“前辈谓‘学贵知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这种精神在万马齐喑的思想界无疑是一声惊雷,他的思想成为明代思想史的一个重要转折点。他极力倡导“会此则天地我立,万化我出,而宇宙在我矣”的心学世界观。陈献章心学的出现,标志着明初程朱理学统一局面的结束,也是明代心学思潮的开始。后继者王守仁高举陈献章的大旗,把他的心学发展到极致。万历年间,朝廷批准他从祀孔庙。

——摘编自张岂之《中国思想史》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陈献章学术思想的特点及其产生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陈献章的学术思想。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材料   军国民体育是以兵式体操为主要训练手段,倡导尚武精神,以达保种强国之目的。中国的军国民体育思想始于清末兴于民初,主要渊源于德国和日本的军国主义教育,目的在于培养有军事技能的社会公民。近代知识分子觉醒也是该思想形成的重要因素。1902年8月,清政府颁布《钦定学堂章程》,首次将体操课纳入学校教育之中。1903年,清政府颁布《奏定学堂章程》,规定体操课成为各级学堂必修课程。1911年6月,中央教育会议决《军国民教育案》。1912年,教育总长蔡元培提出“五育”方针,即军国民教育(即体育)实利主义、公民道德、美育和世界观。民国初年,军国民体育思想已经成为主流教育思潮。1915年2月,袁世凯颁布爱国、尚武等七项教育宗旨,尚武即为军国民体育。1915年,中国传统武术正式被纳入学校体育课程。军国民体育思想后被自然主义、实用主义等教育思想取代。

——摘自律海涛《中国近代军国民体育思想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中国军国民体育思想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近代中国军国民体育思想的意义。
10 . 阅读下列材料:

材料一   日本明治维新时……依据英国模式建设铁路、电信、公共建筑和市政工程、纺织工业等;参照法国模式变革法制,改革军事(后来采用普鲁士模式),海军当然还是学习英国;大学则学习美国。颁布的《大日本帝国宪法》以《德意志帝国宪法》为蓝本,确立了同欧美各国民主政体大相径庭的天皇制度,走上了近代化之路。

材料二   19世纪末,清朝光绪帝意识到有必要对帝国进行一次彻底的改革。他颁布了一系列改革法令,这段日子被称为“百日维新”。他们将地方政府集中在北京的领导之下,建立新学校传播欧洲的学风,鼓励西方式的生产方式,按西方方式建立一支军队。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指出日本向西方学习的特点和局限性。
(2)根据材料二概括“百日维新”中中国学习西方的主要措施。与材料一相比其最大的不同是什么?
(3)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中国戊戌变法失败的原因。
2020-01-07更新 | 70次组卷 | 1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宾县第一中学2019-2020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