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修(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1 道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吴有训(1897—1977年),1916年考入南京高等师范学校理化部。他对动手实验有农厚兴趣,且有顽强钻研精神。1921年,赴美入芝加哥大学。1925年在芝加哥大学继续进行研究工作,证明了康普顿效应的普遍性,驳斥了对康普顿效应的各种否定。康普顿效应的发现是近代物理学发展中的一件大事,有人把它的发现称为物理学的转折点。1925年,谢绝康普顿的挽留,回到中国。先在江西南昌筹建江西大学。1927年受聘为南京第四中山大学物理系副教授兼系主任,1928年受聘为国立清华大学物理系教授。梅贻琦、叶企孙和吴有训在国立清华大学提倡着重基础、着重质量、重启发忌灌输、理论与实践并重、民主办系、团结协作,形成了一套卓有成效的教学方针。解放后,吴有训被任命为中国科学院副院长。

——摘编自沈慧君等《吴有训的历史贡献》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吴有训的优良品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吴有训所取得成就的历史意义。
2022-11-08更新 | 40次组卷 | 2卷引用:第28讲选修模块四:中外历史人物评说(练)-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
2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联合国难民署成立于195012月,主要任务是处理二战后欧洲的难民问题。到50年代中期,美国出于反对苏联的需要转而支持联合国难民署,这使它收到更多国家的资金捐赠。50年代后期,随着美苏争霸范围的扩大和第三世界反帝反难斗争的高涨,苏联和不少亚非国家也开始支持联合国难民署。60年代,联合国大会授权它在世界各地设立公署机关,从而使它拥有较大自主权,工作范围进入到因为南北差异造成的新的难民问题领域。80年代末以来,由于世界各国内部及地区性战争频发,亚非拉甚至欧洲地区都出现了难民潮。联合国难民署始终是解决世界难民问题的中坚力量。

然而,联合国难民署的经费来源主要依靠各国的自愿捐助,伴随国际危机的日益增多,其经费短缺现象愈发严重,此外,来自捐赠国特别是发达国家的政治压力也使它面临两难选择,要么成为大国的御用工具,要么丧失在国际难民救援工作中的应有地位。

——摘编自何慧《论联合国难民署的历史地位与现实作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推动联合国难民署成立和发展的主要因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国际社会为解决联合国难民署面临的问题应采取的策略。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611971年,为了清除热带雨林对越共的掩护,破坏其赖以为生的粮食,美国在越南实施了“牧场工行动”,使用了大量生化武器,包括除草剂、落叶剂等。这一行动最初针对的主要是交通干线和偏僻的、人烟稀少的边境地带。但随着战争的升级,1965年后,喷洒的范围扩大到人群密集地,目标也转向越共赖以为生的粮食生产和用以藏身的红树林沼泽,并在1967年达到顶峰。据美方报告,美军共施用了各种植物杀伤剂7.8万吨,喷洒面积达2.68万平方公里,其中针对农田的约占10%。仅落叶剂而言,美国向越南丛林中喷洒了19905架次,面积高达2631297公顷,受风、雨、洪水等的影响,其涉及的面积更大。这些落叶剂中化学毒物二噁英的含量可能有600~680公斤。据估计,受二噁英影响的越南村庄有25585个,内陆森林和红树林面积有200多万公顷,中毒人数达153.6万,其中死亡人数有3000多人。凡被落叶剂污染的地方,森林被毁,树叶脱光,林中鸟类和动物也难以幸免,许多珍稀的植物和动物数量减少甚至灭绝。

——摘编自吕桂霞等《浅析侵越战争对越南生态的影响一以“牧场工行动”为个案》


(1)根据材料,概括美国在越南战争期间实施的“牧场工行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在越南战争期间使用生化武器的影响。
2022-10-08更新 | 73次组卷 | 3卷引用:第27讲选修模块三: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练)-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推行农村税费改革是党和政府为解决“三农”问题采取的重大决策。2000年,中央决定在安徽以省为单位开展农村税费改革试点。2003年,税费改革在全国推开。2004年“一号文件”提出逐步降低农业税税率,并取消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黑龙江、吉林两省随后进入试点,实行“两减免、三补贴”政策。“两减免”是指免除农业税、取消除烟叶外的农业特产税。“三补贴”即:对种粮农民实行直接补贴,对部分地区农民进行良种补贴,购置农机具补贴。农村税费改革由此转向逐步降低直至最终取消农业税。2005年,全国28个省份免征农业税。2006年,全面取消农业税。延续两千多年的农民缴纳农业税的历史到此结束。

——摘编自王桧林主编《中国现代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农村税费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国农村税费改革的意义。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梁启超在《李鸿章传》中认为李鸿章是晚清近40年来第一流紧要人物,但又只是一个“纯臣”和“庸臣”,因此不能“将中国之失政尽归于李鸿章一人”。他认为,李鸿章对洋务的认识最多。但他只知洋务,而不知有国务,最终难逃失败;在外交上,李鸿章对处理中日外交,无功亦无罪,只是英雄无用武之地,但他误国之罪“无庸置论”,他的外交历史,实失败之历史。

新中国建立后至改革开放前,学术界认为李鸿章一生的历史,是一部对内镇压人民起义、对外出卖民族利益的反动历史。李鸿章是镇压革命人民的刽子手、封建社会的维护者,是中国近代最大的反动买办,在外交上是一意主和的卖国贼。

改革开放以后.著名学者陈旭麓认为,李鸿章办的许多企业是为了抵抗外国,他所创建的海军炮口是对外的,更多的是对着日本侵略者的。他还认为,李鸿章有爱国之处,但不能否认他的确有不少误国之处。也有一些学者认为,李鸿章虽有抵御外侮的愿望,但其办理外交是为维护清王朝统治服务的。还有一些学者认为,李鸿章办理外交有积极的一面,其外交实践要具体分析。

——摘编自戴仕军《李鸿章研究概述》


(1)根据材料,概括不同时期的学者对李鸿章的评价。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对李鸿章不同评价的主要因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杜佑(735812年),是唐代中期著名的史学家。杜佑年轻时见到了开元盛世,也经历了安史之乱。他的一生主要活动在安史叛乱以后唐帝国由盛开始走下坡路时期。这一时期唐代社会的政治、经济均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些变化使得唐代阶级矛盾日益尖锐和激化,使得如杜佑一类的统治阶级中的有识之士开始焦虑竭思,想尽一切办法来拯救唐帝国的颓势。杜佑编撰《通典》的目的在于使天下学者、士人读后有所启迪,使他们能知天下事实,通达人间情理,与帝王一起共同来关心国家的命运。杜佑往往从典章制度的变化发展中来窥视人类社会由简单到复杂的步步进化。他强调人类社会是在一刻不定地变化,并在这些变化中不断地前进。作为唐代中期的一位名儒,杜佑对经书颇有研究,对经书的言论十分信赖。然而,他对儒家经书并不盲从,而是勇于疑古,善于求是。他认为“历代众贤著论,多陈紊失之弊”。在《旧唐书.杜佑传》中宪宗评论社佑曰:“为政惠人,审群黎利病之要。”

——摘编自章见、郭伟《杜佑史学思想述论》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杜佑的史学思想。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杜佑史学思想形成的原因。
2023-02-09更新 | 260次组卷 | 4卷引用:2023年高考真题和模拟题历史分项汇编—专题15史学研究
7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二战后苏联的目标是具体的,即占领领土。美国所追求的目标则是抽象目标或环境目标,它关心的是世界政治大环境。战后英美法苏对于欧洲的分区管制形成的“四大警察”理念是一种追求“双赢”的理念。而根据囚徒困境模型分析,安全感是达到“双赢”结果的基本要求。而战后美苏之间安全感从未存在过;不光是因为两极格局、东欧真空,更根本的是因为战后形成的两极力量不均衡,又不足以使一方完全支配另一方,因此弱的一方必然奋起而追之,而这又会导致强的一方产生更强的戒心。苏联作为极权主义国家,对美国天生就有戒心,因为其要控制信息的输入来维持政权的稳定。”所以,罗斯福的大国合作之梦从来就没有实现过,美苏最终还是从合作走向了对抗。

——摘编自袁茵《论冷战的起源——虚假均势、集权主义政体与冷战的爆发》

材料二   冷战结束后,全球治理出现众多问题,如资本的配置正在向那些具有资本垄断权利的国家集中;国与国之间以及国家之间内部贫富失衡问题严重;一些国家主张的所谓民主已经失去了真正的民主意义,导致一些国家和地区动乱;全球面临的生态平衡挑战非常严重等。随着美国霸权在国际体系中不断衰退和新兴经济体的陆续崛起,全球治理由霸权时代的垂直结构逐渐趋于扁平,一元化治理由于国际权力的不断分散开始走向多元的全球治理模式。

——摘编自刘长喜、毛博《全球治理之殇与中国方案》


(1)依据材料一,概括二战后美苏从合作走向对抗的原因。结合所学说明冷战格局下中国外交新思维的表现。
(2)依据材料二,分析当前全球治理中存在的问题,并结合所学指出全球治理的中国方案。
2022-10-26更新 | 342次组卷 | 5卷引用:第25讲当今世界文明的冲突与融合—— 二战后世界经济格局与科技文化(练)-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547年伊凡四世执政时,国家权力分散,阶级矛盾尖锐。他在“重臣拉达”辅助下,颁布新法典,强化司法机关,吸收城市居民参加审判,规定中小贵族受国家法律保护,但没有限制波雅尔(封建大贵族)土地所有制。中央设立衙门制度,衙门虽然由波雅尔担任,实际掌权人由军事服役人员遴选,逐渐形成宫廷服役人员集团。地方机构改革主要推行地方自治,废除食邑制度,从各地封建贵族、商人、手工业者和国有农民中选举的“地方司法税务官”,对中央政府负责。随着改革的深入,波雅尔分裂势力达到与中夫分庭抗礼的地步,“重臣拉达”权力也日益加强。伊凡四世解散了“重臣拉达”,全国实行“特辖制”,对波雅尔实行恐怖统治。伊凡四世也因其雷厉手段被称为“伊凡雷

——摘编自何红《俄国伊凡四世改革研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伊凡四世改革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伊凡四世改革的历史影响。
2022-09-22更新 | 75次组卷 | 3卷引用:第17专题选修模块(测)-2023年高考历史一轮复习讲练测(全国通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真题 名校
9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李时珍(1518~1593)自幼对医学感兴趣,后跟随父亲学习医术,广读天下医书。蕲州遭逢大疫,李时珍父子为民众治病,“千里就药于门,立活不取值”。经此磨炼,医术愈精。李时珍发现,以往药书中存在药物误注、图文不一、主次不清等错误,常常危及病患生命,遂立志重修本草。其足迹遍及大江南北,跋涉山川,采集药物标本,积累了丰富的第一手材料。他虚心拜当地人为师,问询渔樵农夫,细心收集大量有关药物、单方、验方的零散资料,撰成中医药学巨著《本草纲目》。李时珍将前人对药物的分类发展为16部、60类,以部为纲,以类为目,使中药的分类更加科学;仔细描述每味药物的产地、形态、性味、功用、方剂等,精心绘制药图。历时近30载,“稿凡三易,然后告成”。

——摘编自唐明邦《李时珍评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李时珍编著《本草纲目》的条件。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时珍编著《本草纲目》所体现出的研究方法,并分别予以简要评价。
2022-06-16更新 | 4756次组卷 | 21卷引用:2022年全国甲卷高考历史真题变式题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战国中期的商鞅,作为法家学派的代表人物,以重法名世。在变法改革中,商鞅强调国家应采用重刑使人们守法以避害,还应用重赏吸引人们循法以逐利,刑的威慑作用大于赏,“先刑而后赏”。他注意到官吏犯罪的危害性远大于一般百姓,甚至会使百姓效仿其行,不守法度。因此,设置监察官吏的专职官员,明确各级官吏的权责,特别鼓励官吏间相互监督、检举揭发。他还注重培养人们主动守法的意识,树立和强化法律公平、公正的权威,“罚不讳强大,赏不私亲近”。此外,商鞅要求法律条文须具体明确、通俗易懂,推行“以法为教,以吏为师”,扩大法律的宣传力度和广度。《战国策》赞叹道:“商君治秦法令至行…其年之后,道不拾遗,民不妄取,兵革大强,诸侯畏惧。”

——摘编自隋淑芬、施建中《商鞅预防犯罪的思想》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商鞅法治改革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商鞅法治改革的影响。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