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修(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78 道试题
1 . 社会的变迁涵盖多方面并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石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摘自《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深衣属于汉服,国上衣、下裳相连,“被体深,故谓之深衣”,后成为儒生的专有服饰。南宋理学家朱惠曾设计一种礼服,称为“朱子深衣”。朱子深衣的每个细节都融入了儒家礼仪教化的理念。该礼服的上衣为四幅(布),代表一年有四季,下裳为六幅,破为十ニ,即由十ニ片布组成,代表一年有十ニ个月,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衣袖呈圆弧状以应规,交领处成矩状以应方,代表做人要规矩;后背处一条中缝从颈根到脚踝垂直而下,代表做人要正直。

——据《朱子家礼》等

材料三1912年孙中山提出要设计既体现命精神又符合审美需求的新式服装,这就是后来的中山装。中山装是既区别于中国传统服装又区别于西服的新式服装。中山装体现出平民的实用风格,在继承传统理念的基础上也寓意三民主义等新观念:前衣襟有五粒纽扣,代表“五权(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考试权、监察权)分立”;四个口袋,象征“国之四维(礼义廉耻)”;三粒袖扣,表示“三民主义”。孙中山创立的五权宪法体制和三民主义在服装上得到了体现,中山装成为革命的象征符号。孙中山带头穿中山装,国人竟相效法。中山装成为革命与时尚的象征,风靡一时。

——摘编自陈蕴菡《崇拜与记忆:孙中山符号的建构与传播》

材料四 建筑室内空间的顶棚,藻井通常只用在宫殿。唐代“一凡王公以下屋舍,不得施重拱、藻井及五色文采为饰”…“中庸”的观念体现在建筑平画作对称布置,布局上必须有一条庄重的南北中轴主线,起着中枢神经的作。也显“中为应之谓,盾为经久不渝之建筑“以天为遵”并“致中和】更地马,万物育焉。”

——据尹晖《中国古代建筑设计与传统文化思想》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大一统”思想的基本观点,并简要分析“邪辟之说灭息”所带来的影响。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朱子深衣与中山装在服装设计上的异同。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山装流行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4)根据材料四,概括中国古代建筑所体现出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例举凸显“中庸”观念的中国古代建筑两例。
2021-10-12更新 | 102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安康市安康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李四光(18891971)是中国现代卓越的科学家、中国地质科学的重要开拓者和新中国地质业的主要奠基人。20世纪20年代李四光运用力学的观点,对中国和东亚的地质结构进行系统研究,创立了一门新的理论学科——地质力学。新中国成立后,国家建设急需矿产资源,李四光克服了重重艰难险阻从英国回到了祖国,担任新中国地质部门主要领导人,开创了我国地质事业的新局面。在李四光的积极推动和筹划下,地质部先后成立了地质矿产研究所与地质科学研究院,大大地加速了地质科学研究和地质人才的培、养。“一五”计划时期,国家急需石油,李四光运用地质力学的理论分析我国东部地质构造的特点,为大庆油田、胜利油田等大型’油田的找到指明了方向,有力地支援了国家的建设。

——摘编自景才瑞、李新民《李四光的科学研究历程》


(1)根据材料,概括李四光对中国科学发展作出的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李四光取得成就的原因。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28827日,英、法等国代表签订《巴黎条约》(即《非战条约》)。同一天,美国向18国国家发出了邀请,建议加入公约。中国南京政府代表于19281127日在华盛顿签字加入该条约。19284月至8月期间,苏联对美、法未邀请苏联参加签署非战公约表示不满,一方面表明苏联愿意加入公约,另一方面谜责把苏联排除在外。苏联要求加入公约的目的是为了争取和平和扩大苏联的国际联系与合作。苏联最终于95日正式签字加入公约。但苏联对公约提出保留,苏联的保留为:“公约的最先参加国在外交文书往来中提出的保留对苏联没有约束力”。此外,“苏联政府认为不但是宣布战争,而且连由任何国家已开始的一切实际军事行动,不管这些行动有如何辩白理由,均应视为破坏公约的行为”,先后有60多个国家加入非战公约。

——摘编自王绳祖《国际关系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非战公约》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苏联加入《非战公约》的目的。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下列三幅图片与日本明治维新具有重要的联系。


材料二   他们却下意识地执行起日本文化传统中的“选择原理”,将“西方文明”中不符合“日本国情”的若干“重要部分”予以剔除,而这些很可能就是“西方文明”(实际上是现代文明)中的精髓所在。事实上作为现代化的后起者,德意志帝国只是个发育尚未完全的“现代”社会,而日本“向西方学习”,最终落实到以德国为榜样,这不可不说是一个巨大的失误。

——钱乘旦《寻找现代化的楷模:论明治维新的失误》

材料三   日本维新政府原本试图通过官营企业的形式进行工业化,但在官营企业亏损后即将其下放给民间资本,民间资本在政府的主导下向近代工业资本转化。

——改编自严立贤《日本资本主义形态研究》


(1)根据材料一,图1、图2、图3之间有何关系?试用简洁的语言概括出来。
(2)材料二中作者认为日本明治维新“是一个巨大的失误”的依据是什么?此“失误”对日本的政治发展产生了怎样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指出日本工业化的特点,并举出史实说明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根据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令民为什伍,而相牧司连坐。不告奸者腰斩,告奸者与斩敌首同赏,匿奸者与降同罚。有军功者,各以率受上爵。为本业耕织,致粟帛多者复其身;事末利及怠而贫者举以为收孥。宗室非有军功者,不得为属籍……而集小都乡邑聚为县,置令、丞,凡三十一县。                 

——《史记·商鞅列传》

材料二   北魏在中原建立以后,所面临的最大问题即如何处理这一广大地区的民族关系,其中包含如何对待汉族的先进生产方式汉族的文化问题。是继续保存拓跋氏旧的社会制度和旧有的文化习惯,还是捐弃旧俗,接受先进的文化,在新的历史环境中获得新生,北魏的统治者必须作出抉择。

——白寿彝《中国通史》

材料四   王安石变法态度坚决,与神宗力图富强的愿望相契合。王安石吸取庆历新政的教训,认为为政治国重在立法,改变时弊尤要“立善法”,法度立而道术明,上下各安其位。“有司议罪,唯当守法”。如果断案不依法律,人们就会手足无措。在王安石看来,人才与法度紧密联系,“方今之急,在于人才而已”。虽然王变石变法没有改变北宋“积贫积弱”的局面,但“其所设施之事功,适应于时代之要求而救其弊”。

——摘编自胡昊宇《论王安石的行政法制思想》等


问题:
(1)依据材料一概括商鞅变法的措施。
(2)据材料二,与商鞅变法相比,孝文帝改革面临的最大问题是什么?综合上述材料,分析影响改革效果的基本因素。
(3)根据材料四,概括王安石变法的特点。
6 . 改革是人类社会克服困难,走向光明的重要途径,是推动社会进步的重要动力。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商鞅之法,良法也。变法之令出,其法惩奸以保人民之权利,务耕织以增进国民之富力,尚军功以树国威,孥贫怠以绝消耗。此诚我国从来未有之大政策,民何惮而不信?乃必徙木以立信者,吾于是知执政者之具费苦心也。移动一根本头并非难事,关键是以此而树立的千金难买的威信。

——毛泽东

材料二   王安石的变法手段中有一个值得注意的问题,就是他更多地重视商品货币的作用。……王安石变法是想尽量用经济的办法管理国家财政,反映了宋代商品货币在社会生活中的活跃,也证明王安石的变法思想和变法举措有很.大的前瞻性。

——马克真主编《世界文明史》


(1)据材料一指出毛泽东的评论中包含了商鞅变法的哪些措施。毛泽东认为商鞅变法成功的一个重要原因是什么?
(2)据材料二,概括王安石理财思想的特点并分析这些特点形成的原因。
2021-01-08更新 | 81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北省衡水市第十四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三调考试(校外)历史试题
7 . 梭伦改革和商鞅变法都是历史上著名的改革。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黑色的土地,将是最好的证人,因为正是我,为她拔掉了众多的债权标,以前她备受奴役,而今已重获自由。许多被出卖的人们,我已使他们回到这神所建立的雅典,其中有的无辜被售,也有的因故卖身;有的为可怕的贫穷所迫,逃亡异地,不能说家乡的亚狄加语言,漂泊远方,也有的惨遭奴隶的卑贱境遇,即使就在家乡,也在主人的怒气之下发抖,我都使他们获得解放。

——人教版《历史》选修1

材料二秦孝公任商鞅。鞅以三晋(赵、魏、韩)地狭(少)人贫(穷),秦地广人寡,故草(荒野)不尽垦,地利(物产)不尽出。于是诱(引导)三晋之人,利其田宅……(使其)务本于内,而使秦人应敌于外。故废井田,制阡陌,任其所耕,不限多少。数年之间,国富兵强,天下无敌。

——《通典·食货志》


请回答:
(1)据材料一概括梭伦改革的措施及其影响,并据此指出梭伦改革的特点。
(2)据材料二概括商鞅变法中关于经济改革的措施并分析其目的和作用。
(3)上述材料反映的改革内容有何共同点?为什么两大改革都涉及这一共同点?
8 . 华夏认同·文化认同·民族认同

从远古到西周时期

在秦人的历史记忆中,其母系先祖女修、女华出自炎黄世系,秦人为炎黄的姻族。秦人长期活动在西周的西部边疆,因善于养马,西周赐予封邑,收为附庸。①直到西周末,秦人仍然是西部边陲的“游牧部落”。

春秋时期

②秦襄公因护卫周平王东迁洛邑有功,被封为诸侯,秦人由此进入诸侯国之列。此后,秦人一再东迁,势力扩大到关中地区,成为西北地区一个实力强大的诸侯国。然而在整个春秋时期,中原诸国一直将秦人视为夷狄并加以歧视。秦人为此深感自卑。“秦国僻陋戎夷,犹惧为诸侯笑。”

战国时期

③战国初期,秦孝公即位后,中原诸夏视秦人为夷狄。“不与中国诸侯之会盟,夷翟(狄)遇之。”秦孝公深感耻辱,表示“诸侯卑秦,丑莫大焉”。孝公迁都至咸阳,完成了其活动中心由陇右到关中腹地的重大转移。④战国晚期,由于秦国实力不断壮大,取代周室、吞灭群雄的战略意图越来越明显,秦国与关东六国逐渐形成紧张对抗的关系。六国人士深感岌岌可危,对秦国充满仇恨和畏惧。但是,秦人身上的“戎狄”标签,在战国晚期已经淡化,甚至消失。秦国发动的兼并战争,在六国人士心目中不是异族入侵,而是强者对弱者的征服战争。秦与六国之间已经不存在夷夏之别,秦人已经完全融入并认同华夏民族。

——摘编自彭丰文《从边缘到中心:秦人认同华夏民族的心理历程及其历史意义》


(1)商鞅变法是秦发展中的大事。若将商鞅变法这一历史事件补充到表格中,应位于序号和序号之间,说明理由。
(2)依据材料结合所学,概括秦人活动空间发展变化的特点。概述秦人融入华夏民族的历程及历史意义。

材料二 1912年1月,孙中山在《临时大总统就职宣言》中指出“国家之本,在于人民。合汉、满、蒙、回、藏诸地为一国,如合汉、满、蒙、回、藏诸族为一人,是曰民族之统一。”1月底,孙中山又在致蒙古王公电文中说:“汉蒙本属同种,人权原自天赋,自宜结合团体,共谋幸福……今全国同胞见及于此,群起解除专制,并非仇满,实欲合全国人民,无分汉、满、蒙、回、藏,相与共享人类之自由。”同年,他发表演说指出,辛亥革命“是种族革命,亦是政治革命。何则?”满族统治其他各族,“种族不平等,自然政治也不能平等,是以有革命。要之,异族政治不平等,其结果惟革命,同族间政治不平等,其结果亦惟革命。革命之功用,在使不平等归于平等”。“今者五族一家,于平等地位……同心协力,共策国家之进行,使中国进于世界第一文明大国”。

——摘编自陈其泰《20世纪初民族观的历史演变》


(3)依据材料概述孙中山的民族观,谈谈你的认识。
2019-11-12更新 | 94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南省邵阳市邵东市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法律的地位和作用始终是政治生活中的重大问题。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道之以政,齐之以刑,民免(无罪)而无耻(羞耻);道之以德,齐之以礼,有耻且格(规矩)。

——(摘自《论语》)

君人者,隆礼尊贤而王,重法爱民而霸。

——(摘自《荀子·大略》)

材料二1912年3月11日,孙中山签署并颁布了由参议院制定的《临时约法》。1921年他却在《五权宪法》中指出:“在南京定出来的民国约法里头,只有‘中华民国主权属于国民全体’的那一条,是兄弟所主张的,其余都不是兄弟的意思。”在一次讨论中他又说:“内阁制,纯恃国会,中国本身基础,犹甚薄弱……国会且然,何有内阁?……我以为这个执行约法,只有一年半载的事情,不甚要紧,等到后来再鼓吹我的五权宪法,也未为晚。”

——(据李伟迪《孙中山与<中华民国临时约法>的制定》等)

材料三大英图书馆为纪念《大宪章》签署800周年,开展了主题为“大宪章:法律·自由·遗产”的展览。主办方还从全世界著名的法律文件中选取了陪展品。

——(据2015年3月19日《环球时报》)

(1)据材料一,从德(礼)刑(法)关系角度分别指出孔子和荀子政治思想的特点。

(2)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对《临时约法》不满意的理由,结合当时政局,指出他依然签署和颁布《临时约法》的主要原因,这体现了他怎样的政治品质?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释大英图书馆为什么以“法律·自由·遗产”作为展览主题来纪念《大宪章》签署800周年。“部分陪展品名录”中空白处应补充的法律文件是什么?任选其中一个补充的文件说明其人选的理由。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有论者指出:“宋代商税和田税截然分离,出现了完整意义上的商税制度。地方政府定期公布商税则例及其变动情况,各地州、县、墟镇广置税务机构,这些情况表明商税征收到宋代首次进入了自身的制度化时期,”这标志着“原来超经济强制性质的抑商政策开始向经济性强制的征商政策转化”。同时,商税征收制度化,也是对商品生产者私有产权保护的制度化。因为比起唐末五代对商税的横征暴敛,商品生产者缴纳一定的商税,以换取政府承担对商品产权的保护,从成本上来讲是合算的。北宋初年,全国各地曾努力革除五代十国时期苛刻的征商制度,并严格约束各级理财机构和征商机构,防止其过度苛征暴敛,使商品生产者的交易费用降低,商税征收制度化,说明“当私人收益的潜在增长超过交易费用时,便会为建立这种所有权进行种种尝试,政府承担对所有权的保护,因为政府为此付出的成本低于私人自愿团体所付的成本。“宋代允许工商业有一定程度的自由度,促进了商业的发展,也达到了政府“商旅晚安,课利自厚”的目的。

——摘编自王棣《宋代赋税的制度变迁》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宋代赋税制度变迁的特点及表现。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宋代赋税制度变迁的原因及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