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969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结合所学知识回答问题。

材料一     1851 年英国在伦敦举办了博览会。恩格斯说:不列颠的贸易达到了神话般的规模,英国在世界市场上的垄断地位显得比过去任何时候都更加巩固;新的冶炼厂和新的纺织厂大批出现,到处都是新建立的工业部门。

材料二     19 世纪晚期出现了新一轮的技术革新高潮,人类进入电气时代,重工业开始主导工业,垄断组织产生。国际贸易、资本流动和殖民扩张使世界市场逐步形成。经济重心开始从西欧向北美转移。

材料三     1757 ~1815 年的 58 年间,英国从印度掠夺的财富约达 10 亿英镑,其中主要来自产业发达、财富集中的孟加拉地区。正如马克思指出的:在整个 18 世纪期间,由印度流入英国的财富,主要不是通过比较次要的贸易弄到手的,而是通过对印度的直接搜刮,通过掠夺巨额财富然后转运英国的办法弄到手的。

——宋则行、樊亢《世界经济史》上卷

材料四   英国不管犯下了多少罪行,它造成这个社会革命毕竟是充当了历史的不自觉的工具。”“英国在印度要完成双重历史使命:一个是破坏性的使命,即消灭旧的亚洲式的社会;另一个是建设性的使命, 即在亚洲为西方式的社会奠定物质基础。


请回答:
(1)据材料一、二,指出 19 世纪推动资本主义经济发展的两次重大事件。
(2)据所学知识,说明在两次事件后殖民扩张在经济上的主要特点有何不同。
(3)依据材料三、四,评述西方殖民主义带来的后果。
2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8年,苏联工业发展已经超过1913年沙俄帝国的水平,但与同期西方国家的差距过大。围绕推进工业化的任务,苏联政府开始实行“一五”计划,明确工业化战略的核心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足够的国防基础。国家通过一系列国有化法令,集中一切资金和资源,投入到国家最需要的工业部门。“一五”计划还注重经济增长速度,在苏联的亚洲地区新建工厂与工业城市, 从美国和德国引进大量的工业装备、技术和管理方式,建立航空工业、装备制造业等新的工业部门。

——摘编自《世界现代化历程・俄罗斯东欧卷》

材料二:1933年3月,罗斯福政府组建民间资源保护队,完成了百万青年人的就业,建造防护林带、森林防火、防治病虫害等。1933年5月,由罗斯福提出的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法案被国会通过,带动田纳西河流域的人民实现就近就业。在公共工程计划中明确设立了联邦艺术家计划、联邦作家计划、联邦戏剧计划,用以解决各类知识分子和技术人才的就业与贫困问题。专门设立全国青年管理处,指导帮助将近150万高中生、60万大学生找到了兼职工作。

——摘编自李平《罗斯福新政中的就业政策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归纳苏联工业化战略的举措。结合所学知识,简评苏联的工业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新政时期就业措施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苏、美恢复经济的措施对我国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
3 . 社会的变迁涵盖多方面并由多种因素共同作用而成。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石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摘自《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二 深衣属于汉服,国上衣、下裳相连,“被体深,故谓之深衣”,后成为儒生的专有服饰。南宋理学家朱惠曾设计一种礼服,称为“朱子深衣”。朱子深衣的每个细节都融入了儒家礼仪教化的理念。该礼服的上衣为四幅(布),代表一年有四季,下裳为六幅,破为十ニ,即由十ニ片布组成,代表一年有十ニ个月,体现了天人合一的思想;衣袖呈圆弧状以应规,交领处成矩状以应方,代表做人要规矩;后背处一条中缝从颈根到脚踝垂直而下,代表做人要正直。

——据《朱子家礼》等

材料三1912年孙中山提出要设计既体现命精神又符合审美需求的新式服装,这就是后来的中山装。中山装是既区别于中国传统服装又区别于西服的新式服装。中山装体现出平民的实用风格,在继承传统理念的基础上也寓意三民主义等新观念:前衣襟有五粒纽扣,代表“五权(行政权、立法权、司法权、考试权、监察权)分立”;四个口袋,象征“国之四维(礼义廉耻)”;三粒袖扣,表示“三民主义”。孙中山创立的五权宪法体制和三民主义在服装上得到了体现,中山装成为革命的象征符号。孙中山带头穿中山装,国人竟相效法。中山装成为革命与时尚的象征,风靡一时。

——摘编自陈蕴菡《崇拜与记忆:孙中山符号的建构与传播》

材料四 建筑室内空间的顶棚,藻井通常只用在宫殿。唐代“一凡王公以下屋舍,不得施重拱、藻井及五色文采为饰”…“中庸”的观念体现在建筑平画作对称布置,布局上必须有一条庄重的南北中轴主线,起着中枢神经的作。也显“中为应之谓,盾为经久不渝之建筑“以天为遵”并“致中和】更地马,万物育焉。”

——据尹晖《中国古代建筑设计与传统文化思想》等整理


(1)根据材料一,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董仲舒“大一统”思想的基本观点,并简要分析“邪辟之说灭息”所带来的影响。
(2)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比较朱子深衣与中山装在服装设计上的异同。
(3)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中山装流行对中国近代社会的影响。
(4)根据材料四,概括中国古代建筑所体现出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例举凸显“中庸”观念的中国古代建筑两例。
2021-10-12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安康市安康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公元前11世纪下半叶,周公东征胜利后,在广阔的征服地域内分封其亲属子弟,拓殖建“城”,“国人”居于城内,“野人”居于城外,他们都享有一定的政治权利,国人政治身份高于野人,西周时期的“国”指天子诸侯之都城,其建设有一套理想化的标准模式。都城必置宗庙,立社稷,建高墙,是国家的象征,秦以后两千多年都城的修建往往继承了这种规划传统。

——摘编自白寿彝总主编《中国通史》等

材料二   天子适诸侯,曰巡狩;巡狩者,巡所狩也。诸侯朝于天子,曰述职;述职者,述所职也。无非事者……一不朝则贬其爵,再不朝则削其地,三不朝则六师移之。

——《孟子·告子》


回答: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西周时期的都城的特点。
(2)据材料二概括诸侯有何义务?诸侯与天子之间是何种关系?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西周政治制度对中华文明发展的影响。
2021-11-02更新 | 142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北省恩施州巴东县第一高级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有子(孔子弟子)曰:“孝弟(悌)也者,其为仁之本与!”

——《论语·学而》

材料二   “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处无为之事,行不言之教。”“明法者强,慢法者弱。”

材料三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道之大原出于天,天不变,道亦不变”;“以教化为大务”;“正法度之宜”。

——《汉书·董仲舒传》

材料四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息,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汉书·董仲舒传》


(1)据材料一,指出仁的根本是什么?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儒家有关仁的政治主张。
(2)概括材料二中的三种主张。结合所学知识,分析这些主张出现的政治经济背景?
(3)依据材料三中董仲舒的论述,指出其思想特征。结合所学知识,阐述董仲舒的思想对中国古代社会的影响。
(4)依据材料四,董仲舒所处时代的皇帝与秦始皇对待儒家的态度有何不同?其本质有何特点?
6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外交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加强对外交往有利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

材料一   朝贡外交是中国古代王朝特有的一种外交体系……自商周以来,中原王朝都一直认为自己居天人之中,是“天朝上国”,凡要与中原王朝建立关系、展开外交者,必须以朝贡方式进行。到了清朝,造就万邦来朝、八方来仪的盛世,并没有其他帝国那种军事的、经济的功利要求。……中国近代(18401919)外交转型是中西方文化碰撞的结果,它不是基于晚清社会内部新因素产生与发展的刺激而做出的主动反应,而是晚清政府所做出的被动对策。这个特点决定了中国近代外交转型的发展过程,就是如何处理中国传统外交观念和西方近代外交现念与制度之间关系的过程。尽管晚清外交转型没有能够指导晚清外交奏响胜利的旋律,但在西方近代外交理念与制度的挑战下,在中国形成的近代外交思想还是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价值,这就是:它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中国步入近代化轨道……

——根据李敏《试论中国近代外交的转型》等文章改编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年的外交历程,就是冲破各种阻力走向世界,与各种不同类型国家逐步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的历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形成了1949年、1972年和1992年三次与外国建交的高峰(见如图),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外交开始转型,其核心是由普通外交转变为大国外交,由弱势外交转变为强势外交,由消极被动外交转变为积极主动外交。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朝贡外交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中国近代外交转型的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请从1949年、1972年和1992年三次与外国建交的高峰中任选一次,分析形成该次建交高峰的国内外因素,并谈谈你对当今中国的外交转型有何建议。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国古代学者关注天下兴亡与国家盛衰,追求在现实社会中建功立业。他们以学术研究为国家与社会服务,不做为学术而学术的纯理论研究。儒家总结上古圣人施政安民的理念,揭示“先王得位行道,经纬世宙之迹,而非托于空言”,成为学者从盛衰兴亡中探讨治国之道,实现经世致用的思想渊源。他们根据时代环境与社会现实的需要,针对治国兴邦的各种问题展开研究,以是否有益于世作为价值判断的标准,反映崇尚实际、注重实效的实用理性。

——摘编自庞天佑《论儒家思想与中国古代学者的人文精神》

材料二   中国文化发生过三次历史性融合。汉代学者对先秦文化进行了整理和发挥,这属于本土文化内部的综合提升。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一次融合。第二次是中国文化与佛教文化的融合,属于东方文化的局部交流。随着佛教文化的渗入,特别是唐代玄奘大师从印度带回佛教经典,开辟了传统秦汉文化与印度佛教文化的融合时代。由此形成了多姿多彩的中国佛教、精密深邃的佛教哲学,并对宋代理学和明代心学以深刻影响。这是中国文化的第二次融合。明代中期以来,西方传教士来到中国,在传播西方宗教的同时,也带来了某些科学工艺。这是中国文化第三次融合的开始。

——摘编自李良玉《新文化的起源》

材料三   国学大师钱玄同主张“惟有将中国书籍一概束之高阁一法”,才能避免“中毒”,甚至要“剿灭”中国文化,“废灭汉文”,采用世界语言。“白话通神,红楼梦、水浒,真不可思议;古文讨厌,欧阳修、韩愈,是什么东西。”

——钱玄同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中国古代人文精神的特点及成因。
(2)据材料二,从文化区域的角度,指出中国文化三次融合的对象有何不同。
(3)据材料三,概括钱玄同在新文化运动中提出的基本主张,并谈谈你对此观点的看法。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商人团体的兴起是明清社会经济转型期的一个重要特点。以地缘关系组合而成的商帮和以业缘关系组合而成的行会等组织具有很多的经济功能。明清时期的商人组织承担着市场交易中所需的信用与保证功能,并利用传统伦理道德对市场交易进行规范。商人组织还经常利用各种社会关系建立信息网络,收集市场价格、政府政策等信息并由此获利。一些商人组织规定,会员间及会员与其它商人组织间在工商业上发生纠纷时,须交由董事仲裁;如遇重大事情,便召集全体会员来共同评判,给出的处理意见具有一定的强制力。当时的商人组织在同政府的博弈中通过同盟抵制和抗争等手段,具有了一定的话语权。

——摘编自杨海滨、杜佳《明清商人组织与市场网络》等

材料二   商会是清末新政过程中产生的资产阶级工商业社团。1904年,清政府颁布《商会简明章程》,谕令在全国各省各埠设立商会,后来逐渐形成了总会、分会与会所的三级组织体制。据统计,苏州商务总会的首届会员多达40个行帮1056户:天津商务总会1905年入会者有32581家。商会可以通过合法渠道表达自己的意见,商部规定:“如遇需索留难等事,倘有阻碍,该董事尽可直言指报,由商会处送交司务厅严办。”商会的内部构造一般由各业行会和新式企业的代表组成,处于领袖地位并能左右会务活动的主要是新式企业代表。商会开会时“务须开诚布公,集思广益,各商如有条陈,尽可各抒议论,稗择善以从,不得稍持成见。”上海商务总会规定,表决时“以可否孰多之数为准……倘事不便言明者,可用机密投筒法。”

——摘编自张海鹏《中国近代通史》等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明清时期商人团体兴起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指出中国近代商会的特点。
2021-05-20更新 | 79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汕头市金山中学2021届高三5月月考历史试题
9 . 外交是一个国家综合国力的体现,加强对外交往有利于国家发展和民族振兴。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朝贡外交是中国古代王朝特有的一种外交体系……自商周以来,中原王朝都一直认为自己居天人之中,是“天朝上国”,凡要与中原王朝建立关系、展开外交者,必须以朝贡方式进行。到了清朝,造就万邦来朝、八方来仪的盛世,并没有其他帝国那种军事的、经济的功利要求。……中国近代(18401919)外交转型是中西方文化碰撞的结果,它不是基于晚清社会内部新因素产生与发展的刺激而做出的主动反应,而是晚清政府所做出的被动对策。这个特点决定了中国近代外交转型的发展过程,就是如何处理中国传统外交观念和西方近代外交现念与制度之间关系的过程。尽管晚清外交转型没有能够指导晚清外交奏响胜利的旋律,但在西方近代外交理念与制度的挑战下,在中国形成的近代外交思想还是有着重要的历史地位和价值,这就是:它在一定程度上促使中国步入近代化轨道……

——根据李敏《试论中国近代外交的转型》等文章改编

材料二   中华人民共和国六十年的外交历程,就是冲破各种阻力走向世界,与各种不同类型国家逐步建立友好合作关系的历史.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形成了1949年、1972年和1992年三次与外国建交的高峰(见上图),到20世纪90年代后期,中国外交开始转型,其核心是由普通外交转变为大国外交,由弱势外交转变为强势外交,由消极被动外交转变为积极主动外交。


(1)根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古代朝贡外交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评析中国近代外交转型的历史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回答。请分析形成1972年建交高峰的国内外因素,并谈谈你对当今中国的外交转型有何建议。
2021-11-11更新 | 545次组卷 | 16卷引用:安徽省蚌埠第三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5月月考历史试题
10 .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历史学家王家范说:中国古代手工业的三种基本形态的分布态势,极像哑铃,两头粗壮,中间细长。

材料二   宋人发明了诸多可以代替人カ、富力提供动力的自动化器械,虽然没有发明蒸汽机,但人们对大自然动力的利用已相当自觉。宋朝是一个大量使用水轮技术的时代,人们利用水力进行春难、研磨、鼓风、戽水、纺纱等,在许多磨茶作坊、磨面作坊、纺织作坊、冶炼作坊中,都采用了水力驱动机械。宋朝政府对发展水力机械与自动化手工业作坊表现出浓厚的兴趣。宋政府还在京师与一部分州设立“水磨务”,管理水力机械。甚至有人提出在汴河上设置一百盘水磨、用于手工业生产的计划。

材料三   明代晚期的民窑青花瓷,即嘉靖、隆庆、万历、天启、崇祯几朝,从这时期装饰题材上来看,几乎每一类题材都有其极为精彩的代表作品。这一时期便是中国明代民窑青花瓷发展最为全面的时期,题材从反映民间市井生活,农人劳作的情景到文人墨客,神仙题材都有,非常丰富。在嘉靖至万历年间,景德镇民窑青花瓷器作为出口最多的产品使得越来越多的国家认识到中国是世界的陶瓷之都,而外贸的发展则使民窑青花瓷也吸收了许多西洋的文化,创作的作品中既有生活中的鲜活,又有中国传统画的水墨韵味,将两者巧妙地融合在了一起,产生出更为动人的艺术形象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三种基本形态”分别指什么,分析形成哑铃状”分布态势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代手工业领域有何突出特点,并归纳其影响。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代民窑青花瓷得到了怎样的发展。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