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高中历史综合库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已选知识点:
全部清空
解析
| 共计 6146 道试题
1 . 阅读下列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从孔子、孟子、荀子到董仲舒,儒学完成了由平民儒学到官方儒学的第一次转型和跨越,自此以下,两千多年间,儒学一直充当着国家意识形态的角色。儒学由民间进入宫廷后,借助强大的国家机器,尤其是教育制度和人才选拔制度,使儒学得以广泛传播和普及,并不断向周边国家和地区渗透。然而,官方化儒学是一把“双刃剑”,它在推动儒学发展的同时,也腐蚀着儒学的机体,曲解了儒学的精神,扼杀了儒学的创造力,甚至败坏了儒学的声誉。

——颜炳罡《民间儒学何以可能?》

材料二   初期察举制与科举制简表

察举制

科举制

取士方式由地方州郡长官承担推荐之责,按科目要求向王朝推荐合乎相应标准的士人采用招考与投考的方式,王朝设科而士人自由报名应试:
取士标准取士标准包括德行、经术、吏能、功次、文法等以文辞和经术取士,士人之进退决于程文之等第。
入仕程序既是入仕途径,也包含了铨选、升迁,有时甚至还有考课的成分。士子通过礼部主持的各级考试后,获得的仅仅是一个任官资格,此后须参加吏部铨选方能得官。
教育背景大量孝子、隐士、侠客,贤人、名流被举荐,并不要求一定是学校生员。士子必须为学校的生员,方有参加科举考试的资格。

材料三   隋唐科举彻底打破了六朝以来“平流进取,坐至公卿”的不合理现象。……这种完全用考试的方法取代过去察举推荐的科举制度,成为选拔人才、任用官吏的主要渠道。 为了给应试者提供学习的条件,京师建立了在国子监指导下的学校系统。几千名学者和学生从各道进入长安,京师到处举办经史的讲习。教育领域的这种活跃气氛必然导致经学解释上的各种矛盾,结果,唐太宗不得不下令编撰正统的经籍注疏,为唐代的儒家经典教育奠定了基础。

——据《剑桥中国隋唐史》《中国科举制度研究》等资料整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儒学完成由民间进入宫廷的第一次转型的背景和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初期察举制与科举制的不同之处,并据此予以简要评价。
(3)根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概括科举制对当时文化教育事业产生的积极影响
2024-01-09更新 | 51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自治区赤峰第四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春秋战国至唐代,国家和政府设市于都邑之中,市处于城中特定位置,以墙垣围住并与民居隔开,并设有市师、肆师、质人等分掌市内各项事务。唐前期还规定开市和散市的时间,即午时击鼓三百下而众以会,日没前七刻击钮三百下,散市。

——摘编自韩国磐《中国古代的市和市井市肆》

材料二   (有人说,欣赏《清明上河图》)恍然如入汴京,置身流水游龙间,但少尘土扑面耳。

——摘编自《石渠宝笈三篇》

材料三   (明中叶以后)形成了相当发达的全国商业市场。这时不仅南京等传统的发达地区的城市铺行栉比,民物繁华,边塞城市如大同也“繁华富庶,不下江南”……新兴的市镇大部分集中在江南的苏、松、杭、嘉、湖地区……乾隆时期,发展较快的手工业行业主要有丝织业和棉纺织业,在这两个行业的生产与流通领域,出现了手工业工场和包买商。

——摘编自赵毅、赵轶峰等《中国古代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至隋唐时期“市”的特点。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代的“市”与前代相比所发生的变化。
(3)根据材料三,归纳明清时期商业发展所呈现出的新特点。
3 . 我国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相互影响,推动了中华文化的多元发展。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秦始皇又增派援军,终于征服了越族,建置了南海、桂林、象三郡。……秦在统一过程中,派遣数十万内地人民到南方去戍守,把中原人民的先进生产技术和生产工具带到南方,促进了当地的开发。在南北劳动人民共同开发南方边地的过程中,也修通了道路,特别是修凿了灵渠,使长江水系同珠江水系连结起来。

--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

材料二:从民族学或文化人类学的观点来看,自永嘉风暴到隋的统一(311589),是游牧民族与农业民族互相冲突、采借文化的时期。调适的结果形成了文化的整合或涵化,其最终的表现则为隋唐帝国光辉的汉胡混合文化的光临。自永嘉五年以后,虽然有大批中原的士族南渡,但仍有很多的汉人留在北方;新迁入的游牧民族自然也挟带着他们固有的生活方式,于是引起了双方的“文化采借”。在大部分时期内,农业民族是居于指导者的地位,五胡建国于中原后的行政组织、礼仪、法律等,多出自汉人的设计。当然,在文化交流的过程中,思想冲突、种族纠纷、政治斗争等现象难免会经常发生,甚至导致若干悲剧的上演,但随着时势的推移以及双方的努力,终于完成了这一艰巨伟大的历史任务。

--傅乐成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概括秦始皇为统治越族地区采取的具体举措,并结合所学,分析由此带来的积极影响。
(2)根据材料二归纳这一时期“文化的整合”过程中的特点。
2023-06-08更新 | 48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梅州市大埔县虎山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段考历史试题
4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28年,苏联工业发展已经超过1913年沙俄帝国的水平,但与同期西方国家的差距过大。围绕推进工业化的任务,苏联政府开始实行“一五”计划,明确工业化战略的核心是优先发展重工业,建立足够的国防基础。国家通过一系列国有化法令,集中一切资金和资源,投入到国家最需要的工业部门。“一五”计划还注重经济增长速度,在苏联的亚洲地区新建工厂与工业城市, 从美国和德国引进大量的工业装备、技术和管理方式,建立航空工业、装备制造业等新的工业部门。

——摘编自《世界现代化历程・俄罗斯东欧卷》

材料二:1933年3月,罗斯福政府组建民间资源保护队,完成了百万青年人的就业,建造防护林带、森林防火、防治病虫害等。1933年5月,由罗斯福提出的田纳西河流域管理局法案被国会通过,带动田纳西河流域的人民实现就近就业。在公共工程计划中明确设立了联邦艺术家计划、联邦作家计划、联邦戏剧计划,用以解决各类知识分子和技术人才的就业与贫困问题。专门设立全国青年管理处,指导帮助将近150万高中生、60万大学生找到了兼职工作。

——摘编自李平《罗斯福新政中的就业政策及其启示》


(1)根据材料一,归纳苏联工业化战略的举措。结合所学知识,简评苏联的工业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罗斯福新政时期就业措施的特点。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苏、美恢复经济的措施对我国的经济建设有何启示?
5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1905年,同盟会宣言中提出四项“治国之大本,布告天下”:1、驱除鞑虏,2、恢复中华,3、建立民国,4、平均地权。……《民报·发刊词》将这四项归纳为民族、民权、民生三大主义,特别提出民生主义的本意是为防止已发达国家发生的“国强民困”、两极分化的问题。孙中山设想采取政治革命与社会革命毕其功于一役的方针。……多数史家认为孙中山的核定地价的思想是受到美国经济学家亨利·乔治(1839-1897)的影响。亨利·乔治主张以征收土地的单一税制,来实现反对垄断,达到全民共享社会财富的目的。

——摘编自马金科《孙中山的民生主义》

材料二:孙中山其实并不了解资本主义制度下的社会革命是什么内容,却认为“社会革命”就是他所谓平均地权。当时他所说的平均地权,意思是首先由国家核定土地的价格,以后在地价上涨时,国家仍按原定的较低价格把私人所有的土地收买下来,使国家成为全国土地的主人,由国家收取地租,因此,这也就是实行土地国有。……因此这个纲领实际上是要打碎封建主义的枷锁而为资本主义的发展创造条件的纲领。由资产阶级实行土地国有,并不是什么社会主义,而恰恰是为资本主义的迅速发展开辟道路。

——摘编自胡绳《从鸦片战争到五四运动》


(1)根据材料一,指出孙中山提出民生主义的主要目的及其思想来源。
(2)根据材料二,概括孙中山解决民生问题的主要思路,就孙中山的民生主义情结,谈谈你的看法。
6 . 宋朝经济发展的水平在世界上处于领先地位,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峰。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宋朝商品经济非常繁荣,尤其是南方表现突出。农业发展使剩余农产品大量增加,新兴经济作物茶叶、甘蔗之类绝大部分进入市场,使商品流通规模不断扩大。北宋铸币量很大,最多时高出盛唐十余倍,但仍不能满足商业发展需要,因此民间开始出现中国古代最早的纸币,称为交子,南宋纸币使用更加普遍,在商业活动中的重要性超出了铜钱。宋朝城市繁荣,临安盛时人口均超出百万。大城市数量激增,加上广大州县城居人口及集镇人口,城市人口占全国总人口的比例可能达到20%以上。

——摘编自张帆《中国古代简史》

材料二:坊市制崩溃后,宋代城市管理制度也发生变化,从前的坊市区分改为厢坊制:在汴京新旧城内共分10厢,121坊,城外又划分9厢。每厢分辖若干坊,厢里也是住宅与商店杂处,十分热闹。……盛唐之后,一些城市曾出现夜市,丰富了都市的夜生活。但禁令屡颁,夜市尚未完全合法。到北宋中叶,夜市迅速发展,再也没有时间限制。日趋繁荣的夜市成为繁荣城市的又一景观。

——摘编自吴慧《中国商业通史(第二卷)》

材料三:宋元时期是古代中国海外贸易的高峰,宋朝的发展更为突出。首先,表现为宋朝经济的全面繁荣。宋朝彻底完成中国经济重心的南移,海外贸易直接面对富庶的中国沿海。其次,全国统一市场的形成促进了海外贸易的发展。最后,航海、造船技术的发展与完备提供了现实的可能。宋朝的造船技术世界第一,造船能力和航海技术的发展,大大扩展了宋朝商人的贸易范围。

——摘编自代谦、高雅婷《刀锋上的商业革命》


(1)根据材料一,归纳宋朝南方商业发展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概括宋代对“市”的管理有哪些新变化?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宋朝海外贸易发达的原因。
2023-03-10更新 | 103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韩城市新蕾中学2020-2021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7 . 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繁荣,海外贸易一度活跃。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明朝中后期,原产美洲的玉米、红薯等高产农作物传入中国,提高了粮食产量,使许多原本用以种植粮食作物的耕地改种桑树、棉花等经济作物。浙江湖州已经“公私仰给,唯蚕务是赖”“湖扩已半为桑田”;嘉定县因种植棉花,“不产米,仰食四方”。当时商业很发达,商人拥有雄厚的资本。例如徽州商人“藏镪(白银)有至百万者”,而资本二三十万两白银的,只能算是中等规模的商人。

材料二   隆庆初年,明朝政府部分开放“海禁”;万历二十二年,正式在漳州府的月港设督饷馆,私人海上贸易取得某种程度的合法地位。明朝中后期,民间海外贸易一度活跃,中国海商的足迹几乎遍布东南亚各国,他们用瓷器、丝织品换取南洋的香料、药材和珠宝。欧洲的葡萄牙人、西班牙人到来后,则用白银换取中国的生丝和瓷器。在明朝的海外贸易中,中国处于出超地位。海外白银的大量流入,增加了国内白银的总量,扩大了商品的流通范围,货币流通开始以白银为主。


(1)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明朝中后期商品经济发展的表现。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明朝海外贸易“一度活跃”的原因,并说明海外白银流入中国的主要背景。
(3)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海外白银流入对中国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美国是近现代西方对外援助的发起国。1947年颁布《援助希腊、土耳其的法案》,拨款 4亿美元援助希腊和土耳其政府,帮助其镇压人民革命运动。1948年颁布《经济合作法案》,成立 经济合作署来管理对外经济援助,通过“马歇尔计划”,对西欧进行大规模的经济援助。 ……1989 年颁布《支持东欧民主法案》,授权总统对波兰、匈牙利等东欧国家进行2亿多美元的经济援助,以推动当地的新自由主义经济进程。1992年颁布《支持俄罗斯和欧洲新兴民主国家自由和开放市场法案》,授权总统给予前苏联各加盟共和国4.25亿美元援助,期望以此推动新独立的独联体国家推行市场经济和实现民主。

——摘编自刘恩东《美国民主输出的法律体系与对华民主输出法律支持机制》

材料二:从1950年到2016年,中国对外援助总额达到4000多亿元,开展了5000多个援助项目。1983年,提出“平等互利、讲求实效、形式多样、共同发展”四项原则。1984年,首次提出“智力援助”,帮助非洲国家培养、培训经济发展急需的各类人才。1995年,决定对外援助主要采取优惠贷款、合资合作和无偿援助三种方式。鼓励中国企业与受援国企业合资、合作经营。2005年,“卡特里娜”飓风袭击美国南部,中国向美方提供紧急人道主义援助。2008年,为促进实现联合国千年发展目标,宣布在农业、教育、医疗卫生、免债、零关税待遇等领域采取广泛的对外援助。2011年,《中国的对外援助》白皮书强调:“决不把提供援助作为干涉他国内政、谋求政治特权的手段。”

——摘编自杨枝煌、杨南龙《中国特色对外援助70年的基本图景及其优化建议》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二战后美国主要对外援助的对象,并分析其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新时期中国对外援助的主要特征,并分析其意义。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美两国对外援助的主要不同之处。
2022-12-07更新 | 73次组卷 | 2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韩城市新蕾中学2022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棉花产业传播活动的中心是印度。棉花的种植和加工技术从印度向东传遍亚洲,特别是传入中国,使得亚洲在19世纪以前一直是全球棉花产业的中心。元朝时,棉花在中国农村广为普及,事实上取代了苎麻成为中国人制衣的纤维原料。到明朝时,棉花生产大力发展,中国的农民可以用棉花抵税,劳动力的地理分工已经出现;北方农民运输原棉到长江中下游地区,南方的农民用这些原棉以及他们自己种植的原棉生产棉纺织品,其中一些纺织品还会被卖回北方,棉布生意甚至达到帝国商业额的四分之一。到17世纪,中国的男女老幼几乎都穿着棉布衣服。当中国人口在18世纪增加到4亿时,棉花产业仅次于印度排世界第二。

——摘编自(美)斯文·贝克特《棉花帝国:一部资本主义全球史》

材料二:工业革命首先从棉纺织业开始,有着特殊的原因。当时英国的棉纺织业面临着国内传统毛纺织业和进口印度优良棉布两方面的激烈竞争。棉纺织业要发展成为一个独立的新兴工业部门,必须不断革新本身的技术。近代以来随着世界贸易范围的扩大,以柔软、质薄、穿着舒服见长的棉布,深受社会各阶层人士的欢迎。棉花具有比羊毛更有粘合性而少弹性、更易于搓捻和拉长的优点。棉纺织业是新兴的工业,不受行会制度的限制,享有自由发展的有利条件。因此,棉纺织业通过不断的技术革新使自己成为英国工业革命的先行部门。

——摘编自王觉非《近代英国史》

材料三:棉纺织业是英国传统工业部门之一,由于英国自然环境因素,其棉纺织业发展所需的棉花主要是从外国进口。随着第二次工业革命的开展,欧美和亚洲许多国家的工业化都得到进一步的发展,成为英国工业化进程中强有力的竞争者。英国长期在世界市场上处于垄断地位,资本家对发明和采用新技术、新工艺不感兴趣,更不愿意支付一大笔资金用以更新设备。在1913年英国棉纺织业发展到顶峰后,棉商品出口急剧的持续下降。

——摘编自李婷《曼彻斯特棉纺织业的衰落》


(1)根据材料一,归纳棉花传入对中国元朝至清朝社会发展的作用。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工业革命首先从棉纺织业开始的原因。
(3)根据材料二、三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英国棉纺织业衰落的历史启示。
2023-01-16更新 | 89次组卷 | 1卷引用:陕西省渭南市韩城市新蕾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第四次月考历史试题
10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中国法制起源较早。夏朝法律被称为“禹刑”。西周周公制礼,礼刑互补。秦朝制定《秦律》,以“轻罪重刑”为指导思想,刑罚名目繁多。唐朝制定《唐律疏议》颁行天下,规定了严惩十恶:谋反、谋大逆、谋叛、恶逆、不道、大不敬、不孝、不睦、不义、内乱,成为中国古代法成熟的标志和中华法系的代表。……自此,“法自君出,权尊于法”,“德礼为政教之本,刑罚为政教之用”,家族国家本位,息讼无讼,实现社会和谐等成为古代中国基本的立法思想和价值取向,影响后世。……而古罗马法,私法(保护私人利益有关所有权、债权等方面的法律规范)发展异常充分,以个人权利为本位,权力服从于法律,公开审判,追求正义,法治精神贯穿于罗马法律体系之中。

——改编自张中秋《中西法律文化比较研究》

材料二   中国古代在自然经济和专制统治环境下,不具备产生诸如自由、平等、权利、义务等近代民法观念的条件。现今中国民法,是清朝末期从外国继受而来。甲午战败和庚子事变后,清廷推行新政,1907年设立修订法律馆,“参酌西洋法制”,起草民刑各法典。1908年民法典起草正式开始,……1910年底,“大清民律草案”完成。辛亥革命后,北洋政府在“大清民律草案”基础上继续主持起草民刑法典,称为“第二次民律草案”。1930年,国民政府在此前民律基础上修订的《中华民国民法》颁布实施。此前,在清政府、国民政府和列强续签商约时,提出废除领事裁判权,列强均以颁布民商法典、法治完善为放弃该权的条件。

——摘编自梁慧星《中国民法典草案建议稿》序言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中华法系和罗马法的差异。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近代民法精神并归纳中国制定民法典的作用。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