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修(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 道试题
1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在社会压力与总统的督促下,美国政府相继出台了以保障退伍军人就业权利的就业政策。签署于1944年的士兵权利法案,是迄今为止规范退伍军人福利最为重要的法案。1944年的退伍军人优待法延续了”1919年优待法“的制度性与政策性照顾以及对退伍军人在文官录用中的无限制优待政策。1945年签署的士兵权利法修正案放宽了退伍兵享受四年教育福利的资格限制,将每年的学费补贴提高到500美元以上。据统计,到1950年完成高等教育的有228.1万人、完成中等教育的有6453万人、完成初等教育的有2103.3万人。1948年选征兵役制法规定职业复原,如果退伍军人不能胜任原职,要求提供其能胜任的与原职联系密切的类似工作。美国退伍军人的就业政策,使一千多万退伍军人得到了妥善安置,最终实现了战后美国经济的繁荣与社会的持续发展。

——摘编自曹景文《论美国二战退伍兵的就业政策》


(1)根据材料,概括美国在战后为解决退伍兵就业所采取的措施。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材料中美国二战退伍兵的就业政策的历史影响。
2023-11-16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鄂尔多斯西部四校2021届高三下学期期中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

根据《自然科学大事年表》的统计,从公元前6世纪至公元1000年,中国在世界重大科技成就中所占的比例约计达50%~71%,公元1000年后的宋元时期的几项重大发明对促进世界文明的发展与进步又做出了极为重要的贡献。但自16世纪以后,欧洲诞生了现代科学,中国的文明却没能够在亚洲产生与欧洲相似的现代科学。


请以“中国古代科技长期领先于世界”为论点加以阐述。
2021-12-01更新 | 66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乌兰察布市集宁新世纪中学2021-2022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3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唐继尧是一个比较理想主义的政治人物。在他留学日本期间,唐继尧的理想是“不速使中国富强,凌驾欧美,俯视列强,枉为二十世纪之中华男儿,生何如死!”他在民国二年(1913年)执掌云南军政后不断推出新政。在政治上积极地裁兵撤督,制定了省宪。护法运动中,唐继尧拥护孙中山早年在欧洲提出的政治理想,认为中国幅员太大,各地情况千差万别,不能也不应该建成中央集权的国家,应当借鉴北美的模式,建立联邦式的共和国。民国七年(1918年)时唐继尧曾搞过“联省自治”,担任八省联军司令,有过建立联邦式共和国的尝试。唐继尧继承了蔡锷时期“汉、满、蒙、藏夷苗各族;结合一体,维持共和”的思想,对少数民族土司采取“渐进主义”,推行以存土置流为目的的“不改之改”政策,普遍确立了土流并治的统治形式品在少数民族地区设立弹压委员、行政委.员、殖边督办、设治局等行政机构,并派参谋长庾恩旸为巡阅使,出巡普思沿边防务。

——摘编自许新民《四十年来家国:从(东大陆主人言志录)看唐继尧之心态》


(1)根据材料,概括唐继尧提出的政治主张及活动。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唐继尧提出的政治主张。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1901年的清末官制改革,在人事集权方面,首先是收拢地方督抚之权。1906年,清政府借改革官制之机,迫使袁世凯辞去八项兼差,张之洞内调军机大臣,实际是明升暗降。在十一个行政部的首席长官中,满、蒙贵族占七人,且均是要害部门,汉人之势大绌。清政府还通过机构改革,把一些重要事权收归中央,如新设商部,加强中央政府的指挥权威;巡警部改设民政部后,事权属巡警部,督抚居次要位置;度支部成立后,各省财政事件随时报部稽核。另外清政府制定一系列成文章程,如《内阁官制初议草案》《钦定宪法大纲》《内阁官制》《内阁办事暂行章程》《资政院官制章程》等等来达此目的。1911年裁撤军机处,成立了由庆亲王奕勖担任总理大臣的内阁。


(1)根据材料,指出清末官制改革的目的和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清末官制改革的影响。
2021-06-04更新 | 23次组卷 | 1卷引用:内蒙古包头市第六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2021年四川三星堆遗址“上新”,再次惊艳世人。在三星堆遗址出土的文物羊头罍,与河南殷墟遗址和湖南炭河遗址出土的一些文物有相似之处。结合下列出土在同时代的青铜器,可以推断
A.中原文明经丝绸这路传到巴蜀地区B.各地文明独立发展体现多元特征
C.商周时期各地区之间交流十分频繁D.黄河流域与长江流域有文化的交流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6世纪中叶到19世纪中叶,我国耕地面积增加不到%,而人口增加了近3倍,我国传统的农业文明呈现出停滞状态。从19世纪中叶开始,我国传统的农业文明很难抵御西方强大的工业文明的攻击;甲午战败,唤醒有识之士开展维新变法运动,通过转变观念和实践探索,推动中国社会全方位地向近代社会转型。在这次变法中,改良农业的主要措施有:劝谕绅民“兼采中西各法”发展农业;编印“外洋农学诸书”;“于京师设立农工商总局”、“各直省即由各该督抚设立分局”;“设立农务学堂”;“广开农会”,提倡民间普遍采用农业新技术等。变法失败后,变法期间定下的一些农业改良措施,并未停止,农业改良并未中断。可见,我国近代农业的发展,与戊戌变法的推动密不可分。

——摘编自楼宇烈主编《中华文明史·卷四》、闵宗殿《晚清时期我国农业的新变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戊戌变法重视改良农业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戊戌变法农业改革的历史意义。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甲午中日战争后,清政府派袁世凯训练新军。袁世凯仿照德、日陆军建制和操典条令,组建成一支有7300人的“新建陆军”,即北洋新军。1898年,戊戌政变后,慈禧命军机大臣荣禄为统帅,编组北洋各军为武卫军。至18996月正式成军后驻扎在京畿要地。1900年春,除袁世凯部右军为新建陆军、聂士成部前军接近新建陆军外,其余各军均仍旧制,装备则大多为新式武器。

武卫军在1900年抗击八国联军入侵战争中,前、后、中军伤亡、溃散甚多,旋被取消番号。左军也受创削弱,民国后纳入北洋军系统。右军和右军先锋队在山东镇压义和团,未与八国联军作战,保存了实力,成为1905年改编新军第5镇的基础。武卫军仅两年即瓦解。

——摘编自刘凤瀚《新军志》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末武卫军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清末武卫军。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后,党和国家开始着手建立社会保障制度。1951年,政务院颁布了《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保险条例》,标志着城镇企业职工劳动保险制度的确立。19561月通过的《一九五六年到一九六七年全国农业发展纲要》和同年6月通过的《高级农业生产合作社示范章程》指出,农业合作社应该对社内丧失劳动能力、生活没有依靠的社员,做到保吃、保穿、保烧、保教、保葬,这两个文件奠定了五保工作的制度基础,五保制度正式在我国建立起来。

——摘编自郑秉文等《新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变迁与发展》

材料二   中国的改革开放和社会保障相伴相随。1986年国务院颁布了《国营企业职工待业保险暂行规定》,首次在我国建立了企业职工待业保险制度;1997年亚洲金融危机爆发,政府面临自工业化以来最大规模的失业tf岗潮,建立"两个确保、三条保障线,的政策体系;2000年国务院颁布了《关于印发完善城镇社会保障体系试点方案的通知》,并在辽宁省试点,探索社会保障制度从单项制度推进向系统建设转变;2005年以来,《中共中央国务院关于推进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的若干意见》等文件的出台,标志着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进入统筹城乡、全面覆盖、综合配套、统一管理的阶段。目前中国社会保险覆盖人数无论在单项制度上(如医疗保险或养老保险),还是在诸项社会保险覆盖面总和上,都是世界上规模最大的社会保险制度。

——摘编自《中国社会保障制度的60年及其公平性研究》等


(1)根据材料一,概括新中国成立初期社会保障制度的特点,并分析其原因。
(2)依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保障制度发展的意义。
9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李四光是在近代以来中国历史演变的时势中产生的一位卓越的科学家。19503月,他冲破台湾国民党企图阻挠的阴谋,从英国回到新中国,主持全国地质工作。195312月,毛泽东等中央领导同志征询李四光对我国石油资源的看法。李四光陈述了他不同意“中国贫油”论调的理由,从地质力学的角度指出“从东北平原起,通过渤海湾,到华北平原,再往南到两湖地区,可以做工作”。经过勘探实践,东北松辽平原和华北平原作为油区的预想都得到了证实。晚年的李四光坚信地震是可以预报的。他运用地质力学理论,把我国的地震预报工作推进了一大步。1969年渤海发生地震后,八十高龄的他不顾个人安危,仍深入房山等地调查地震地质现象。直到逝世的前一天,他还恳切地对医生表达了要继续做地震预报工作的意愿。

——摘编自陈群《李四光与新中国地质事业的开创和发展》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四光为中国石油普查作出的战略性指导,分析中国石油勘采的重大意义。
(2)根据材料,指出李四光运用地质力学理论作出的贡献,简述李四光留下的宝贵精神财富。
10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孟子所在的战国中期是典型的乱世,如何改变当时的时局,使天下重归平治,各派思想家都提出了解决之道,这同样是孟子面临的头等重要的课题。为了解决这个课题,孟子继承孔子的道德思想,建构了性善论,认为最好的办法就是实行王道主义。王道主义对君王有较高的道德要求,孟子认为“一正君而国定矣"。王道主义必须关心民众的生活疾苦,孟子提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同时,孟子也认为“徒善不足以为政,徒法不能以自行”,所以君主治理民众,应该“教之不改而后诛之”。

——摘编自复旦大学哲学系编著《中国古代哲学史》

材料二   柏拉图(前427-前347)生于雅典民主制由盛转衰时期,苏格拉底之死,这让原本有政治抱负的柏拉图对现存的政体无比失望,于是离开雅典开启了长达12年的游学生涯。在游历期间,他“哲学王”思想逐渐形成。柏拉图认为国家的本质是正义,正义是包含节制、勇敢、智慧的一种“至善”,因此一个国家要由拥有“至善”的哲学王来管理。哲学王要有政治技艺并且依照法律来统治,同时也要重视教育,因为正义的公民离不开德育和音乐的培养。

——摘编自代力阳黄思玉《论柏拉图与锰子政治哲学的异同》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别概括孟子“王道主义思想”和柏拉图“哲学王思想”产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孟子“王道主义思想”与柏拉图“哲学王思想"的相同点
(3)根据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孟子“王道主义思想”与柏拉图“哲学王思想”的共同价值。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