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修(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敦煌是古代丝绸之路上的重要枢纽和厚重的“历史符号”,为人类文明交流互动留下了丰厚的文化遗产。规模宏大的莫高窟中保存的精美壁画、雕塑,融汇了中国、印度、中亚乃至希腊文明等多种元素。1988-1995年,敦煌莫高窟北区出土汉文、西夏文、回鹘文和蒙古文等元代印本共39件,根据其中一些有明确信息可考的印本得知,其刻印地主要位于元大都和杭州等地,而且大都是元代后半期之物。这批印本以佛经为主,内容丰富,种类多样。另外北区还出土了丝绸类纺织品,如莫高窟北区第51窟出土一件褐地龟背纹妆花(南京云锦织造工艺中最复杂的一个品种)纱残片,经学者鉴定为元代织物。

——摘编自刘拉毛卓玛、杨富学《元代印本在莫高窟的发现及其重要性》

材料二   1983年,中国敦煌吐鲁番学会的正式成立,开启了敦煌吐鲁番学蓬勃发展的新时期。中国学者以强烈的学术、文化自觉,积极投身到包罗宏富的敦煌吐鲁番学研究之中,奋勇直追、发愤图强,经过40年的努力,逐渐改变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国外”的旧有状况,形成了“敦煌在中国,敦煌学在世界”的崭新局面。敦煌吐鲁番学得以不断赓续发展,成为源于中国且实至名归的国际显学。

——摘编自《中国社会科学报》2023年9月5日第002版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研究元代敦煌历史可以采用的史料。
(2)总结材料一反映的元代后期敦煌的历史事实。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国学者积极投身于敦煌学研究的现实意义。
2023-12-25更新 | 93次组卷 | 5卷引用:安徽省蚌埠市2023-2024学年高三上学期12月月考历史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奉行法家思想的商鞅非常重视制度建设。在他的主持下,秦国进行了全面的军事制度改革。其主要内容包括:以郡县征兵制为主的兵役制度,将军事组织与行政组织合一,保障了兵源,加强了军权的集中,并规定地方官员负责地方军队的训练;由于征兵制是普遍征兵,秦国通过变法建立了完整的户籍制度,按户籍征兵,对征兵对象、期限、年龄都作了规定;军队编制实行六级编制;军官任免制度化,军功爵制就是以功能授官原则的体现;等等。商鞅的军事改革使秦军战斗力空前强大,成为秦灭六国的重要条件。

——摘编自沈钰清《从商鞅变法看军事制度改革》

材料二   新政启动后,朝廷于1903年设立练兵处,管理全国练兵事宜。练兵处招揽了一大批回国的留日军校生,他们将日本的军事书籍大量翻译过来,并结合国内的情况,制定并发布了一系列练兵的政策文件。其中主要包括如下几个方面:建立了完整的军事学堂体系。练兵处在参考日本体制的基础上,设立了四级学堂体制;陆军小学堂、陆军中学堂、陆军兵官学堂、陆军大学堂;制定了新军的营制衔章。新政启动之初,朝廷募练常备军、续备军、巡警军。常备军的编制和日本陆军师团基本一致,还规定了陆军番号统一编列等;颁布了一系列军事建设的规章制度,详细规定了官制、服制、礼节、旗式等,逐步完善了新军制度。还以“日操”代替“德操”。在改用“日操”的同时,新军中最精锐的部队也开始装备日械。

——摘编自马雷《清末军事改革中的“师日”因素》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商鞅军事改革成功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评价清末新政中的军事改革。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争取更多的国家和人民认识并了解新生的中华人民共和国,党和政府十分重视对外工作,尤其是具有特殊作用的对外文化交流。新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对象首先是苏联及其他社会主义国家。与中国邻近的缅甸、印度、巴基斯坦、印度尼西亚等国,在20世纪50年代初即与新中国建立了外交关系,文化交流随之有了相应的发展。1949年10月,以著名作家法捷耶夫为团长的苏联文化艺术科学工作者代表团来华访问。此后波兰、民主德国、捷克斯洛伐克等国的文化代表团和艺术代表团纷纷来中国访问。同时,中国文化艺术团体也走出国门进行访问演出。1958年,中国成立对外文化联络委员会,直属于国务院,形成了对文化集中管理体制。至1958年年底,中国有59个艺术表演团体到49个国家访问演出,中国的京剧、歌舞、杂技艺术、木偶、皮影和民间音乐在国外受到广泛欢迎,中国的许多地方戏剧和少数民族的歌舞,同样在国外获得极高的赏识与评价。

——摘编自张登德《20世纪50年代中国对外文化交流的特点》

材料二 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提出了“对内改革对外开放”的伟大决策。20 世纪90年代初,江泽民提出“求同求和”与“全面参与”的外交思想。北京申奥和上海申博的成功是中国全面参与国际事务,让世界更多地了解中国的重大成果。截至20世纪末,中国已与123个国家签订了文化合作协定,签订文化交流执行计划430个,与160多个国家和地区有不同形式的文化往来,与数千个外国和国际文化组织保持着各种形式的联系。文化外交不仅依靠官方渠道。各部门、各地方也参与进来。文化部(今文旅部)与经贸和旅游等部门合作,共同推进文化外交发展。交流的品类日益增多,艺术展览更加注重作品的民族性和艺术水平。1978 年8月,时任联合国教科文组织总干事阿马杜。马赫塔尔。姆博与邓小平会面。1979年2月,中国联合国教科文组织全国委员会正式成立。双方在翻译、出版和版权方面的合作也始于该时期。从1978年下半年到20世纪80年代末期,双方每年合作项目都超过300个。

——摘编自杨悦《新中国文化外交70年的传承与创新》

(1)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新中国成立初期到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文化外交的变化。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改革开放新时期中国文化外交的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谈谈你对新中国文化外交的认识。

4 . 材料:1943年,库尔斯克战役前,苏联为满足战争需求,积极增强国内情报力量,对苏军情报工作的指挥机制进行合理调整,形成了高效的情报指挥系统。1943年春,为查明德军下一步行动计划,苏军情报力量围绕德军相关作战问题展开侦察,在总参谋部的指挥下,苏军各方面都加强了自己在行动地带的情报侦察工作。经过对德军作战思想和战法的反复研究,苏联最高统帅部最终摒弃对战略防御的偏见,采取以纵深梯次防御的各种火力、航空兵的猛烈突击及战役和战略预备队的反突击迎击德军的进攻,消耗和疲惫进攻之敌的针对性作战计划。在库尔斯克战役中,情报工作为苏军指挥层的决策提供了全程支援,苏军的行动始终是以准确的情报为基础的。

——摘编自孙建民等《库尔斯克战役中的苏军情报工作》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库尔斯克战役前苏军发展情报系统的目的。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库尔斯克战役前苏军健全情报系统的作用。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5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安史之乱持续8年,中原地区和北方在大乱中血流成河,江山鱼烂,经济彻底摧毁。大乱之后的广德二年,通货膨胀率远远超过5000%。政府税收一落千丈,仓库空空如洗,根本拿不出东西增加供给平抑物价,当时物资已经紧张到连皇宫也是吃了上顿没下顿的程度。唐朝将恢复经济的命运寄托在漕运上。刘晏授命危难,在宰相元载全力支持下,他充分表现了统筹全局的能力、周密精细的头脑和改革创新的才智。他组织大量民工和兵丁疏浚河道,运河得以顺利全线通航。为解决运输问题,他改全程运输为分段运输,运粮船负责运到本段水路边界,将粮食交给地区粮仓,再安排新的船只起运,并首次把散装大米改为袋装。刘晏派官吏和军队沿途押运。在运输工具方面,他拨付大批资金在扬子开设10个船厂,建造两千艘急需的大型运输船,以当时最低造价的两倍的价格,支付造价,保证了造船质量。为保障顺利通过水流湍急的三门峡,他参与设计了一种超大型的“上门填缺船”,改进了船纤所用的材料,制成坚韧的纤绳。为保障人力的使用,他废除无偿徭役,改为工资雇佣制。漕工采用特殊军事化方式组织起来,纪律严明,责任到位。由此,江淮的粮食、物资顺利运到京城,代宗大喜过望,说道:“我们父子有饭吃了!”

——摘编自马立诚:《历史的拐点——中国历朝改革变法实录》


(1)据材料,概括刘晏漕运改革的措施。
(2)据材料,概括刘晏漕运改革取得成功的背景,分析其改革的影响。
2022-11-27更新 | 109次组卷 | 3卷引用:安徽省安庆市怀宁县高河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贞观初,“以法理天下,尤重宪官,故御史复为雄要”,“御史为风霜之任,弹纠不法,百僚震恐,官之雄峻,莫之比焉”。台院侍御史以弹奏为基本职责,重点在纠弹职位较高的官员。察院监察御史在御史台中品秩虽低,但职务繁杂,百司畏惧,其“分察百僚,巡按郡县,纠视刑狱,肃整朝仪”,此外还掌祭祀、监南选、监司射、监决狱、分察尚书省六部等。贞观年间,全国被划为十道监察区,由监察御史十人分巡州县,监察御史以六条巡按州县,分巡时威仪显赫,“州县祗请相望,道路牧宰祗候,僮仆不若”。《贞观政要》中记载:“(太宗)深恶官吏贪浊,有枉法受财者,必无赦免,在京流外有犯赃者,皆遣执奏,随其所犯,置以重法。”同时,唐太宗也对清廉官员和清正之举大加褒奖弘扬。

——摘编自吴毅《唐朝贞观年间防治贪腐的政策举措释析》

(1)根据材料,概括唐太宗吏治改革的主要内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唐太吏治改革的历史作用。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7 . [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价]
阅读下面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刘墉(17201805年),字崇如,号石庵,山东诸城人,清代政治家。在安徽学政任内,鉴于当地获得贡监生资格的士子多数名不副实,不学无术,且目无法纪横行乡里的情况,于乾隆二十四年(1759)上书朝廷,要求对捐纳贡监生区别对待,由州县地方官和教官共同管理,分工合作。在首任江苏学政期间,他认真校士,勇于革除考试中的各种弊病。进入中央政府之后,乾隆四十七年刘墉担任都察院左都御史不久即遇上御史钱沣弹劾和珅的亲信、山东巡抚国泰等人婪索亏空一事,他和和珅、钱沣受命前往查办。由于刘墉积极协助钱沣,终使案情大白,国泰等人受到应有的处分。刘墉被誉为清代四大书法家之一,其特点是用墨厚重,体丰骨劲,浑厚敦实,别具面目。嘉庆九年十二月(18051月),刘墉去世,时年八十五岁,追赠太子太保,谥号文清。

---摘编自陈连营《略论刘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刘墉生活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墉的优秀品质。
2022-10-06更新 | 183次组卷 | 3卷引用:全国乙卷安徽省2023届高三第一次原创模拟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国语·周语)记述:周定王派人去宋国,此人在途经陈国时,看到那里“野有庾积,场功未毕”的“公田不治”景象。与此相反,一些奴隶主却尽量驱使奴隶从事荒田的开垦,使西周末期以来不在税收之列的私田急剧增加。周简王六年(前580年),晋大夫郤至公然与周王室争鋣田,双方各不相让,最后竟然到晋侯那里打官司。(吕氏春秋.异宝)记载楚国令尹孙叔教死前告诫儿子,勿受封赏的良田,只取楚、越间的寝丘贫瘠土地,如此可保长有。

——摘编自朱绍侯等主编《中国古代史》(上册)

材料二   孟子拥护封建政治之主张,皆略同孔子。孔子欲存姬周以复兴封建;孟子则图于移朝易姓之后,重现“礼乐征伐自天子出”之盛世。

——摘编自萧公权《中国政治思想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当时经济发展呈现出的特征。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孔子与孟子两人关于封建制认识的异同。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影响孔子、孟子上述认识差异的因素。
2022-01-05更新 | 365次组卷 | 5卷引用:安徽省阜阳市第三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新中国初期,我国实行计划就业制度。随着经济恢复发展,人口增长,单一的计划就业制度就显现出其僵化和局限性。据统计,到1979年城镇积累的待业人员总数达到1500万人,严重影响社会稳定。

为缓解就业严峻形势, 1980年8月, 中央召开全国劳动就业工作会议,并提出具体措施:一、扶持兴办各种类型、自负盈亏的合作社和合作小组。二、有条件的国营企业支持待业青年办合作社。 三、发展以知青为主的集体所有制厂队和农工商联合企业。四、鼓励和扶持城镇个体经济的发展。五、某些行业或工种可以根据实际情况改革用工制度和工资制度。六、改革中等教育制度,发展职业技术教育。七、建立劳务服务公司。八解决安置就业经费。从1979年到1985年 ,新中国城镇新增就业人数超过5400万人,失业率由1979年的5.4%下降到1985年的1.8%。

——摘编自吴绮雯《改革开放以来城镇就业和劳动力流动》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我国就业体制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我国就业体制改革的意义。
10 . 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晚期,各资本主义国家完成向帝国主义的过渡,帝国主义各国间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便更加激烈,而此时的中国成了各帝国主义国家瓜分殖民地的对象。19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挣脱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1895年,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日本逼迫中国签订极不平等的《马关条约》。最终知识分子发起了戊戌变法运动。

——摘编自马冰《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背景的比较研究》

材料二   110年前,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了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结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近代以来中国发生的深刻社会变革由此拉了序幕。这是中国人民和中国先进分子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进行的一次伟大而艰辛探索。

——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戊戌变法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辛亥革命的意义。
(3)上述两次运动的最终结果如何?说明了什么?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