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修(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9 道试题
2021·广东·一模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1955年,随着我国国内经济形势继续好转,新一轮工资改革也应运出台。这次改行工资制待遇后,工作人员住用公家房屋和使用公家家具、水电,一律缴租、纳费。这次工资改革,建立了国家机关、企事业单位等几大类分配制度,其中党政机关实行职务等级工资制,企业工人分为8个(个别工种为7个)技术等级。专业人员,如工程技术人员、教师、医务工作者、文艺工作者也都相应有了自己的等级系列。与此同时,依据各地自然条件、物价和生活费用水平、交通及工资状况,并适当照顾重点发展地区和生活条件艰苦的地区,将全国分为11类工资区。工资区类别越高,工资标准越高。定级标准采用依据职务,参考德、才和资历进行评定。这次评级,担任重要职务的党外人士受到一视同仁的待遇,甚至被高评。广大党外人士对共产党的胸怀普遍赞赏,并欣然领受。

——摘编自黄新原《五十年代的工资改革》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55年工资改革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1955年工资改革的特点。
2021-04-19更新 | 57次组卷 | 3卷引用:福建省华安县第一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2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张寒晖,人民艺术家,与洗星海、聂耳并称“音乐三杰”。1925年,张寒晖在北平国立艺专加入中国共产党。“九一八事变”爆发后,张寒晖用古老民歌《三国战将勇》的曲谱填写了《可恨小日本》,还以《满江红》的曲调填写了《告我青年》,号召青年“激奋进,齐赴国难”。1936年夏,张寒晖到西安北城门外东北难民集中的地区走访,与东北军的官兵和家属攀谈,听他们控诉“九一八”日本鬼子的罪行,以及对故乡、亲人的思恋。他利用家乡独特的地方戏——定县秧歌中凄惨的“大悲调”,结合慷慨激昂的河北梆子进行谱曲,创作了震撼人心的歌曲《松花江上》,一经面世,即被疯狂传唱。之后,在陕西省委接应下,他进入陕甘宁边区。从陇东民歌《磨炒面》的曲调中得到灵感,1945年他填词创作了著名的《军民大生产》,曲子清新明快,歌词生动活泼。该歌曲后改为表演唱,并设计了一套舞蹈动作,在前线慰问时,受到了边区军民的热烈欢迎。

——摘编自延安日报《张寒晖:人民艺术家》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张寒晖音乐创作成就突出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艺术作品在抗日救亡运动中的意义。
2023-11-13更新 | 148次组卷 | 5卷引用:四川省江油市太白中学2024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李桓英(19212022),世界著名麻风病防治专家,1945年大学毕业后赴美攻读公共卫生学硕士学位。1950年,她成为世界卫生组织首批官员。1958年回国后,先后在中国医学科学院、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友谊医院、北京热带医学研究所任职。1979年,李桓英第一次走进“麻风村”,村民们自觉地与她保持距离,李桓英却主动与他们握手。此后四十年里,她跑遍云贵川地区,多次往返甚至长期居住在云南省勐腊县,劝说病人坚持服药并亲自喂药。20世纪80年代初,李桓英借鉴世界先进经验,率先开展非隔离的就地短程联合化疗,缩短了疗程,年复发率仅0.03%,远低于世界卫生组织1%的要求。1996年,她首次提出“垂直防治与基层防治网结合的模式”,攻克了麻风病防治领域的重大策略和技术上的关键问题。2007年,经过数十年努力,中国向全世界宣布中国走出了麻风病时代。20218月,中共中央宣传部授予李桓英“时代楷模”称号。

——摘编自唐逸《李桓英带领中国走出麻风病时代》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桓英的主要贡献及其作出贡献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李桓英所呈现的精神品质。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4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宋璟(663737年),邢州南和(今属河北)人,出身于世代官宦之家,进士及第后入仕。武则天时,宠臣张易之诬陷宰相魏元忠、张昌宗犯大逆不道之罪,御史中丞宋璟犯颜直谏,依法追究二张罪行,武则天不得不让步。中宗时因直谏被挤出朝廷,外放多州任刺史或长史,其无论任职何处,都“政清毅,吏下无敢犯者”。睿宗时,宋璟针对前朝外戚大量卖官现象,上书请退未经正式程序任命的官员。睿宗下诏,规定文官选任必经吏部,武官选任必经兵部。716年,唐玄宗诏广州都督宋璟回朝为相,广州吏民自发地为宋璟立“遗爱碑”,褒扬其在主政广州期间的功德。宋璟获悉后亲赴广州说服官民砸毁“遗爱碑”。据载:“璟为相,务在择人,随材授任,使百官各称其积;刑赏无私,敢犯颜正谏。上甚敬惮之,虽不合意,亦曲从之。”732年,宋璟多次请求告老还乡,玄宗仍称之为“国之元老”。

——据《新唐书》《资治通鉴》等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宋璟的历史贡献。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宋璟取得贡献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5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由“二十一条”引起的政治风潮刚刚开始消歇,袁世凯就公开打出了复辟帝制的旗帜,梁启超对袁世凯完全失望。1915820日,走上反袁的道路。与此同时梁与蔡锷密商倒袁计划,按照梁启超的指示,梁启超已由天津秘密抵达上海,与蔡锷等人函电往来,起草文告;又与广西都督陆荣廷秘密联络,稳定东南,孤立袁氏。冯国璋同意决不与护国军开仗。此后,与江西将军李纯等八将军联名致电袁氏,要求速行取消帝制,梁启超应陆荣廷的邀请,直接参加护国运动。56日,梁启超任抚军兼政务委员长,进一步推动了护国运动的发展。

——摘编自敢峰主编《中外名人传记百部梁启超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梁启超走上反袁道路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梁启超在护国战争中的作用。
2023-09-22更新 | 25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鹰潭市贵溪市实验中学2023届高三下学期适应性月考(四)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6 . [历史——选修1:历史上重大改革回眸]

材料   东晋政府为了维护封建统治秩序和保护南迁士族的利益,在流民集中的地区,设置侨州、那、县,侨人单独立籍,称为侨户。东晋政权通过这种办法维护了南迁士族的特权,他们可以奴役依附户而不负担赋役。但随着东晋政权的稳定,侨州郡县的问题就暴露出来。……它造成户籍制度的混乱和影响国家收入。东晋政府为了改变这种状况,实行土断,即整顿户籍,让侨户着籍输课。王导执政时曾于咸和二年(327年)整顿户籍。晋成帝咸康七年(341年),又实行土断,王公以下都以土著为断,把其户口编入所在郡县的户籍。刘裕当政时,再次实行土断,首先从江、荆二州开始,逐步推行于全境,称“义熙土断”。土断是政府与世家大族争夺人口和赋役的斗争。通过土断,世家大族所控制的人口成为国家编户。

——摘编自漆侠《中国改革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魏晋时期进行土断改革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魏晋时期土断政策的历史影响。
2023-08-14更新 | 126次组卷 | 4卷引用:四川省江油市太白中学2024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7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   李四光早年留学日本和英国,主要从事地质基础学科的研究,创立了地质力学。新中国成立后,李四光冲破阻拦毅然回国。在高校院系调整工作中,李四光主持了北京、长春两个地质学院的建院工作,以后又推动了许多中等地质技术学校的建立。李四光很早就预见到铀矿资源在国家建设中的重要作用,多次上书中央要求成立专业队伍进行研究和勘探,为两弹的研制成功作出了突出贡献。李四光利用新华夏沉降带找油的理论发现了多个油田,打破了“中国贫油论”的说法。李四光认为地震是由地质构造运动引起的,可以利用对构造应力场的观测、分析掌握其动向。

——摘编自陈群《李四光传》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李四光进行科学研究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李四光取得卓越成就的原因。
8 . 【历史——选修3:20世纪的战争与和平】

材料   1991年4月,日本在美国压力下向海湾地区派出扫雷部队。这是日本首次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这次行动因为没有宪法和法律依据,引来了大多数国民的反对。为了创造有利于海外派兵立法的舆论环境,此次维和行动结束后,日本政府在国内不断宣传维和行动的成果。1992年6月,日本国会通过了《联合国维持和平行动合作法》,标志着日本为在联合国名义下实现海外派兵披上了合法的外衣。该法限制性规定日本自卫队在参加维和行动期间禁止执行诸如监督停战、收缴武器等主体业务,仅能执行诸如医疗、抢救灾民、运输、通讯等维和部队附随性业务。后来,通过修正案,追加了国际监督选举活动、人道救援物资运输任务,同时放宽了武器使用的限制。此后,日本先后向安哥拉、柬埔寨、莫桑比克、萨尔瓦多、卢旺达、叙利亚、以色列、洪都拉斯、土耳其、印度尼西亚等国家和地区派出人员参与维和行动。

——据张晓磊《日本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政策评析》


(1)根据材料,概括20世纪90年代日本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日本积极参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原因。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9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阅读材料,按要求作答。

材料魏建功(1901—1980),著名语言文字学家、教育家,是中国现代语言学的早期开拓者之一,也是北京大学中文系古典文献专业的奠基人。以下是其部分生平简介:

时间主要经历
1901年生于江苏如皋。祖父和父亲皆从事与教育相关行业。
1918年南通中学毕业。求学期间,受到语言学家孙锦标等影响,对文字训诂很感兴趣。
1919年考入北京大学预科,半工半读维持学业,在此期间,他已有志于民间歌谣和方言研究。“五四”运动爆发后,积极参与学生运动,在贩卖日货的大同商店门口张贴“辱国都讨之,卖国者诛之”的标语。
1921年进北大研究所国学门,边工作边学习。在钱玄同、沈尹默等名家指导下,熟悉了文字、音韵、训诂等专业知识,打下了厚实的底子。
1922年回到如皋,与志同道合者成立进步组织“平民社”,创办《平民声报》,宣传社会主义思想。
1925年北京大学中文系毕业,留校当助教,与钱玄同等创办捍卫白话文的《国语周刊》,并担任主要撰稿人。
1929至1935年重返北大中文系任教,潜心于教学与科研,学术思想日趋成熟。他在文学音韵训诂方面的研究,注重结合现实的语文工作,提倡为实际需要服务。发表了一系列研究中古韵书的论文和论著:《情询如北平音系十三辙序》、《陆法言切韵以前的几种韵书》、《古音系研究》等。
1945至1948年赴台湾推行国语,作为“台湾国语推广运动委员会”主任委员,指导台湾的国语运动,为台湾地区倡导国语竭尽全力,使台湾地区成为中国最早普及国语的省份。
1950至1953年主持编纂《新华字典》,经3年苦战,《新华字典》于1953年10月面世,是新中国成立以后影响最为广泛和深远的一部纯正的现代汉语字典。
1959年奉命创办北大古典文献专业,填补了高校学科建设的空白。
1979至1980年身患严重肾疾,依然坚持审定《辞源》,常常工作至深夜。1980年2月18日,魏建功因病故去,终年79岁。

(1)根据材料,概括魏建功的主要功绩。
(2)根据材料结合所学,分析魏建功能取得功绩的原因。
2023-05-15更新 | 27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重点中学协作体2023届高三第二次联考文综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10 . [历史——选修4:中外历史人物评说]

材料孟母(孟子的母亲)是中国历史上著名的贤良母亲,被认为是母亲的典范。相传孟子幼年时候,家住在墓地附近,他做游戏、学埋死人,孟母怕这样下去会对孟子产生不好的影响,便将家搬到集市附近。在这里,孟子又学商贩叫卖,孟母觉得这里也不是教育孩子的良好环境,又将家迁到学宫附近。孟子在做游戏的时候,就学揖让进退等礼节,孟母认为这里才是教育孩子的好地方,便定居下来。又相传,孟子开始上学的时候,读书不肯用功。有一次,孟子放学回家,孟母正缉麻线,问他学习的进展情况。孟子回答说:“还不是那么回事。”孟母听了很生气,用刀把机上正在织着的麻布割断。孟子惊恐地问:“为什么这样做?”孟母说:“你不好好学习,就像我把织着的布割断一样。你不好好学习,是什么也干不成的。”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概括孟母教子的智慧。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孟母被称为“母亲的典范”的原因。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