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选修(旧)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19 道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1 . 1950年7月13日,中央军委作出《关于保卫东北边防的决定》,开始着手组建东北边防军。该战略决策的背景是
A.《中苏友好同盟互助条约》签订B.东北成为工业建设重点地区
C.美国出兵朝鲜威胁中国边防安全D.苏联陈兵中国边境威胁中国
2022-05-27更新 | 507次组卷 | 9卷引用:北京市第八十中学2024届高三10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较难(0.4) |
名校
2 . 如图为2019年联合国发行的邮票。甘地头像旁用英语写着他在20世纪20年代初的一句话:“我希望各地的文化之风都尽情地吹到我的家园,但是我不能让它把我连根带走。”以下解读准确的是

①此话提出的背景是二战后民族意识的觉醒
②甘地批判文化侵略,主张维护民族文化
③甘地提出以爱、真理和非暴力争取印度自治
④联合国发行此邮票旨在提倡文化的多样性
A.①②B.②③C.②④D.③④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新兴君主们根据臣下的功绩来封官授爵,根据爵位高低来规定臣下的薪水。商鞅认为:“行赏而兵强者,爵禄之谓也。”秦朝建立后,一个一千石的官吏每年可得小米34250公斤,所得俸禄已经可以满足相当富裕奢华的生活了。到了汉武帝时期,俸禄以钱币而不是谷物的形式付给,有记载,丞相作为最高官员,月俸是高级官员中两千石的2倍,是中低级官员中六百石的20倍,是低级小吏的100600倍。魏晋南北朝时期,俸禄内容复杂多样且多以布帛或谷物为主,且多个政权均因战时需要一定程度上削减了百官的俸禄。唐朝官员的收入主要包括职田(朝廷拔给官员自主经营的田地)、俸钱和赏赐。此外,还实行公务用车制度,官员的差旅福利,甚至还有退休金。到了清朝,政府在实行“薄俸制”的基础上,还设置了“养廉银”,并设置完善监管措施,形成稳固的俸禄制度。

——摘编自李博朱玉洁《中国古代的俸禄制度》

材料二   鸦片战争后,中国白银大量外流,造成了“银贵钱贱”,加之局部内战的巨额军费,使得开支不菲的官员因收入被波及而陷入了入不敷出的境地。面对国家的日渐沉沦及吏制的渐趋腐败,有识之士认为要想革新政治,必须对现行的俸禄制度进行必要的损益。在多方力推下,1869年颁布的《中国海关管理章程》一方面采取了中国俸禄制度按年计算的惯例,同时又引进了绩效工资的思想,体现了工资设计与职级高低、职务繁简相配合。外交官员的工资结构也抛弃了旧有的正俸、恩俸、养廉等名目,而是直接按照行政级别的高低拟定工资额,且按月支付,另外报销一定生活费和交通费。伴随着清末新政中的官制改革,清政府开始陆续实行工费、津贴、薪水制度,且改设各部门、各省份自行拟定养廉银数额,出现了如东三省奏定数额高出定额1.32万两的现象。

——摘编自鲍伟《晚清文官俸禄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归纳中国古代官吏俸禄制度的基本特征,并简要进行评价。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俸禄变化的背景,并说明其影响。
4 . 阅读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19世纪晚期,各资本主义国家完成向帝国主义的过渡,帝国主义各国间争夺殖民地和势力范围的斗争便更加激烈,而此时的中国成了各帝国主义国家瓜分殖民地的对象。19世纪90年代以后,中国民族资本主义有了初步发展,新兴的民族资产阶级迫切要求挣脱外国资本主义和国内封建势力的压迫和束缚,为在中国发展资本主义开辟道路。

1895年,中国在甲午中日战争中惨败,日本逼迫中国签订极不平等的《马关条约》。最终知识分子发起了戊戌变法运动。

——摘编自马冰《明治维新和戊戌变法背景的比较研究》

材料二   110年前,以孙中山先生为代表的革命党人发动了震惊世界的辛亥革命,推翻了清朝政府,结了在中国延续几千年的君主专制制度,近代以来中国发生的深刻社会变革由此拉了序幕。这是中国人民和中国先进分子为实现民族独立、人民解放进行的一次伟大而艰辛探索。

——习近平《在纪念辛亥革命110周年大会上的讲话》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概括戊戌变法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分析辛亥革命的意义。
(3)上述两次运动的最终结果如何?说明了什么?
5 . 1914年8月严复撰文指出:“此次世界战端一起,进出口货物交往当有隔碍。以德奥之强,初战当能与协约国以盛势。然彼国资源远远逊英法美,如战局久持,德奥必遭败北,可断言也。”该文
A.反映出当时战局已朝着有利于协约国方向发展
B.颇具眼力地预见了同盟国集团失利的重要原因
C.写作背景是马恩河战役德军速战速决战略破产
D.指出美国加入协约国作战加速了同盟国的失败
2022-04-07更新 | 195次组卷 | 5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中牟县第一高级中学南校区2022-2023学年高一下学期第三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6 . 材料   20世纪40年代,郭沫若屡屡提及批评古人,“我想一定要同法官断狱一样,须得十分周详,然后才不致有所冤屈。法官是依据法律来判决是非曲直的,我是依据道理。道理是什么呢?便是以人民为本位的思想。合乎这种道理的便是善,反之便是恶。我之所以比较推崇孔子和孟轲,是因为他们的思想在各家中是比较富于人民本位色彩的。关于秦前后的一些历史人物,我倒作过一些零星的研究。主要是凭自己的好恶,更简单地说,主要是凭自己的好。因为出于恶,而加以研究的人物,在我的工作里面究竟比较少。我的好恶标准是什么呢?一句话归宗:人民本位。”

20世纪50年代,郭沫若义提出:“历史是发展的,我们评定一个历史人物,应该以他所处的历史时代为背景,以他对历史发展所起的作用为标准,来加以全面地分析,这样就比较易于正确地看清他们在历史上所应处的地位。我们评价一个历史人物,应该从全面来看问题,应该从他的大节上来权其轻重,特别要看他对于当时的人民有无贡献,对于我们整个民族的发展、文化的发展有无贡献。”

——摘编自郭沫若《郭沫若全集历史编》《替曹操翻案》等(1959年)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郭沫若提出的评价历史人物的标准及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评郭沫若对历史人物评价的标准。
材料分析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   刘知几(661721年),字子玄,徐州彭城人,唐代史学家。生于名门.自幼博览群书,攻读史学,曾任秘书少监,又掌修史之事。由于当时权贵控制史馆,史官无著述自由.凡事皆需仰承监修旨意,颇不得志,只好"退而私撰《史通》以见其志"。710年,《史通》撰成,包括内篇三十九篇、外篇十三篇,其中内篇为全书的主体,着重讲史书的体载体例、史料采集、表述要点和作史原则,他提出史学家须兼备才、学、识三长,尤重史识,强调直笔;外篇论述史官制度、史籍源流并杂评史家得失。《史通》奠定了中国古代历史编纂学、史学史研究、史学批评学的基础,成为第一部系统性的史论专著。还总结了唐初以前编年体史书和纪传体史书在编纂上的特点和得失,在此基础上的断代为史成为今后史书编纂的主要形式。后代史家无不从《史通》中受到教益,汲取营养。

——摘编自白寿彝主编《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刘知几撰写《史通》的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史通》的史学价值。
2022-03-25更新 | 114次组卷 | 3卷引用:四川省南充市南充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第二次月考历史试题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世纪中叶,随着英国从乡村社会向城镇社会的转型,一些学者强调国家对社会经济生活的适度干预。美国人亨利·乔治1879年出版的«进步与贫困»在英国引起了巨大反响,社会舆论普遍认为当务之急是用税收手段打破穷人和富人之间的鸿沟。19世纪后期英国议会选举制度的改革,使得英国社会中下层人民的政治影响力大增,两党为了争取选民支持,开始了财税制度竞相改革的年代。其主要措施有二,一是征收个人所得税。自18世纪以来,英国税收长期以间接税为主,如货物消费税、关税和印花税等,其长期征收加重了普通劳动人民的负担。在这种情况下,英国逐渐开始征收个人所得税。二是征收遗产税、继承税等。1853年,英国把对土地和实际财富的遗赠正式纳入征税对象,此后遗产税税率不断提高,1894年为8%20世纪初提高到至15%。财税改革使英国的年度平均税收不断增加,1851-1856年为5440万镑,1890-1899年则超过了一亿镑。

——摘编自郭家宏、王广坤«19世纪下半期英国的财税政策»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19世纪中后期英国财税制度改革的社会背景。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19世纪中后期英国财税制度改革产生的主要影响。
材料分析题 | 较难(0.4) |
名校

9 . 材料   胡寄窗(1903-1993),经济学家、教育家,中国经济思想史学会首任会长。四川天全人。曾创办《经济学报》《经济论评》杂志。

胡寄窗所著的三卷本《中国经济思想火》是第一部以马克思主义为指导探讨中国经济思想演变的思想通史,创立了中国经济思想史的理论新体系。

为了回应“欧洲中心论”对中国经济思想的忽视与贬低,胡寄窗先后出版了多部论著,通过对比分析告诉世界:我们的祖先同样构建了卓越的经济思想。他还认为未来的世界经济学更不必以西方为中心,开创了直接向国外弘扬中国古代经济思想成就的范例。

20世纪80年代后期,胡寄窗敏锐地注意到,中国的经济改革可以批判地借鉴国外经济学的有益部分,于是他的研究重点开始从中国经济思想史转向西方经济学说。

纵观胡寄窗的学术生涯,他始终坚持经济学研究“国际化”与“本土化”的有机结合,在“本土”和“国际”的相互融合中,梳理出中国经济思想的演变线索。

——摘编自刘迪《胡寄窗:将中国经济思想史推向世界》


(1)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胡寄窗的主要成就,并分析20世纪80年代他转移研究重点的背景。
(2)请简要谈谈胡寄窗的学术研究历程对你的启示。
10 . 阅读材料,完成要求。

材料   1915 年8 月,杨度等人发起"筹安会",鼓动立宪。但梁启超写成《异哉所谓国体问题者》一文,表示反对,并与其学生蔡锷密谋反袁。二次革命后,许多革命党人士多次在滇秘密集会,酝酿反袁斗争。社会各界也因为"二十一条"与袁倒行逆施的行为给政府施加强大压力。12月25 日蔡锷、唐继尧、李烈钧(国民党)在昆明通电全国宣布云南独立,组织护国军。袁不仅未争取到列强的支持,而且北京政府高层亦出现离心。护国军坚持要袁下台,已独立的滇、黔、桂、湘、粤、浙、陕、川等省在广东肇庆成立对抗北京政府的军务院,遥尊黎元洪为大总统。袁益陷窘境,在众叛亲离中郁郁去世,继任大总统黎元洪宣布恢复法统。唐继尧等遂通电撤销军务院,护国战争宣告结束,各省陆续取消独立。


(1)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护国战争的历史背景。
(2)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护国战争的历史意义。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