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百家争鸣出现的背景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82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前770年,周平王在郑、秦、晋等诸侯的卫护下,迁都雒邑,春秋时期开始。

前679年,齐桓公会宋、陈、卫、郑之国的国君于鄄。

前686年,齐国实行“相地而衰征”,按土地的不同情况征收赋税。

前651年,齐桓公盟诸侯干葵丘。

前606年,楚庄王至洛,问鼎中原。

前594年,鲁国实行“初税亩”,开始按亩征税。

前543年,郑子产为政,实行政治改革,征收土地私有者军赋。

前537年,鲁三桓季孙、叔孙、孟孙四分公室。

前483年,鲁国实行“用田赋”,按田亩征发军赋。

——据林言椒等《中外文明同时空》

从材料中提取信息,自拟题目,结合所学知识,全面论述春秋时代的历史阶段特征。(要求;写明论题,史论结合,逻辑清晰。)

2018-05-10更新 | 209次组卷 | 1卷引用:【全国百强校】山东省济宁市第一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中国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图

材料二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是以诸子百家的学术文化为载体。诸子百家通过不同的角度、方法和途径对文化进行重建、形成不同的文化转型模式。礼乐文化精神向理性和人(民)本文化精神的转变,是先秦诸子学术文化转型的核心内容。

——摘编自潘俊杰《春秋战国时期的文化转型》

(1)根据材料一,指出图中新石器时代文化遗存分布的特点。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列举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关于人(民)本思想的主张,并简析其产生的背景。
2023-09-28更新 | 19次组卷 | 2卷引用:湖北省孝感市七县市一中新高考联考协作体2023-2024学年高一9月月考历史试题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3 . 先秦时,“他们不狩不猎,不耕不织,不农不商,奔走于诸侯……言治乱之事,以干世主。”这体现了(  )
A.宗法制瓦解B.百家争鸣C.私有制兴起D.重农抑商
5 . 西周王官学是一种包罗了西周政治、经济、文化、宗教、军事、科学为一体的百科之学,学术传承往往是家传,后因春秋时期礼乐崩坏,王官学也逐渐向民间流传,孔子将其中部分整理编订为儒家六经。这说明
A.孔子开始打破学在官府的局面B.儒家思想已成为官方正统思想
C.分封制的破坏推动了学术下移D.西周文化体现劳动人民的智慧
6 . 阅读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春秋战国时期,法家学派为了论证以法治取代礼治的必然性和优越性,对于法的概念等进行了探讨。慎子说:“法者,所以齐天下之动,至公大定之制也。故智者不得越法而肆谋,辩者不得越法而肆议,士不得背法而有名,臣不得背法而有功……骨肉可刑,亲戚可灭,至法不可阙也。”韩非也认为只有“去私曲,就公法”,才可以“民安而国治”。

——摘编自张晋藩《法尚公平:中国古代的法治追求》

材料二   自秦以来,中国二千年的法律是“为上而立”的,是专制帝王用来“驱迫束缚其臣民”,使臣民“恐怖慑服”的“防奸”手段。他强调政府应该为民立法,这样才合乎“天理人情”,才是“治国之法”……“法之既立,虽天子不可以不循也”。

——摘编自严复《法意》(1909年)

材料三   长期以来,特别是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们党……把依法治国确定为党领导人民治理国家的基本方略,把依法执政确定为党治国理政的基本方式,积极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取得历史性成就。目前,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法律体系已经形成,法治政府建设稳步推进,司法体制不断完善,全社会法治观念明显增强。

——摘编自《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推进依法治国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2014年)

(1)根据材料一、概括春秋战国时期法治思想出现的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评价严复的法治思想。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现代中国实施依法治国的意义。
2024-05-13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广东省部分学校2023-2024学年高二下学期5月联考历史试题
7 . 《先秦学术概论》载:“先秦诸子之学,非至晚周之世,乃突焉兴起者也。其在前此,旁薄郁积,蓄之者既已久矣。至此又遭遇时势,乃如水焉,众派争流……”这实际上(  )
A.肯定了百家争鸣兴起的必然性B.指明先秦思想解放的深远影响
C.表明了诸子之学皆源于周文化D.否认了诸子之学间的差异性
2020-07-24更新 | 68次组卷 | 1卷引用:山西省2019-2020学年高一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有学者认为“东周时期是中国秩序的发展与重组时期”,请你用所学知识论证此观点。

2017-08-06更新 | 148次组卷 | 3卷引用:北京市第四中学2016-2017学年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春秋时期史书《左传》曾有记载:“国之将兴,明神降之,监其德也;将亡,神又降之,观其恶也……吾闻之国将兴,听于民;将亡,听于神。神,聪明正直而一者也,依人而行。”这表明当时
A.天命观左右人们的思想观念
B.利用天人感应思想巩固统治
C.社会秩序混乱促进神灵崇拜
D.中国人文理性思想已然萌发
10 . 中国古典文学极具时代特征,以下说法不正确的是
A.《诗经》艺术感染力很强,奠定了中国文学现实主义传统的基础
B.楚辞有时使用楚国方言,句式以四言为主,更适于表现丰富情感
C.杜甫的诗以臻于化境的严整格律、沉郁顿挫的艺术风格著称于世
D.南宋的词增添了慷慨悲壮、低迷伤感的情绪,反映了时代的特征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