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孟子、荀子的思想主张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1 道试题
1 . 战国时期,儒墨并称“世之显学”。孟子主张“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墨子强调“兼相爱,交相利”。这反映二者思想的共同点是(   
A.天人合一的观念B.主张义利并重
C.对人与物的关爱D.民本思想倾向
2 . 有人把春秋战国各种思想描述为:“全面归服自然的隐士派”“中央集权的法制派”“提倡节俭与互爱互利的反战派”“拥有无限同情心与爱心的礼仪派”。下列正确对应描述的是(     
A.儒道墨法B.墨儒法道C.法儒道墨D.道法墨儒
2023-10-17更新 | 206次组卷 | 118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赣县三中2019-2020学年高二1月考前适应性考试历史试题
3 . 中华文化主张和而不同,西周末年史伯提出“和实生物,同则不继”,认为不同事物之间彼此配合才能达到平衡。孔子和孟子则提出了“和为贵”“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天时不如地利,地利不如人和”等思想。这反映了(     
A.求同存异是中华文化的根本B.传统的道德准则形成于西周
C.中华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D.传统文化突出共性否定个性
2023-04-17更新 | 344次组卷 | 44卷引用:黑龙江省哈尔滨市第三中学2018-2019学年高二下学期末历史试题
4 . 荀子曰:凡兼人(让人服从)者有三术,有以德兼人者,有以力兼人者,有以富兼人者。……以德兼人者王,以力兼人者弱,以富兼人者贫,古今一也。这表明荀子
A.主张以德服人B.提出制天命而用之的思想
C.提倡法制D.主张兼爱,非攻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春秋战国时期,随着铁器牛耕的使用,社会生产力发展,人们改造自然的能力增强。下列主张反映这一社会状况的是
A.克己复礼B.道法自然C.制天命而用之D.以刑止刑
2020-06-08更新 | 758次组卷 | 17卷引用:2020届北京市丰台区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6 . 孔子希望通过仁爱的方式恢复宗法制度下的身份等级秩序。汉代儒学采阴阳五行学说,为儒家伦理纲常敷上浓郁的神学色彩。宋明理学家则将儒学上升到哲学的高度,使之更为精致而周密。据此得出以下观点你认为哪一项最准确
A.儒学的产生因中央集权需要B.儒学的发展因人们认知进步
C.儒学的演变因时代发展需求D.儒学的影响因内涵完善深远
单选题-单题 | 适中(0.65) |
名校
7 . 《孟子·离娄上》中指出:“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礼记·大学》中也提到“物格而后知至,知至而后意诚,意诚而后心正,心正而后身修,身修而后家齐,家齐而后国治,国治而后天下平”。二者都表明儒家思想
A.是维护封建统治者利益的工具B.注重伦理和政治的紧密结合
C.认为获得知识是搞好政治的根本D.强调治国是治家的重要基础
2020-10-08更新 | 346次组卷 | 41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县中学2017-2018学年高二上学期补考历史试题
8 . 孟子说:“善政不如善教之得民也。善政,民畏之:善教,民爱之。善政得民财,普教得民心。”这表明他
A.肯定道德教化对统治的重要性B.认为人的天性是善良的
C.否定了孔子以德治民的主张D.主张以礼法思想来治国
2020-11-02更新 | 989次组卷 | 35卷引用:江西省上饶市横峰中学、弋阳一中、铅山一中2020-2021学年高二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统招班)
9 . 春秋战国时期诸子百家的世界观、人生观,为中华民族的民族性格奠定了基础。与儒家、墨家、道家、法家所崇尚的理想人格相对应的排列组合是:(     
A.君子、侠客、英雄、隐士B.英雄、侠客、隐士、君子
C.君子、侠客、隐士、英雄D.英雄、隐士、侠客、君子
2022-09-28更新 | 851次组卷 | 76卷引用:2011-2012学年江西省赣州市信丰中学高三第四次月考历史试卷
10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孔子称赞管仲辅佐齐桓公“霸诸侯,一匡天下”。孔子企望周之复兴,“如有用我者,吾其为东周乎”。

孟子提出“定于一”,尊新王。“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他希望改朝易姓之后,重现孔子所说“礼乐征伐自天子出”的盛世。

——据《论语》《孟子》


(1)依据材料一,指出孔子与孟子主张的异同,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出现异同的原因。

材料二   “万乘之主,有能服术行法……其聚天下不难矣。”

“故治民无常……法与时转则治,治与世宜则有功。”

“是故诸侯之博大,实好之害也……万物莫如身之至贵也,位之至尊也,主威之重,主势之隆也。”

——《韩非子》


(2)依据材料二,概括韩非子“兼天下”思想的特点。结合所学知识,简述秦在实践法家思想上的成败。

材料三   董仲舒说:“今汉继秦之后,如朽木粪墙矣,虽欲善治之,亡可奈何……为政而不行,甚者必变而更化之,乃可理也……当更化而不更化,虽有大贤不能善治也。故汉得天下以来,常欲善治而至今不可善治者,失之于当更化而不更化也。”“《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

——《汉书》


(3)材料三中,董仲舒看到“至今不可善治”的一些问题,提出了“春秋大一统”。依据材料一、二、三,结合所学知识,概述董仲舒“大一统”理论的历史意义。
2019-06-09更新 | 3655次组卷 | 30卷引用:江西省南昌市八一中学2020-2021学年高二10月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