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唐代的民族交往与交融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36 道试题
1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唐朝对待被征服的异族,亦和汉朝不同。
汉朝多使之入居塞内,唐朝则仍留之于塞
外,而设立都护府或都督府去管理他。所
以唐朝所征服的异族虽多,未曾引起像五
胡内迁一般的杂居内地的异族之患。然环
伺塞外的异族既多,当其种类昌炽,而中
国政治力量减退时,就不免有被其侵入的
危险了。
——吕思勉《中国通史》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述唐代前期处理边疆各族关系的措施。简要评价唐代的民族政策。

材料二   中华民族形成虽然很早,但自我意识十分淡薄。中华民族自我意识是在1840年鸦片战争后,尤其是1895年甲午战争后逐渐形成的。1902年,梁启超率先提出“中华民族”概念。1911年辛亥革命后,中华民国成立,“五族共和” “五族平等” 得到广泛传播。到五四运动前后,受第一次世界大战“民族自决”思潮影响,越来越多的人开始认同和使用“中华民族”概念。九一八事变,尤其是华北事变和七七事变后,中华民族观念得到全国各民族的人民普遍认同,并成为中国境内各民族之共同称谓。

——摘编自郑大华《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形成》


(2)根据材料二,概括中华民族自我意识的基本内涵。简要说明其形成的历史背景。
2023-03-26更新 | 105次组卷 | 1卷引用:四川省绵阳市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大唐是中国封建社会的鼎盛时期,国力强盛、经济发达、科技文化繁荣,是公元6-9世纪世界最先进的国家。西域丝绸之路南北中三道是丝路最重要的一段,诸国使者、商贾由丝绸之路麋集长安,推动了唐帝国的繁荣昌盛。唐王朝是一个多民族的国家,少数民族多在北、东北、西北、西南、东南边州,而在西北陇右道西部的西域为突厥、九姓胡、回鹘等众多少数民族繁衍、生息的地域,也是突厥、吐蕃、回鹘与唐争夺的战略要地。正确处理边州,特别是与西域诸胡的关系,乃唐发展繁荣的支柱。

——摘编自程喜霖《略论唐朝治理西域的战略思想与民族政策》


根据材料内容并结合所学知识,围绕“唐朝的民族政策”,自拟论题并加以阐述。(要求:论题明确,史论结合,表述清晰)
2023-10-14更新 | 200次组卷 | 1卷引用:湖南省天壹名校联盟2023-2024学年高二10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隋唐时期在东北地区设立羁縻府州,为多民族国家的统一奠定了行政基础。唐玄宗时期,东北的靺鞨族粟末部强大起来,唐玄宗封其首领大祚荣为渤海郡王。金末于各地设行省,开我国省制的先河,为后来元朝在全国普遍设立行省创造了条件。元朝时,辽阳行省的设置标志着“天下一家”治边思想在东北地区的确立。《元史·地理志》总结道:“唐所谓羁縻之州,往往在是,今皆赋役之,比于内地。”

——摘编自刘信君《中国古代治理东北边疆思想研究》等

材料二   东北地区作为清朝的“龙兴之地”,受到清政府的严密控制。清初,出于政治、经济等多种因素的考虑,清廷鼓励民人开垦东北,使东北出现短暂的移民高潮。乾隆五年(1740年),清廷以“东北为满洲根本,移民甚多影响旗人生计”为由,颁布八条封禁措施,禁止民人进入奉天。但封禁政策并没有能够阻挡关内民人“闯关东”的热潮。鸦片战争爆发后,沙俄利用地域上的优势,加紧对中国东北的掠夺和侵占。为了应对日益加深的危机,清廷开始放宽对东北移民的限制,推行移民实边策略,使大量移民涌入东北。同光时期,东北出现了民治机构建置的高潮。

——摘编自梁磊《清中叶以降东北移民与社会变迁研究》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从隋唐至元朝对东北地区管辖的具体措施,并据此归纳其趋向。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清中叶以来东北移民的特点,并分析其历史影响。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自东汉以来,匈奴、鲜卑等边疆民族大规模内迁。西晋末年,政治黑暗,汉族大量流向边远地区,从而扩大了汉文化的影响边疆民族在汉文化的影响下得到进一步发展,向中原地区展开更大规模的迁徙。晋室东渡,汉族大量南迁,促进了南方经济文化的发展……内迁各族积极推行汉化政策,并以建大一统之功为己任,以华夏正统自居;在政治上逐渐由割据走向统一的同时,文化程度不断提高,大量汉人南迁,促进了汉族与南方各族的交融以及汉文化在南方地区的进一步发展。这些为后来隋唐更大规模的统一奠定了基础。

——摘编自刘正寅《中国历史上华夏认同的演进与升华》

材料二

唐朝对待不同的民族问题采取相应的政策措施,设立军事行政机构针对的是解决北方突厥、回纥民族问题,以及东北秣褐民族问题册封制度针对的是回纥、韩羁、南诏民族和亲政策针对的是缓和唐朝和吐蕃的关系。唐朝统治阶级能够从各个民族问题产生原因出发去解决或缓和矛盾,实行开明的政策,在总体原则上依然牢牢把握着“以和为主”这一政策尺度。

——摘编自马晓琳《浅析唐代民族政策的主要措施及其评价》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民族交融的方式,并分析民族交融的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民族政策的特点。
5 . 中国古代儒释道思想文化不断发展。阅读材料,回答下列问题。

材料一:子曰:“克己复礼为仁。一日克己复礼,天下归仁焉。”

——《论语·颜渊》

材料二: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

“天理人欲,不容并立。天理存则人欲亡,人欲存则天理灭。”

“一事不穷,则阙了一事道理;一物不格,则阙了一物道理。”

——朱熹《朱子文集》

材料三:宋明理学建树理想人格,对中华民族注重气节、注重道德、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产生了深远影响。从张载、文天祥、顾炎武传递出来的社会责任感和道义责任感。闪烁着理想人格和灿烂光辉,强调了宋明理学的精神价值与道德理想,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脊梁。

——摘编自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明史》

材料四:隋唐对外交往比较活跃,与亚洲以至非洲、欧洲的一些国家,都有往来。唐朝在世界上享有很高的声望,各国称中国人为唐人。

——选自人教版《中国历史》下册



(1)根据材料一及所学知识,概括孔子核心思想及其政治主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程朱理学的基本主张。依据材料三,说明理学为什么被称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脊梁”。
(3)阅读材料四和图片,结合所学知识,请举出唐朝主动对外传播佛教的两个事例。我国四大名著中的哪一部取材来源于其中的一个事例?
6 . 中华民族的形成经历了漫长的过程。阅读下列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秦朝形势图

材料二:唐太宗的民族政策,虽也是处于封建社会中统治者的一种羁縻政策,以扩大自己的统治基础,但它不是限制,而是有意加强民族间的交往与联系。给于少数民族首领以优待,封官进爵,并且给予其部族以优厚的安置,进而削弱民族隔阂,最终实现同化的目的;同时通过民族间的经济联系与贸易往来,在民族交往中实现多元发展。

——摘编自田小飞、王延庆《唐太宗的民族政策及民族观》

材料三:元朝实现了全中国的统一,“中国”一词的地域意义突破九州而演变为十一行省,人民意义突破汉人而演变为汉、蒙、色目等众多民族,其文化意义演变为农耕文化和草原文化兼有。而其最重大的变化,乃是“中国”主权行使,可以是汉族政权,也可以是少数民族和汉人的联合政权。元朝同时承认了辽、宋、金“各与正统”的地位。

——摘编自何志虎《“中国观”在元代的转换》


(1)指出材料一的地图反映秦朝在地方实行怎样的制度,结合所学分析其影响。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唐朝民族政策的影响。
(3)根据材料三,概括作者从哪些角度阐述“中国观”在元朝的转换。
7 . 民族的交融是历史发展的必然趋势,民族共同体的形成、变化、发展,都与民族交融紧密相关。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中华民族的形成经历了“部族—华夏民族—汉民族—中华民族”的过程,与此相对应,中国的国家形态结构也由黄帝—尧舜禹时代的单一制“部族国家”,发展为夏、商、西周、春秋战国时代的多元一体的复合制“华夏民族国家”,再发展为秦汉以来的“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虽然“中华民族”一词出现在近代,但自秦汉开始出现统一的多民族国家起,中华民族就处于形成之中。

——王震中《强化国家认同与民族凝聚》

材料二   北方内迁各少数民族,在加速封建化的过程中,多融合于汉族;北方汉人南迁使一部分与汉族关系密切的少数民族逐渐汉化。各少数民族与汉族在经济、文化、语言、服饰、姓氏、习俗乃至宗教信仰上的差异逐渐缩小,与汉族逐渐融为一体。人口分布格局开始由原来的分族聚居变成各民族大杂居、小聚居,最终结合成中华民族多元一体的整体。

——摘编自白翠琴《论魏晋南北朝时期民族的迁徙与融合》

材料三   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是国家统一之基、民族团结之本、精神力量之魂。责任“共担”、未来“共建”、幸福“共享”呈现了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核心内容;“多元一体”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本质要义;凝聚民族复兴的精神伟力是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价值定位。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代表着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整体利益,体现着各民族繁荣发展的根本诉求。

——摘编自蒋永发、任敏《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何谓与何为》


(1)据材料一,概括中国国家形态形成的过程。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春秋战国时期我国民族关系方面发生的重要变化。
(2)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这一时期民族交融的主要方式及典型事例,分析北方汉人南迁对南方产生的深远影响,并指出历代王朝针对人口分布格局的变动采取的积极应对策略。
(3)据材料三,概括培养“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历史意义。
2023-07-17更新 | 212次组卷 | 1卷引用:江西省赣州市信丰中学2022-2023学年高一上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8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7世纪前期,阿拉伯帝国建立后,设立驿站、疏浚河道、修筑桥梁维修大道以及完善相应的服务设施为商业繁荣提供了保障,以巴格达为中心的大道与境外商道相连,构成了帝国进行国内外贸易活动的商道网络。从7世纪起,水稻、高粱、棉花等大批农作物新品种相继被引入帝国,纺织、制革和金属加工成为最主要的城市手工业部门,其中纺织业是帝国最发达的手工业。阿拉伯帝国还控制了横贯亚洲大陆的丝绸之路的西段,这条商路上的一些大城市开辟出许多通向印度、里海、黑海地区的商道。在帝国最强盛时期的8世纪下半叶至9世纪中叶,查理曼帝国、拜占庭帝国、阿拉伯帝国、唐帝国连成一片,东西方的国际贸易达到前所未有的规模。

——摘编自戴小江《阿拉伯啼国商业繁荣的原因》

材料二   唐代后期,来自世界各国的商人遍布西北地区,当时稀缺的香料、珠宝和药材等均是通过西北丝路进入各大城市的,西北地区的丝路贸易异常繁荣。唐政府为了进一步促进贸易活动的开展,减少货币兑换阻力,将白银以商品的形式加入折价交易中,西北地区的各级政府也因丝路贸易的繁荣而增加了白银收入,白银在西北丝路贸易中的地位日益重要。唐政府在河西地区设置了很多交通驿站,将该地区的各个城市联系起来,形成了诸多贸易交易点,为西域商人提供了优厚的贸易条件和保障。唐朝还利用强大的国力与西域诸国签订有关贸易往来的契约文书,制定商品交换准则。

——摘编自吴丽敏《唐代丝绸之路演变与西北市场格局的变动》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阿拉伯帝国商业繁荣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唐政府为保障西北丝路贸易所采取的措施及其对西北贸易的影响。
2023-07-16更新 | 58次组卷 | 2卷引用:吉林省长春市第一五O中学、九台区第一中学、公主岭市第一中学校、农安高级中学、榆树市实验高级中学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联考历史试题
9 . 统一·交融·复兴

公元前221年,秦王嬴政“平一宇内”。为巩固统一局面,消除各地区制度、文化上的差异,在广阔的疆域内实现有效统治,秦始皇推行了一系列措施,建立起以皇帝为中心的中央集权的封建国家体制。秦朝疆域内除人口众多的华夏族外,还有许多其他民族。自此,中国形成一个以华夏族为主的多民族共居的统一国家。

“百代皆行秦政事”,秦始皇所建立的皇帝制度、中央集权行政制度与世界上最完备的官僚制度紧密结合,奠定了此后中国两千多年中央集权封建国家政治体制的基本模式。

——摘编自本书编写组《简明中国历史读本》


(1)依据材料和所学,简述秦朝统一多民族封建国家建立的历史意义。
①(唐高宗)显庆二年十一月,苏定方平贺鲁(西突厥贵族),分其地置濛池、昆陵二都护府。分其种落,列置州县。于是,西尽波斯国,皆隶安西都护府。

——《旧唐书地理志三》

蒲类州之印。出土于新疆吉木萨尔县唐代北庭都护府故城,是北庭都护府下辖州县的一方铜官印陕西富平朱家道村唐墓东壁乐舞图(局部)。图中既有中原乐器(笙、箫等),也有西域乐器(箜篌、四弦琵琶等)
(2)指出①②③的史料类型,并依据材料说明唐朝统一多民族国家发展的表现。

193782225日,中共中央在陕北洛川召开扩大会议,通过了《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二)……七月七日卢沟桥的抗战,已经成了中国全国性抗战的起点。

(三)中国的政治形势从此开始了一个新的阶段……在这一新阶段内的最中心的任务,是动员一切力量争取抗战的最后胜利……

(五)……只有这种全面的全民族的抗战,才能使抗战得到最后胜利。本党今天所提出的抗日救国的十大纲领,即是争取抗战最后胜利的具体的道路。

——《关于目前形势与党的任务的决定》

注:“抗日救国的十大纲领”即《中国共产党抗日救国十大纲领》,内容包括打倒日本帝国主义、全国军事的总动员、全国人民的总动员、抗日的民族团结等十条。


(3)依据材料概括中国共产党的核心主张,结合所学简述洛川会议召开的背景。
时间史事
1978中共十一届三中全会作出把全党工作着重点转移到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上来、实行改革开放的历史性决策
1992中共十四大明确提出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目标是建立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
2010中国国内生产总值超过40万亿元,成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
2012中共十八大召开,提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要求,倡导人类命运共同体意识,始终不渝走和平发展道路。党的十八大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进入新时代
2017中共十九大召开,确立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为中国共产党必须长期坚持的指导思想,提出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
2020中国国内生产总值突破100万亿元,稳居世界第二
2021中国共产党成立100周年庆祝大会召开,提出弘扬伟大建党精神,加强思想政治引领,广泛凝聚共识,广聚天下英才,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宣告“全面建成了小康社会”
2022中共二十大提出中国共产党的中心任务就是团结带领全国各族人民全面建成社会主义现代化强国、实现第二个百年奋斗目标,以中国式现代化全面推进中华民族伟大复兴
(4)结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党的领导与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认识。
10 . 服饰作为文化的外在表现,可以反映时代的文化特征和精神风貌。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武德、贞观之时,宫人骑马者,依齐、隋旧制,多著幂篱。虽发自戎夷,而全身障蔽,不欲途路窥之。王公之家,亦同此制。永徽之后,皆用帏帽,拖裙到颈,渐为浅露。则天之后,帏帽大行。中宗后(女子)有衣男子而靴如奚、契丹之服;开元初,从驾宫人骑马者,皆著胡帽,靓妆露面,无复障蔽。士庶之家,又相仿效;开元末,太常乐尚胡曲,贵人御馔,尽供胡食,士女皆衣胡服。

——摘编自《旧唐书·舆服志》

材料二   图是唐代张萱所画的《虢国夫人游春图》,图中描绘的是天宝十一年(752年)虢国夫人及其眷从盛装出游的场景。

材料三   开元、天宝之际,天下升平,而玄宗以声色犬马为羁縻诸王之策,重以蕃将大盛,异族人居长安者多,于是长安胡化盛极一时。此种胡化大率为西域风之好尚,服饰、饮食、宫室、乐舞、绘画,竞事纷泊。

——摘编自向达《唐代长安与西域文明》

(1)依据材料并结合所学,分别阐述三则材料对研究唐代服饰的价值。
(2)依据三则材料,概括唐代服饰发展呈现的特征,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其反映的时代风貌。
(3)除上述材料之外,研究唐代服饰还可补充哪些类型的史料?
2023-06-28更新 | 89次组卷 | 4卷引用:江苏省淮安市2022-2023学年高二下学期期末考试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