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汉武帝时期统治思想的转变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155 道试题
2 . 阅读下列材料,根据要求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仁者爱人。己所不欲,勿施于人。为政以德,譬如北辰,居其所而众星拱之。……子为政,焉用杀,子欲善而民善矣。

——孔子

材料二   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也。今师异道,人异论,百家殊方,指意不同,是以上亡以持一统;法制数变,下不知所守。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邪辟之说灭患,然后统纪可一,而法度可明,民知所从矣。

——董仲舒

材料三 宇宙之间一理而已。天得之而为天,地得之而为地,凡生于天地之间者,又各得之以为性;其张之为三纲,其纪之为五常,盖皆此理之流行,无所适而不在。

——朱熹


(1)据材料一概括孔子的思想观点。
(2)据材料二概括董仲舒的主张。这一主张对儒学产生了什么影响?
(3)据材料三和所学知识,指出宋代理学的突出特点。
3 . 汉武帝之所以接受董仲舒的新儒家思想根本在于
A.其宣扬的仁政思想有利于缓和阶级矛盾
B.它适应了中央集权和国家统一的需要
C.它吸收了各派学说,适应了不同阶层的要求
D.汉武帝对原先的儒家思想不满
2021-05-07更新 | 263次组卷 | 28卷引用:江西省抚州市金溪县第一中学2021-2022学年高一上学期第一次月考历史试题
4 . 以下家思想出现的时间按顺序排列第三位的是
A.克己复礼B.存天理,灭人欲C.天人感应D.民贵君轻
2021-05-05更新 | 94次组卷 | 1卷引用:上海市闵行区2021届高三二模历史试题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从老子、孔子开始,到秦统一,是中国历史上一个全面飞跃的时期。在二百多年的时间里,出现了数以百计的思想家……随着一个个大师的出现,都把认识推向了一个新的高度,这一场认识运动是空前的,在长达两千多年的封建社会又是绝后的。

——摘自刘泽华《中国传统政治思想反思》

以激烈的社会变革为时代背景,以崛起的士阶层为骨干,以兴旺的私学为基地,战国时期学术思想界出现了诸子并起、学派林立、相互驳难的空前繁荣景象,揭开了中华文化史上光彩夺目的篇章。

——摘编自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化史》


(1)材料一反映的战国时期的文化现象是什么?依据材料一概括指出其时代背景。列举这一时期任意两位重要代表人物。

材料二 董仲舒把君主看作国家政治的核心,说“君人者,国之本”。为了给君权提供合理依据,他提出了“君权天子”说。“唯天子受命于天,天下受命于天子”。但是君主权力过大也会走向反面,君主随心所欲运用权力,有时会造成政治混乱、甚至政权颠覆,这是有违统治阶级整体利益的。鉴于此,董仲舒又试图利用天的权威给君主一定约束。因此又提出了“天谴说”。

——摘编自刘泽华、葛荃《中国古代政治思想史》


(2)依据材料二概括指出董仲舒儒学思想的主要内容。汉武帝采纳他的建议采取了什么措施?这一措施产生的主要影响有哪些?

材料三 宋明理学建树理想人格,对中华民族注重气节、注重道德、注重社会责任与历史使命产生了深远影响。从张载、文天祥、顾炎武传递出来的社会责任感和道义责任感。闪烁着理想人格和灿烂光辉,强调了宋明理学的精神价值与道德理想,成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脊梁。

——摘编自冯天瑜、何晓明、周积明《中华文明史》


(3)指出理学认为的世界本原是什么?依据材料三,说明理学为什么被称为“中华民族精神的文化脊梁”。
7 . 《汉书》记载董仲舒向汉武帝上书建议:“臣愚以为诸不在六艺之科、孔子之术者,皆绝其道,勿使并进。”这一建议的根本目的是
A.宣扬三纲五常B.实行无为而治
C.倡导独尊儒术D.巩固封建统治
9 . 《诗经》有言:“普天之下,莫非王土。率土之滨,莫非王臣。”董仲舒认为“《春秋》大一统者,天地之常经,古今之通谊”,把这一理念扩展到与宇宙、社会、自然、人生等相关的领域。董仲舒这一思想
A.巩固了先秦以来儒学的主流地位B.限制了君主权力的过度膨胀
C.旨在维护汉代大一统的政治局面D.形成了三教合一的思想体系
首页2 3 4 5 6 7 8 9 末页
跳转: 确定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