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法国大革命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8 道试题
1 . 阅读以下材料:

材料一   大清律全面规定清朝皇帝至高无上的特权地位,例如,选用文武官员之权“操之于君上……大臣但当请旨奉行,不得专擅”;军队的调遣,须奉谕旨,将领擅自调动所属军队,“杖一百,罢职罚极边充军。”

——张晋藩《清朝法制史》

材料二   1789年的法国大革命是翻天覆地的革命。革命的结果推翻了封建专制制度,建立了资产阶级共和国。这样重要的政治和经济变革在法律上不可能没有反映。在民法上的反映就是《法国民法典》。

第8条规定:“所有法国人都享有民事权利。”……人人都享有平等的民事权利和行为能力,所以人人在民法上都是自由和平等的……这个自由平等原则的一些规定消灭了封建桎梏,使个人有积极发挥其能力的可能性,从而为发展资本主义经济开辟了广阔的道路。

国家征收私人财产只能根据公益的理由,并以给与所有人以公正和事先的补偿为条件……这样,资产阶级的生产资料和生产工具既可以完全自由地使用、收益和出售,又不愁国家征收而得不到补偿,资本主义的经济自然可以迅速发展。

——李浩培《拿破仑法典(法国民法典)》序


请回答:
(1)根据材料一,概括指出清朝颁行大清律的根本目的。
(2)根据材料二,归纳《法国民法典》的积极作用。
(3)综合上述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分析造成两种不同法制结果的原因。
2019-08-19更新 | 32次组卷 | 1卷引用:2013年12月重庆市普通高中学业水平考试
2 . 法律,是制度文明的重要体现。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汉谟拉比继承和发展了苏美尔和阿卡德时代一些城市的成文法或习惯法,以《乌尔纳姆法典》为范例,制定了《汉谟拉比法典》,统一了两河流域的法令。法典的基本思想,是以新兴奴隶主阶级之法治理古巴比伦国家。奴隶不受法律保护,却严格保护奴隶占有制和私有制,保护租佃和高利贷者的利益……用法律维护和加强中央集权君主专制。这对各地豪强和氏族贵族的传统保守势力,随意解释法律和滥用司法大权,是一种约束、限制,也是下层人民保护自身有限利益的一种武器。

——摘编自史若冰《汉谟拉比的历史功绩》

材料二   12——16世纪,西欧大陆各国兴起了一场研究和适用罗马法的运动。10世纪以后,随着商品经济的快速发展,西欧新兴城市开始产生新的社会关系,即主要基于民事和商事活动产生的社会关系。然而,已逐步沦为习惯法的日耳曼法简陋、注重形式等不适宜商品经济社会发展的特点,不能承担调整新社会关系的重任。教会法目的在于维护教权统治,也不能满足商品经济迅速发展的要求。百年战争之后法王路易七世率先引用罗马法鼓吹君权至上,臣属皆卑的舆论。他在敕书中宣称“打击破坏公理的强权势力,维护驯服的臣属,使主权得到伸张,是国王的应尽之责”。到中世纪后期,法国人文主义法学派试图将法律中包含的神学因素剔除以弘扬世俗法,使得罗马法复兴运动在西欧得到进一步发展。

——摘编自崔明轩《论罗马法复兴运动产生的原因和影响》

材料三   1800年8月,拿破仑任命4位著名法学家组成起草委员会,经过4个月的紧张工作,提出了民法草案,参政院先后召开了107次讨论会,其中拿破仑亲自主持了62次。1804年3月21日《民法典》正式颁布施行……由此,法国终于有了统一的、反映法国资产阶级革命成果的《民法典》。而且,作为资产阶级国家最早的一部《民法典》,这部法典在破坏欧洲封建制度和促进欧洲资本主义的发展上起到了不容低估的示范作用。世界各国资产阶级在制定法典时,往往以它为范本。

——摘编自沈炼之主编《法国通史简编》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汉谟拉比法典》出自古代世界哪一王国?是用什么文字书写的?概括其历史意义。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概括12——16世纪西欧兴起研究和适用罗马法的原因。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法国《民法典》颁布的历史影响。
2024-05-11更新 | 35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万州第二高级中学2023-2024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卷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史记》的创作时间正值西汉武帝积极有为地开创大一统王朝的时代,他致力于将边疆各族纳入统一多民族国家序列之内,因而有了张骞通西域,连接西北地区;唐蒙出夜郎,控制西南地区;使秽貊族、卫氏朝鲜归附,掌控东北地区的种种功业,为统一多民族国家奠定了疆域基础,实现了广裘国土与众多人群的抟合,也使得民族一统、华夷一家成为时代的主旋律。

——摘编自中央民族大学《古籍里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故事》

材料二   1793年,雅各宾派的上台,将法国的民族主义推向了高峰。一些构建民族国家的基本要素,如政权、领土、语言和文化等逐渐成形:从1793年6月3日到7月17日,三个土地法令的公布使得大批农民能够以分期付款的形式获得土地。而在更早些的时候,乔治·雅克·丹东也明确地提出了法兰西民族的疆域范围,即“莱茵河畔、大洋之滨、阿尔卑斯山峦构成这些边界”。此外,为了加强法兰西民族的团结,政府完善了教育体系,将法语作为国家的统一语言进行推广。同时,在罗伯斯庇尔的推动下,一系列与法兰西民族主义价值相关的节日被确立下来,如最高主宰与自然节、人类节、法国人民节等。更为重要的是,法国历史上的第一部共和国宪法在1793年6月颁布,将人民主权作为立国之本。

——摘编自姚历《法兰西民族国家的确立》

材料三     抗日战争是一场反对外国侵略的战争,面对异族的入侵,中国政府的期许是:“地无分南北,年无分老幼,无论何人,皆有守土抗战之责任。”这是一个全民抵抗侵略的号召。就抗战的事实而言,持久的对日抵抗,激发了中国民族意识的成长,抗战一般被认为是中国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催化剂。

——摘编自黄道炫《战时中国民众的民族意识》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要说明秦汉时期民族一统、华夷一家成为时代主旋律的原因。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雅各宾派上台后,将法国民族主义推向高峰的主要措施。
(3)根据材料三“抗战一般被认为是中国民族国家形成的重要催化剂”和所学知识,说明哪一事件标志着中国抗日民族统一战线正式形成。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伟大的抗战精神。
4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革命的手段虽然更彻底、更干脆,但革命的成果也可能很快消失,不留下太深的历史痕迹,英国的情况就是这样。17世纪革命没有留下很深的痕迹,相反,光荣革命却开始了一个现代的英国。

——摘编自钱乘旦《英国通史》       

材料二

革命首先在北美洲的13个英国殖民地爆发,殖民地人民发动反抗斗争并最终赢得了独立。这些殖民地联合起来建立了一个新的共和国——美利坚合众国。受到美国革命胜利的极大鼓舞,法国人也进行了一场翻天覆地的革命,彻底改变了自己的社会。虽然大动乱很快颠覆了法兰西共和国,但理性的价值观在法国大革命后仍然具有持久的影响力。革命从法国又退回到西半球,那里的法国殖民地海地以及墨西哥和南美洲的伊比利亚殖民地都取得了独立。……起初是欧洲,然后是美洲,革命与随之而来的斗争促进了民族认同感的形成。符合民族共同体利益的政权获得了民众前所未有的支持,在与那些未能有效构建民族国家的邻邦发生冲突时,常常能够胜出。围绕民族共同体建立国家的理念最终影响了整个世界的政治发展。

——摘编自[]杰里·本特利、赫伯特·齐格勒《新全球史(文明的传承与交流:1750年至今)》

材料三

社会改良是晚清社会变革的又一种主要形式。……历史的实践证明,即使是社会改良,在除旧布新的过程中,也难免发生激烈的争斗、对抗、动乱,甚或流血冲突,付出进步的代价。由于社会改良是在旧的权力体制内,用新的价值取向对现存的社会和制度进行结构性的功能改造、更新,相较而言,它比急风暴雨式的革命更注重理顺各方面的利益和情缘关系,更需要谋略和策划,更为困难,因而也更少有成功的先例,晚清尤其如此。

——摘编自陈振江主编《中国大通史·清(18401911)》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指出“光荣革命却开始了一个现代的英国”的表现。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美国革命和法国大革命的共同影响。
(3)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晚清社会改良的类型,并阐述对“革命与改良”问题的认识。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共同体”意识是民族国家的表征。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虽然“天可汗”没有号令整个游牧世界的权力,但至少在“南北兼跨”时代,“天可汗”称号确实有助于唐朝更有效地统治北方草原归附部落。太宗以皇帝身份兼有可汗号,这与传统以皇帝为核心的天下观念有所不同,体现出唐初延续了十六国以来逐渐形成的兼容胡汉的政治文化……唐朝作为一个统治地域兼跨农耕、游牧等不同文明形态的国家,其在组织形式上并非单一、匀质的,在一体化基础上又呈现为更加灵活的组织形态。

——刘子凡《“天可汗”称号与唐代国家建构》

材料二   从法国大革命迄至今日,民主信条被证明是民族主义最得力的帮手。个人对民族群体的忠诚感,当他们是臣民时和他们是公民时不可能完全一样。政治民主,在一个语言统一或者至少绝大多数人民使用相同语言的国家,远比它在一个多语言帝国更加有效。如果人民要统治自己,他们就必须互相了解,能够说或读一门共同的语言。民族群体因此提供了民主统治的实践基础,而民主统治,或者说争取民主统治的斗争,反过来促进了民族主义。

——【美】卡尔顿·海斯《世界历史的教训:民族国家信仰及其祸福》

材料三   马克思指出“共同体是一切文明民族的起点”。作为中华民族生产交往实践和社会文化积淀的观念集合,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以“相信有共同的唯一归属,相信有共同的血统,相信自己文化的独特性”的文化情感意蕴,内嵌中华民族独特的文化心理和思维定势,延展于文化象征符号系统表征的共同体概念体系中,阐发了“休戚与共、荣辱与共、生死与共、命运与共”的共同体理念。

——陈文婷《铸牢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的文化符号维度》

(1)根据材料一,指出唐朝边疆治理的基本特点。结合所学写出唐朝的边疆管理灵活的“组织形态”。
(2)概括材料二的观点。结合所学阐释法国大革命“争取民主统治的斗争促进了民族主义”的表现。
(3)根据材料三并结合所学,写出改革开放以来党和国家践行中华民族“共同体理念”的思想原则。
6 . 阅读材料,回答问题。

材料一   马赛曲最早是法国大革命中法国义勇军高唱的一支革命军歌,1879年第三共和国众议院在共和派倡导下通过决议,将《马赛曲》定为国歌。1882年总理弗雷西讷概括了马赛曲对于第三共和国的意义:“马赛曲是祖国的颂歌”,它使人想起“我们父辈的英雄主义行为”,它是“力量的源泉,荣誉的象征”,在1880年至1914年的几十年间共和政府在军队和学校中教法国士兵和学生们唱马赛曲,一时间高昂、雄壮的马赛曲响彻法兰西大地。正如尤金·韦伯所说,“到了19世纪末这支曾属于一个政治派别的好战、革命的歌曲成为了法兰西之歌,它传播的不仅是歌词还有强有力的认同”。

——摘编自顾杭《法兰西第三共和国前期对共和文化的塑造》

材料二   《义勇军进行曲》是电影《风云儿女》的主题曲,电影讲述了流亡到上海的东北青年从苦闷彷徨中勇敢走向抗日前线的故事。1935年伴随电影上映,《义勇军进行曲》开始在全国大范围传唱。1938年,丰子恺写道:“起来起来”“前进前进”的声音出自村夫牧童之口,长沙的湖南婆婆,汉口的湖北车夫都能喝“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

1949年9月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召开座谈会,专题讨论国歌、国徽等问题。经过反复讨论,大多数人赞成以《义勇军进行曲》作为国歌,但有人对“中华民族到了最危险的时候”这一句歌词存在异议,建议歌词作修改。周恩来认为原歌词可以激励感情,毛泽东也表示“还是原有歌词好”。最后与会者一致赞同不改歌词。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第一次全体会议通过决议以《义勇军进行曲》为中华人民共和国代国歌。

——摘编自刘小兰《<义勇军进行曲>:从抗战最强音到中华人民共和国国歌》


(1)根据材料一和所学知识,概括《马赛曲》诞生和成为国歌的历史背景,并指出其对法国历史发展的重要意义。
(2)根据材料二和所学知识,分析中国人民政治协商会议将《义勇军进行曲》定为代国歌且不必改歌词的原因。
(3)综合上述材料,谈谈你对国歌的认识。
7 . 观察图片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1)请你结合图片及所学知识,概括三个法典所反映的社会属性及它们之间关系。
(2)请你结合自己已有的历史学科素养谈谈三个民法典的历史价值。
2022-05-17更新 | 62次组卷 | 1卷引用:重庆市江津第五中学校2021-2022学年高一下学期期中历史试题
8 . 阅读下列材料,回答相关问题
材料一 工业革命的重要内容之一就是对农业的改造,也就是以农业为主的经济转移到工业经济上来。诚然,在英国工业革命已经开始的年代里,土地仍然是英国人的主要资源和财富,然而农业人口的变化早在15世纪开始就悄悄地进行着……
——《欧洲文明扩张史》
材料二1793年6月,雅各宾派政府下令将逃亡贵族的地产分为小块出售,地价十年偿清。接着又规定:农村公社的公有土地可以按人口分配给农民。7月,又下令无条件废除全部封建权利,从而使一切永佃田成为农民的私产。   
——张芝联《法国通史》
材料三 美国南北战争,并不像许多人认为的那样,单纯地为了奴隶制这个道德问题,或者像税制那样狭隘的经济问题。它的原因要深刻得多。……北军的胜利,确保了工业化大局。                                                     ———阿尔温·托夫勒《第三次浪潮》
回答:
(1)材料一中所说“农业人口的变化早在15世纪开始就悄悄地进行着”指的是什么概括它对工业革命的重要影响。
(2) 结合所学知识,指出材料二中采取的措施对法国后来经济的发展产生了什么影响?
(3)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材料二中“北军的胜利”为何“确保了(美国)工业化大局” ?
(4)根据上述材料,概括一个国家工业化应具备的主要条件。
2016-11-18更新 | 686次组卷 | 1卷引用:2010年重庆一中高二下学期期中考试历史卷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