组卷网 > 知识点选题 > 战后国际秩序的建立
更多: | 只看新题 精选材料新、考法新、题型新的试题
解析
| 共计 26 道试题
1 . 下表为1945—2020年联合国的发展概况。下表内容可用于佐证(     
阶段时间概况
第一阶段1945年至1990年本应成为战后世界“主角”的联合国,却成为冷战的“配角”,联合国的作用被弱化和边缘化
第二阶段1990年至2010年冷战结束后,联合国维和行动的数量不断增加。尽管联合国的作用上升,但其权威却不断受到挑战
第三阶段2010年至2020年联合国所取得的成就和面临的挑战同样突出,联合国改革一直没有取得实质性进展
A.合作共赢成为了时代的潮流B.政治经济格局的变动
C.国际关系民主化进程的推进D.第三世界国家的异军突起
7日内更新 | 16次组卷 | 1卷引用:2024届河南省三门峡部分名校高三下学期模拟考试文科综合试题-高中历史
2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美国非殖民化政策的产生并非是要推动世界范围内实现非殖民化,而是要通过非殖民化政策的宣传,增强殖民地人民的民族自决意识,使殖民地与宗主国产生分离,进而实现美国在殖民地政治经济等方面的利益。第一次世界大战期间,“非殖民化”首次成为美国外交政策制定过程中所考虑的因素,美国总统威尔逊在各种场合宣传非殖民化政策,但是由于国际社会的政治中心仍然在欧洲,威尔逊非殖民化政策并没有得到英法等欧洲宗主国的认可,美国依然被排除在国际政治中心之外。在凡尔赛—华盛顿体系下,国际联盟并未做出有利于殖民地人民实现非殖民化的具体规划。二战是美国推行非殖民化的契机,战争困境要求欧洲宗主国承认美国非殖民化外交政策。美国实践非殖民化政策实践的具体表现是废除殖民主义经济体系,建立自由市场经济体制;废除殖民主义政治体系,以国际托管形式处理战后非殖民化。

——摘编自张世超《美国二战前后非殖民化政策研究》

(1)根据材料,指出美国提出“非殖民化”的根本目的,并概括美国一战期间推行非殖民化政策失败的原因。
(2)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二战及战后美国推行非殖民化的影响。
2024-04-03更新 | 54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金科大联考2024届高三3月月考历史试题
3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犹太人是世界历史上唯一从战败国得到持续性赔偿的战争受害者群体,这得益于二战后德国政府和企业对犹太人受害者及其遗属赔偿覆盖的不断扩大和完善。1952年,联邦德国和以色列签订《卢森堡条约》,联邦德国以犹太移民安置费用的名义向作为犹太人民合法代表的以色列政府支付价值30亿马克的赔偿。德国对以色列的赔偿超越了“战胜国以武力强加给战败国的义务”传统模式,开创了一种“战败国自愿赔偿战争受害者”的全新战争赔偿模式。这一赔偿不仅缓解了第一次中东战争后以色列的财政困难,推动了以色列经济的现代化,而且开创了德国与以色列之间独一无二的“历史责任驱动型”国家关系。对犹太人来说,这是他们两千多年的流浪岁月里首次从迫害者那里得到赔偿。对德国来说,《卢森堡条约》是“西德进入民主国家价值共同体的门票”,恢复了德国的政治声誉和道德信用。1956年联邦德国通过立法正式将“纳粹受害者”这一庞大的群体列入二战赔偿的对象。截至2020年所有二战期间在欧洲“犹太区”生活3个月以上,或在德国占领区和纳粹仆从国以难民状态生活4个月以上的犹太人及其子女,均可以向德国政府申请赔偿。21世纪初包括东欧强制劳工、强制绝育者、战争孤儿等“边缘受害者”群体成为德国二战赔偿的焦点对象。

材料二   经历与犹太人半个多世纪的赔偿拉锯战之后,德国政府和学者逐渐意识到赔偿不可能完全消除战争创伤,不再执着于寻求犹太人的宽恕。2018年3月,德国政府向联邦议院报告纳粹受害者赔偿支出时承认了这一点:“联邦政府为受到纳粹主义不公正待遇的不同群体制定了大量的法律文本和法外规定。所有参与立法和执行赔偿法的人都始终意识到,字面意义上的完全‘赔偿'是不可能的。纳粹暴政的幸存受害者所遭受的痛苦无法用金钱或其他利益来抵消。”

——以上材料均摘编自孙文沛《二战后德国对犹太人赔偿的路径调整与效果评估》

(1)根据材料一,指出德国对犹太人赔偿对象不断扩大的过程,并结合所学知识,分析导致德国扩大赔偿对象的原因
(2)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德国对犹太人大范围赔偿的影响,并谈谈你的认识。
4 . 下表为二战后国际组织列表,下表折射出二战后     

名称

成立时间

位置

联合国粮农组织

国际原子能机构

国际民用航空组织

国际农业发展基金

国际劳工组织

国际海事组织

国际货币基金组织

国际电信联置

联合国教料文组织

联合国工业发展组织

万国邮政联盟

世界卫生组织

世界知识产权组织

世界气象组织

世界银行集团

1945

1957

1947

1977

1919

1958

1945

1865

1946

1986

1875

1948

1970

1950

1945

罗马

维也纳

蒙特利尔

罗马

日内瓦

伦敦

华盛顿

日内瓦

巴黎

维也纳

伯尔尼

日内瓦

日内瓦

日内瓦

华盛顿

A.世界贸易自由化趋势B.国际协调机制更加完善
C.区域一体化逐渐形成D.美苏两极对峙日趋明显
2023-12-21更新 | 29次组卷 | 1卷引用:河南省周口市项城市四校2024届高三12月月考历史试题
智能选题,一键自动生成优质试卷~
5 . 第二次世界大战以后,世界人口迁移出现了一些新现象,例如:德国与东部邻国的国界重新划定,引起约1700万人口大规模迁移;苏联与波兰国界重新划定,引起约300万人口的迁移;1947年印巴分治,造成1400余万人口在印巴之间迁移。这些现象反映出(     
A.大国“冷战”使人口分布失去平衡B.世界人口的迁移加速了全球化
C.人口迁移主导了世界格局的演变D.国际政治性人口迁移规模巨大
2023-11-05更新 | 169次组卷 | 6卷引用:河南省湘豫名校联考2024届高三上学期一轮复习检测(二)历史试题
6 . 全球治理体系是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的重要组成部分,并且是以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为前提和基础的。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进入21世纪以来,中国在参与全球治理过程中始终坚持以合作为导向,扩大各国利益的共同点,共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美国参与全球治理则追求本国利益最大化,将维护自身的国家主导权与优越的国际地位置于首要地位。中国强调各国主权平等,倡导国际关系民主化,全球事务应该由各国共同治理,发展成果应该由各国共同分享。美国更多地强调本国的主导作用,追求自身在国际制度中的优势地位。中国首先从经济领域开始参与全球治理进程,随后逐渐扩展到网络和太空等新兴领域。美国作为全球治理的领导者,参与面极广。两国进行过有效合作,但中国主张应该秉持共商共建共享原则,坚持多边主义。美国则更加偏好单边主义和有选择的多边主义。中国的全球治理战略注重世界的整体性和全球公益,强调从国际与国内两个大局考虑问题,重视国家治理与全球治理的统筹协调。美国的全球治理战略服从于国家治理需要,更加内向化,倾向本国国内事务。

——摘编自吴志成、李颖《中美全球治理战略比较》

材料二   自一战以来,国际体系和国际秩序先后经历了凡尔赛—华盛颜体系、雅尔塔体系以及后冷战格局三次重大转变。这些全球治理体系都存在一个共同点,即它们都深受资本逻辑和权力政治的驱使,是一种典型的霸权政治和均势秩序支配下的全球治理体系。后冷战时代的全球治理体系基本上摒弃了殖民掠夺的血腥手段,提倡“平等”“合作”“共治”等理念,赋予每个参与主体公平“发声”的权利,但这只是西方发达资本主义国家适应全球化时代发展需要的形式和手段而已,这完全是以发达资本主义国家的政治权力和国家利益为前提的,完全是建立在大国之间势均力敌的基础上的。当今世界的全球治理体系本质上是由发达资本主义国家所主导的排他性的“单边治理”体系或“西方治理”体系,全球治理体系正日益暴露出世界权力结构深刻重塑而新兴市场国家和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话语权严重缺失的主体性矛盾和缺陷。

——摘编自殷文贵《批判与重塑:全球治理体系的内在缺陷及其变革转向》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中美两国全球治理战略的差异。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概括一战以来全球治理体系的演变历程及其变化的实质。
(3)根据材料一、二并结合所学知识,简析一战以来全球治理体系发展的历史启示。
2023-11-04更新 | 156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沈丘县第一高级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第九次加强练历史试题
7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一   第二次世界大战使人类又一次陷入了没有秩序的黑暗之中,面对满目疮痍的城市、无数被屠戮的生命,各国开始了深刻反思。19449月至10月,中、英、苏、美四大国代表在华盛顿附近的敦巴顿橡胶园举行会议,就建立战后国际组织的目标达成了一致。19452月,在雅尔塔会议上,英国、美国、苏联的领袖表示:“我们已经决定,与我们的同盟国一起尽早建立一个普遍性的国际组织来维护和平与安全……”19456月,50个国家的代表签署了《联合国宪章》,同年10月,联合国正式成立。

——摘编自《联合国成立》

材料二   1971年,新中国恢复在联合国的合法席位,改变了联合国内的力量对比,增强了发展中国家的代表性和发言权,是国际社会正义力量反对霸权主义和强权政治的历史性转折。作为安理会常任理事国,中国始终以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为己任,坚决反对在国际事务中动辄使用或威胁使用武力,坚决反对制裁施压和“长臂管辖”,倡导以和平方式化解国际争端,为维护国际和平与安全作出了重要贡献。中国的发展离不开世界,世界的发展需要中国,中国坚持对外开放,同各国携手开辟互利共赢、合作发展的光明前景,为世界各国共同发展带来更多更大的机遇。

——摘编自《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历史意义和现实启示》


(1)根据材料一并结合所学知识,简述联合国成立的历史背景。
(2)根据材料二并结合所学知识,说明新中国恢复联合国合法席位的重要作用。
8 . 联合国“大国一致”原则的确立有着特殊的政治背景,第二次世界大战即将结束时,就美国而言,建立起由其控制的、有限度的否决权正是它所希望的;对苏联来说,西方国家占绝大多数,一项广泛的否决权是对抗英、美等国的有效武器;而在中小国家看来,各大国是不会接受没有否决权的联合国的。由此可见,联合国的“大国一致”原则(     
A.带有较明显的强权政治色彩B.表明世界各国的战略目标一致
C.是国际政治力量妥协的产物D.促进公正合理的国际秩序形成
2023-09-25更新 | 270次组卷 | 10卷引用:河南省郑州市河南省实验中学2024届高三上学期期中考试历史试题
9 . 阅读材料,完成下列要求。

材料 1943年,第二次世界大战仍在继续,但随着轴心国的不断溃败,美国总统罗斯福认为已经到了着手安排战后世界秩序的时候。在吸取历史经验教训的基础上,他认为战争结束后,国内外形势都将发生重大变化。所以,必须在战争结束前利用盟国有求于美国,而美国国内普遍关注击败法西斯的时机,拟订安排战后世界秩序的具体方案。在罗斯福及其幕僚们看来,法西斯的巨大威胁促使苏联与美英建立了战时联盟,尽管战后法西斯的威胁会消失,但仍存在维护和平的共同需要。况且苏联在战争中遭受巨大损失,战后为了获得上百亿美元的美国援助以重建经济,将不得不继续与美国合作。因此,战后大国合作仍有可能。基于这一设想,罗斯福设计了以美国为主导的美、英、苏、中等大国战后合作的蓝图,力图通过联合国、国际货币基金组织等国际机构,维护战后的世界秩序。

——摘编自沈志华《冷战国际史24讲》


根据材料并结合所学知识,对罗斯福所设计的战后世界秩序进行评析。(要求:史实准确,符合逻辑,表述清晰。)
10 . 在雅尔塔会议上,美国就巴尔干问题提出了《被解放的欧洲的宣言》。它强调“用民主的方式解决他们迫切的政治问题和经济问题”“建立他们自己选择的民主制度”。美国意在(     
A.推动欧洲民主进程B.促进巴尔干地区的重建
C.主导战后欧洲秩序D.排除苏联在西欧的影响
2023-09-10更新 | 192次组卷 | 4卷引用:河南省普通高中2024届高三9月学情调研历史试题
共计 平均难度:一般